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類股走勢強勁 消費電子概念活躍

  7月7日,滬指早盤高開后站上3400點,隨后漲幅震蕩回落,尾盤再度收窄,創業板指走勢強勁,盤中一度大漲逾4%,創逾四年半新高。截至收盤,滬指漲0.37%報3345.34點,深成指漲1.72%報13163.98點,創業板指漲2.44%報1591.26點。盤面上看,酒類股走勢強勁,消費電子、特斯拉、免稅概念等表現亮眼,具體來看:

Content 1

  1、酒類股

  白酒板塊今日盤中走勢強勁,截至收盤,金種子酒大漲逾8%,金楓酒業漲逾6%,貴州茅臺大漲5.5%,盤中大漲逾8%站上1700元大關,再創歷史新高,市值突破2.1萬億元。五糧液漲近5%,股價突破200元,再創新高。

  對于白酒板塊,山西證券指出,二季度以來白酒需求逐漸改善,且龍頭酒企采措施理性應對,庫存良性、價盤穩定,且此次疫情持續時間較長,強者恒強,馬太效應更加凸顯,重視名酒的長期價值。后續建議繼續關注確定性較強的高端白酒貴州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以及一季度釋放壓力,預計后期業績環比改善的低估值白酒順鑫農業、口子窖、洋河股份等。

Content 2

  2、消費電子

  消費電子概念今日盤中表現亮眼,截至收盤,維科技術、超頻三、佳禾智能、海能實業、徠木股份、田中精機、勝藍股份等漲停。

  民生證券指出,三季度是電子行業傳統旺季,雖然今年受到疫情影響,但從各細分下游來看,需求仍然是剛性:1)手機:蘋果上一輪換機高峰在2017年,考慮手機的使用周期,以及今年新機的創新,即使有疫情影響,換機周期已到。2)TWS耳機:用戶習慣已逐漸培養,行業仍處于發展初期的高增長期。3)PC/平板:受益于疫情,銷量預計仍將持續。雖然采購高峰在二季度,但考慮線上辦公等已逐漸成為趨勢,PC/平板的銷量有望持續較好。整體來看,三季度行業需求預計較好,對于電子板塊各細分供應鏈來說有積極拉動效應。

  消費電子方面,產業鏈細分領域龍頭公司已形成較強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下游需求處于穩定向上狀態下,供應鏈的業績彈性較大。預計三季度海外大客戶新機備貨與去年保持相同節奏,帶來業績確定性。

Content 3

  3、特斯拉

  特斯拉概念今日盤中大幅拉升,截至收盤,北特科技、富奧股份、科達利、江淮汽車、贛鋒鋰業、寧德時代、璞泰來、億緯鋰能等漲停。值得注意的是,寧德時代今日股價達195.58元,再創歷史新高,總市值超4300億元。

  近日,特斯拉披露2020年二季度產銷量,二季度公司實現產量8.23萬輛,由于二季度美國公共衛生事件沖擊,美國工廠至5月初之前停產,同比、環比分別下跌5.1%、9.9%;交付量9.07萬輛,同比、環比分別下降4.8%、增長2.5%。

  興業證券表示,后續美國產能恢復以及國產ModelY量產有望帶動特斯拉增量。規模效應與價格優勢的雙重加持下,特斯拉即將迎來全球放量大周期。

  粵開證券認為,根據目前特斯拉產銷的實際情況,預計2020年特斯拉國內交付量將超過15萬輛,市場份額將超過10%,到2023年國內交付量有服超過50萬輛,國內市場份額有服達到20%。全球范圍來看,預計2020年全球交付量將達到60萬輛,市場份額達到20%+,2023年全球交付量預計可以突破150萬輛,市場份額有服提升至30%左右。

  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國內供應占比將在2020年底達到100%,國內優質零部件、動力電池產業鏈及智能駕駛軟硬件供應商等高端制造行業核心標的將持續受益。重點關注:零部件核心標的:銀輪股份、三花智控、旭升股份、凌于股份和中鼎股份;動力電池產業鏈: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天賜材料和當升科技;智能駕駛:四維圖新、保隆科技和德賽西威。

Content 4

  4、免稅概念

  免稅概念今日盤中再度活躍,截至發稿,茂業商業、杭州解百、豫園股份、百聯股份、小商品城、廣百股份等漲停,王府井盤中一度漲停,隨后打開漲停板。值得注意的是,百聯股份近日連續四漲停。

  昨日晚間,百聯股份發布關于股票異常波動的公告,稱經向控股股東百聯集團問詢,百聯集團已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免稅品經營資質的申請,但該工作由于尚在推進過程中,免稅品經營資質獲批存在不確定性,后續百聯集團及公司將依法依規及時就相關進展情況履行披露義務。目前公司的主營業務仍為有稅商品的零售業務,公司生產經營情況沒有發生變化。

  光大證券指出,近期眾多一二線城市龍頭百貨股受益于免稅店預期,題材性驅動力強勁。百貨股除免稅題材類驅動以外,下半年仍有諸多看點:1)百貨企業受益國企改革預期,疫情帶來的業績壓力下,下半年料國企改革將加速推進;2)百貨公司估值偏低,相對有一定安全邊際,尤其市凈率在1-1.2左右的公司,下行空間有限;3)疫情加劇經銷商、品牌商去庫存壓力,渠道商間接受益,有利于百貨的業績恢復。建議客戶維持對龍頭百貨及低估值百貨的關注,部分個股仍有配置機會。

  來源:證券時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