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拔貢是什么意思網絡用語
首先需要說一下這“滿族八大姓氏”到底是哪八姓?
其是指的滿清八大貴族,即佟佳氏,瓜爾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鈕祜祿氏。
這八個姓氏,是滿州八旗除了皇族愛新覺羅以外最高貴的姓氏,或者說家族。
這里面有許多咱們都應該比較熟悉,比如富察氏,之前大火的《延禧攻略》里面,最受歡迎的富察皇后就是出自這個家族,當然他弟弟富察傅恒也是,甚至于《還珠格格》里面那個心機BOY爾康,也是出自富察氏,其歷史原型乃是富察傅恒之子,福長安。
此外還有鈕祜祿氏,盛產皇后,比如乾隆皇帝他媽孝圣憲皇后就是出自鈕祜祿氏。當然更出名的是和珅,他也是鈕祜祿家族的人。
眾所周知,清朝入關后,統治了華夏大地近三百年,和所有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一樣,他們都避免不了被漢化的過程。于是,改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清朝改姓是有規矩的,一般取的是“其名之第一字”,不過后來也比較隨便了!
“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稱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滿語,或用漢文;用漢文,將用二字,不準用三字,以其與滿語混也。”
他們都改的什么姓呢?咱一個個來講!
首先“佟佳氏”!其漢姓乃是嚴格按照規定來改的,取的是“其名之第一字”,也就是“佟”!如今的代表人物呢有佟大為、佟童!此外還有“童姓、仝姓”!
瓜爾佳氏,改用漢字姓關姓,代表人物有香港女演員關之琳、大陸藝人關曉彤、抗日名將關向英!
馬佳氏,改用漢字姓馬姓,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就是臺灣演員,著名的咆哮帝馬景濤先生了。
索綽羅氏,改用漢字姓索姓;赫舍里氏,改用漢字姓赫姓,著名導演英達老師!
富察氏,改用漢字姓富姓,中國內地男演員富大龍!
那拉氏,改用漢字姓那姓,當今名人代表有歌壇實力派大姐那英,沒錯,她和老佛爺慈禧是同族
鈕祜祿氏,改用漢字姓郎姓,前段時間結婚的朗朗就是鈕祜祿氏,還有前任國民老公黃海波,他也是滿族人!
2. 拔貢是什么意思啊
一.社會地位和待遇不同。
庠生多指普通學生,也是秀才的意思,一般都在地方找工作或者繼續參加科考。廩生是考到第一名的童生,層次比秀才低一些,但也有相應的俸祿(跟獎學金、助學金差不多)。狀元、榜眼、探花是殿試前三名,都是優等生的意思,受到的待遇與同級其他學生不同,地位比前面幾者都要高,大多直接加官進爵。
二.都是科考生的稱呼,都有俸祿。
要說他們的相似之處,應該是較普通人社會地位高一些,而且都有俸祿。古代考中秀才就有功名,等級依次往上是舉人、進士。進士屬于天子門生,大多直接賜予品階,狀元、榜眼、探花都屬于進士中的一甲進士,剩下的二甲、三甲雖然待遇比不上前者卻也是妥妥地當官人。
總的來說拔貢、恩貢要歸為一類,從地方廩生中保送優等生參加朝政合格后成為拔貢,遇到國家慶典時進貢的學生成為恩貢。庠生、秀才是同一個意思,與廩生舉人都屬于科考待考的學生,有相應的俸祿,也有公職就業機會,從賬房、師爺到地方官待遇不等。狀元、榜眼、探花、進士同屬一類,都是皇帝主考(殿試)選拔出來的人才,可直接授予品階。
三.考中幾率小。
其實古代人考試也跟我們一樣的,只是考試內容局限在文科,時代不同稱呼不同而已。不要羨慕古代從秀才起就有功名,古人考試選拔比例非常小,有些人考了一輩子還是個童生,連秀才都沒考中更別說其他的了,而且古人就業機會少,除了考功名任公職其他工作很難出頭,基本淪為打雜幫工。
3. 古代的拔貢是什么
貢生?[gòng shēng]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4. 清朝拔貢什么意思
清朝的貢生屬于秀才。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各位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
5. 拔貢相當于現在的什么
拔貢相當于保送生或推薦生
6. 拔貢生是什么意思
生員和秀才沒有區別。通過院試的童生被稱為生員,簡稱秀才。生員是指唐國學及州、縣學規定學生員額。 明、清指經本省各級考試入府、州、縣學者,通名生員,俗稱秀才,亦稱諸生。
正式的名字應該稱“生員”,這是讀書人應試獲得的第一個功名。按照制度,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在沒有考取生員之前,一律叫“童生”。
明代的生員大體上可以分為地方儒學的生員,國子監中的貢生兩大類。地方儒學的生員,又可分為府、州、縣的廩生、增廣生、附學生。國子監的貢生具體又分歲貢生、選貢生、恩貢生、拔貢生、納貢生。
7. 拔貢是什么意思舉人是什么意思
補廩生是指明清科舉制度中,生員經歲、科兩試成績優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廩生,稱之謂“補廩”。?
明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監生選正官》:“近年準貢事起,初猶以實廩,十年科舉三次者加納,既而甫補廩未科舉者亦濫觴矣。”《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小弟補廩二十四年,蒙歷任宗師的青目,共考過六七個案首,只是科場不利,不勝慚愧!”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歸真》:“官爵既明,而士階未曉,謂何以秀才為秀士,以補廩為俊士,以拔貢為杰士,以舉人為約士,以進士為達士,以翰林為國士乎?”參見“ 補增 ”。
8. 拔貢是什么意思網絡用語怎么說
石景芬 (1797—1876) ,字志祁,號云齋,樂平縣(今樂平市)人。清道光元年(1821)中舉,次年中進士,改庶吉士,歷官工部主事、員外郎,平涼府(今甘肅平涼縣)知府、權安肅道道員、金華知府、四川鹽茶道、皖南兵備道等職。其詩雄渾蒼涼,語言質樸,感情真摯,反映了一些民間疾苦。
石在閶(生卒年不詳),陜西富平縣人。明末拔貢,授中書舍人。清朝建立后,他隨從某親王參謀軍事,征戰有功,升為福建督糧道員。后授昌平兵備道,湖廣督糧道。
石廷柱(1599—1661),遼東人。先世居蘇完,姓瓜爾佳氏。明萬歷之季,石廷柱為廣寧守備,其兄石天柱為千總。努爾哈赤師至,巡撫王化貞走入關,石天柱、石廷柱降,授世職游擊,俾轄降眾。入關后石廷柱任鎮海將軍,駐防京口。
石琳(?—1702)漢軍正白旗人,石廷柱第四子,清朝大臣。初授佐領,兼禮部郎中。官至湖北巡撫,兩廣總督。
石文晟(?—1720)漢軍正白旗人,清朝大臣。石廷柱之孫,石琳兄之子。初授薊州同知,歷云南開化、山西平陽知府。
石國任,生卒年不詳。字東莘,一字樂莘,福建福州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舉,曾任福建安溪縣教諭、福建臺灣諸羅縣(今嘉義縣)教諭、湖北興山縣知縣、陜西西鄉縣知縣、四川崇慶州知州。
石鴻韶(1853~1923),字晉卿,寺村鄉大井村人,少時曾師從鄭獻甫讀書。清光緒五年(1879年)考中舉人,次年中進士,先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改任山西長子縣知縣。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升任云南楚雄永昌府知府,后調任云南迤西道(即騰越關道)道尹。
石文焯,清朝官員,曾任甘肅巡撫,河南巡撫。
9. 什么叫拔貢
科舉,是古代選拔人才的一項制度,對我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科舉制度發源于隋,確立于唐,成熟于宋,巔峰于明清,后在清末被廢除,但科舉制度的影響力仍然巨大,現在的公務員考試處處可見古代科舉制度的影子。
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狀元、貢生、茂才……等等,這些都是科舉考試中的常見術語,很多人分不清楚他們的區別,往往混淆。實際上,這些稱呼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下面以清朝為例,說明上述概念的內涵。
清朝科舉制度分四個等次,四級考試,由低到高分別是:
1,童生試,童生考秀才。
清朝規定,讀書人想要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必須在州、府、縣等官方學校學習,在校學生不管年齡大小,一律被稱為“童生”,所以不乏滿頭白發的“童生”。
童生需在學校就讀并參加童生試,通過童生試入學者被稱為生員,也稱秀才。
有些府、州、縣的生員(秀才)特別優異者,可以直接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把有人才貢獻給皇帝,跟貢士的“貢”表達的同一個意思,上貢、進貢的意思。
清代貢生,別稱“明經”,也就是說貢生就等于明經,都是一個意思。
2,鄉試,秀才考舉人。
秀才享受減免賦稅勞役優惠,但秀才不是功名,不能直接做官,想做官必須參加各省統一組織的鄉試,通過者被稱為舉人。
舉人可以做官,所以《儒林外史》中范進中了舉人,才會欣喜若狂,但需要等待吏部出現職務空缺才有可能遞補為官,而且都是品級很低甚至終身沉淪在基層。
因為鄉試都是安排在秋后,所以也被稱為“秋闈”。
3,會試,舉人考進士。
舉人既可以做官,也可以繼續學習考取進士。
會試由禮部組織,就在京城統一進行,各地舉人齊集京師,同臺競技,最后幾家歡喜幾家愁。名落孫山者打道回府,來年再戰,通過會試者,即為進士。
因為會試在每年春天舉行,因此被稱為春闈。
4,殿試,進士選三甲。
被錄取的進士還需要皇帝或者授權的知貢舉,對會試錄取的進士進行測試排名,一甲取三名,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三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
明清時期,會試合格者統稱貢士,參加殿試后賜出身,方稱進士。
但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將會試合格者直接稱為進士,而錯認為殿試第一的狀元比進士“更高一等”。實際上,會試合格者都是進士,而狀元是對進士第一名的稱呼,本質還是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