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國最后誰統一的
1、秦始皇統一六國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 2、簡介 秦滅六國之戰,既是戰國末期最后一場諸侯兼并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戰國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強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的領導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時間,相繼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 3、意義 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500余年的諸侯割據混戰局面,并建立起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君主制朝代——秦朝。秦王嬴政改號稱皇帝,即赫赫有名的秦始皇,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2. 三國最后誰統一三國
吳魏蜀都沒有統一三國,最后是司馬炎統一三國。
1、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265年—290年在位),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
2、初以父勛,封北平亭侯。迎立常道鄉公曹奐,遷中撫軍,進封新昌鄉侯,拜為撫軍大將軍、晉國世子。咸熙二年(265年),拜為相國,襲封晉王。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晉朝,建都洛陽,年號泰始。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厲行節儉,推行法治, 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人口增殖,整個社會呈現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咸寧五年(279年),命令杜預、王濬發動“晉滅吳之戰”,實現全國統一。此后,驕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諸王,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
3、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病逝,時年五十五歲,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葬于峻陽陵。
3. 三國最后誰統一
《三國演義》中最后一個故事是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 一統,最后統一天下的是 司馬炎 .
司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內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晉朝開國皇帝。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 。265-290年在位,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于次年滅吳,統一全國。建國后采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太康元年,頒行戶調式,包括占田制、戶調制和品官占田蔭客制。太康年間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但滅吳后,逐漸怠惰政事 ,奢侈腐化。290年病逝,葬峻陽陵 。
4. 3國被誰統一了
秦后是中國的第一個大一統局面,漢朝。
并沒有分出三國呀。如果是問為什么在漢朝分出三國,那只能說東漢末期出現各個龐大的諸侯實力,各勢力互相征戰,起初是董卓入京,霍亂中華,中原形成十八路諸侯陣營,袁紹是諸侯頭目,后來袁紹和曹操關系破裂,而董卓被司徒王允巧施美人計,為呂布所殺,西涼軍入京,各個陣營又開始互相倒戈,火拼,其中北方袁紹勢力最大,但在官渡之戰后,曹操獲勝,曹操本想統一北方,但孫權、劉備聯合,赤壁之戰大勝。而后,以關于失荊州,劉備報仇未遂,逐漸形成了三國局面。當然,三國形成時候北方是曹丕,而不是曹操,南方孫權,西南劉備,魏蜀吳正式形成。如果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東漢末期諸侯爭霸的結果。
5. 三國最后誰統一了中國
鄧艾滅蜀,司馬炎滅吳代魏,統一天下。265年建立西晉,是為晉武帝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后掌握魏國政權。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
6. 3國后面誰統一
這之后一直到隋朝之前的政權,統一三國
2,詳細是匈奴、鮮卑、梁,統一全國,因此稱為五胡十六國:宋,先后一共出現了16個政權,疆域也一直沒能延及北方,統稱十六國。司馬家南遷,這個時期也被稱為五胡亂華。五胡十六國已經解釋過了。
3,南北朝時期結束
6,統稱五代、中原以北的少數民族南下,南方朝代更迭1,建立西晉,統稱為北朝(北魏→分裂成東魏、南北朝末期、西魏→更替為北齊。此時消滅西晉的少數民族在北方建立政權。因為這16個政權是由五個少數民族(統稱五胡、五胡亂華末期,這些政權從此時起、五胡十國這個說法是不存在,一共出現了4個王朝,統稱為南朝,到北魏統一為止。它們加起來就是五代十國;同時有十個較大的政權割據各地、齊、羯。
4,滅南朝、北周)
5、氐、東晉滅亡后、陳、羌)建立的。五代十國是唐朝滅亡到宋朝成立之間的一段時期,一直到隋朝統一之前,中原相繼出現五個短暫的朝代進行更迭,這四個朝代與北方的政權(統稱北朝)對峙,由北魏統一了北方,成立了于南方政權(南朝)對峙的統一政權。這段時期內,在南方建立東晉,你是把五代十國和五胡十六國混淆了,統稱十國,消滅西晉:司馬炎篡魏、西晉,隋替北周
7. 3國最后誰統一的了
美越戰爭越共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統一了越南全國。但是看看各方的傷亡人數。絕對沒有贏家。越南背后有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支持,美國既不能給予北越毀滅性的打擊,也無法肅清南方的越共力量。完全沒有取勝的希望,并且承受不了在越南長期打下去所要付出的沉重代價,不得不從越南脫身。
8. 最后哪國統一了三國
三國最后統一魏國司馬炎一統天下這句話是對的。
首先司馬炎有個好父親司馬昭,更準確的來說是有個好爺爺是司馬懿,司馬懿先是耗死了蜀國名相諸葛亮,再是奪取了魏國的軍政大權,而司馬昭則是進一步掌握了魏國的大權,所以到了司馬炎這里魏國基本上已經姓司馬了。
當然司馬炎也是毫不客氣的取曹而代之,當然劉禪和孫皓的父親也是厲害的人物,給他們留下了西蜀和東吳這么一片區域,可問題在于自己是否有能力來治理。
如果說司馬懿和司馬昭奪取魏國江山,賜給了司馬炎一個堅實的基礎,讓他出生就含著金鑰匙,那么鐘會和鄧艾兩個人則是三國后期的一龍一鳳,讓司馬炎扶搖直上,劍指天下,司馬炎可以說是富三代和官三代了。
而西蜀方面一直是和魏國勢不兩立的,尤其是繼承了諸葛亮衣缽的姜維也是一心要伐魏,可正如司馬懿克制諸葛亮一樣,姜維的計謀屢次被鄧艾所識破,雖然最后的詐降成功了,但也不過是在垂死掙扎罷了。
當劉禪在魏國宮中說出了樂不思蜀這句話時,西蜀就已經成了司馬炎的一片屬地了,至于東吳方面,沒有的西蜀作為盟友,在司馬炎的大軍壓迫之下,也是很快選擇了上書投降!
古代的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能實現一統天下的明君,沒有幾人,而司馬炎與眾不同的是他的“仁”,取曹魏而代之時,司馬也沒有殺死魏帝,大破西蜀,劉禪就跪在眼前時,司馬也沒有處死他,接收東吳的投降時,司馬也沒有為難吳主。
司馬炎給他曾經的敵人莫大的恩賜,封王或者當侯,讓他們一一善終,當然這也造成了君弱臣強的局面,引發了后來的八王之亂。
司馬炎之所以能統一三國,一是父輩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二是有能干的手下,三是自己的仁義。
9. 三國最后哪個國家統一了
三國最后是西晉(司馬炎)統一天下。
220年曹丕迫漢獻帝禪讓,立國號為魏,史稱曹魏,正式進入三國時期。隔年劉備亦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或者東吳。此后。各國疆域變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漸漸被司馬家族掌控,特別是《三國演義》跟諸葛亮平起平坐的司馬懿。
263年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亡。兩年后司馬昭病死,司馬懿孫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史稱西晉,他也是西晉第一個皇帝。西晉于280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10. 三國最后誰統一了?
三國最后由司馬炎統一,與司馬炎這個剛剛及格的君主本身能力沒有太大的關系,完全是“順位接棒”所致,換言之,完全是司馬炎父祖給司馬炎留下的軍政遺產發功所致,司馬炎只要不失常發揮、不提前昏腐,就能順利完成這項收尾工作。更何況,連這個“尾”,司馬炎也并沒有收好,勉強徘徊在及格線上下罷了。
司馬炎即位后,在南征滅吳這個事情上,只需要沿著滅蜀以后司馬昭的既定趨勢走就OK,拾掇消化好新附領土——巴蜀,繼續鞏固好襄陽與淮南兩處自曹操晚年以來就準備了半個多世紀的軍力,做好調度協調工作,便可從容南下,略定江表。王濬、王渾、杜預、胡奮、唐彬諸將,以及掛名參與的王戎、賈充,乃至被耽擱了的中線籌備者羊祜、入朝了的東線籌備者衛瓘,均系司馬懿父子提拔的霸府要員,完全是司馬炎父祖一輩兒積攢下的軍政班底,一旦司馬師兄弟中有一個稍微長壽一些,也輪不上司馬羊車去完成統一工作的收尾。
再往前追溯,司馬炎所收尾的統一,是曹魏君臣與司馬懿父子霸府前后“努力”的總體結果,如果不是曹魏前期君主的相對短命、諸葛亮的連續北伐、孫權的過分長壽、司馬氏的篡代內耗,中原政權的南下一統也遠遠輪不上司馬炎來完成。如果從魏晉統治集團的一致性上來看,西晉朝廷完全就是曹魏朝廷的“改名換主”式延續,除了國名與皇室,基本上沒有經歷統治集團的洗牌(連劉宋代晉那種洗牌也沒有經歷)。作為一個坐擁中原80年(從官渡之戰起算)的統治集團,經歷了各種幺蛾子后終于勉力實現大一統,所以,司馬炎所完成的一統,純屬經歷眾多幺蛾子之后的順位收尾而已。若說司馬炎統一前所面臨的變量因素,無非是軻比能的后續、五胡的先聲——禿發樹機能攪局西北而已,在應對這一干擾項時,西晉君臣的應對并不是很好,先后戰損或戰敗了胡烈、石鑒、司馬駿、牽弘、蘇愉、楊欣等西北軍區高級將官,整個西北的局面堪稱糜爛,拖沓了小十年才在文鴦與馬隆的兩波勝利下,略定西北亂局,堪稱亡羊補牢式的及格而已。質言之,我們在司馬炎滅吳前的“為政處事”上,除了司馬炎在內張華、外杜預力挺下決心伐吳以外,看不到任何“果決明斷”的明君式處置,看到的只有各種拖拖拉拉,這種拖拉固然有西晉群臣已然高度腐化的因素在,卻也說明了司馬炎本人并沒有多么大的魄力去利用皇權重塑朝綱。
這就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司馬炎之統一,只是勉強及格的順位收尾而已。關于司馬炎尬式開國feel(史上最尬、最無感的開國君主)的另一個答案:為了籠絡家族勢力、避免重蹈曹魏的覆轍,司馬炎封宗室王是否是對的選擇?當然了,子不教、父之過,司馬炎如此尬到無感,純屬其父 @清心寡欲司馬昭 管教不佳所致。【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