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王陵在賀蘭山東麓,西邊的賀蘭山就是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它們擋住了西北風的侵襲。寧夏賀蘭山東麓出產美酒,自然要聊一聊當地特有的風土條件。另外,由于西側賀蘭山擋住了來自西北的風沙和冷空氣,使得賀蘭山東麓產區溫度稍高,降低了霜凍對于葡萄的侵害。
寧夏的西夏陵在哪里?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以西約30千米的賀蘭山東麓,有一大片古代帝王的陵園。那是西夏王國八代帝王的安息之地,距今已有700多年到900多年的歷史了。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封建政權,在公元1038~1227年的190年中,先后跟北宋、南宋相對峙。根據考古工作者在1927年至1975年對王陵中第八號陵墓發掘所獲得的文物資料,結合有關史書中的記載來看,可以知道西夏王國具有嚴密的政治制度、比較完備的法律和獨樹一幟的西夏文字,是西北地區一個比較強大的封建王朝。
西夏王陵的范圍東西寬約4千米,南北長約10千米。在這個約40平方千米的陵園里,8座王陵及其附屬的70多座陪葬墓,按時代先后,依山勢由南向北順序排列,形成了一個整齊的墓葬群。每座王陵占地約10萬平方米,都舍棄賀蘭山的石頭不用,一律用夯土筑成。原先都有自己的闕門、碑亭、月城、內城、獻殿、內外神墻、角樓等附屬建筑。
由于年深月久,如今每座陵墓的附屬建筑多已毀壞,獨有陵墓的主體仍巍然挺立,向人們顯示著西夏王國的歷史風貌,因而被人們稱為“中國的金字塔群”。凡是參觀過西夏王陵的游客,除了充分領略西夏的風格以外,仔細一想,都會覺得有許多問題像謎一樣留存于腦海,難以求得解答。問題之一是8座西夏王陵為什么沒有損壞?王陵的附屬建筑都已毀壞了,但以夯土筑成的王陵主體卻巍然獨存。
根據年代推算,最早的一座王陵距今約900年,最晚的一座也超過了700年,如此漫長的歲月,許多磚石結構的建筑已經由于風雨的侵蝕而傾毀倒塌了,更何況是夯土建筑。有人認為是王陵周圍原有的附屬建筑保護了王陵主體,使它免受了風雨的侵襲。可是那些附屬建筑有的早已不存,很難說它們起了保護王陵主體的作用。有人認為王陵在賀蘭山東麓,西邊的賀蘭山就是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為它們擋住了西北風的侵襲。
可是王陵主體和附屬建筑同樣都在賀蘭山的屏障之下。為什么附屬建筑都已毀壞而王陵主體卻安然無恙呢?問題之二是王陵上為什么不長草?賀蘭山東麓是牧草豐美之地,西夏王陵的周圍也多是牧民放牧牛羊的好地方,可是惟獨陵墓上寸草不生。有人說陵墓是夯土筑成的,既堅硬又光滑,所以不會長草。可是石頭比泥土更堅硬,只要稍有裂縫,落下草籽,就能長出草來,陵墓難道連一點兒縫隙也沒有嗎?有人說當年建造陵墓時,所有的泥土都是熏蒸過的,失去了使野草得以生長的養分,所以長不出草來。
可是熏蒸的作用能持久到將近千年嗎?陵墓上難免有隨風刮來帶有草籽的浮土,這些浮土是未經熏蒸的,為什么也不長草呢?問題之三是王陵上為什么不落鳥?西北地區人煙比較稀疏,鳥獸比人煙稠密地區相對要多一些,尤其是繁殖力較強的烏鴉和麻雀,遍地皆是。烏鴉落在牛羊背上,落在樹上和各種建筑物上。麻雀更是落在一切可以讓它們歇腳的地方。
可是它們惟獨不落在王陵上。有人認為王陵上光禿禿的,沒有什么可吃的東西,所以不落鳥類。可是有些光禿禿的石頭或枯樹枝上,也沒有什么可吃的東酉,為什么常會落下一大群烏鴉和麻雀呢?難道鳥類也知道封建帝王具有權威而不敢隨便冒犯嗎?問題之四是西夏王陵的布局有些令人不解。王陵按照時間順序或者說帝王的輩份由南向北排列,但是每座王陵的具體位置的安排似乎又在體現著什么事先設計好了的規劃。
如果從高空俯視,好像是組成了一個什么圖形。有人說那可能是根據八卦圖形定的方位,也有人說那是根據風水安排的。可是最早一個國王的逝世到最后一個國王的逝世,時間相差近200年,怎能按照八卦來定方位呢?事先誰能估計到西夏王國要傳8代王位呢?再說,西夏是黨項人建立的政權,黨項是古羌族的一支,難道他們也崇拜八卦和相信風水嗎?。
賀蘭山東麓有哪些葡萄酒品牌?
西有巍巍賀蘭山的天然生態屏障,東有滔滔黃河水的持續滋養,寧夏,絕對稱得上是上天眷顧的地方。這也自然成就了“天下黃河富寧夏”、“塞上江南”等諸多美譽。寧夏枸杞、寧夏灘羊、還有大米、西瓜、蘋果等,無不顯示著寧夏物產的富足和豐饒。此外,獨特的風土條件,也使得寧夏賀蘭山東麓正逐步成為國內外公認的中國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黃金產地”之一。
葡萄美酒正在成為寧夏又一張嶄新的名片!對葡萄酒有一定了解的人,一定對“風土”這個名詞不陌生。風土,英文叫做terroir,可簡單理解為葡萄酒生長環境的綜合。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光照條件、降水量、晝夜溫差、土壤類型、微生物環境等一切影響葡萄酒風格的自然因素。在杰西斯?羅賓遜和休?約翰遜所著的《世界葡萄酒地圖》一書中,對“風土”的分析上甚至有關于葡萄園磁場的相關論述,這些都讓“風土”變得更加神秘。
就我個人而言,“風土”或許可簡單理解為中國人眼中的“風水”。雖然變量及針對的對象不一樣,但至少在思想上有較多相似之處。寧夏賀蘭山東麓出產美酒,自然要聊一聊當地特有的風土條件。南北緯30-50°區域,被公認為“世界葡萄酒黃金緯度帶”,紅酒重鎮法國波爾多、美國納帕、澳大利亞巴羅薩谷、南非、新西蘭、智利等都屬于這一緯度帶。
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位于北緯37°43’—39°23’,正處于葡萄酒黃金緯度帶上,地理位置決定了寧夏具有葡萄種植最基本的光照和溫度條件,這從寧夏悠久的葡萄栽培歷史也可得到佐證。寧夏種植葡萄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詩人貫休的那句“赤落蒲桃葉,香味甘草花”,便是對隋唐時期寧夏地區已大量栽種葡萄的有力背書。不過直到改革開放初期,寧夏葡萄的種植還是以鮮食葡萄為主。
釀酒葡萄的大面積栽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大規模推開,但發展極為迅猛。截止2007年底,產區葡萄基地種植面積達21萬畝,其中釀酒葡萄13萬畝,從種植面積上已占據絕對優勢。另外,由于西側賀蘭山擋住了來自西北的風沙和冷空氣,使得賀蘭山東麓產區溫度稍高,降低了霜凍對于葡萄的侵害。形成了夏季干熱、春秋季涼爽、冬季不至于過于寒冷的獨特小氣候。
這種氣候規避了潮濕對葡萄的侵擾,為葡萄提供了較為完美的生長條件。葡萄生長的另一關鍵要素在于土壤。很多人認為葡萄更偏好肥沃的土壤,其實透水性好、透氣強、略顯貧瘠的土壤反而更適宜葡萄的生長。和波爾多類似,寧夏產區的土壤屬于有機質含量較低的沙質土,通氣透水性強,不僅可有效控制葡萄產量,還可促進葡萄藤向更深處扎根,吸取表層土壤所沒有的營養元素,釀造的葡萄酒風味和復雜度也得到大幅度增強。
當風土的條件如此完美,剩下的就交給釀造技藝和酒莊管理。寧夏賀蘭山東麓的酒莊是國內最早完全按照傳統法國釀造工藝進行釀造的酒莊。恒溫、恒濕的地下酒窖,法國進口的橡木桶、優等葡萄苗木和品種的引入,并在國內外知名釀酒師和品酒師的悉心指導下,最終成就出高品質的葡萄酒。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也在中國所有產區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新興的最佳釀酒葡萄產區之一。
賀蘭山、西夏王、御馬、鶴泉、賀東、類人首等葡萄酒加工企業16家,年加工能力已遠超5萬噸,培育了賀蘭山、西夏王、御馬、賀玉、加貝蘭、賀東、類人首等本土品牌,甚至吸引了酩悅軒尼詩夏桐酒莊、保樂力加、張裕、王朝、長城、怡園酒莊等國內外知名葡萄酒生產企業投資建廠。賀蘭山東麓產區的蓬勃發展,應該讓我們對國產葡萄酒的未來增加更多期許。
奔跑吧,word中國產葡萄酒!大帥有話說:再不聊葡萄酒,我都忘記自己曾經還是通過WSET3的高級品酒師了。國產葡萄酒的發展速度超乎我們想象,真心對每一個用心釀酒的國內酒莊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希望政府層面有更多的支持力度,國內葡萄產區的概念及范圍需要快速推廣和明確,國產葡萄酒的宣傳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希望有朝一日國人能端起紅酒杯,斟上一杯國產的葡萄美酒,傲嬌的對世界說,這是咱們中國人自己生產的,可以和羅曼尼康帝媲美的葡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