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仁懷縣人民政府在原華茅酒廠(成義燒坊)基礎上,與茅臺鎮其他兩家酒廠(榮和、恒興)合并收購成為地方國營茅臺酒廠。在國有化 “三茅合并”成立貴州茅臺酒廠的三家燒坊里,成立最早的是成義燒坊,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華家原籍江西,康熙年間入黔經商,依靠販運川鹽發家。茅臺鎮原是川鹽入黔口岸,華家終年往來于此。
據華家后人華問渠解放后的口述文章記載,華家初步釀酒始于咸豐舉人華聯輝。而他造酒的原因,是祖母彭氏惦念茅臺鎮“味醇而香”的好酒。
▲成義燒坊老照片?
1862年,華聯輝(字桎塢)創辦釀酒作坊“成裕燒坊”,后改名為"成義燒坊",酒名回沙茅臺,人稱“華茅”。
“華茅”創始人華聯輝主要經營鹽業,開設“永隆裕”鹽號,是貴州首屈一指的大鹽商。咸豐末年,祖母彭氏在一次閑談中偶然想起年輕時路過茅臺鎮曾喝過一種酒,味道很好,華聯輝十分孝順,很想滿足祖母的愿望,讓她再喝到這種酒。華聯輝因商場應酬很多,也需用佳酒,同治一年(1862年),恰好有事到茅臺鎮,順便再去尋酒,但到了之后才發現,茅臺鎮經亂戰后,酒坊盡毀,作坊寥寥,釀出的酒也不復當年。
剛好碰上官場將酒房舊址拍賣,華聯輝至孝,為盡人子之道和應酬之需,便在茅臺鎮買了一家燒房舊址,招募酒師進行修復釀酒,在其舊址上重建了一座“成裕酒坊”(后更名為“成義燒坊”),燒坊事務附于鹽號之下監管。

▲成義燒坊原址?
一開始,酒坊釀出的酒總是不對味,后來經過釀酒師們反復地試煉,經過祖母的品嘗鑒定,終于釀造出了當年那種味道的茅酒。祖母終于得償所愿,而且,祖母也在茅酒的陪伴下,一直活到了98歲,才溘然仙逝。真可謂福壽雙全。

最初約十年間,華氏的酒僅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誰知親友們交口稱贊,求酒者接踵而至,于是,具有敏銳商業頭腦,善于捕捉商機的華聯輝立即擴建酒坊,對外營業,并將酒坊定為“成義燒坊”。

▲華茅的影印資料?
而華聯輝為了滿足祖母的愿望釀出的茅酒,卻在無心插柳之下,成為了當地的名牌,接續起茅酒的釀造傳統,走出了貴州,走向了世界。
0 條評論
發表評論 (積分+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