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北大荒在哪里
北大荒位于我國的黑龍江省境內,橫跨東經123°40′到134°40′的11個經度、縱跨北緯44°10′到50°20′的8個緯度之間。總面積5.43萬平方公里。
北部是小興安嶺地區,西部是松嫩平原區,東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區。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條水脈在平原深處幽然相會。平均海拔54米,萬分之一的坡降構成罕見的平坦地勢。
北大荒是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土質肥沃,有機質含量平均在3———5%之間,有的地區高達10%以上。因此,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主要以盛產小麥、大豆、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馳名全國。
2. 北大荒在哪?
? ? ?北大荒白酒產自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以北大荒潔凈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和得天獨厚的糧食資源為優勢,釀造的濃香型白酒。其特點:酒質穩定,清亮透明,優雅細膩,綿甜柔順,回味悠長。
北大荒往事酒,也是以北大荒潔凈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和特有的糧食資源為優勢,采用傳統釀造工藝,結合現代的勾調技術釀制而成。
3.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
北大荒,位于東經123°40′到134°40′橫跨11個經度;從北緯44°10′到50°20′,縱貫10個緯度,總面積5.53萬平方公里。指黑龍江嫩江流域、黑龍江谷地與三江平原廣大荒蕪地區。在1958年,數十萬專業官兵、知識青年和革命干部,進軍北大荒,開始了北大荒的進入世界的第一步,墾荒。
4. 我國北大荒在什么地方
陽雞血石。
多產于旬陽縣的紅軍鎮、小河鎮古汞礦洞和目前正在開采的汞礦洞并經專家考察證實旬陽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雞血石產地。旬陽雞血石以透明、半透明礦物為主,硬度大,光澤以油脂、玻璃光澤為主,血色艷麗且多呈浸染條帶狀或斑點云霧狀產出。
桂林雞血石。
廣西桂林龍勝各族自治縣,屬于古板塊縫合帶深海底火山沉積變質產物,形成年代距今約10億年。它的摩氏硬度為6.5至7度。桂林雞血石的最大特色就是一個“紅”字,它是一種以雞血紅色為主色調的碧玉巖,因此也被稱作“雞血紅碧玉”。
昌化雞血石。
昌化雞血石產于浙江省臨安市昌化西北的玉巖山,形成于7500萬年前的火山活動,是朱砂在高嶺石與地開石之間不斷滲染而成的,在世界上的其他國家都沒有發現同類的礦產。昌化雞血石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形狀、顏色、紋理以及質地都獨具魅力。
巴林雞血石。
巴林雞血石的質地細潤,獨具靈氣,主要產自于內蒙古巴林。
5. 中國的北大荒在什么地方
揭陽市屬于中國的南方地區揭陽位于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揭陽是粵東經濟強市,粵東新經濟發展極快,是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605.35億元,總量躍居粵東五市之首。揭陽素有“魚米之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龍舟之鄉”和“華僑之鄉”之美稱。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著名僑鄉,港澳臺同胞和旅外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還有歸僑、僑眷180萬人。
6. 中國北大荒在哪個省
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以及陜西北部地區。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本名是大夏,簡稱夏,源于地名,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同時亦有河西之稱,是因位于中國地區的西北部,史稱西夏。
7. 北大荒在什么在我國的什么地方
一、萬里長城,在我們國家的東北方。
二、河北,東北,甘肅都有。
三東邊從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的山海關起,向西蜿蜒延伸,到西部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的嘉峪關,全長大約萬余里。
2、要看長城,可以去山海關、嘉峪關,當然人們最常去的還是位于北京北邊萬里長城的一段稱為八達嶺的長城。
3、長城修筑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新七大奇跡之一,并在世界新七大奇跡評選活動中名列第一,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于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
8. 我國的北大荒在哪里
云南的地理位置 云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 云南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隅緊倚西藏自治區,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與:老撾、越南毗連。從整個位置看,云南北依廣袤的亞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與鄰國的邊界線總長為4060公里,其中中緬段為1997公里,中老段為710公里,中越段為1353公里。 云南省氣候特點 云南地處低緯高原,由于大氣環流的影響,冬季受干燥的大陸季風控制,夏季盛行濕潤的海洋季風,屬低緯山原季風氣候。 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高原氣候區共七個氣候類型。云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 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二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濕分明,分布不均。 在我國,每個省的名稱,都有獨特的歷史地理淵源。云南之名雖然出現得早,始于西漢,是全國省名中最早的一個, 但其最初為縣名,后為郡名, 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詔王為“云南王”,“云南”一詞才成為較大地域的名稱,元代正式設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名稱。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在今祥云云南驛設云南縣,屬益州郡。縣名來歷有二:一因山得名,即縣西北百數里有終日與云氣相連的云山,縣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
傳說漢武帝夢見吉祥彩云現于白巖(今彌渡紅巖),縣在其南,故名云南。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三路進軍南征,“殺高定,降孟獲,會師滇池”,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繼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縣(今祥云云南驛),以今祥云一帶為中心,轄青嶺(今大姚)、弄棟(今姚安)、邪龍(今巍山)、葉榆(今大理)、遂久(今麗江)、姑復(今永勝)。
西晉時又合并了永寧(今寧蒗)和云平(今賓川)兩縣。在300年里,云南縣一直是滇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937年,南詔亡,段思平建大理國后設云南瞼、品甸瞼。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云南行省,改云南瞼為云南州,屬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為云南縣,在今祥云米甸一帶設土司世職12關長官司, 隸大理府。1914年, 因云南縣名與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現,人以為祥”之意,改云南縣名為“祥云”。 雖然從“云南”改稱“祥云”已有80年,民間仍稱祥云為“小云南”,以有別于作為云南省的“大云南”。 歷史學家有充分理由稱今天的祥云一帶為 “古云南”。
這不僅因為從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這片土地以云南稱謂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1964年在祥云大波那出土的世界聞名的木槨銅棺說明,早在戰國時代,這里的人們就過著定居生活、使用銅器且冶煉和鑄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超的水平了。
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縣城23公里的禾甸先后出土了銅鉞、矛、钅尊、鋤、雞形杖頭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早期遺物200余件,為研究云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961年,考古工作者還從距祥云縣城3公里的清華古洞內發掘出了新石器時期古人類使用的石刀、石斧。
這更說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這里就有了 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云南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除在滇池周圍的昆明、晉寧、安寧、 祿豐等地較為集中外,范圍更廣地集中在祥云、彌渡、賓川、大姚、大理、洱源、劍川、永勝、寧蒗等歷史上云南縣境內或相鄰地區(史家與“滇池地區”相對應,稱其為“洱海地區”)。這說明,歷史上的云南縣和云南郡在云南歷史上舉足輕重。 從前109年漢武帝設云南縣到1382年明太祖降云南州為云南縣的1491年間,歷史學家稱為“古云南”和民間說的“小云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云城15公里的云南驛。今祥云城舊稱云南城。《蠻書》記載:“今云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瞼,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驛,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國主段思平雖設品甸瞼,但與其同“級”并存的云南瞼仍以今云南驛為中心。 縱觀祥云云南驛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其2000多年的歷史中,其政治經濟地位是越來越下降,但它的名稱卻越來越受重視,包容性越來越廣,最終發展成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這一發展過程和演變現象,在整個中國所有省級行政區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9. 真正的北大荒在哪里
三江濕地。
三江濕地位于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交匯處,境內大小河流50多條,湖泡 200多個,江心島26個,沼澤遍地,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是我國東北端一塊面積最大、原始風貌最典型的低地高寒濕地,也是東北亞鳥類遷徙的重要通道、停歇地和繁衍棲息地。圍繞三江濕地,以沼澤濕地為主要保護對象形成了三江自然保護區。
10. 北大荒在哪個地方
“北大荒”舊指中國黑龍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后來多指黑龍江農墾所屬的100多個農場。新中國最早的機械農場——通北機械農場(現在的趙光農場)就是在黑龍江省邊境黑河地區北安建立的,建場時間是1947年,當時,這里就是人煙稀少,氣候惡劣,條件艱苦,老一輩就是憑著艱苦奮斗,拼搏奉獻精神,建場立家的。后來,我國五十年代在黑龍江開始進行大規模開墾,經營農場,形成農場群,使得北大荒變成了如今的北大倉。
北大荒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的美稱。
11. 中國北大荒是怎么來的
傳說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傳說早在新石器時期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有說“春節”起源于中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臘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舊歲交替之際慶祝豐收和祭祀祖先的風俗活動,可以認為是“年”的雛形。但“年”的名稱出現卻較晚,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在歷史上的不同朝代,年的時間不一樣。夏代以一月為一年之首;商代以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十一月為歲首,秦代以十月為歲首。西漢時,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歷,才明確規定一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歷新年)。年的時間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漢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司馬遷建議創立了太初歷,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今日我們所采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后,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但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的年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襲下來。 概念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過年對中華民族可以說源遠流長,有了數千年的歷史。而“春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密不可分,大約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發現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規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秊”,《說文解字·禾部》:“秊,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人”字訛變為“千”了,因而許慎用了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見陳初生《金文常用詞典》)。“禾”是谷物的總稱,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在已發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征著取得谷物生產的大豐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釋呢?從甲骨文看,“年”字好象是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谷子的樣子,象征著人們豐收后的慶祝。 來歷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漢族和滿、蒙古,瑤、壯 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漢族過春節,時間較長,一般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 春節大約有三四千的歷史。原為農歷的元旦,即人們通常說的過年。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 叫“元日”、“新年”、“正旦”、“歲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于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據考證,春節成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2月31日革命黨人的湖北軍政府在發布的《內務部關于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的通諭》中,明確的將(農歷的)年節稱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進一步明確了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為流行至今。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等則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