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班牙騎士團
這款酒產自西班牙拉曼查產區,屬于一款日常級的酒款,國內標價138,但合理價位應該在60以內。
2. 匈牙利騎士團
騎士穿盔甲,而且都是量身定做的,騎士使用的武器是佩劍,并且裝備有輕型盾牌,因為盾牌的裝備.使其更能有效對抗天敵弓箭手,增強了戰斗力.騎士的杰出代表是十字軍,長矛也是騎士最重要的武器之一.騎士在戰場上與敵人交戰,最先使用的武器就是長矛,中世紀之前的歐洲,長矛在戰爭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步兵用,騎兵也用.長矛由鐵質矛頭和木質矛桿組成,比較輕便。
中世紀騎士長矛矛桿很長,在12世紀,矛桿長度不少于8英尺。14世紀末,有矛桿長達15英尺。矛桿以梣木最為普遍,也有用蘋果木、鋨耳櫪木、松木等質地比較堅硬且具一定韌性的木材為宜。盔甲是騎士的重要裝備。中世紀早期,法蘭克軍人的鎧甲很簡單,他們往往把圓形、菱形或小方形的金屬片縫在皮子或厚布上,護住從脖子到大腿的身體。當時最好的鎧甲是鎖子甲,這種鎧甲在公元前200年的斯堪的納維亞已出現。鎖子甲由數千個小鐵環相互穿套在一起,制成長至膝蓋,袖子到臂肘的鐵衣衫,其下擺前后開叉或前后左右開叉便于騎馬。中世紀早期,由于鎖子甲工藝精細,價格昂貴,只有大貴族和國王們才能置辦得起。查理大帝曾下令大力發展鎧甲生產,并嚴格禁止鎧甲出口外賣,使鎖子甲逐漸成為騎士普遍穿用的鎧甲,到12世紀,鎖子甲的生產工藝進一步發展,長袖鎖子甲普遍出現,而且大約在1200年左右,出現了與鎖子甲連為一體的鎖子甲手套,姆指與其余四指分開,鐵手套的掌心部分用布或皮革制成。與鎖子甲分開的鐵手套隨后也出現。另外,許多鎖子甲帶有與之連為一體的鎖子甲護帽,把騎士的頭部,包括前額和下頰都護在里面。有些騎士只戴這種護帽,外面不戴頭盔。頭盔是騎士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早期的頭盔比較簡單,大多為圓形和錐形,有的頭盔前沿處伸下一條鐵以保護鼻子。這類頭盔通常戴在鎖子甲護帽上,鎖子甲護帽內墊有柔軟的棉布或麻布。12世紀的圓頂頭盔,除前面雙眼處有條縫隙,整個頭部和臉部都被罩住,面板處被鑿出許多小孔,借以呼吸。13世紀,出現平頂圓筒形和罐形頭盔,頭、臉和頸部都被護住,由于此類頭盔很重,有的重量超過20鎊。如此的重量,騎士不是用頭頂著,而是用雙肩支撐,在雙肩處用皮帶或鐵紐與鎧甲連接.隨鐵葉甲的出現,頭盔也相應發生變化,與鐵葉甲所用材料一致,頸部以上除眼睛外,都被罩住,面部的鼻、嘴處呈雞嘴狀或狼嘴狀凸出。后來,面部護甲被制成能轉到盔頂或旁邊樣式,需要時可轉過來護住面部。戰馬是騎士的戰斗伙伴,也是不可缺少的裝備,沒有戰馬也談不上騎士。騎士極為看重戰馬的載重能力和奔跑速度,能同時馱載四名全副武裝的騎士的戰馬被譽為“鐵背”。中世紀有關于兩名騎士同騎一匹戰馬作戰的傳說。中等速度的奔跑能力,不能被選為戰馬。戰馬還應具備騰越一定高度的障礙和跨越一定寬度溝渠的能力,優秀戰馬的跨越寬度,不應少于13英尺。戰馬的顏色也是決定騎士是否喜歡該馬的依據之一。在中世紀早期,純白色的馬聲譽最高。其次是白色與其它顏色相雜的戰馬,面門或四蹄為白色的戰馬也受到喜愛。而實際上,中世紀歷史上留下英名的戰馬大多為棗黃色、栗色、黑灰色、紅褐色等等。無論什么顏色,其毛皮應亮澤、細膩。(我還是喜歡黑色的馬) 許多騎士愿意選擇未經閹割的雄性馬,這類馬通常性情活躍,暴發力強,特別是在緊要關頭,往往會表現出超乎尋常的機智和力量。但也有騎士喜歡牝馬,這類馬少喧鬧和嘶鳴,宜于偷襲和夜間行動。戰馬的品種和家族,受到極高的重視。中世紀西歐聲譽最高的是西班牙種戰馬,其次是加斯科尼戰馬,隨后是匈牙利、敘利亞和羅斯馬。優秀的戰馬,性情不一定溫順,有的甚至很暴烈,除其主人和經常喂養它的扈從外,其他人很難靠近。
3. 歐洲 騎士團
圣殿騎士團,或神廟騎士團,正式全名為基督和所羅門圣殿的貧苦騎士團。
是存在于中世紀的天主教軍事修士會,乃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其成員稱為圣殿騎士,而高級成員則獲許穿著騎士團標志性的繪有紅色十字之白色長袍。圣殿騎士團曾是歐洲歷史上最富有和強大的天主教軍事修士會之一,并且在其存在的近兩百年中對中世紀的歐洲經濟體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 各大騎士團
野牛:在換騎時會有極短的沖鋒效果,摧毀撞到的一切,可以通過升級棲息地延長沖鋒時間。發怒后會不停蹦跳,變得較難控制方向,但不會把你甩下。想像牛仔那樣馴服發怒野牛的不妨試試。
5. 意大利的騎士團
1.圣馬力諾共和國,簡稱圣馬力諾,是世界上最袖珍的國家之一,位于歐洲南部,意大利半島東部,整個國家被意大利包圍。
2.萊索托,位于非洲東南部,東部75%的國土是山地,全境被南非包圍。
3.梵蒂岡城國,羅馬教廷的所在地,位于羅馬西北角的梵蒂岡高地上,全境被意大利包圍。
4.馬耳他騎士團。是聯合國觀察員,具有“準國家”性質,沒有領土;是最為古老的天主教修道騎士會之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微型國家之一。全境被意大利包圍
6. 西班牙拯救騎士團
西班牙女王支持哥倫布,恰恰是缺乏必要的地理知識。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葡萄牙人已經控制了從非洲好望角直達印度的航路,葡萄牙人經過精密的計算發現,其實從歐洲到達亞洲東方的最近的路途就是他們控制的航線,這也是葡萄牙人拒絕支持哥倫布的原因。這里就有了很大的巧合,歷史的必然就在這種偶然中產生了。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哥倫布恰恰清楚葡萄牙人的航路是通往東方的要道,但是葡萄牙人已經牢牢控制了這里了,他只有重新選擇一條新的道路。
哥倫布曾經游說過英國、法國、意大利和葡萄牙,但都被拒絕,拒絕的原因除了上面所述,就是因為哥倫布提出一些過分的要求,例如他要求”航海司令“的頭銜,10%的戰利品回報,并且要求將他發現的每個國家的總督權過繼給他的后代。開始的時候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也同樣拒絕了他,但她卻指定了一個皇家委員會考慮哥倫布的計劃,并同時決定將哥倫布納入皇家供奉。直到6年后也就是下文所說的1492年才發了批文。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
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于發現了陸地(屬于中美洲加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為它命名為圣薩爾瓦多)圣薩爾瓦多便是救世主的意思,這個救世主拯救了剛剛興起的歐洲,但是也許在改變歷史的同時,也給其他大洲帶去了災難。
7. 西班牙圣殿騎士團
一、紀律最嚴格的騎兵部隊--蒙古騎兵
蒙古騎兵是中世紀一支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戰術靈活、智勇兼備、令人生畏的旋風部隊,建立了世界上規模空前的宏偉帝國。他們體格強壯,能適應戰斗的需要;他們能在快速撤退時回頭射擊跟在其后的敵人;能夠吃苦和忍耐嚴酷的氣候條件,不貪圖安逸舒適和美味佳肴。不容忽視的是:訓練過程中形成的那種嚴格的紀律制度,使他們個個都服從命令,嚴謹不怠,這在中世紀的其它軍隊中是聞所未聞的。
這支軍隊的建立應歸功于懷有雄才大略的鐵木真。正是他把一個許多部落的民族,建成為一個無往不勝的軍事組織。打了敗仗的敵人始終無法相信,自己竟會被一支游牧部族所征服,他們一直錯誤地堅持認為,蒙古軍隊是一群聲勢浩大卻又缺乏紀律的烏合之眾,他們之所以取勝完全是依靠兵力上的優勢。事實上,蒙古軍隊取勝的秘訣恰恰在于成吉思汗擁有一支前所未有的組織嚴密,訓練有素而且軍紀極其嚴格的軍隊。
蒙古騎兵對戰馬的訓練也極其嚴格。與歐洲馬匹不同,蒙古馬不論嚴冬酷暑都生活在野外,具有極強的忍耐力,必要時可以連行數日而不進糧草,甚至能在相當短時間在最險惡的地形上越過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距離,這同時也使蒙古軍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強。
蒙古軍隊取得作戰勝利的基礎不是數量而是質量。通常,蒙古軍隊比它主要敵手的軍隊規模要小。成吉思汗組建的最大一支軍隊是他用來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隊,人數也不過24萬。后來他們用來征服俄羅斯和整個東歐及中歐地區的軍隊也從沒超過15萬。
二、最富有的騎兵部隊--圣殿騎士團
圣殿騎士團擁有的財富之巨大只能用富可敵國來形容。12世紀末時,騎士團在歐洲擁有9000多處產業,其中包括一些很有名的教堂和城堡,如倫敦的圣殿教堂、柏林的圣殿宮。有一段時間騎士團甚至擁有整個塞浦路斯島。他們的富有使他們能夠維持一支強大的職業軍隊,即便在戰場上損失巨大,他們也能迅速恢復,但這財富最終也使他們走向毀滅。
圣殿騎士團創立于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之后,主要由法國騎士組成。其首領最初駐扎在阿克薩清真寺的一角,該寺位于耶路撒冷圣殿山,傳說是建在所羅門王的神殿之上,因此得其團名。1129年,圣殿騎士團得到羅馬教廷正式支持,擁有諸多特權,遂迅速增長其規模、勢力和財富,甚至發展出最早的銀行業。
圣殿騎士團和十字軍的命運密切相關。1291年,圣地陷落,他們失去根據地,最終淪為法王腓力四世為解決財務問題的犧牲品。1307年,其眾多成員在法國被捕,殘酷審訊后以異端罪名處以火刑。1312年,教宗克雷芒五世在腓力四世的壓力下,宣布解散圣殿騎士團。此一活躍將近兩世紀的宗教軍事組織,從此在歐洲主要地區銷聲匿跡,其悲劇性結局則催生許多相關的傳說和文學作品。
三、世界上最早的騎兵--亞述騎兵
馬在戰爭中的應用應歸功于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兩千年赫梯人就用雙駕輕型戰車橫掃腓尼基,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而最早的正規騎兵則是公元前9世紀出現的亞述騎兵。
那時候的騎兵個個都是馬術高手。三千年前,還沒有馬鞍和馬鐙,只用韁繩控制馬需要很高深的技巧。那時的騎手坐在光屁股的馬背上,他們的腳高高蜷起,這是個極不舒服的位置,所以當時的韁繩很短很硬,不僅用來控制馬還當成把手。馬嚼子很長很寬,即使騎手用力拉韁繩,也不會將之拖出來。
亞述軍隊中有三種騎兵:輕騎兵,由亞述帝國統治下的游牧民族組成,裝備弓箭和標槍;騎弓手,身穿硬皮甲;重騎兵,裝備長矛和劍,負責近戰接敵。后來,騎兵逐漸取代戰車的地位,而后者變得越加笨重,四匹馬拉的戰車最后成了步兵的運載工具。亞述弓箭手出現于帝國晚期,馬的高度用當時的標準說是14手長,大概就是150公分左右。馬的顏色是典型的阿克汗-特克馬,今天在土庫曼一代還有這樣的品種,也是伊朗馬的近親。
四、最注重自己形象的騎兵部隊--英國皇家騎兵隊
英國倫敦城至今還保留著許許多多有濃厚歷史色彩的節日慶典活動。如果有皇家騎兵馬隊在其中,它總是最吸引人的。锃亮的盔甲,神氣活現的高頭大馬,混雜而清脆的蹄聲,只要看過一次這種場面,便使人難以忘卻。
傳統上,皇家衛隊馬隊由一支叫做藍色皇室軍和另一支英皇御林衛隊共同組成,他們的軍服和馬匹的顏色都不一樣。軍營的軍服間存放著他們的儀仗制服﹑盔甲。在不同的場合執行不同的任務時,穿戴是不一樣的。制服上銹制的是英國女皇伊利莎白二世的徽記。這里有兩對被視為無價之寶、用純銀精制的鼓,其中一對是英皇威廉四世賜給藍色皇室軍的,每一個鼓就重達一百五十公斤,在儀仗隊伍中它們由一匹白馬專門背馭。
由于對馬隊的軍容要求嚴格,馬隊每天外出前,列好陣后,還要花一個多小時去檢查每個細節,從頭盔到馬蹄,騎兵及馬匹身上的任何披戴都會被先后反復檢查。如果馬匹的狀態稍有不妥,馬上會被撤換下去;任何金屬器件都必須擦磨出光亮,甚至不許留下指紋;抖篷肩上﹑領子也不能有任何落下的頭發﹑頭皮;馬匹身上的毛要梳刷得閃亮服貼,四蹄不沾塵土。戰士為每次的執勤,要花六小時去擦整自己武器軍服、洗刷馬匹及為它們上鞍。只有在百分之一百達到所有要求時,馬隊才出發執行任務。
五、最具重量級的騎兵部隊--拜占庭重騎兵
10世紀時,拜占庭重騎兵是當時身價最高的雇傭兵,擁有最好的裝備和最高的作戰技巧。重騎兵的騎手們,身上披著鎧甲,使用長矛和弓箭,同時兼有機動的“射擊力”和“沖擊力”。他們使用的長矛在四米左右,槍尖上長三角形矛旗的顏色根據所屬部隊各有不同;佩劍的刃長90公分上下;馬鞍旁懸掛的革囊可以放上幾支標槍。
拜占庭重騎兵穿著多層鎧甲,最里面的是鎖子甲,中間是鱗甲,再外層用薄鐵片穿編成板塊裝甲。最后罩上一件短袖的長袍,袍子兩公分厚,內襯一般是棉花,也有皮革或者毛氈。小腿上包著鐵制的脛甲,前臂上裹著同樣鐵制的護臂。馬鎧也用薄鐵片,層層遮蓋。果然有資格稱為超重裝,厚重到牙齒。
拜占庭重騎兵戰功累累,唯一的敗績也是最后的一次,1071年拜占庭帝國在曼茲科特大敗于土耳其塞爾柱王朝輕騎兵之手,超重裝騎兵從此退場,再沒有出現。
六、最不專業的騎兵部隊--龍騎兵
龍騎兵最早是一種“騎馬步兵”的兵種,主要還是依靠移動式的步行作戰。兵士同時接受馬術與步兵戰斗技巧的訓練,他們騎馬至目的地后即下馬進行步戰,如騎兵般移動但如步兵般戰斗。
龍騎兵最早出現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戰爭,法國人占領了皮特蒙德,為了對付隨時可能在后背出現的西班牙人,當時的法軍元帥命令他的火槍手跨上馬背,于是就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機動步兵。
由于早期龍騎兵主要還是依靠移動式的步行作戰,因而在與真正的騎兵部隊交戰時處于不利地位,因此之后的龍騎兵不斷嘗試加強其馬術與裝備以到達標準騎兵的水準。因此在1740年代早期腓特烈大帝的戰爭里,“龍騎兵”開始被指為中型騎兵。現在英國軍隊仍以“龍騎兵”來命名裝甲偵察部隊。
七、最早大規模列裝火器的騎兵部隊--黑衫騎士
16世紀中期,施瓦茲堡的圖林根領主岡特建立了他的騎兵隊,叫做SchwarzernReitern,即黑衫騎士。他們幾乎就是近代騎兵的原型,強調火力和機動性。在德語中,Ritter(Reiter)是騎者的意思,但很快就成了騎兵雇傭軍的代名詞。
16世紀初,隨著燧發槍的誕生,騎兵終于擁有了能夠在飛馳的馬背上射擊的火器。轉輪槍誕生之初,并不是作為軍隊的制式裝備,只是一些貴族騎士用作防身武器,最先大量列裝轉輪槍的騎兵,可能正是這些黑衫騎士。
黑衫騎士的盔甲沒有統一標準,個人按習慣裝備。即有披一件簡單鎖甲的,也有穿全身甲的,但他們幾乎都配備有多把轉輪槍,少則四五把,多則七八把,儼然一座火藥庫。
黑衫騎士的作戰單位通常是300-400人的中隊,排成緊密隊形,保持20-30的橫列。前排的騎兵開火后,向兩側分開,退到陣列后方重新裝填彈藥。這種行進間射擊戰術本來是西班牙步兵的發明,以此保證不間斷的火力。等到對方的陣形被轟擊松動后,騎兵中隊一擁而上,用佩劍和槍柄驅散敵人。
八、門檻最高的騎兵部隊--近衛擲彈騎兵
法國近衛擲彈騎兵從1676年正式進入路易十五的衛隊開始就是絕對的精英部隊。帝國早期定的關于成為近衛擲彈騎兵的門檻中的幾條,比如“十年及以上役齡,四場及以上戰役經驗及足夠勇猛表現”就注定這不可能是只充門面的騎兵部隊。
近衛擲彈騎兵以他們高大的身材而被稱為“高鞋跟”(“thehighheels”),又以卓越的戰功而被稱為“眾神”(“TheGods”),是拿破侖的騎兵團中資歷最老的部隊之一。1795年第21獵兵團和第3龍騎兵團的步騎兵在巴黎附近駐防,在王黨暴亂中他們對國民大會保持了忠心。王黨暴亂被鎮壓之后波拿巴將軍走上前臺,成為了巴黎衛戍司令。一支部隊被組建起來以保護他的個人安全,而來自第3龍騎兵團的100名忠心耿耿的士兵就組成了其中的騎兵部隊。1796年這些衛隊被正式組織起來,這就是日后近衛擲彈騎兵團的雛形,1800年,該團就負責過第一執政的警衛工作。這些擲彈騎兵向來以高傲而嚴峻的風度聞名。他們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同時還是高大英俊的騎士。
近衛擲彈騎兵和近衛波蘭槍騎兵是拿破侖的所有騎兵部隊中僅有的從來沒有被敵方騎兵擊敗過的兩個團,其他團或多或少都有過敗績。
九、最不怕死的騎兵部隊--波蘭騎兵
波蘭的騎兵不得不說是勇敢的。1939年9月他們曾用長矛和馬刀去面對德國的坦克和裝甲車,他們用生命捍衛了自己作為一個軍人的尊嚴,卻依舊沒有換回國家的安全和自由。
1920年,蘇聯和波蘭進行了人類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模的騎兵會戰。霸氣十足、豪氣沖天、剽悍粗獷的哥薩克騎兵在波蘭騎兵面前,遭到了蘇聯成立之后的第一次慘敗。
僅僅十幾年后,英勇的波蘭騎兵也遭到了慘敗:1939年,納粹德國閃擊波蘭。面對從未見過的鋼鐵怪物——坦克,波蘭騎兵毫不畏懼。他們擦亮手中的馬刀,想像著和以往一樣,用它痛宰敵人。當波蘭騎兵舉著馬刀向德軍的坦克集群沖來的時候,戰爭結果已經注定,德軍的槍炮開始咆哮。勇敢的騎士被一批批地屠殺。這是騎兵的絕唱,這個在人類戰爭史上稱雄了數千年的兵種,從此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十、對作戰環境要求最苛刻的騎兵--馬穆魯克駱駝騎兵
很少有將領把駱駝騎兵帶出沙漠邊緣以外的地區作戰,在冷兵器時代,駱駝騎兵是當之無愧的沙漠之王。毫不夸張的說馬穆魯克駱駝騎兵是在蒙古騎兵崛起之前唯一一只讓歐洲重騎兵欲哭無淚的軍隊。由于馬匹對駱駝的氣味非常厭惡,很多騎士還沒來的及與敵人拼上幾刀就因為馬匹受驚從馬上摔下來了!在后勤補給上,駱駝能以稀少的植被中最粗糙的部分為生,能吃其他動物不吃的多刺植物、灌木枝葉和干草,這是馬所不具備的。
馬穆魯克駱駝騎兵依賴沙漠地形,使用著沙漠民族常用的半月形彎刀,裝備著相當嚴密的甲胄。由于所具有的宗教信仰和高昂士氣,他們是一支非常可怕的武裝力量。據載一支來自埃及的馬穆魯克軍團用誘敵深入的戰法在敘利亞打敗了當時蒙古騎兵,保住了尼羅河流域和北非地區以及駱駝騎兵對陣騎兵的不敗戰記!直到公元十八世紀拿破侖入侵埃及時,裝備了火槍的法軍騎兵在金字塔戰役中打敗了一支馬穆魯克軍團。
8. 葡萄牙騎士團
1949年4月4日,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
北約目前有28個成員國 :1、美國,北約領頭羊,聯合國乃至世界說法分量最重的國家
2、英國,美國最可靠盟友,歐洲兩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之一也是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3、法國,歐洲兩個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隨著法國逐步回歸北約軍事一體化,法國將在歐洲扮演更重要角色。
4、德國,兩次世界大戰戰敗國,經濟居歐洲頭把金交椅,但是軍事發展受到限制,注定他不能夠成為擁有絕對實力的大國。在歐洲只能扮演重要發言者的角色。
5、意大利,一個軟綿綿的做什么都不是很成功而又想在歐洲展露頭角的歐洲地區性大國。現代意大利人在血統上與古羅馬人有很深淵源。
6、荷蘭,北約歐盟最早的成員國之一。曾有有著海上馬車之稱。與英國有特殊淵源。
7、比利時,從尼德蘭分出去的南荷蘭,主體民族是信仰天主教的荷蘭人和法國人。也是北約歐盟最早成員國之一,首都布魯塞爾是北約象征性總部。
8、盧森堡,世界最著名的大公國,國家小但是資歷卻很深。
9、西班牙,在英國之前曾經的世界第一殖民帝國,與過去勇敢地抵抗摩爾人的老卡斯蒂利亞人加泰羅尼亞人加里西亞人相比,現在西班牙人膽小怕事,注定了只能做法國的跟班。
10、葡萄牙,曾經殖民帝國也是最貧窮的西歐國家。在抗擊摩爾人之后與西班牙分道揚鑣自立門戶。
11、丹麥,北歐最富饒的王國之一,地理位置重要,正好遏制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能力。
12、挪威,最富個性的北歐王國,也非常富饒,三次否定加入歐盟,至今還是非歐盟國家,卻能夠享受歐盟國家同等待遇。地緣政治與俄羅斯北方艦隊接壤。
13、冰島,由于與挪威有著民族、宗教、文化的淵源,更像是挪威跟班,挪威不入歐盟他也不加入。地理位置重要,正好處于跨大西洋中心地位。
14、匈牙利,曾經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曾經淪為蘇聯“準殖民地”,獲得獨立后重新投入西方懷抱。
15、希臘,悠久文明古國,也是西方陣營最早出現的東正教國家也是東正教中心。曾經被奧斯曼占領,具有象征意義的君士坦丁堡至今被土耳其人掌控,與土耳其人有著深仇大恨。
16、波蘭,曾經是蘇聯最大的海外“殖民國”。如今獨立重新回到西方陣營。
17、捷克,奧匈帝國一部分,也是大摩拉維亞一部分,之后和斯洛伐克組成聯合國家先后被納粹德國和蘇聯統治,獨立后成為北約接收最早三個前“華約”國家
18、斯洛伐克,重要中歐國家,曾經與捷克組成了聯合國家,是大摩拉維亞一部分。地區山區經濟不如捷克發達。
19、斯洛文尼亞,中東歐國家最早一個脫貧致富國家(第一個加入歐元區第一個跨入發達國家行列)
20、立陶宛,歷史上立陶宛公國曾非常有名,之后不斷遭受外敵入侵,最痛苦就是蘇聯借東方戰線入侵立陶宛,連同另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一夜見亡國。獨立后立陶宛也投入西方懷抱。與俄羅斯有著亡國亡種的國仇家恨,至今有一部分領土還在俄羅斯手中。
21、拉脫維亞,受條頓騎士團影響的斯拉夫民族,近現代境況與立陶宛類似。
22、愛沙尼亞,與芬蘭有很深淵源,近現代境況與立陶宛類似。
23、加拿大,跨大西洋重要國家之一,美國的鄰居。領土面積僅次于俄羅斯,也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
24、克羅地亞,曾經并入南斯拉夫,之后重新獨立,因波黑戰爭、斯拉沃尼亞問題,加入北約歐盟進度大大延緩。09年成為北約新成員國,也是最符合歐盟標準的準歐盟國家。
25、羅馬尼亞,繼希臘之后成為第二批加入北約的東正教國家。曾經淪為奧斯曼帝國和蘇聯的殖民地。因為摩爾多瓦被割讓問題與俄羅斯有著深刻矛盾。地處巴爾干玫瑰產區
26、保加利亞,也是繼希臘之后第二批加入北約的東正教國家。曾經淪為奧斯曼帝國和蘇聯的殖民地,也是巴爾干戰爭的最大失敗者。至今保加利亞對馬其頓問題一直耿耿于懷。地處巴爾干玫瑰產區。境內有一特殊人群波馬克人(土耳其化的保加利亞人)
27、阿爾巴尼亞,巴爾干諸國最后一個結束奧斯曼統治的國家,也是受土耳其影響最大的國家,被西方人視為經受不住奧斯曼人迫害的“基督教叛徒民族”,阿爾巴尼亞人大多轉宗回教。因此它也成為繼土耳其之后第二個回教主體的北約國家
28、土耳其,目前地跨歐亞兩洲,曾經奧斯曼帝國所向披靡,差點滅亡西方文化。第一個加入北約的回教國家。地理位置重要,起到遏制俄羅斯黑海艦隊作用,是美國在近東中東地區的重要棋子。美國不惜為它犧牲亞美尼亞和塞浦路斯。
9. 羅馬騎士團
騎士團出現于中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期間。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年)后,中東建立起耶路撒冷拉丁王國和3個屬國。在穆斯林的威脅之下,十字軍國家處于動蕩不安之中,為此,羅馬教皇組織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大騎士團,即善堂騎士團、圣殿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以便與穆斯林對抗。
10. 西班牙的騎士
西班牙的騎士團多了去了。
根本沒有四大騎士團這么個說法。葡萄牙的阿維斯騎士團,卡斯提爾的卡拉特拉瓦騎士團,萊昂的阿爾坎特拉騎士團,阿拉貢的蒙托撒騎士團,納瓦拉的橡樹騎士團。之所以名氣小,是因為對中國人來說,reconquista再征服運動不如第三次十字軍那么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