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陜西八大怪順口溜圖片
這個字念biang第二聲,或者連讀:"比昂"。康熙詞典中有這個字。關中民謠:"一點撩上天,黃河兩道灣,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長,我一長;當中夾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個鉤掛麻談糖,推個車車逛咸陽"。就是寫這個字的順口溜。 注解:此字為陜西名吃biang,biang面的專用字!古稱渭水biang,biang。是古時人用渭河之水和面,做成寬如褲帶的面條,也是陜西八大怪之一,猶以咸陽的最為正宗。
2. 陜西民間順口溜大全
提起陜西第一順口溜恐怕誰都說不好是哪段,但是關中地區第一順口溜就只有那句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了吧!
你大舅你二舅都是你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一頭牛兩頭驢都是牲口,金疙瘩銀疙瘩還嫌不夠,天在上地在下你娃別牛。這段順口溜作為當年電視連續劇關中匪事的主題曲更是火了一把
3. 陜西名人順口溜大全集
陜西方言順口溜這樣講的:刁蒲城,野渭南不講理的大荔縣金周至,銀戶縣殺人放火長安縣二球出在澄城縣土匪出在兩華縣孟原的風,赤水的蔥武功縣的燒雞公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三原的媳婦不能看。其實還有好多呢,都說的是比較實在的東西。在原來確實是這樣子,不過現代社會早不是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4. 陜西八怪美食順口溜
西安一座文化文明古城
首先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上先后有十多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
西安的文化習俗那就更加數不勝數,西安的關中方言西安話就非常獨特,下面給大家再簡單說說西安的風俗。
西安風俗習慣
西安在過年期間有一些獨特的講究風俗,最為獨特典型的四色禮,四色禮也叫四樣禮。它是西安地區比較講究的一種晚輩對長輩所行的禮節。四色即四季,也就是表示一年之時,含有自始至終,十全十美等意蘊,是后輩對長輩的祝福。譬如男女定下婚事以后,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需帶著四種禮品:煙、酒、肉、罐頭或水果及其它東西,女方家也必準備四樣禮品回送,包括鞋、襪、鋼筆、筆記本等,讓男方捎回。
西安還有獨特的五毒圖案,五毒圖案是西安關中地區民間流傳的一種辟邪圖案。關中人認為,蝎子、蛇、蛤蟆、壁虎、蜘蛛等五種動物是最毒的動物,俗稱"五毒"。人們在小孩的兜、背心、鞋帽等衣服上繡制五毒圖,是按照"以毒攻毒,厭(古時厭字與壓字形相近,意相通)而勝之"的原則,對傷害孩童的邪毒之物以制約。經過長期的女工實踐改革創新,關中婦女對五毒造型進行了修飾美化,逐漸失去了當初兇御兇的本意。80年代以來,隨著西安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婦女們將五毒圖案精心繡制于馬夾背心,受到海內外旅游者青睞,成為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紀念。同樣與五毒相似的還有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關中地區的民間習俗。臘月初五,將大豆、小豆、綠豆、紅豆、黑豆(缺少的可用其他豆子或別物代替)等五種豆子放入鍋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須要吃后有余。以此預祝來年五谷豐登,吉慶有余。吃五豆在冬至過后,此時晝漸長、夜漸短。因此吃五豆還帶有節令性變化的含義,吃五豆的風俗至今在農村尚流行。
以上資料信息為個人見解,部分信息搜集整合來源網絡
5. 陜西八景順口溜
華岳仙掌第一景,驪山晚照光明顯,草堂煙霧幾千年,曲江流飲長斷草堂煙霧緊相連,灞柳風雪撲滿面,,咸陽古渡幾千年,雁塔晨鐘在城南。
6. 陜西順口溜大全爆笑天才
我是四川成都的,以下是我的答案
1。胖娃兒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兒騎白馬,白馬跳得高,胖娃耍關刀,關刀耍得圓,胖娃兒坐大船,大船一轉拐,胖娃兒翻下海,海里面的魚兒多,胖娃兒被咬成肥坨坨。
2。胖娃兒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兒騎白馬,白馬跳得高,胖娃兒耍關刀,關刀耍得圓,胖娃兒滾鐵環,鐵環滾得遠,胖娃兒跟到攆,攆又攆不上,白白跑一趟。
7. 陜西八大怪是哪八大怪順口溜
biáng字寫法順口溜: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八字張大口,言字往進走,左一紐,右一紐,左一長,右一長,中間有個馬大王,心字底,月字傍,頂個勾勾掛麻糖,坐個車車逛咸陽!
書寫筆畫順序:先寫穴字頭,再寫幺、言、幺,接著寫長、馬、長,左邊寫月,右邊寫立刀旁,下面心字底,最后寫個走之兒。
注解:此字為陜西名吃biangbiang面的專用字。古稱渭水biang,biang;是古時人用渭河之水和面,做成寬如褲帶的面條,也是陜西八大怪之一。
擴展資料
Biáng -biáng面的biáng字一共有42畫,這個怪字據說是當年秦朝宰相李斯發明的,“biáng”字說的就是面條摔在案板上的聲音,一寸來寬的面條,經得起這么折騰,響當當的配得上陜西十大怪“面條像褲帶”的名頭。
biáng也是一種口語化的象聲詞,有時為口頭禪,或童語。此字出于陜西關中的一種小吃“biángbiáng面(陜西關中民間傳統風味面食,特指關中麥子磨成的面粉,通常手工搟成長又寬又厚的面條)
8. 陜西方言順口溜八大怪
1?第一怪:面條像腰帶
關中獨特的地理構造和自然環境使得關中地區成為一個以面食為主的地區。 其實,在關中,聰明靈巧的關中婆娘們已經把面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了。單是一個簡單的面條,關中人做出的花樣達幾十種,棍棍面、片片面、涼面、臊子面、酸湯面、漿水面等等。
說其像那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和長度,在關中地區的面館,一碗面只有一根面條,但若要讓個弱女子能把這根面條吃完,那也是難事。 其中屬棍棍面最長,臊子面最少,一碗飯只夠吃一口,因此有得名:一口香。關中的男人娶媳婦,大多都是要看這女人的搟面手藝了。
每到中午吃飯時間,一個村子里家家的男人都端了個大碗出來,聚在一起,用筷子挑了,香香的吸,然后大家一起評說誰家的媳婦手藝好,被夸的男人總是謙虛的說:“這算個啥嘛!”其實心里像蜜樣甜,而落了下風的男人回家少不了罵那懶婆娘幾句。
2?第二怪: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陜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鍋盔還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鍋盔的產生,再一次向我們展示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生活經歷。
3?第三怪:辣子是道菜
都說四川人愛吃辣,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陜西“由潑辣子”卻是一道正兒八經的菜肴。陜西人對辣子的喜愛,能在家家戶戶前掛著的一串串喜慶的紅辣椒看出來。
陜西人愛吃辣,這與陜西的地理位置與環境氣候有關,在過去冬季,由于新鮮的瓜果蔬菜極少,而辣椒便于保存且富含維生素。此外,辣椒能發汗也是一重要原因,冬天吃了還能御寒。無論是涼皮、肉夾饃還是羊肉泡饃等陜西小吃都離不開油潑辣子。
4?第四怪: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于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5?第五怪: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陜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陜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6?第六怪:房子半邊蓋
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陜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房子半邊蓋”是取肥水不外流之意,這種房檐水都滴進自家院落,可以解決缺水的問題。又因,近百年來陜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7?第七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典故一:《史記》中記載荊軻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無法拔劍,逃避中又忘記拔劍,只好繞拄周旋。
典故二:東晉有個“身無長物”的典故,說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風俗。此風尚的轉變應在晉以后,關中地區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勢稍有改變,膝蓋不著地了,大腿壓在小腿肚子上,就變成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風尚也就世襲了下來。
8?第八怪: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臺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9. 陜西八大怪的八幅圖
第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蹲景”成為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這一怪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實屬一種硬功夫。
第二怪房子半邊蓋: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里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臥室。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第三怪姑娘不對外:關中男人還不錯,那么,這里的姑娘自然愛嫁當地郎。且八百里秦川自古都是自給自足的寶地,風調雨順,物產豐富,缺災少害。所以,民殷實而安于現狀,不思外出謀生。
第四怪帕帕頭上戴:過去人的生存環境差,黃土高原上風刮塵揚,烈日毒辣,婦女們出門干活串戶就頂塊手帕,年輕的婦女把手帕戴出許多花樣來,成為風情和裝飾。
第五怪面條像褲帶:關中地區是一個以面食為主的地區,在關中,聰明靈巧的關中婆娘們已經把面食發展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面條的長短也是能看出這個媳婦的手藝和心計的,也是關中地區面條長的一個原因。
第六怪鍋盔像鍋蓋:由于關中地區以前為了避免浪費,且屬于大家庭吃飯的傳統,所以,每家每戶都有很大的鍋做飯,所烙出的大餅和鍋底相當,并且由于面體發酵比較好,厚度適中,俗稱“鍋盔”。
第七怪油潑辣子一道菜:關中人對于辣子情有獨鐘,愛吃,而且和別的地方吃法不同,不吃干辣子面,而是油潑辣子。
第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西安城墻周圍會有很多自發的群眾團體在那里唱秦腔,確實不需要擴音器之類的東西,老遠就能聽到,這種唱腔也許和關中人的語言特征有關,憨厚、耿直、調高。
10. 陜西八大怪每一怪圖片
陜西八大怪順口溜:
老婆帕帕頭上戴,家家房子半邊蓋。
板凳不坐蹲起來,面條寬得像褲帶。
鍋盔大得賽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
秦腔大戲吼起來,姑娘一般不對外。
擴展資料
板凳不坐蹲起來
典故一:《史記》中記載荊軻刺秦王,始皇帝就是席地而坐才無法拔劍,逃避中又忘記拔劍,只好繞拄周旋。
典故二:東晉有個“身無長物”的典故,說的也是席地而坐的風俗。此風尚的轉變應在晉以后,關中地區基本保持了“坐”的本意,只是姿勢稍有改變,膝蓋不著地了,大腿壓在小腿肚子上,就變成為蹲姿,于是乎想蹲就蹲,此風尚也就世襲了下來。
關中“蹲景”
“蹲景”成為關中地區特別是農村最有名的亮點,這一怪獨步天下,關中人的“蹲景”是地球上的絕版。有的人蹲半天腿不酸腰不痛,實屬一種硬功夫。
蹲是講功夫的,只有長年累月的歷練,才能長蹲而心靜氣閑,不累不乏。“蹲”的人已經很少了,但偶爾會在西安、咸陽等站牌前看見部分“蹲”下來等車的關中人。
關中人把蹲叫圪蹴,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春秋時期。關中人喜歡蹲是從古文的“坐”演變而來的。古人“坐”的本意就是跪,將膝蓋并直端坐于席上,屁股的重量全壓在雙腳后跟上。
房子半邊蓋
傳統的中國家居一般都是“人”字型結構,關中地區把這種房子叫“安間”房,又叫上房。里面住著主人和老人,結構都是廳房、兩邊是臥室。 一個院落除了上房還有偏房,在關中叫廈子房,房子的結構是“人”字的一半,就是半邊蓋的“怪”房子。
為什么要把房子蓋一半?首要因素就是貧窮。原來這種半邊蓋的房子都是土木結構,能節約大量的木材,實現了關中人少木多土的蓋房理念。傳統的關中院落進門有一道叫照壁的墻,往里左右都是廈子房,最里面是安間正房。關中有順口溜“有錢住北房,避風又向陽。”北房是指坐北朝南的房子,一般都是安間房,也有根據院子走向蓋的廈子房。這種格局的四合院是關中居民的主流。
關中地區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明長大了,搖籃破損了。裸露的黃土地少了綠裝,雖有南山秦嶺,也無法滿足千萬居民的家住、廚房、儲藏等需求用房。
聰明的關中農民因地制宜蓋起廈子房,利用黃土壘起三面土墻,朝院子一面留門窗,房頂只需少量的大木頭做檁、梁,對做椽子小木頭要求也低,三面土墻中還有一面利用了圍墻,這樣就節省院落的空間,解決了用房不足的問題。
“房子半邊蓋”是關中一大景觀,也是民生低下的產物,這種房子光線充足,就是通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