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區陳大興酒廠,陳大興到天津薊縣怎么走

1,陳大興到天津薊縣怎么走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最新數據為準。駕車路線:全程約132.2公里起點:大興區1.北京市內駕車方案1) 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沿興政街行駛220米,右轉進入興豐南大街2) 沿興豐南大街行駛500米,右轉進入黃村東大街3) 沿黃村東大街行駛580米,左轉進入京開輔路4) 沿京開輔路行駛1.4公里,朝京開高速/北京城區方向,稍向左轉上匝道5) 沿匝道行駛300米,直行進入京開高速6) 沿京開高速行駛3.3公里,朝南五環/G4/G2/京港澳高速方向,稍向右轉進入西紅門南橋7) 沿西紅門南橋行駛520米,直行進入南五環路8) 沿南五環路行駛17.9公里,直行進入東五環路9) 沿東五環路行駛14.9公里,朝姚家園路西/東四環/姚家園路東/機場第二高速公路方向,稍向右轉進入平房橋10) 沿平房橋行駛720米,直行進入姚家園路11) 沿姚家園路行駛3.9公里,直行進入機場第二高速12) 沿機場第二高速行駛9.2公里,朝1號.2號航站樓/東六環/平谷/京平高速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管頭橋2.沿管頭橋行駛890米,直行進入京平高速3.沿京平高速行駛56.5公里,直行進入津薊高速4.沿津薊高速行駛15.6公里,朝薊縣城區/黃崖關方向,稍向右轉進入薊縣互通5.天津市內駕車方案1) 沿薊縣互通行駛800米,直行進入津薊高速2) 沿津薊高速行駛51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津薊高速3) 沿津薊高速行駛120米,在第1個出口,稍向右轉進入人民西大街4) 沿人民西大街行駛3.7公里,左轉進入漁陽南路5) 沿漁陽南路行駛330米,右前方轉彎進入漁陽南路6) 沿漁陽南路行駛180米,左轉進入文昌街7) 沿文昌街行駛10米,右轉進入漁陽北路8) 沿漁陽北路行駛80米,右轉進入府前街9) 沿府前街行駛3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終點:薊縣

陳大興到天津薊縣怎么走

2,陳式太極拳精要十八拳譜

  陳式 太極拳 是由陳正雷創編的,它是對老架拳譜的簡要概括,陳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簡單方便,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和推廣。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陳式太極拳精要十八拳譜,希望你們喜歡。   陳式太極拳精要十八拳譜   第一式:太極起勢   第二式:金剛搗碓   第三式:懶扎衣   第四式:六封四閉   第五式:單鞭   第六式:白鵝亮翅   第七式:斜形   第八式: 摟膝   第九式: 拗步   第十式:掩手肱拳   第十一式:高探馬   第十二式:左蹬一跟   第十三式:玉女穿梭   第十四式:云手   第十五式:轉身雙擺蓮   第十六式:當頭炮   第十七式:金剛搗碓   第十八式:收勢   陳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   陳式太極拳雖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運動特點基本一致:整套動作在快慢、剛柔、開合、曲直等矛盾的相互依存、互相轉化中,相連不斷,一氣呵成。   陳式太極拳的出現與發展   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后,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后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   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后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槍,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對象,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   新架據說是陳有本所創,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某些高難度的動作,陳家溝人稱之為“略”。陳有本的門徒族侄陳清萍,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后逐步加圈,在不改變套路的原則下,由簡到繁,以至極為復雜,逐步提高拳藝的技巧難度,與陳有本同時的陳家溝拳師陳長興,承祖輩的老架系統,架式寬大,難度高,直到他的學生楊露禪在北京傳習拳藝時,為了適應保健需要,又逐漸改變了拳套動作,遂成楊式太極拳。后又從楊式派生了吳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吳鑒泉。   永年人武禹襄先從楊露禪學陳式老架,又從陳清萍學新架套路,其后自創一派,稱武氏太極拳。后由武氏又派生了孫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孫祿堂。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 >>>陳氏太極拳的套路介紹

陳式太極拳精要十八拳譜

3,太極拳是明初張三豐創立還是明末陳王庭所創的

太極拳從清初創建到現在,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極拳名家的技擊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譽,并且盛傳有療病、保健、延年作用,在當時北京幾十種著名拳種中很為突出。現在很多人質疑太極拳不是陳王庭創立,而是明初時入武當山的張三豐所創,于是有人就在網上假托仙傳,捏造太極拳歷史真象。本博花了點時間查證了太極拳的真實現象,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起源說: 一、十四世紀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當山道士張三豐 張三豐,懿州(今湖南芷江縣)人,名全,一名君寶,字三豐。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領,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當山)結廬修行。根據《明史》和歷經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張三豐會拳術;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圓通道人汪錫齡編的《三豐全書》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長乙山人李涵虛重編出版的《三豐全書》里面,他們雖然都鬼話連篇的宣稱見過十四世紀的張三豐,但也未曾捏造張三豐會拳術或創造太極拳。太極拳創始于張三豐的謊言,出現于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太極拳在北京享有盛譽之時這個事實,至此可證實。因此,說太極拳的創始人為張三豐,是不真實的。但明初張三豐何以當時名揚國內?我們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瀅傳”、“鄭和傳”、“姚廣孝傳”和“方伎傳”中的張三豐事跡,把有關史料加以參證,就能清楚看出張三豐,這個被當時人們津津樂道的神話人物,原來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宮廷爭奪皇位的副產品。 其歷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孫朱允炆繼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難”名義,從燕京(北京)殺奔明朝首都南京,奪了皇位,改元永樂。由于傳說建文帝未死于戰火,永樂帝不放心,遂派親信胡瀅,配上認識建文帝面貌的內侍朱祥,以尋訪道士張三豐(邋遢)為名,從陸路遍訪各州、郡、鄉、邑,去查訪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樂二年又有謠傳建文帝逃亡海外,永樂帝又派鄭和(世稱三保太監)等領兵浮海,遠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樂十七年,又派胡瀅出巡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訪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樂帝前后經過二十一年在國內外對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訪,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書(胡瀅)尋訪張邋遢道人的新聞已遍傳民間。永樂帝為掩蓋勞師動眾的真相,欺騙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璉等帶領丁夫三十萬人,大興土木,在武當山營建武當宮觀,耗資白銀幾百萬兩。從此以后,武當山的張三豐就成為人民傳說中的時髦人物。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會作為太極拳的創始人。 張三豐創太極拳說最早見于1921年北京版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一書。許禹生提倡武術,不遺余力。也練過楊式、陳氏太極拳,但疏于孜證。書中所錄《太極拳經》篇末注:“此系三豐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蓋臆說張三豐創太極拳,復臆測王宗岳為元末明初張三豐之弟子。自許書附會張三豐以后,其它太極拳書每多征引附益。張三豐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為清初人,兩人相去四百年。此說顯系妄加牽連,不值一駁。 二、十二世紀宋徽宗時代(1101-1126)武當丹士張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黃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銘》中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為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外林為外家,蓋起于宋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余。”黎洲此銘系據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為墓志銘,未考宋張三峰會武術之于史無據,“夜夢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誕。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為其師王征南所傳內家拳寫有《內家拳法》,則又持張三峰兼精少林之說:“自外家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峰既精于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寧波府志》采黃氏之說。迨入民國,張三峰或張三豐造拳之歷史更為眾說紛紜,但宋張三峰道士既已為內家拳所拉為祖師爺,而黃氏父子已明言張三峰所創者為內家拳,于是某些太極拳書遂放棄宋張三峰創太極拳之說,而以元末明初之武當張三豐道士為太極拳創造人。 三、八世紀中期的唐代徐宣平有人認為太極拳創始于唐代徐宣平,并以《八字歌》、《心會論》、《周身大用論》、《十六關要論》和《功用歌》等列為徐宣平的論著。單從這幾篇文章的風格來判斷,就可肯定它們絕非唐代文詞。再參閱宋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跡,僅記載徐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于市中。”大詩人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于望仙橋。因此,這種祖師爺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虛。 四、將清代乾隆年間人山右王宗岳,說成是內家拳家關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內家拳家的傳人,但他是關中(陜西)人。而王宗岳則是山西人。明明是張冠李戴,企圖以次證明太極拳是內家拳,并在明初就在傳習。又有人認為陳氏太極拳系得自蔣發,而蔣發又得自王宗岳。此說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畬(1832-1892)的《太極拳小序》:“太極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論祥且盡矣。后傳至河南陳家溝陳姓,神而明者,代不數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見王宗岳《陰符槍譜》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陽,公元1795年又在開封,以設館教書為職業。此一時期,適為溫縣陳家溝陳長興(1771-1853)上一代太極拳家鼎盛時期。溫縣與洛陽、開封,僅隔一黃河,因之適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極拳乃得于陳氏。蔣發為陳王庭好友武舉李際遇的部將。際遇舉兵反抗明皇朝逼糧納稅于登封縣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見景日昣的《說嵩》、《劉禋傳》和溫睿臨的《南疆逸史》卷二,列傳九"陳潛夫傳")。后降清,被借故族誅,蔣發投奔陳王庭處為仆。陳氏家祠藏有陳王庭遺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為蔣發(見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蔣發前于王宗岳百年,所謂王宗岳傳蔣發之說,顯為訛言。《清史稿》有“王來咸(征南)傳”,誤以關中王宗為山右王宗岳,但關中王宗為陜西人,山右王宗岳為山西人。撰此傳者顯系采自許禹生先生《太極拳勢圖解》和陳微明先生(清史館編修)《太極拳術》,兩書中誤以王宗岳為明代內家拳家王宗。清代遺老大多已無乾嘉學派(乾隆嘉慶年間講究訓古考據的精學派系)考據之學問,故有此誤。于是后來有人便以《清史稿》“王來咸傳”為根據,認為太極拳創始于明代。 五、將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總督誘捕的"練氣粗勁,武藝高強,各處聞名,聲氣頗廣"的南京人甘風池也當作內家拳家、南派太極拳家。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武術考據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是明末清初戰將,河南溫縣陳王庭所創造。其論據是: 1、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吸收民間十六家拳法,未曾講道太極拳。 2、溫縣陳王庭編造的太極拳五路,長拳108勢一路,炮錘一路,采取戚氏《拳經三十二勢》中的二十九勢。 3、《拳經三十二勢》開頭是“懶擦以”、“單鞭”兩勢。太極拳五路,長拳、炮錘共七套的開頭也都是這兩勢。 4、溫縣陳家溝的《陳氏家譜》在第九世祖陳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術在山東名手。掃蕩群匪千余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戰大刀可考。”(見《陳氏家譜》第十二頁,原譜現存北京) 5、陳王庭的《拳經總歌》歌辭吸取戚氏《拳經》歌辭內容精華。戚氏《拳經》有:“怎當我閃驚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騎龍佯輸詐走”、“一條鞭橫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籠”、“進攻退閃弱生強”。而陳王庭拳經總歌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云敗”、“橫直披砍奇更奇”、“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經過對照不難看出,陳王庭在拳論方面是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陳王庭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作了一系列創造性的發揮。 6、陳王庭《拳精總歌》開頭兩句:“縱放曲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這是太極拳推手的技術特點。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繼光、唐順之、程沖斗等武術著作中都沒有這種特點。 7、陳家溝陳氏世代傳習陳王庭所創拳套和推手。經五傳至陳長興(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而演變成楊式,后來派生吳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楊露禪陳氏老架之傳,又得陳清萍陳氏小架之傳,演變成武式,后來派生孫式。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傳統太極拳套路。楊、吳、武、孫四式是直接或間接來自陳氏第一路太極拳,一脈相承,歷歷可數。 8、戚繼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極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經》的拳種,并且是以戚氏《拳經》三十二勢為基礎的新創拳種。 當時唐豪的結論是太極拳創始于明末清初,創造人為明末戰將,河南溫縣陳家溝的陳王庭。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續有發現,陳王庭創造太極拳的正確年代應為1644年明皇朝滅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論證是:據《溫縣志》、《懷慶府志》、《平安縣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陳王庭是溫縣的"鄉兵守備",是一個官職不大的身先鄉兵的武將,曾率鄉兵隨縣長吳從誨擊退攻城"土寇",為風雨飄搖的明皇朝立有戰功。明亡后,陳王庭消極隱居,思想上受道家影響,他的遺詞有:“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閑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于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誰是神仙?我是神仙!” 據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陳王庭披堅執銳,正當壯年。明亡后,王庭隱居消極,思想上受道家影響,到“年老殘喘”,還能夠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兒孫”,故可斷定太極拳的編造是在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的清初,而不是明初時期的入武當山時所創。 關于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 關于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豐、清陳王廷和王宗岳等五種不同說法。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游,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谷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于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于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并無史料可據。黃黎洲于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征南撰《王征南墓志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征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于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余”。其言荒誕不足信。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豐,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后學道于鹿邑之太清宮”。至于張三豐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后的一種附會而已。王宗與王宗岳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于王宗岳的生平待后詳述。 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 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志》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后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于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后的三十年光景。《黃庭經》,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結合導引、吐納,成為內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于后: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采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云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此歌訣見于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杰出人物,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并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戚氏的《拳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并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戚繼光與陳王廷相隔約半個多世紀,對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式》被陳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編入太極拳套路,如《拳經》以“懶扎衣”為起式,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為起式。甚至陳式《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造戚氏的《拳經》,可見影響之深了。然而,這僅僅是說繼承和影響,并不是說陳王廷的太極拳抄自戚繼光,更不能說戚繼光創造了太極拳。陳王廷的功績在于繼承了戚繼光的拳術遺產,并推陳出新,創造了一種新的拳派,這就是太極拳。舉個例子來說,如陳式太極拳中專門練習周身皮膚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戚繼光、俞大猷、唐順之、陳沖斗等拳術著作中均無記載,其他各派拳術中也無此訓練方法,而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競技方法。 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 縱觀陳王廷創造的太極拳,有以下五個特點: 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后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后世氣功、內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王廷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 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經絡是指布滿人體內的氣血通路。經絡發源于臟腑,布流于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蕩”,“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布于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沖(帶脈、沖脈),達于四梢,歸于丹田。陳、王、武、李四家太極拳論,先后發其幽微。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 3.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 推手,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但它們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同時,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于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并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于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制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并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 4.創造了粘隨不脫,蓄發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根據推手時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陳王廷獨創的成就之一。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在練習太極拳粘槍時,采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云,封逼擲放,往復循環,為刺槍術開辟了一條簡便易行,也是能提高技術的途徑。 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 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御的戰略和戰術,所以稱得上是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圖訣相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并不滿足于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創造性地發揮。陳王廷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粘貼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通過嚴格和正確的鍛煉,反復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級推手技術水平。這種推手的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級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它還為后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煉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由于太極拳采取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鍛煉原則,所以要由松入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達到有柔有剛,剛柔相濟。拳套的練法要求先慢后快,快后變慢,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后發先至。也就是說,練太極拳要求達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剛。這種既重外形,更重內蓄的觀點,還為提高武術技擊水平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鍛煉方法。 6.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及其發展 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后,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后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后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槍,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對象,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和其他太極拳架式。 很顯然太極拳不是明初張三豐創立 ,而是明未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庭所創。只是一些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才拉上張三豐的背景,利用張三豐的名字來抬高自己身價,其實更多是自己賺起錢財,或者是加強自己地位。

太極拳是明初張三豐創立還是明末陳王庭所創的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