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達維亞(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

1.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

1.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

俄羅斯

俄羅斯聯邦是一個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首都莫斯科。

烏克蘭共和國

烏克蘭位于歐洲東部,是歐洲聯盟與獨聯體特別是與俄羅斯地緣政治的交叉點。

白俄羅斯共和國

白俄羅斯共和國是位于東歐的內陸國家,簡稱白俄羅斯。

立陶宛共和國

立陶宛共和國,簡稱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東岸。

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簡稱哈薩克斯坦,是一個位于中亞的內陸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

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是中亞的內陸國家,西北瀕臨咸海,與哈薩克斯坦等毗鄰。

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斯坦是中亞的內陸國家,是獨聯體、歐亞經濟聯盟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

土庫曼斯坦

土庫曼斯坦是一個中亞內陸國家。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簡稱塔吉克斯坦,是中亞五國中唯一主體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國家。

阿塞拜疆共和國

阿塞拜疆共和國,簡稱阿塞拜疆,是位于歐亞大陸交界處的南高加索地區東部的國家。

格魯吉亞

格魯吉亞位于高加索地區的黑海沿岸,北鄰俄羅斯,南部與土耳其、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接壤。

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是一個位于亞洲與歐洲交界處的外高加索地區的共和制國家。

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共和國,簡稱愛沙尼亞,與南方的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并稱為波羅的海三國。

拉脫維亞共和國

拉脫維亞共和國是一個位于歐洲東北部的議會共和制國家。

摩爾多瓦

摩爾多瓦共和國,簡稱摩爾多瓦,是位于東南歐的內陸國。

2.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地圖

2.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地圖

蘇聯地跨歐亞兩大洲,位于歐洲東部和中亞、北亞。東西最遠距離達一萬多公里,南北約五千公里,總國土面積達到2,240,220,000㎡,與北美洲面積相當。瀕臨黑海、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隔海與美國的阿拉斯加州、日本的北海道島(南千島群島為蘇聯實際控制的日蘇爭議領土)相望。陸上分別與挪威、芬蘭、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國以及朝鮮相鄰,其中同中國大陸的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吉林等地區有七千三百多公里的邊界線。 礦產資源 蘇聯境內有秋明油田、庫爾斯克煤礦等礦產資源,境內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鈾礦在世界上都有相當地位三貴金屬礦產優勢突出,主要礦產品產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動植物資源 動物有俄羅斯鱘,貝加爾湖海豹等,其中,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皮書》的稀有動物有“遠東豹”和“阿穆爾虎”。特有珍稀植物較少。 水資源 有葉尼塞河、鄂畢河、勒拿河、伏爾加河、第聶伯河等主要河流,年降水量1100 。境內有蓄水量最大淡水湖——貝加爾湖。

3. 蘇聯摩爾達維亞

前蘇聯一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包括東斯拉夫三國、中亞五國、外高加索三國、波羅的海三國及摩爾達維亞。

1、國土面積:排名世界第一,2200萬平方公里。

2、軍事實力:蘇聯和美國是世界上核大國,核武器數量超過美國排第一,常規兵力和武器和美國并駕齊驅。

3、經濟實力:蘇聯可能較之當下的美國,中國等有所弱勢,但仍然不容小覷。蘇聯重工業發達,輕工業和農業卻是短板,甚至不能自給自足。但是,蘇聯實行計劃經濟,能有效地集中全國人力物力,雖然國內生活水平不高,但在國際社會的經濟占比卻很大,仍然是足以影響世界的力量。

4、政治制度:蘇聯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弊端重重,也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大障礙,但是,其能最大程度集中全國力量對抗國際社會的種種危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保證了蘇聯的霸主地位。

4. 摩爾達維亞自治共和國

阿迪格共和國(阿迪格)、阿爾泰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卡累利阿共和國、科米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薩哈共和國(雅庫特)、北奧塞梯共和國、靼韃斯坦共和國(靼韃斯坦)、圖瓦共和國、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車臣共和國、楚瓦什共和國-恰瓦什共和國。

5.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面積

蘇聯的前身是沙俄帝國,這個帝國至15世紀崛起開始,經過5個多世紀的瘋狂擴張,領土達到空前的2000多萬平方公里。

但噬土成性的沙俄并沒有因領土擴張而富裕起來,相反沙俄在帝國主義國家里,經濟發展非常滯后,這使沙俄比其他帝國主義更容易崩潰,這是無產階級革命在沙俄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戰作為帝國主義之間的火并,也是關乎帝國主義各國國運的豪賭,沙俄也參與其中。但戰爭的巨大消耗并沒有為沙俄帶來實際的效益,相反卻將沙俄推到崩潰的邊緣。

終于在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沙皇統治結束。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并未退出一戰,俄國仍然在一戰的巨大消耗中搖搖欲墜。于是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將俄國帶入共產主義時代。

“十月革命”的成功,推翻了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革命要同時在幾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生才能取得勝利”的理論,完善了共產主義革命的內涵。

而列寧作為“十月革命”的領袖,對蘇聯的誕生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奠基作用。

“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寧力排眾議,以極其屈辱的條件與德國媾和,成功退出一戰。

隨后紅軍集中兵力,陸續消滅國內的沙皇舊勢力,粉碎了帝國主義對蘇俄的武裝入侵。

列寧認為,共產主義革命必將在全世界范圍內陸續發生,所以包括俄國在內的所有世界上的民族都將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建立蘇維埃政權,這就是列寧提出的“民族自決權”原則。

在這一原則的影響下,沙俄土地上先后成立了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羅斯、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蘇維埃共和國,芬蘭作為沙俄的一部分也根據民族自決權原則走向獨立,和德國媾和后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也相繼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

根據列寧的民族自決權原則,具有民族自決和民族分離權力的各蘇維埃政權在取得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后,以平等身份組成蘇維埃共產主義聯盟,最終實現全球共產主義革命的輝煌勝利。

在列寧的指導下,1922年12月,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和外高加索聯盟首先合并,組成聯邦制國家,蘇聯正式成立。

但隨著1924年1月列寧的去世,斯大林成為蘇聯的實際領導者。

相比于列寧的民族自決權原則,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斯大林最終選擇了背棄,他推崇的“大俄羅斯主義”,最終成為蘇聯的組成形式。

作為列寧深惡痛絕的路線,大俄羅斯主義”片面強調俄羅斯民族的優越性,將俄羅斯聯邦境內的其他少數民族及其它加盟國視為俄羅斯的私有財產和附庸,他們在蘇維埃內部的地位嚴重不對等。

這種俄羅斯利益至上的思想,在斯大林手里發揚光大,并最終貫穿蘇聯始終。

在斯大林的帶領下,蘇聯的組成帶有了鮮明的沙文主義特征:

1924年烏茲別克、土庫曼兩個蘇維埃共和國加入蘇聯;

1929年塔吉克蘇維埃共和國加入蘇聯;

1936年,外高加索聯邦解散,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三個蘇維埃共和國加入蘇聯;

1936年12月,哈薩克和吉爾吉斯兩個自治共和國升格為蘇維埃共和國并加入蘇聯;

1939年9月17日,在德國閃擊波蘭后,蘇聯出兵波蘭東部,奪回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將國界推進到一戰前的寇松線;

1939年11月,蘇聯發動蘇芬戰爭,在付出慘重代價后,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并在此建立卡累利阿地峽—芬蘭蘇維埃共和國,1956年7月撤銷并入俄羅斯聯邦;

1940年3月,蘇聯紅軍強行開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8月,三國成為蘇聯成員國;

1940年6月,蘇聯紅軍強行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建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8月并入蘇聯。

至此,蘇聯的15個加盟國全部確定。

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阿布哈茲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不過很快在蘇聯解體后并入格魯吉亞;

另外,唐努烏梁海于1944年被俄羅斯聯邦接納,改名圖瓦共和國,東方巨龍在不知不覺中失去17萬平方公里土地;

蒙古作為蘇聯沒有名分的加盟國,被俄羅斯控制直到1992年。

6. 摩爾多瓦蘇維埃共和國

蘇維埃共產主義共和國

自蘇聯解體后,全世界的媒體每每提起,都冠以“前蘇聯”稱號,蘇聯就是蘇聯,為啥前面加個“前”字?據我推測,蘇聯解體后主體實力被俄羅斯取代,提到蘇聯人們自然會聯系到俄羅斯,為了加以區分,把蘇聯名字加個“前”字,從正常思維上可以理解,但邏輯上行不通。 列寧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于1917年取得政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而后白俄、烏克蘭、波羅地海三國等十四個共和國相繼加盟,全稱“蘇維埃聯邦加盟共和國”,簡稱“蘇聯”,蘇聯既是國名也是時代的產物。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俄羅斯宣布獨立,其它十四個共和國相繼也宣布獨立,從此“蘇聯”不復存在,七十四年輝煌灰飛煙滅,從歷史到今天,全世界只有一個“蘇聯”,不存在“前蘇聯”“后蘇聯”之分。 我是今年剛剛退休的普通職工,愿意跟大家分享所見所聞,關注我,給我一點創作的動力,

7.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歷史堡壘

摩爾多瓦是位于東南歐的內陸國,與羅馬尼亞和烏克蘭接壤,首都基希訥烏。國土面積3.38萬平方公里。摩爾多瓦祖先為達契亞人,1359年建立摩爾多瓦公國,1487年淪為奧斯曼帝國附庸,1812年部分領土被俄羅斯帝國吞并。1918年1月宣布獨立,3月與羅馬尼亞合并。1940年6月,蘇聯將其再次吞并,成立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5月改為摩爾多瓦共和國,8月27日宣布獨立?,F為獨聯體成員國。

摩爾多瓦是一個主權獨立、統一和不可分割的國家,堅持政治多元化條件下的民主,實行總統制、三權分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社會制度。該國不允許外國軍隊駐扎。[1]

8.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國旗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1922年3月由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3個共和國組成)4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合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4年烏茲別克、土庫曼2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29年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

1936年外高加索聯邦解散,其構成單位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直接加入蘇聯。同年12月,原屬俄羅斯聯邦的哈薩克和吉爾吉斯2個自治共和國改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也直接加入蘇聯。1940年3月31日,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56年7月16日撤銷并入俄羅斯。1940年8月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同年8月,波羅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成為蘇聯的成員國。最終加入蘇聯維埃聯盟的共有十五個。

9.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共和國人口

摩爾多瓦的官方語言是羅馬尼亞語?!澳柖嗤摺币辉~也用于指該國的官方語言。名稱爭議可以追溯到蘇聯時代以及后來獨立的摩爾多瓦的出現。在蘇聯統治摩爾多瓦期間,1989年通過了一項國家語言法,宣布摩爾多瓦是摩爾多瓦的國語。然而,當1991年蘇聯解體后簽署《摩爾多瓦獨立宣言》時,該宣言規定羅馬尼亞語為新獨立摩爾多瓦的官方語言。

同樣,當摩爾多瓦憲法于1994年制定時,摩爾多瓦被提及為該國的官方語言。2013年,時隔十多年,摩爾多瓦憲法法院宣布,將首選《獨立宣言》中提到的官方語言,并成為摩爾多瓦的官方語言。因此,羅馬尼亞語再次成為摩爾多瓦的官方語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