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圣司馬遷簡介(史記司馬遷簡介)

1. 史圣司馬遷簡介

1. 史圣司馬遷簡介

史圣司馬遷恭謹地遵從父親的遺愿編寫史記。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相關內容譯文如下: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春天,漢武帝東巡渤海返回的路上在泰山舉行封禪大典。作為參與制定封禪禮儀官員的司馬談卻因病留滯在周南(今洛陽)未能繼續前行,更因此而心中憤懣以致病情加重。奉使西征的司馬遷在完成任務后立即趕往泰山參加封禪大典,行到洛陽卻見到了命垂旦夕的父親。

彌留之際的司馬談對司馬遷說:“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來衰落了,難道要斷送在我這裹嗎?你繼為太史,就可以接續我們祖先的事業了。如今天子繼承漢朝千年一統的大業,到泰山封禪,而我不得從行,這是命中注定的啊!我死以后,你一定會做太史;做了太史,你千萬不要忘記我要編寫的論著啊。況且孝,是從侍奉雙親開始的,中間經過事奉君主,最終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揚名于后世,光耀父母,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稱頌周公,是說他能夠歌頌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揚周、召的遣風,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劉的功業,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厲王以后,王道衰落,禮樂損壞,孔子研究、整理舊有的文獻典籍,振興被廢棄了的王道和禮樂。整理《詩》、《書》,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學者們仍以此為法則。從魯哀公獲麟到現在四百多年了,其間由于諸侯兼并混戰,史書丟散、記載中斷。如今漢朝興起,海內統一,賢明的君主,忠義的臣子的事跡,我作為太史而不予評論記載,中斷了國家的歷史文獻,對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記在心里啊!”司馬遷低下頭流著淚說:“小子雖然不聰敏,但是一定把父親編纂歷史的計劃全部完成,不敢有絲毫的缺漏。”

2. 史記司馬遷簡介

2. 史記司馬遷簡介

史記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余字,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后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以前的史書多以編年體記述),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從公元前104年到公元前90年,前后經歷了14年,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3. 司馬遷是什么圣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多年。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每個時代都涌現出了創造性的巨人,造紙術、指南針的發明,古絲綢之路的開辟,聯系了東亞、中亞和歐洲。

歷史長河中,中國出現了十大圣人。

第一、 酒圣 杜康:杜康是中國古代夏朝的國君,釀酒界的祖師,后人多以“杜康”借指美酒。

第二、 文圣 孔子: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 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周游列國,開創了講學之風,修訂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寫成了《論語》。

第三、 史圣 司馬遷: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散文學家。他編寫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史記》記錄了從上古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第四、 草圣 張芝:張芝是東漢時期著名書法家,被譽為“草圣”和“草書之祖”。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張芝與鐘繇、王羲之和王獻之并稱“書中四賢”

第五、 醫圣 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末期人,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張仲景編寫的《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著作,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第六、 武圣 關羽:關羽是三國時期蜀國名將,五虎將之首。民間至今還流傳著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單刀赴會、刮骨療毒的英雄事跡。

第七、 書圣 王羲之:王羲之是東晉時期的書法家,曾拜師于“草圣——張芝”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王羲之集眾家之所長。代表作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蘭亭集序》更是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

第八、 畫圣 吳道子:唐朝時期著名的畫家,被稱為“畫圣”。代表作品有:《送子天王圖》,《明皇受篆圖》,《十指鐘馗圖》等。

第九、 茶圣 陸羽:唐代時期著名的茶學家,其著作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第十、詩圣 杜甫:唐朝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一生狂放不羈,平生著作大約有1500首詩歌被保留下來,收錄于《杜工部集》之中,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

4. 司馬遷歷史簡介

司馬遷出身于中下層官吏家庭。高祖司馬昌,當秦始皇時,作主鐵官。曾祖司馬無澤,在漢初作長安的一個“市長”。祖司馬喜,沒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為五大夫。他的家庭在漢文帝時可能是所謂“中人之家”,以農業、畜牧致富,因而能夠出粟買爵。司馬遷說自己“耕牧河山之陽”,不一定就是親自參加耕牧。

父司馬談,在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前135 年)作了太史令,通稱太史公。這是史官,漢武帝新恢復的一種古官。官位不高,職權不大,主官天時星歷、祭祀禮儀、搜羅并保管典籍文獻。這是史官的傳統。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5. 史圣司馬遷簡介資料

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漢武帝元封八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

在《史記》草創未就之時,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被捕入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發憤著書,前91年完成《史記》

6. 史圣司馬遷簡介20字

1847年,泰國國王密友東成為柬埔寨淪為法國保護國之前的最后一個國王。這位國王可謂生不逢時,不得不在強大的鄰國夾峙之下努力謀求復興自己的國家的道路。作為國王,東的生活與他的國家一樣潦倒。王宮都是用木頭和茅草搭建的。東很少穿上衣,只在下半部圍一條沙籠,唯一能夠顯示國王身份的是圍在沙籠上鑲有鉆石和紅寶石扣子的金腰帶。沒落的國王虛榮心還是蠻強的,餐桌上鋪著一塊漂白布權充臺布,盤碟還是新加坡送給國王的。刀叉的瓷柄上雖然貼著金箔,但刀叉的鋼制部分卻生滿了銹。

窮困潦倒,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尋歡作樂的興致。東一生擁有600名妃子,但這600名妃子卻只為他留下了18個孩子。

1860年東病逝,長子諾羅敦繼位。1864年6月20日,諾羅敦在法暹兩國官員的監視下加冕,1866年在金邊登基。次年,暹羅正式承認柬埔寨為法國的保護國。諾羅敦在位期間,法國不斷加強對柬埔寨的控制,柬埔寨徹底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法國平叛,遂決定立西索瓦為王。諾羅敦家族因此失勢。西索瓦在位期間,約有10萬柬埔寨人被送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為法國效力,一名王子甚至魂斷異鄉。

1927年西索瓦之子莫尼旺繼位。父子二人在位期間均趕上了世界大戰,也均為喪權辱國而身背罵名。西索瓦將10萬柬埔寨兒男的熱血拋灑在異國的戰場上自不待言,而身為法國圣·梅克桑軍校士官生、法國預備役準將的莫尼旺,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國土的1/3淪為泰國的領土而敢怒不敢言!1941年4月復活節前夕,承受千載罵名的莫尼旺國王飽含滿腹的冤屈在一座海濱別墅駕崩……

雖然日本軍隊早于1940年9月便侵占了柬埔寨,但法國殖民當局仍牢牢控制著柬埔寨王室。法國殖民當局將莫尼旺的兩位懦弱王子棄之不用,挑選18歲的諾羅敦·西哈努克繼承王位。

但法國人這一次卻看走了眼。他們本以為從小接受法式教育的年輕國王會像其前輩那樣仰其鼻息,但年輕的國王竟然置法國人的“良苦用心”于不顧,在日本人的唆使下試圖脫離法國獨立,并最終結束法國對柬埔寨的保護關系。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法軍重返柬埔寨。日本人雖然撤走了,但西哈努克謀求柬埔寨國家獨立的努力一直沒有停止。法國最終被迫做出讓步,法軍于1954年7月撤出柬埔寨。1959年11月9日,柬埔寨獲得獨立。

7. 西漢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辯解,受腐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

8. 司馬遷 圣人

上古七大圣人分別是:

1、大羅天紫霄宮鴻鈞道祖

2、媧皇宮女媧大神

3、太清境大赤天景宮太上老君

4、境清微天玉虛元始天尊

5、上清境禹余天通天教主

6、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道人)

7、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菩提老祖。

“靈臺方寸”與“斜月三星”都寄托了作者三教合一的思想。

9. 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 ),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云,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 。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镠之后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 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并稱為“史學四大家”。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