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年份酒”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建議》:接軌國際標準整頓“年份酒”亂象

  新京報訊(見習記者薛晨)消費者內心深處對“酒是陳的香”這一理念的高度認同,推動了白酒市場對于“年份酒”概念的追捧。當前,越來越多的白酒企業在營銷過程中打出“年份牌”,隨之而來的“年份酒”市場亂象也引發了行業相關人士的擔憂。新京報記者了解到,正在北京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綜藝集團董事長昝圣達,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年份酒”與國際標準接軌的建議》。

  “年份酒”背后的數字游戲

  記者了解到,昝圣達非常關注國內“年份酒”市場及業內動態,對此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調研,針對“年份酒”市場出現的混亂現象,提出對其進行規范整頓的建議。他認為,“年份酒”是白酒產品高端化的一種載體形式,代表著較高的品質和價格。特定消費者或收藏者沖著“年份酒”的“陳”花費高價,卻很少能享受到與之對應的優質陳釀。存在這種情況的核心,還是白酒行業“年份酒”的“自說自話”導致“年份酒”失范。

  昝圣達提出,當前“年份酒”失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浮夸不實。15年、30年、50年……陳酒,最受消費者詬病,有的生產企業和銷售商因此被消費者告上法庭,酒企的答辯讓消費者大跌眼鏡:陳年酒標注的年份并不對應酒體儲藏的年限,只是為了區別口感,業內普遍采用較新的基酒加入“調料”般使用的“N”年原酒勾兌。這樣的“年份酒”逐漸成為一個與“酒體”無關的忽悠,成了產品價格升級的數字游戲、年份的攀比游戲,酒企與銷售商獲取了超額利潤,卻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利益。

  二是加權平均酒齡。白酒“年份酒”團體標準2019年3月發布,明確年份酒必須為傳統白酒工藝生產,所有基酒都必須貯存三年及以上。標注年份為主體酒的加權平均酒齡,主體基酒總量應不小于基酒總用量的80%,標注年份取加權平均酒齡的整數。這個標準盡管比原先的所謂“年份酒”規范,但仍采用基酒勾調,與普通消費者認知的“窖藏時間”還有差距,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昝圣達在建議中強調,白酒行業是食品行業的一大重要分支,在國民經濟行業中擁有重要地位,其上繳的稅收僅次于煙草行業名列第二。作為新興的消費升級熱點,白酒“年份酒”有著龐大的市場,也有很大的新興消費群體,因此,國家應采取措施規范白酒行業“真年份”酒的生產與銷售,促使其健康可持續發展。

  “真年份”酒標準需與國際接軌

  如何解決當前“年份酒”失范的問題,昝圣達在建議中具體提出了三點。

  首先是從標準上著手,“年份酒”的標準應當與國際接軌,認知與消費者接軌。昝圣達認為,陳化儲藏是釀酒業一項重要工藝和一種飲酒文化,那么將“年份”作為酒類的等級劃分,以“年份”作為售賣要點順理成章。國際六大烈性酒中,除了伏特加是純酒精酒而不需要陳放之外,其他的白蘭地、威士忌、朗姆酒、金酒都有橡木桶陳化儲藏的工藝要求和飲酒文化,并形成了嚴格的統一標準。昝圣達表示,“如果我們的年份酒標準與國際接軌了,也將有利于我國的白酒更好地走出國門,易于被國外消費者所接受”。另外,消費者對“年份酒”的認知,是指窖藏時間,也指釀造完成,進入窖藏到灌裝入瓶或入壇的時間。“真年份”酒的生產標準應與消費者的認知接軌,決不能任由酒企各自表述、自由發揮。

  其次,需為消費者喝到“真年份”酒提供外部保障。昝圣達建議,白酒企業如無陳年窖藏的,就不該涉足“真年份”酒領域。“年份酒”真假與否一直是消費者辨識的痛點,這就需要權威部門保駕護航。一是公證機關介入保真,公證人員應前往窖藏地取證,核查釀造入庫記錄等關聯標志與憑證,從開壇到灌裝等環節,進行全程保真并出具公證書;二是專家與質檢機構保真。由第三方機構邀請國家級評酒專家、酒類權威檢測機構進行鑒真,將檢測到的實際酒精度、感官、理化指標及結論等標注到包裝上;三是最好由保險公司對“真年份”酒進行保真,這樣可以減少買賣雙方對簿公堂的困擾。

  另外,還需強化“真年份”酒的行業監管。國外波爾多紅酒、蘇格蘭威士忌等成功經驗表明,嚴格外部監管助其長盛不衰。目前我國對“年份酒”監管存在缺位,導致這個市場魚龍混雜,長此以往勢必會使這個行業野蠻生長并最終劣幣驅逐良幣。這就要求市場監管部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嚴格監管,規范整頓,對概念性炒作、侵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必須依法處罰,淘汰虛假,正本清源。

  昝圣達最后強調,目前,國內已有部分白酒企業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和消費者本意,開始對外發售“真實窖藏”的“真年份”酒,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組織人員前往調研總結,形成“真年份”酒標準后再向行業推廣,推動中國“真年份”酒在規范中更好、更快地發展。

  據記者了解,昝圣達1987年從傳統企業起步,后進軍高科技推動三次前瞻性的產業轉型,如今已發展成為集“清潔能源、先進科技、綜合金融”三位于一體的國際性高科技投資控股集團。旗下有公司40余家,其中在境內外上市公司10多家。昝圣達代表所在集團在國內白酒業也有較高知名度,曾因成功投資洋河股份,獲得豐厚收益而在國內白酒業聲名鵲起。

  新京報見習記者薛晨

  編輯徐晶晶校對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