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傳統文化逐漸失傳白酒卻還能得以保留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不斷衍生了新的文化,人們樂此不彼。與此同時,傳統文化卻也在以極快的速度流失,許多傳統文化及技藝因為后繼無人或是有了新的事物可以取代而失傳但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白酒卻一直屹立不倒。這是為什么呢? 白酒在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當中是一個極具特色、獨一無二的存在。在幾百幾千年的發展中,白酒不僅僅作為一種酒存在于中國的歷朝歷代和各方水土中,更是超出本身,形成了一種文化,貫穿在中國文化之中,成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溝通橋梁和和諧范本。所負載的精神內涵,不僅僅是風土人情簡單層面的文化素描,更是裹挾著中國哲學思想的文化烙印。白酒的釀造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天地的靈氣,自然的力量。利用良好的糧食曲料,放在開放的環境下去集和網絡空氣中的微生物,然后將收集的微生物的曲藥隨著糧食,下到窖池或者地缸進行發酵,在窖池和地缸之中,微生物又參與到白酒釀造中。在一壇白酒的風格的形在九兒紅白酒釀造中對自然微生物的馴化的巧妙之處在于開放生產這個層面,具體而言在于制曲和發酵兩個關鍵點 第一,糧食釀造,釀酒用糧為高粱、糯米。成中雖然有人為的因素,但僅僅為順應自然、因勢利導的舉措,更多則在于自然的手筆。{0}
2,為什么說白酒與白酒文化密不可分
在我們國內白酒和酒文化永遠是密不可分,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從國內廣告來看,無論是國內抑或國外的營銷團隊,都將廣告的宣傳重點從產品轉移到文化上來。所謂“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文化”的觀念,儼然成為當代潮流的一股新趨勢。就國內酒業市場來看,各大酒類大咖也都紛紛將目光逐漸轉向“文化”這塊尚在切割的蛋糕之上。不難預測,在未來的幾年內,以“酒”作為名片的品牌文化將會被越來越多企業提上綱程,成為發展企業、梳理品牌最為核心的競爭點。文化是塊沉淀的新蛋糕回顧中外歷史,不難發現關于酒的文化,東西方似乎冥冥之中有著不能言盡的默契。這些驚人的共同點,無疑都是作為人的情感表達,或許因為各地的風俗不同、習性不同,但于酒的熱愛程度都充滿了相似性。可即使是如此,任何一個國家,對于酒的熱衷度,或者說關于酒的文化細致程度,都無法與中國相提并論,而這恰恰也是因為中國將酒文化完美融入到了民族文化之中。當酒從物質層面上升到文化層面,甚至上升到哲學領域,即所謂的“酒神精神”。莊子崇尚絕對的自由,而劉伶則更好繼承了莊子的意志,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酒鬼”。其代表作《酒德頌》也正是酒與文藝的完美結合,直至后來唐代大文豪李白,更是“斗酒十千”,放置今日,完全可以為酒代言。不僅如此,中華民族中的酒文化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古人談飲酒養生,古人談飲酒方式,古人談飲酒風俗??從接風酒到踐行酒,從喜事酒到白事酒,宮廷內外,沙場邊疆,悲歡離合,陰晴圓缺,似乎都離不開酒的作伴。在中國文學史上,“酒”時常與“愁”相聯系。關于酒的名詩詞句不勝枚舉,就連四大名著中都有著不少關于酒的描述:《三國》中“煮酒論英雄”、《水滸》中“三碗不過崗”、《西游》中“大腦蟠桃會”、《紅樓》中“劉姥姥醉臥大觀園”。縱觀當今國內酒類品牌,“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瀘州老窖”等,單從名字上來看,都散發出一股濃濃的歷史書卷氣息,更不說每種酒的背后都有一段歷史典故與事跡了。至于杜康酒、董酒、曹參酒、太白酒、劉伶醉等無疑都是以歷史名人做文章,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總而言之,中國酒文化底蘊豐富,然而這塊封存已久的蛋糕,方才漸漸被人所關注。搶占“文化”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必然是各大酒業大咖未來發展的重點?!芭f瓶新酒”,新的酒文化“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其不同于強制的灌輸,雖看似平淡,效果卻著實顯著。往前五年,所有產品廣告基本都是圍繞產品本身、以及作用進行宣傳,對于品牌文化做的出色的并不太多。以一句“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紅遍大江南北的勁酒,是罕見的長線品牌成功案例,以欲擒故縱的方式,不露聲色地吸引了一大批粉絲。在不得不贊嘆其文化做得好的同時,也十分敬佩當年決策者眼光的獨到。當今酒界大咖們開始紛紛強調中國白酒的民族性、工藝性、其實某一種方面也是在強調文化的重要性。只是這種關注點還較為薄弱,真正想要做到像勁酒那樣深入文化的營銷,還明顯欠缺。不過,以文化作為產品、企業未來的方向,已經被證實為趨勢。并且,這樣的趨勢進程,會隨著市場的迅速發展越發快速。{1}
3,酒與傳統中國文人之間的關系
在酒中抒發情懷、放浪形骸是大部分文人所向往的。劉伶這個酒鬼,亦是位行為藝術家,常常在家中裸身喝酒。朋友譏笑他,他反而說:“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褲衣,諸君何為入我褲衣?”其狂放之態,真令人哭笑不得。劉伶之后的李白,亦有“酒仙”之稱。李白醉酒時的豪放不羈,無所忌憚,毫不遜色于劉伶?!?a href="/baijiu/13219/">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泵鎸μ熳拥恼賳?,他充耳不聞,還自稱是“酒中仙”。其狂傲程度簡直令今人難以置信。“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币苍S是詩人的浪漫,這兩句也染上幾分夸張的色彩,但是可以肯定李白的酒量是常人難及的。飲酒之多,醉態常在,難怪會傲視寰宇,蔑視權貴,輕視錢物。醉酒后在皇上面前肆意妄為,狂態畢露的還有東方朔?!盾饺冂R寓言》載:“東方朔豪縱不羈,嘗醉入殿,至小遺殿上?!彼谷辉诨噬厦媲叭瞿?,像這種令人汗顏的舉止應是東方朔的專利了。與這三位豪飲不止的文人相比,晚年辭官歸躬的陶淵明的酒量似乎不值一提?!凹茸矶?,曾不吝情去留。”可是,在一杯濁酒,一縷菊香中,他吟出了鄙視爾虞我詐的官場,向往悠然閑適的田園生活的隱逸情懷。這種高雅脫俗的情操,構筑了隱逸文人純靜的精神家園,為后世稱頌不絕?! 【剖俏娜俗詈玫闹d之物??v情山水也好,外出打獵也罷,缺少酒就不能玩得痛快。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我們描述了一幅文人春游飲酒時快樂祥和的畫面:“……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曲水流觴,飲酒賦詩成了這次春游的主要活動。唐伯虎與好友聚飲更是令人稱奇不已的一件事。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他與祝枝山、張夢晉在雪中學乞丐大聲高歌,向路人行乞,再把乞討來的錢買酒狂飲。名利頗豐的他們,竟會以這種途徑體驗喝酒的樂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歐陽修,每次出游,肯定備酒而行,在游山玩水的同時,一定會以酒助興,否則,焉有醉翁亭的故事流傳千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李清照早年逍遙快樂的生活,也在寄情山水和推杯換盞中度過,否則,怎么會常?!俺磷聿恢獨w路”?今天,我們仍可以從柳永那“忍把浮名換了淺吟低唱”中領略到古代文人寧可拋棄功名利祿,甘愿在酒精的醺醉中追求人生的真正快樂,盡情享受生活,探尋人生真諦的那種瀟灑自在?! ∥娜诉€常在酒醉中尋找靈感。靈感之于創作猶如源頭之于活水。但有時靈感“猶抱琵琶半遮面”,宛若大家閨秀,深藏閨閣,這時醇香一醺,靈感又像嗅到食物氣味的老鼠,一竄而出。無數詩文墨寶就是在酒的作用下誕生的。“一日九醉”的懷素和每每大醉后呼喊狂走的張旭,常常在醉后才揮筆疾書。他們的狂草一氣呵成,筆勢肆意,行云流水,成為中國書法史上令人驚嘆不絕的精品;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期間,終日與好友聚飲,即使到了“舉家食粥酒常賒”的窘境,每日也要盡醉而歸。醉眼朦朧中他把癡言癡語訴諸紙上。也就是這“滿紙荒唐言”,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立下了一座光耀萬年永不傾頹的豐碑。就算本無心吟詩潑墨,有酒助興,也會不禁詩興大發,一展才華:黃庭堅被貶戎州時,在一次宴會上,有幸品嘗到當地的一種酒——“荔枝綠”。他被這種甘美醇香的瓊漿玉液傾倒了,立即吟一首《荔枝綠頌》,這可是“荔枝綠”最好的廣告詞。從此,“荔枝綠”這種酒便成了進貢朝廷的名品。無數文人的創作都離不開酒,甚至可以說,中華優秀的歷史文化,除去文人橫溢的才華,另一半功勞應歸于酒?! 』虮蛳玻虬Щ驑罚娜丝傠x不開酒。若文人擇物為友,則首當推酒。沒有絲竹煩耳,文人或許只是感到暫時的寂寞。但沒有酒做伴,則如俞伯牙失去鐘子期而悲嘆世上再無知音,摔琴不復彈一樣,也會性情漸隱,靈感消退,無以成文。所以,隨手翻開一本泛黃的著作,細細品味,總會嗅到一股醉人的酒香,沁人心脾,經久不息。文人的風流、性情、才華……共同釀成一壇酒,芳香四溢,穿越五千年的歲月,醇香依舊,迷醉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 來源:西安晚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