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26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1956年7月19日,噴氣式戰斗機)

1. 1958年7月26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 1958年7月26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958年7月26日,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飛機在沈陽國營松陵機械廠(今航空工業沈飛)首飛成功。按照中央制定的“先修理,后制造,再自行設計”飛機的發展航空工業的方針,沈陽國營松陵機械廠于1957年開始自行設計飛機。1958年7月23日,第一架殲教-1飛機的總裝完成了。同年7月26日,著名飛行員于振武駕駛殲教-1飛機首飛成功。

殲教-1飛機(又稱“101”號飛機、“紅專503”飛機),是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種噴氣式教練機,它在新中國的航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殲教-1飛機的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開辟了自行設計噴氣式飛機的先河,為將來我國航空工業自行設計飛機打下了基礎。

2. 1956年7月19日,噴氣式戰斗機

2. 1956年7月19日,噴氣式戰斗機

飛機的飛行原理在于氣流流過機翼表面行程上下壓力差而產生升力。升力大于飛機自重,飛機就起飛了。升力大小取決于流過機翼表面的氣流速度和機翼的表面積大小,氣流速度的第一來源就是飛機的速度。現代飛機自重都比較大,所以采用噴氣發動機來增加飛機速度。以上是起飛原理。

噴氣式發動機是在發動機前端進氣口吸入大量空氣,大部分空氣經發動機外涵道壓縮后產生推力,小部分空氣進入發動機內涵道與燃油氣混合后在燃燒室燃燒,推動發動機渦輪轉動,再帶動壓氣機轉動,形成前端吸入空氣的動力。燃燒后的混合氣由尾噴管排除也產生一部分推力。以上是噴氣發動機形成推力的原理。

飛機起飛時,發動機形成推力,推動飛機加速,當飛機速度達到決斷速度以后,飛行員操縱副翼、縫翼等舵面增加飛機機翼面積,加大升力,飛機就開始離開地面,經過不斷爬升,飛機進入巡航高度,起飛完成。

3. 1956年9月8日中國成功試制新型噴氣式飛機

卡爾·本茨世界第一輛內燃機驅動三輪汽車的發明人,德國奔馳汽車公司的創始人,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被譽為“汽車之父”。

1844年11月25日,本茨生于德國一個工程師之家,童年喪父,家境貧寒,母親供養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從中學時代開始,本茨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860年進入卡爾斯魯厄綜合科技學校,系統地學習機械構造,機械原理,發動機制造,機械制造,經濟核算等課程,為他以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1860-1870年,他曾經在多家企業任職,當過制圖員,設計師和工廠主管。1871年與他人合作建立一家公司,并于1879年開發成功二沖程發動機。隨后,他又獲得若干項相關專利,如發動機調速系統、電池點火系統等。

1882年公司轉為股份制公司,由于研究工作受阻,1883年本茨離開該公司。 1883年,本茨與另兩位合作者建立了奔馳公司萊茵燃發動機工廠(Benz&Co.Rheinsche Gasmotoren Fabrik),開始生產工業用二沖程發動機, 同時向其他企業出售燃氣發動機許可證。

公司的穩定運轉和穩定的資金支持,使本茨有中夠的精力投入汽車發動機的研發,也使他的明汽車的路線與戴姆勒的完全不同。戴姆勒是把自己生產的發動機裝在現成的普通四輪馬車上,而本茨則致力于從四沖程汽油機到適宜搭載發動機的車輛整體性能開發。

1886年1月29日,本茨開發的三輪四沖程發動機汽車獲得發明專利書,同年7月3日該車對外公開展示。 1890年,奔馳公司為德國第二大發動機制造高,1893年奔馳汽車以樞軸轉向代替了拉桿轉向,1896年本茨發明了對置式發動機,這是今天水平對置活塞式發動機的前身。

1899年奔馳公司股份化,更名為“Ben&Cie”。 在發明汽車的過程中,卡爾·本茨的勇氣令人十分欽佩。首先,他甘心清苦,埋頭于自己的發明工作。其次,他果敢地摒充了在技術上已經十分成熟的蒸氣機而選用了并不被人看好的內燃機作動力,反映了他在觀念上的巨大轉變。

4. 1956年中國仿制成功噴氣式殲擊機命名為

截止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快的戰斗機/截擊機當屬蘇聯的米格-25“狐蝠”戰斗機/偵察機,在兩臺R-15-B300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幫助下,“狐蝠”的極限飛行速度可達3.2馬赫(3470公里/小時)。不過,當時那架米格-25“狐蝠”偵察機能飛出這個速度主要是為了逃命,降落時它的兩臺發動機已經全部報廢。后來蘇聯空軍要求飛行員在駕駛米格-25戰斗機時的最高飛行速度不能超過2.8馬赫。

在蘇聯不斷研發速度更高的戰斗機/截擊機時,美國顯然也沒有閑著,美國在A-12“牛車”高速偵察機的基礎上研發了YF-12A截擊機,它能夠攜帶GAR-9空空導彈攔截蘇聯轟炸機,所以將它歸入戰斗機/截擊機中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YF-12A截擊機的設計速度是3.2馬赫,在1965年的一次飛行測試中,它飛出了3331.5公里/時的速度記錄。完成測試后YF-12A以及它的發動機并沒有損傷,所以這個速度記錄的含金量要比米格-25戰斗機的那個速度記錄更高,更具實際意義。

除了這些高速戰斗機/截擊機,冷戰時期還出現過飛行速度超過三馬赫的“女武神”戰略轟炸機,飛行速度超過3380千米/小時的SR-71“黑鳥”有人偵察機,飛行速度超過3.35馬赫的D-21無人高速偵察機,還有飛行速度超過6.7馬赫的X-15高超聲速亞軌道空天飛機/火箭動力技術驗證機等眾多高速飛行器,這些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高速飛行器創造了眾多航空器飛行記錄,至今很多記錄仍然難以被打破。

在現役戰斗機里面,飛行速度最快的是上文提到的米格-25(因為米格-25在俄羅斯等國還有少量服役),其次就是俄羅斯的米格-31BM,作為米格-25“狐蝠”戰斗機的替代者,米格-31“獵狐犬”截擊機在最大飛行速度、飛行高度等指標上并不如前輩。不過,它的最大飛行速度仍達到2.83馬赫,在低空也還能擁有1.23馬赫的最高速度。

第三名是美國F-15鷹式戰斗機,這很令人吃驚,很少有人注意到F-15的高速優勢。F-15的最大速度為3050公里/小時,實際上超過了2.5馬赫,是一款純粹的高速戰斗機,不過由于F-15具有非常優異的機動性,其高速特性反而經常被忽略。

位列第四名的是國產的殲-20隱身戰斗機,雖然殲20的許多數據都還不清楚,但是殲-20本身的設計就非常注重高速性能,結合官方媒體的報道,推測速度可能不低于2.5馬赫,很可能是速度最快的第五代戰斗機。在去年建軍節期間,人民日報的微視頻《軍人一分鐘》中罕見披露了一個數據,殲-20可在1分鐘內戰斗巡航52公里,這相當于殲-20的最高飛行速度可達2.45馬赫,印證了殲-20飛行員曾說過的那句:“殲-20一旦進入超音速,就是我們的天下”。

第五名是俄羅斯的蘇-35戰斗機,蘇-27系列戰斗機自誕生伊始就有高速截擊的任務,因此高空高速性能也是非常優秀,得益于翼身融合的升力體結構和兩臺馬力澎湃、高速性能出眾的AL-31F型渦扇發動機,蘇-27最高可飛2.3馬赫,到了蘇-35這里更上一層樓,最大速度可達2.35馬赫。因此氣動布局上和蘇-27一脈相承的殲-11,殲-11B等,相信也能具備這一能力。

第六名是俄羅斯的米格-29戰斗機,最大速度超過2.3馬赫,約為2817公里/小時。

第七名是美國的F-22戰斗機,F-22猛禽是世界上第一款第五代噴氣式戰斗機,具有隱身性能、靈敏性、精確度和態勢感知能力結合,能夠超音速巡航,最大速度超過2700公里/小時,約為2.25馬赫。在殲-20面前,F-22實際上是一種短腿而且速度慢的戰斗機。

第八名是法國的幻影2000戰斗機。這是一種單發三角翼多用途戰斗機,也是法國第一種第四代戰斗機。幻影2000的最大速度超過2.2馬赫,大約2695公里/小時。

第九名是俄羅斯的五代機蘇-57,主要用來摧毀各種遠距和近距空中目標,打擊敵方地面和水面目標,以及突破敵方的防空系統,曾赴敘利亞參加作戰行動,蘇-57的最大速度為2600千米/小時,大約是2.12馬赫。

第十名是歐洲EF2000臺風戰機,最高時速是2510公里/小時,大約為2.05馬赫。臺風是由歐洲多國聯合開發的雙發多用途戰斗機,可滿足多個歐洲國家空軍的作戰需求。該戰機能執行包括空優作戰、對地攻擊以及遠程打擊在內的多種任務。臺風戰斗機在設計之初就強調高速截擊性能,具備極優異的飛行性能,比如它配備的2臺大推力發動機即便不打開加力燃燒室,也能使戰機具備短時間的超聲速巡航的能力。

第十一名是國產殲-10戰斗機,普遍認為殲-10是四代機中飛行速度比較快的,采用了適合高速飛行和可調式進氣道,讓其最高飛行速度超過2馬赫、升限2萬米以上,也有一種說法是殲-10戰機的速度超過2.2馬赫。此外,國產的殲-8F戰斗機的排名也緊隨殲-10之后,盡管加裝受油管,改裝光學和側視雷達偵察設備吊艙以后,阻力有所增加,但殲-8F的最大速度也不低于2馬赫。

其余的第四代戰斗機,例如F-18E/F,F-16等等,以及四代半的法國陣風戰斗機,最大速度都不超過2馬赫,這些戰機不再一味求快,更注重戰斗機的低空、低速飛行性能,擴大戰機飛行包線等等,比如F-16戰斗機的最大速度就比較悲催,只有1.7馬赫左右,今年年初在北大西洋,挪威空軍的F-16戰機奉命攔截監視俄羅斯空軍的圖-160戰略轟炸機,圖-160開啟發動機加力,以2馬赫的超音速絕塵而去,F-16拼了老命,連圖-160的尾煙都追不上

5. ( )年,中國制造出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

第一種噴氣式民航客機是:彗星(Comet)客機,是英國的德·哈維蘭公司(deHavilland)研制的歷史上第一種噴氣式民航客機。

英國是最早發明噴氣式發動機的國家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英國人將噴氣技術用于民用飛機。德·哈維蘭公司也獲取了德國對后掠式機翼空氣動力學研究資料。1946年,英國的德·哈維蘭公司開始設計噴氣式客機,并命名為“彗星”號。

這種民航客機是第一種以噴氣式發動機作為動力的民用客機,當時被認為是革命性的技術。

6. 1956年,第一座制造飛機

法國。

A320neo是空客為A320系列飛機推出的各種產品升級中的最新版本(NEO是英文New Engine Option的縮寫,即新發動機選項)。

法國當地時間2014年9月25日,A320neo飛機順利完成首飛。12時整,生產序列號為MSN6101的首架A320neo飛機從空客總部所在地圖盧茲布拉尼亞克機場起飛,經過約兩個半小時的飛行后,順利返回機場。

7. 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由誰主持設計

中國第一條自行設計修建的鐵路是在1905年到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這條鐵路是在英國和俄國的激烈爭奪之下由中國人自行設計修建的,打破了帝國主義對我國鐵路修建的壟斷,屬于清末新政時期。

京張鐵路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負責的鐵路,它連接北京豐臺區,經八達嶺、居庸關、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張家口,全長約200公里,1905年9月開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是中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鐵路。這條鐵路工程艱巨。現稱為京包鐵路,以前的京張段為北京至包頭鐵路線的首段。

8. 1956年7月19日,我國自主生產的第一代噴氣式殲擊機

殲八是我國自行研制并已裝備部隊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殲擊機。

殲-8戰斗機是中國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研制的雙發高空高速截擊戰斗機(殲擊機),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的主力戰斗機種之一。殲-8原型機1969年7月5日首飛成功,1979年完成設計定型。

殲-8型飛機從首飛到設計定型,歷時10年之久,其研制過程是“引進、消化、再創新”的過程,標志著我國航空工業從仿制走上了自行設計的道路。

殲-8Ⅱ的發展重點是武器系統、火控系統、機載電子設備和動力裝置。為給大口徑雷達天線提供空間,采用兩側進氣方式,這也是該機與殲-7最大的外觀區別。

9. 1956年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的誕生地是

1939年8月27日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He178上天 1939年8月27日,一個炎熱的夏日。飛行員弗呂格卡皮坦.埃里希.瓦西茨象往常一樣來到了停機坪上,場中停著一架亨克爾公司新制造的飛機。與往常飛機不同的是,這架名為He178的飛機裝有一臺由馮.奧海恩研制的推力為838磅(380公斤)的HeS3B渦輪噴氣發動。瓦西茨登上飛機,發動了飛機油門,伴隨著發動機的巨大轟鳴聲,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沖上了藍天,那震耳欲聾的聲音向人們宣告了噴氣時代的來臨。

10. 1956年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試制成功它的型號是

1956年4月23日,由航空工業自主研制的我國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試制成功,標志著我國航空工業正式進入噴氣時代,在我國航空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9月,該機試飛成功并命名為“五六式”,后改稱“殲五”型。9月27日,首批10架“殲五”型噴氣式殲擊機裝備部隊,從此開始了以國產作戰飛機裝備部隊的歷史。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