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華夏酒報》記者和一家國產威士忌生產企業負責人溝通時,他表示,當前全國威士忌企業已經達到220多家,預計兩年后可達500多家。其增長速度之快,讓人禁不住想起幾年前醬香酒“熱”導致很多品牌蜂擁而入。
因此,業內存在著幾個較有爭議的話題:國產威士忌是否進入了“井噴”的風口期?其能否進入群雄并起的競爭格局時代?進入這個賽道后,企業該如何把握勝出的機會?
1、藍海市場的吸引力
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威士忌進口數據增速逐步進入快車道。2023年3月,威士忌進口額環比增長13.6%,相比3月4001.3萬美元的進口額,2023年4月威士忌進口額增長866.3萬美元,環比增速21.7%,增速進一步提升。同比來看,2023年4月威士忌進口額同比增速32.9%,進口量同比增長4.4%。
與此同時,國產威士忌同樣進入快速爆發期。根據IWSR報告預測,威士忌在2021年-2026年間,將會在中國市場上保持著6.3%的年復合增長率,未來5-10年,國內威士忌市場有希望沖擊500億的規模。
6月19日,中國酒業協會發布的《2022-2023中國威士忌產業調研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整體來看,2022年,國產威士忌總產量約為2.2萬千升,其中,谷物威士忌占比67%,麥芽威士忌占比30%,調和威士忌占比3%。目前國內從事威士忌生產經營的企業仍以民營企業為主,占比67%。此外,外資企業占比25%,國有企業占比8%。
從產能規模來看,目前國產威士忌的實際產能只有3萬千升,僅占當前總設計蒸餾產能的50%。按照目前的產能規劃,建設完成后,預計總產能將達到15萬千升。因此,當下國產威士忌雖產能不足,但未來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500億市場規模相對于6000億-7000億的白酒市場而言雖然不足為道,但白酒市場內卷嚴重,于是,眾多企業以及業外資本開始將目光盯上了這尚且屬于“藍海”的威士忌行業。
2、賽道能否出現擁擠?
在市場的巨大吸引力之下,正在進入或準備進入該賽道的資本及生產企業不斷增加,國產威士忌行業會出現幾年前醬酒井噴的現狀嗎?
酒媒尚品創始人、發現中國威士忌發起人、青島國際威士忌節負責人王江松認為,目前已經出現一窩蜂涌入的情況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國際資本介入,從零開始做威士忌的正規軍;二是原來做葡萄酒、啤酒以及烈酒的企業轉型進入這個賽道;三是超級個人愛好者、威士忌的癡迷者,也叫獨立釀酒師;四是白酒企業,這些企業大都在五年前甚至十年前在做實驗階段,目前還沒有投入市場;五是原酒進口威士忌企業。
在他看來,當前中國的威士忌現狀與2008年左右的中國葡萄酒非常相似。
艾媒咨詢總經理張毅表示,隨著中國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生活品質和文化內涵,酒類市場逐漸從數量規模擴張向品質提升和多元化轉變,高端酒的需求也在逐漸上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威士忌市場已出現了大量廠家,這類似于前幾年醬酒行業的局面。但是,威士忌作為一種高端酒類,其品質和口感方面需要更高的技術和工藝含量,因此,不太可能像醬酒那樣一窩蜂地出現。
江南大學生物工程學院范文來教授則分析指出,國產威士忌不會出現醬酒市場那樣的擁擠情況。因為威士忌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啤酒蒸餾酒,那么,能介入威士忌生產的除了國外投資或從國外引進技術外,啤酒廠更具備條件生產。且威士忌生產還受到橡木桶的限制,國內不允許開發橡木資源,需要進口。
3、國產威士忌形勢利好?
很多人說威士忌是舶來品,而王江松認為,中國威士忌不是舶來品,就像中國葡萄酒也不是舶來品一樣。
由于國產威士忌發展較慢,整體來說,目前中國威士忌生產還處在萌芽階段,因此,不管是先進入這個賽道的企業,還是后進入的企業來說,都存在相同的機會;不管是從地理位置的優越性方面,還是地方政策的支持方面,都非常有利于國產威士忌的發展。
這是大的環境方面,此外,白酒、啤酒、葡萄酒企業轉型做威士忌,可以利用此前的生產條件、市場優勢等,在原有的銷售渠道上增加一個品類比較容易些。
在張毅看來,白酒和啤酒生產企業涉足威士忌市場各具優勢和劣勢。優勢在于,白酒企業有優秀的生產基礎,其中一部分產品是經過考究的勾兌口感,這為進軍威士忌市場提供了有利條件;啤酒企業生產工藝相對簡單,但也有其獨特的品味特點,也可以作為出發點。而不足之處則在于銷售模式的轉化與維護,廣告宣傳及品牌推廣將面臨不小的困難。
“國內生產威士忌的有利條件是有大量資金,但最大的不利條件是缺少技術與酒師,缺少廣大的市場面。另外,廣州等地的流行并不代表中國的消費者就可以接受橡木的香氣與口感。”范文來教授分析指出。
實際上,藍海中的國產威士忌品牌壓力并不小,目前,像百齡壇、麥卡倫、芝華士等國外成熟品牌在中國市場上非常受歡迎,其高售價及檔次在國內市場的受歡迎程度,增加了中國本土品牌的競爭壓力和世界威士忌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性。
而國內品牌則面臨著在產品生產工藝和品牌推廣上有一定的不足之處,還存在著品牌升級和品牌削弱的市場差異,與市場領導品牌的形成,還需時間和技術的沉淀。同時,國產威士忌專業從業人員缺口較大也是目前面臨的現實問題。報告指出,國內專門從事威士忌生產的技術人員僅約100人左右,專業釀酒師約70人,專業品酒師約50人。
4、國產威士忌該怎么做?
在國貨當自強的今天,在與世界其他產區的威士忌進行區分時,國產威士忌幾乎是所有企業和品牌都主打的一張牌。而這一張王牌下的蕓蕓眾生又該如何實現強者生存、弱者被淘汰呢?
“品質和口感是關鍵,鮮明的個性同樣重要。”煙臺吉斯波爾釀酒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杰認為。
艾媒咨詢張毅表示,威士忌是一個高端的酒類,目前消費群體多為大都市的白領人士,相對較為小眾。要走向大眾化,除了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外,更要打造一個強有力的品牌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潛在受眾。尤其是新品牌要跟隨市場潮流,對包裝和口感提出創新性要求。
報告顯示,目前國產威士忌的包裝主要以700ML及以上容量的玻璃瓶為主,占總量的85%。
對此,范文來教授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表示,價格因素很重要,要做到價格親民,一旦知名品牌白酒的價格調低,威士忌同白酒的競爭以及同品類之間的競爭將會達到白熱化。同時他強調,國內威士忌生產企業的品質要提升,首先要完善技術。
隨著國內威士忌生產企業和品牌的不斷增加,能否出現國產品牌群雄并起的局面?
對此,張毅表示,從當前市場上威士忌源源不斷地涌入新品牌和企業來看,進入群雄并起的時代恐怕不需要太長時間。但隨著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加上企業不斷進行創新,必然會提升行業整體水平。但由于國內中高端消費群體的不斷增長,在適當的戰略和市場布局下,未來將會迎來發展旺盛。
但范文來教授并不認同這種情況,他認為暫時不會出現,但未來出現的機會是存在的。
在釀造原料方面,報告顯示,國產威士忌主要以大麥麥芽、小麥、玉米三類為主,2022年度使用谷物原料約為5萬噸,每生產1噸威士忌,平均耗糧3.5噸。
針對國產威士忌如何實現更加明顯的國產特性,王江松提出了一個較為新穎的話題,那就是利用好我國豐富的生產資源。威士忌實際上也是糧食酒,西方蒸餾出來是威士忌,俄羅斯是伏特加,中國是白酒,因此,中國的釀造原料除了大麥、小麥、玉米以外,青稞、高粱、豌豆等作物,都將是體現中國威士忌特色的生產資源。
來源:華夏酒報,記者:卞川澤;信息貴在分享,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