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白酒都用1956年,為什么白酒年份越久越香民族酒業的醬香酒一般都是幾年的

本文目錄一覽

1,為什么白酒年份越久越香民族酒業的醬香酒一般都是幾年的

白酒存放時間越長香氣越淳原因是產生乙酸乙酯,新酒中乙酸乙酯的含量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新釀造的酒喝起來生、苦、澀,需要幾個月至幾年的自然窖藏陳釀過程才能消除雜味,散發濃郁的酒香。醬香酒的最佳飲用期在5到15年之間。民族酒業的醬香酒大多都是五年以上才罐裝的。

為什么白酒年份越久越香民族酒業的醬香酒一般都是幾年的

2,有誰知道53度的老郎酒1956和53度的老郎酒1898其中1956和1898數字代表

郎酒的動銷情況也不甚理想。一位白酒經銷商告訴記者,目前市場上比較認可的是老郎酒,青花郎系列的市場銷售狀況很是一般。而比起青花郎的價格倒掛,郎酒按年份不同出產的狗、豬、鼠系列生肖酒,價格幾乎可以用崩潰來形容。以青花豬舉例,郎酒確定的官方零售價為2888元。

有誰知道53度的老郎酒1956和53度的老郎酒1898其中1956和1898數字代表

3,什么時候開始釀造的真的是公元1603年嗎那為什么這么久的企業之前都

明朝萬歷31年,南臺酒坊開始釀酒,一直是明清官方專用酒1956年,南臺酒廠國營化1976年,南臺酒廠全面擴大生產,并隆重進入中南海1979年,南臺酒的釀制工藝,被采用為國家米香型白酒的釀制教材。1982年,南臺酒正式參與制定米香型白酒的國家標準1985年-1992年;南臺酒進入鼎盛時期,連續7年獲廣東銷量第一1994年,榮獲中國白酒博覽會金獎1999年,南臺酒被深圳三九集團并購2002年,南臺酒廠因諸多因素進入經營低谷2009年,南臺酒廠重組2020年,南臺酒股改

什么時候開始釀造的真的是公元1603年嗎那為什么這么久的企業之前都

4,白酒歷史起源哪年

一、白酒的起源 關于白酒起源的說法有以下幾種:白酒起源于漢朝之說,是因現存于上海博物館與白酒相關的漢朝青銅蒸餾器而認為白酒起源于漢朝;白酒起源于唐朝之說,是由唐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聞琥珀香”“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而來;而據《宋史食貨志》有關內容記載,表明北宋初期已有燒酒;支持白酒起源于南宋之說的,是1975年河北省青龍縣出土的、經專家考證確認為用于白酒蒸餾的南宋銅制燒酒鍋;白酒起源于元朝一說,是根據明朝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但經考證,李時珍的記載與事實有較大出入。以上諸多白酒起源的說法,即使按南宋開始計算,距今也有約1000年的歷史。二、白酒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白酒行業發展迅速,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白酒行業出現了數以千計的新成果、新技術。以生產技術為例,20世紀50年代,生產出的原度酒不進行后期的加工處理,僅加漿調度后就裝瓶上市銷售。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人們提出了對香和味的要求。1956年,國家為提高白酒出酒率,在山東省煙臺市組織了以提高出酒率為重點、以改進工藝操作為突破口的試點,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出版了中國白酒業第一部白酒工藝用書——《煙臺操作法》。20世紀60年代初,以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為主,在四川省永川地區組織了試點,并正式出版了《四川糯高粱小曲酒操作法》;1957年又在四川省瀘州市進行了試點,在瀘州老窖曲酒廠總結了瀘州老窖傳統工藝;1964年該所又接受國家輕工業部的任務,進行了人工改窖、新窖老熟的研究工作。通過實踐,人們認識到,濃香型大曲酒質量的優勢主要取決于發酵池的新老(即窖齡)。一般來說,發酵池中的窖泥使用時間越長,其富集的窖酒功能微生物越多,所產酒的質量就越好。近30年來,酒類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酒廠科技人員都開展了強化老窖泥、培養老窖泥、培養酒類微生物等一系列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工藝操作上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新。

5,中華西鳳酒有多少年歷史了

西鳳酒是我國最古老的歷史名酒之一,它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鳳翔古稱雍,為周秦發祥之地,有歷代酒鄉之稱。這里文化積淀十分豐厚。仰韶文化遺址有二十余處,龍山文化遺址更多,秦公大墓轟動世界,雍城遺址和蘇東坡任職時興建的東湖園林等名勝古跡馳名全國。西周時期已有釀酒,境內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銅器中有各種酒器,充分說明當時盛行釀酒、貯酒、飲酒等活動。《酒譜》記有:“秦穆公伐晉及河,將勞師,而醑惟一鐘。蹇叔勸之曰:‘雖一米投之于河而釀也’,于是乃投之于河,三軍皆醉。”這就是淬在雍州“秦穆公投酒于河”的典故。又據《史記》載:秦穆公“亡善馬,歧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吏逐得,欲法之。穆公曰:‘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以報食馬之德。”由以上史實可見,當時雍州已釀有“醪”和“酒”。唐代肅宗至德二年(757),將雍州改稱“鳳翔”,取意周文王時“鳳凰集于歧山,飛鳴過雍”的典故。自唐代以來,鳳翔就素稱“西府鳳翔”。儀鳳年間,吏部侍郎裴行儉送波斯王子回國途經鳳翔柳林鎮,飲酒后即興賦詩曰:“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據張能臣《酒名記》載,宋代“鳳翔橐泉”酒已稱著。宋嘉祐七年,蘇軾任鳳翔府判官時作有贊柳林酒的詩文:“花開美酒唱不醉,來看南山冷翠微。”明代也有文人贊譽柳林酒的詩文,蘇浚《東湖》詩中有“黃花香泛珍珠酒,華發榮分汗漫游”。清代以“鳳酒”著稱,而且在“八百里秦川”的寶雞、歧山、郿縣及鳳翔縣等釀制之燒酒均稱“鳳酒”。1929年編的《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實錄》載:“鳳翔縣興盛德之鳳翔燒酒”獲二等獎。1934年編的《第三屆鐵展隴海館專刊》云:“陜省則以鳳翔、歧山、寶雞等縣所產鳳酒最優質,味醇馥,與山西汾酒不相上下。往歲產最甚豐,鳳翔、寶雞年各出數百萬斤。”但到1949年時,柳林鎮僅有七家小酒坊。1956年在鳳翔縣新民酒廠的柳林鎮兩個生產小組基礎上建成西鳳酒廠,翌年按傳統工藝繼續投產此酒。這里自古以來盛產美酒,唯以柳林鎮所釀造的酒為上乘。至今,民間仍流傳著“東湖柳、西鳳酒”的佳話,唐貞觀年間,西鳳酒就有“開壇香十里,隔壁醉三家”的榮譽。到明代,鳳翔境內“燒坊遍地,滿城飄香”,釀酒業大振,地境路人常“知味停車,聞香下馬”以品嘗西鳳酒為樂事。西鳳酒以當地特產高梁為原料,用大麥、豌豆制曲。工藝采用續渣發酵法,發酵窖分為明窖與暗窖兩種。工藝流程分為立窖、破窖、頂窖、圓窖、插窖和挑窖等工序,自有一套操作方法。蒸餾得酒后,再經3年以上的貯存,然后進行精心勾兌方出廠。西鳳酒無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集清香、濃香之優點融于一體,幽雅、諸味諧調,回味舒暢,風格獨特。被譽為“酸、甜、苦、辣、香五味俱全而各不出頭”。即酸而不澀,苦而不黏,香不刺鼻,辣不嗆喉,飲后回甘、味久而彌芳之妙。屬鳳香型大曲酒,被人們贊為它是“鳳型”白酒的典型代表。酒度分39度、55度、65度三種。

6,純蒸餾白酒怎么樣

?2021年5月,兩項白酒新國標《飲料酒術語和分類》和《白酒工業術語》出臺,這是中國酒類釀造史上的一件大事,將對白酒行業產生重大影響,白酒概念也會由此發生重大變化,一個明顯的改變就是酒精勾兌酒被摘出了白酒行列。白酒那么,什么是酒精勾兌酒呢?酒精勾兌酒為什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白酒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勾兌酒的前世今生。什么是白酒白酒,是一種蒸餾酒。所謂的蒸餾酒,是以糧谷、薯類、水果、乳類等為主要原料,經發酵、蒸餾、勾調而成的飲料酒。今天我們所熟悉的蒸餾酒,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蘭姆酒”“伏特加酒”“杜松子酒”“蒙古奶酒”等。干杯白蘭地,是新鮮水果或果汁為原料蒸餾而成的;威士忌,是大麥等谷物發酵釀制后經蒸餾而成的;蘭姆酒,是以甘蔗汁或糖蜜為原料,經發酵、蒸餾、陳釀、調配而成的;伏特加,是以谷物、薯類、糖蜜及其它可食用農作物等為原料,經發酵、蒸餾制成食用酒精,再經過特殊工藝精制加工制成的;杜松子酒,是以糧谷為原料,經糖化、發酵、蒸餾后,用杜松子浸泡或串香復蒸餾后制成;蒙古蒸餾型奶酒,是以牛奶、乳清或乳清粉等為主要原料,經發酵、蒸餾等工藝釀制而成。白酒是中國所特有的,其主要原料是糧谷,以大曲、小曲或麩曲及酒母等為糖化發酵劑,經蒸煮、糖化、發酵、蒸餾而制成的。茅臺鎮特產:紅纓子高粱中國白酒的別稱有燒酒、高粱酒、白干酒等,新中國成立后,統一用“白酒”這一名稱代替之前所用的名稱。在過去,一般來說,只要是酒精度數較高的酒,我們都稱之為白酒,但隨著《白酒工業術語》《飲料酒術語和分類》兩項新標準的發布,很多曾經的白酒,比如綠標牛欄山陳釀,老村長香知酒,四特酒蓮四等,都不能稱之為“白酒”了,只能叫調配酒。白酒白酒新國標明令規定,禁止液態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使用非谷物食用酒精和食品添加劑。也就是說,新標準實施之后,調香白酒不再屬于白酒分類,其根本屬性為配制酒。什么是配制酒配制酒,又稱調制酒,它是以發酵酒、蒸餾酒、食用酒精等為酒基,加入可食用的輔料,或食品添加劑,進行調配、混合或再加工制成的飲料酒。配制酒誕生得比較晚,也不過幾十年的歷史,但發展卻是很快的。釀酒過去的白酒,全部以糧食為原料,經粉碎后加入曲藥(大多用小麥和麩皮制作)作為糖化劑,在泥池或陶缸中自然發酵一定時間,經高溫蒸餾后得到白酒,即純糧固態發酵白酒。這種傳統釀制手法,工序復雜,耗時長,耗糧高,生產效率很低,產量自然也低。按照當時的生產水平計算,生產一噸白酒大約需要耗糧3~4噸,醬香型酒耗糧就更高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喝酒便成了一種很奢侈的享受。可是,老百姓在生活中離不開酒,即便吃不飽肚子也要先喝上幾口,這是一種文化象征,更是一種精神需求。《煙臺釀酒操作法》為了讓老百姓喝上酒,1955年,地方工業部在全國推廣“煙臺釀酒操作法”,用地瓜干為代用品生產酒和酒精。但是,在那個物資極其匱乏的年代,地瓜干也是來之不易的。于是,人們便想到蘇聯伏特加的生產路子,先把高產的糧食制成高純度酒精,然后在酒精中添加糖精、香精和水,這樣就能盡量多地生產一些酒。為了節約釀酒用糧,1956年,輕工業部提出了用酒精兌制白酒,這便是早期的“三精一水”勾兌酒。釀酒由于當時的勾兌技術有限,用香精和色素調制出的白酒,跟傳統工藝制成的糧食酒相比,差距很大,香氣刺鼻、口感很薄,入肚辛辣,容易上頭,老百姓很不滿意。“三精一水”勾兌酒的品質雖然很差,但是節省了不少糧食,又讓普通老百姓也能喝上一口酒,貢獻還是有的。那么,怎樣讓勾兌酒有著傳統釀酒工藝的獨特口感香味呢?熊子書先生這個任務就交給了當時的酒界泰斗熊子書先生,他是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被譽為第一代中國白酒科技的代表。這便是我國第一批“新工藝白酒”。什么是新工藝白酒酒精雖然是糧食釀造的,也有白酒的氣味,但是非常刺鼻,口感辛辣,讓人很不舒適。所以,想要把酒精改制成白酒,最大的難度在于,如何賦予它傳統工藝白酒中特有的香氣飽滿度和醇厚感。釀酒在傳統白酒的釀造工藝中,蒸鍋下面放置小曲酒醅,上面放置大曲香醅,經過蒸餾,酒醅中的酒,會攜帶著香醅中的呈香物質冷凝下來。熊子書從中受到了啟發,他依據這個原理,把釀造純糧食酒的剩余廢料添加進酒精中一起蒸,他稱此操作為“丟糟”,也就是后來常說的“串香”。1966年,熊子書主持全國串香新工藝白酒試點,輕工部從全國5省抽調技術干部35名,在山東臨沂酒廠總結試點。釀酒車間他們用甘蔗和甜菜渣、薯干(木薯、番薯、馬鈴薯)、玉米等制造出酒精,然后將酒精和酒糟混蒸,使之吸入發酵白酒的香氣和滋味,并在配料中添加氮源等措施試制香醅,用90%的液態法酒精與10%的固態香醅進行串香,模擬傳統糧食釀酒的口感。經過五個多月的精心研制,最終用液態法生產白酒獲得成功,使得白酒產量進一步擴大,基本保障了市場供應。1967年,熊子書又主持全國調香新工藝白酒試點,在山東青島酒精廠進行試驗。仿瀘州老窖二曲風味,生產試銷獲得好評,由輕工部委托山東省輕工廳組織技術鑒定,建議推廣。調香白酒,是以食用酒精為酒基,加入呈香、呈味物質,如香精、香料,或者是黃水等調配而成的白酒。黃水是傳統白酒生產的副產物,是濃香型白酒窖內酒醅向下層滲漏的黃色淋漿水,它含有1~2%的殘余淀粉,0.3~0.7%的殘糖,4~5%(V/V)的酒精,以及醋酸、腐植質和酵母菌體的自溶物等。黃水較酸,酸度高達5度左右,而且還有一些經過馴化的己酸菌和白酒香味的前體物質,它是制造人工老窖的好材料,促進新窖老熟,提高酒質。一般工廠常把它集中后蒸得黃水酒,與酒尾一起回酒發酵。這種新工藝白酒,最大的好處就是“省”,省時間省成本。傳統工藝釀造的白酒,一年才能完活兒,采用新工藝幾天就可以了。所以,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白酒企業為節約成本,降低消耗,紛紛加強對食用酒精勾兌白酒產品的研發與推廣,以食用酒精為基本原料進行勾兌白酒的技術日益成熟。不過呢,還有一種勾兌技術,它采用的不是用添加劑,而是用酒勾兌酒。這種技術,今天普遍稱之為“勾調”白酒為什么要勾調白酒勾調,其實一直叫勾兌,這是一個釀酒領域里中性的專業術語。后來因為受1997年秦池酒用川酒勾兌“造假”,以及1998年山西震驚全國的用工業酒精勾兌“造毒”等事件的影響,“勾兌”一詞便被污名,成了洪水猛獸,成了妖魔鬼怪,白酒行業便把“勾兌”改稱為“勾調”。不法分子如此勾兌白酒再加上最近幾年,陸續有酒廠被曝光用香精勾兌食用酒精來賣,卻標注是“純糧釀造”“年份酒”,口感沒有上升,價格卻更貴了,老百姓便徹底對勾兌失去了信任,酒精勾兌酒從此被貼上了“劣質”標簽。但實際上,勾兌是白酒工藝的一個必要部分,也是白酒企業的技術核心之一。絕大部分高品質蒸餾酒,比如茅五劍瀘汾,以及威士忌、白蘭地、杜松子、朗姆酒等都是用高品質的基酒勾兌出來。那么勾兌究竟有著怎樣的含義呢?貴州茅臺鎮金樽酒廠調酒大師在勾調醬香酒勾兌酒其實就像炒菜一樣,得放鹽、油、味精等等各種調味料,炒出來的菜才好吃。在過去,是沒有勾兌這個詞的,酒釀好了直接賣,不勾兌,缺點是酒質不穩定。在蒸餾白酒中,大約98%的成分是乙醇和水,2%是微量成分。酒的優劣,不決定于那98%,只決定于這2%。這2%,在白酒釀造過程中,不同季節、不同作坊、不同窖齡的窖池,甚至每一口窖池不同的糟醅分層生產的酒,所含的主要微量成分的量,或者量比關系不會完全一致。甚至在摘酒過程中不同的“頭中尾”摘酒段、貯酒過程中不同的貯存容器和不同的貯存空間等也存在差異,這一切都會導致酒體味道、口感的不同。換句話來說,現實生產過程中,根本找不到兩壇品質、口感基本一致的酒體。貴州茅臺鎮金樽酒廠醬香酒如果不經勾兌,只是簡單按等級裝瓶銷售,那么每一瓶酒的酒質都可能不一樣。而大規模品牌化生產,必須要統一酒質,統一標準,使每一批次每一瓶酒品質、口感基本一致,以保證酒體風格的穩定,這就需這就需要品酒師們高超的勾調藝術,所以說“七分釀酒、三分勾兌”,一個酒廠產品能否保持穩定,關鍵取決于勾兌與調配水平的高低,這也是酒廠綜合實力的證明。貴州茅臺鎮金樽酒廠這里需要特別強調說明的是,上述這種勾兌與調味,是把不同糟別的酒放在一起進行調和,調和時完全不使用任何添加劑,完全是用酒兌酒,跟上面說的酒精勾兌酒是不一樣的。最后,咱們回到白酒新國標把調制酒剔出白酒行列這個話題上來。這一舉措,本質上是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滿足大家對于高品質白酒的追求。一直以來,濫用國標早已是白酒行業慣例,尤其是醬香型白酒,因其獨特的口感魅力深受消費者喜愛。如此一來,似乎誰都可以蹭熱生產,再加上很多消費者對白酒標準沒有清晰的概念,這些企業就會肆意偽造自己的身份,標榜自己生產的是“醬香型白酒”。然而新標準實施后,如果所用的原料不是糧谷,直接或間接添加食用酒精、添加劑,都屬于弄虛作假、欺騙消費者的行為,是會受到政府監管部門的嚴厲懲處的。金樽吟,醬香酒的代表由此可見,以后白酒市場的混亂現象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白酒產品就會有更合理、科學規范,消費者也會得到更多風味多樣的濃香型白酒產品的選擇空間,對整個白酒行業、企業、消費者都具有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張文平)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