1,古代怎樣釀酒的
商代的甲骨文中關于酒的字雖然有很多,但從中很難找到完整的釀酒過程的記載。對于周朝的釀酒技術,也僅能根據只言片語加以推測。 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帛書《《養生方》》和《《雜療方》》中可看到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釀酒工藝記載。 其中有一例"醪利中"的制法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由于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個較為完整的釀酒工藝技術文字記載,而且書中反映的事都是先秦時期的情況,故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其大致過程如下: 藥材→切碎→浸泡(煮)取汁→浸曲←(水) │ ↓ │ 混合←米飯←蒸煮←米 └─→↓ 發酵 ↓ 酒醪←藥材 ↓ 好酒→繼續發酵 ↓ 藥酒 從上可以發現先秦時期的釀酒有如下特點:采用了兩種酒曲,酒曲先浸泡,取曲汁用于釀酒。發酵后期,在酒醪中分三次加入好酒,這就是古代所說的" 三重醇酒",即"酎酒"的特有工藝技術。
好像是利用酵母菌
2,我國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
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是酒曲,酒曲是用糧食制作的。用酒曲釀酒是我國的特色,這也是我國釀酒與西方釀酒文化的不同之處。曲是糖化發酵劑,在古代這用來谷物發酵的引物。而古代釀酒較為重要的就是把酒曲制作成這樣的引物,酒曲的好壞直接決定了釀出的酒質的好壞。然后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的,不向現在會認為加入一些化學元素在里面,正因為是天然的,就非常容易受到細菌污染,所以古代釀酒防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釀酒環節。說起酒曲,還不得不說下酒曲的生產,早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存在,而且系統全面的介紹過,在宋朝的時候,酒曲制作工藝已經到達非常高的水平。現代酒曲用途主要還是在黃酒和白酒,這兩種酒是主要是利用酒曲釀制的,但是也有一些是人工按照配方合理勾兌的。
古代釀酒的主要原料以及方法: 米酒,酒釀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南方常見的傳統地方風味小吃。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釀在北方一般稱它為“米酒”或“甜酒”。山東即墨老酒是北方粟米黃酒的典型代表;福建龍巖沉缸酒、福建老酒是紅曲稻米黃酒的典型代表。白酒是:以曲類、酒母為糖化發酵劑,利用淀粉質(糖質)原料,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陳釀和勾兌而釀制而成的各類白酒。 酒曲的使用 用酒曲釀酒是我國的特色,古人如何用曲值得研究。曲是糖化發酵劑,在古代,將其看作發酵的引物。在古時,釀酒的關鍵步驟之一就是先將酒曲制成這種引物,酒曲的使用是否得當往往決定釀酒的成敗。因為古代的酒曲都是天然接種微生物的,極易污染雜菌。
3,古代釀酒的方法是什么
在遠古時代,我國的先民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于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后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在距今約7350年前的我國磁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糧食堆積100立方米,折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類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這說明當時可能有了谷物釀酒。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又云杜康。有飯不盡,委馀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認為最初的谷物釀酒不是有意制造的,是無意中發現的,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谷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到了殷商,我國已擺脫酒的原始釀造,開始進入制曲釀酒的階段。《尚書》載:“著作酒醪,爾惟曲蘗。”曲蘗就是酒曲,是制酒的糖化發酵劑。這就是說在距今3200多年前,我國已經成熟地用酒曲來釀酒了。酒曲釀酒,將糖化與發酵兩過程合為一體,被稱為“復式發酵法”,一直是我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谷物釀酒技藝的源泉,又是世界釀酒史上的空前創造。有關專家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后,貯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谷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蘗,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蘗和天然酒,并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于是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制曲釀酒法,一般以稻米、大小麥、高粱等谷物為原料,通過蒸煮使谷物糊化,利用曲霉、酵母的代謝作用制曲,最后將曲料進行發酵便造出了酒。秦漢以來,我國的制曲釀酒技術不斷取得成就。《禮記·月令》中提到了用曲造酒的六點注意事項:“秫稻必齊,曲粟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要求造酒用的谷物必須成熟,投曲必須及時,浸煮時必須保持清潔,造酒用的水質必須要好,器皿必須用優良的陶器,火候必須適宜,這其實也是對我國古代釀酒技術的科學總結。漢代由于制曲技術的發展,可以利用不同的谷物制曲,從而增加了酒的品種。北魏的《齊民要術》專門講了制曲釀酒的方法,列舉的12種制曲法中,有兩種是碎塊的散曲,有10種是餅狀曲,這些餅曲至今仍是釀造高粱酒最常用的曲。唐宋時期,制曲技術進一步發展,酒的品種更多了。北宋時還出現了一部論述造酒的專著——《北山酒經》。西方各國的主要谷物酒,長期沿用麥芽糖化加酵母的酵造法。直到19世紀90年代,法國人卡爾邁特由我國引進酒曲,應用于酒精生產上,名日“阿米諾法”,才突破了西方以麥芽糖化劑釀酒的傳統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