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物皆可聯名”的趨勢下,聯名營銷頻頻霸屏。從2023年初的瑞幸“有狗”了,到年中年輕人的第一個“高奢”與第一杯“茅臺”,再到喜茶牽手“韓國頂流女明星”。以茶飲為代表的品牌們瘋狂踩中年輕消費者的興趣點,在狂轟亂炸的操作中掀起一輪又一輪的狂歡與熱潮。
然而2024年初茅臺與瑞幸的二度聯手卻出師不利。1月22日,瑞幸咖啡和貴州茅臺的聯名新品“龍年醬香巧克力”飲品正式上線。根據官方介紹,這款新品里主要是巧克力預調液和白酒風味厚奶,不含咖啡,厚奶內含有茅臺酒。
此前瑞幸和茅臺聯合發布的醬香拿鐵曾迅速引發熱議,上線首日銷售額突破1億元,多地存貨告罄,“年輕人的第一杯茅臺”的噱頭相較醬香拿鐵,此次推出的醬香巧克力反響一般,整體銷量相比醬香拿鐵上市首日差距較大。
甚至在社交平臺上#茅臺瑞幸聯名為何不火了#的詞條更是引得消費者紛紛吐槽。有人說是因為消費者熱情有限,醬香拿鐵已經跟風過了;也有人表示,產品實際不是很好喝,小眾口味。
茅臺的聯名背后不僅僅是茅臺這一品牌,而是整個白酒行業在面對年輕化的難題上。雖然品牌間的合作可以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但在整個聯名營銷行業,品牌與IP的“聯姻”才是主力軍,近4年品牌與IP的合作占比都在6成左右。由于IP自帶影響力,品牌利用IP聯名能夠觸達高價值潛在客戶群體,在圈層中贏得認同感。但是這種認同感的背后,又是怎樣的一地雞毛?沒錯,這就是聯名的弊端,它的發力周期十分不穩定,轉換力也是如煙花一般。
從數據和調查結果來看,年輕人不愛喝白酒的趨勢已開始顯現。年輕人對酒精度的選擇非常慎重,一方面希望酒飲度數低、入口好,輕松飲酒;另一方面希望能夠實現微醺。在“過去一年最常喝什么酒”調查中,白酒僅占9%,啤酒、葡萄酒和果酒分別占40%、20%和16%;在年輕人“最喜歡的酒飲消費選擇上”,白酒也是墊底。從消費群體來看,上一輪白酒的增長高峰期,主要由1950年到1970年出生的消費者推動,他們對白酒消費有很深的感情,但隨著時代變化,白酒消費群體逐漸發生了改變,被飲料養大的80后、90后逐漸成為主力消費人群,但后者對于白酒的辛辣口感和飲后反應,甚至對于傳統的應酬文化都缺乏好感。白酒行業的消費年齡斷層,越來越嚴重。因此,光等著年輕人慢慢變得愛喝白酒是不切實際的,更重要的是占據年輕群體心智,讓他們對白酒更加認同。事實上,一片喧囂背后實際暗藏品牌們的隱憂——外部環境嚴峻性上升、平臺流量紅利消退、消費者越發理性等眾多因素加劇了品牌對未來增長的不確定性。面對如此復雜的市場環境,利用有限成本就可打破圈層邊界、引爆消費者情緒的聯名營銷自然成為一劑良藥。
品牌尋找突破點,嘗試“年輕化”沒有錯,但口感上也要更契合年輕人才對,創意固然重要,品質才是生存之道。相比創意,消費者更在意口味如何,而不是外包裝好不好看,則是真正意義上做到品牌需求,中國酒已經延續了上千年,這種模式與形式不會被時代淘汰,淘汰的永遠都是無法貼合市場需求的品牌。
來源:中國酒業雜志,作者:王瑩 ;好文貴在分享,若涉及版權,請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