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作為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主要糧食生產基地,包含的地域有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自治區和山西。在地理關系、市場開發與產品訴求上,華北五省市酒業有著諸多相近之處,在區域發展上更易形成優勢互補、平衡協調、共同發展之勢。優渥的地理環境與氣候造就了獨有的釀酒歷史與酒業消費環境。
自2018年“中國酒業京津冀一體化品牌發展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到2019年“華北五省市高峰論壇”的隆重召開,再到第三屆中國酒業華北高峰論壇的召開。多年來,在華北五省市區的成員企業和行業機構的共同推進下,華北地區“3+2”區域發展概念已經深入京津冀晉蒙五省酒業人心。在經濟復蘇的大環境下,區域發展勢必將走出一條心的發展路線。
隨著國家采取多項措施支持消費,消費市場逐漸恢復活力。對于酒行業來說,2023年作為行業復蘇大勢逐漸成為共識,需求修復之下白酒產業上下游信心總體持續增強。與此同時,未來十年,酒行業進入存量競爭時代。而作為中國老牌酒類產區的華北地區,在新一輪酒業競爭時代中國如何彰顯特色,成為我們想要討論的話題。
-01-華北酒類市場表現
相較于川酒、貴酒早已形成產區概念不同,華北酒類產區的形成,更多則是因為消費的共同性,在濃、清、醬的大需求中,華北產區酒類呈現出多元性。無法以香型優勢作為區域主打的華北產區,如何打出差異化,想要解決這點問題,就先要濾清目前華北各地區酒類消費現狀與產能。
北京
北京作為中國首都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區域的核心城市,酒水市場容量巨大,向北京的經銷商、終端店、消費者推薦、介紹高品質、高性價比的好產品,讓有情懷有文化的好產品走進京城千家萬戶,在北京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并輻射影響華北乃至全國市場,增加銷售,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價值,是北京作為酒類生產與渠道重要重要一環。
雖然在過去一年,北京的消費市場有著行業指向標的總體指標下降,但其主要因素是受疫情影響,市場購買力下降。另外,白酒術語、新標準頒布實施新白酒許可證驗收細則即將實施,以及北京功能定位對白酒業的限制給酒企帶來許多不確定因素,對北京白酒構成一定影響。
但2023年在全國經濟復蘇的大背景下,消費需求擴大帶來的市場活力,無疑是企業發展的新機遇。為抓住發展機遇,推動北京釀酒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直以來,北京的消費市場具有天生的代表性。其自產的紅星、牛欄山二鍋頭等有著廣泛的消費基礎,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消費者也都能在北京市場上找到自己家鄉的名酒。來自全國各地的消費者與多樣包容的消費習慣造就了北京。
天津
天津是歷史文化名城,飲食文化有著獨特的市場特色。一方面,天津有著豐富的傳統飲食產品,如獨具特色的天津小吃和海產品等,這些特色食品是當地消費者和旅居消費者的首選。另一方面,早在2021年7月,天津與北京、上海、重慶、廣州一起獲批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現在,天津的許多商圈正在走上國際消費舞臺,成為對接國內國際消費市場、吸引各地消費者的重要節點。
但也就因為天津的地緣優勢,卻對本土品牌帶來挑戰,天津的人均消費水平較高,對外來酒包容性大,中高端及高端白酒市場份額約25億左右,占整個地區白酒份額的30%以上。地產白酒品牌的津酒與蘆臺春成為與之相抗衡的主流品牌。在口味需求上,天津白酒消費以濃香型為主,其次是醬香型和清香型,各種香型兼容。
總體來看,天津白酒市場是個優質市場,但地產酒不夠強勢,消費者對外來酒包容性強,外來品牌進駐壁壘相對較低。同時,天津白酒市場容量較大,名優白酒消費氛圍相對較好,所以中高檔價位有很大的市場機會。在面對天津消費者對個性化定制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的當下,企業在研發產品時,要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推出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以進一步激發消費活力,推動天津消費市場的正循環發展。
河北
自古以來,“燕趙之地”的河北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河北白酒市場的競爭也相當激烈。據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河北省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113家,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實現營業收入372.07億元、利潤總額45.77億元,分別占全省規模以上輕工業的5.28%、18.02%,同比分別增長5.8%、-3.9%。項目建設投資方面,工業投資同比下降10.7%,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0.4%。其中酒的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59家,實現營業收入190.75億元、利潤總額16.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6%、32.5%。
2022年酒、飲料制造業入統產品中酒精、葡萄酒、蛋白飲料、果菜汁及果菜汁飲料、包裝飲用水產量同比下降。酒精市場受原料價格上漲及全國政策差異等因素影響,產量同比下降13.53%;葡萄酒受疫情影響需求減少,產量同比分別下降32.86%,啤酒、白酒、碳酸飲料受消費群體固有消費習慣拉動,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67%、2.96%、15.85%。
據行業統計資料顯示,河北衡水老白干釀酒(集團)有限公司、承德避暑山莊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承德乾隆醉酒業有限責任公司、河北邯鄲叢臺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十里香股份公司、保定五合窖酒業有限公司、劉伶醉釀酒股份有限公司7家知名品牌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約占全省規模以上白酒制造業的69.58%、71.92%。
但在市場表現上,河北為偏好低度白酒的消費大省,市場規模約300億元,消費價位仍集中于中低端。且競爭格局分散,呈現價位割據,省外品牌強勢,地產酒區域割據,集中于中低端競爭。當前,河北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成效,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等國家戰略落地,河北經濟發展邊際提速。我們預計當地白酒消費有望迎來穩步升級。
內蒙古
內蒙古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和生態環境優勢,同時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由于地域廣闊,內蒙古的酒類生產形成了眾多的特色品牌。而近幾年,隨著酒類消費量的下降,所有品牌面臨著行業調整、消費升級、疫情沖擊等壓力,全國性名酒品牌加大了對內蒙古市場的下沉和資源爭奪,區域性品牌面對核心市場成為“名酒重災區”的的發展壓力尤為明顯,多方調整帶來的內外部競爭壓力越來越凸顯,如何突破自我,尋找新的發展動能,已經成為當地酒企面臨的共同課題。
從產業上來看,內蒙古白酒產業發展的未來之路在于產區打造,內蒙古依托東西部的生態糧倉,依托黃河等水系,依托草原、沙漠等特色環境,已經形成了諸如巴彥淖爾、寧城、科爾沁、烏海等多個核心釀酒基地。
整體而言,內蒙古地區消費者消費習慣比較保守,即成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有很強的穩定性,因此雖然外地名酒的勢頭很猛,但地產品牌仍有相當部分的生存空間,并且在未來兩年內并不會輕易被其他品牌擊敗;消費習慣上當地消費偏好清香、濃香、多數則以38度左右的低度酒最為普遍,當然,也有不同的觀點。赤峰的一位經銷商就認為消費者是培養出來的,在廠商培養下,赤峰市的52度左右的高度酒消費正在上升;內蒙古消費者消費水平西高東低,蒙西一帶如鄂爾多斯、烏海等地曾經是內蒙古消費水平最高的地段,由此往東、一次從包頭、呼和浩特到赤峰通遼遞減,但是赤峰眾多的人口和通遼不少數量的大型國企,使得這兩地的民眾白酒購買力也不低。
山西
數據顯示,2022年山西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633.4億元,同比增長22.8%。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實現營收259.5億元,同比增長18.8%;利潤總額82.5億元,同比增長35.5%。
也正是雙增,山西也出臺了一系列的制造業振興計劃,日前,山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山西省白酒產業發展2023年行動計劃》,力爭2023年年末,全省白酒年產量達到28萬千升,主營業務收入突破230億元,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明顯增強,產業規模和效益實現穩步增長,產業集聚效應進一步提升。
山西依托自身資源和現有產業優勢,積極推進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特色專業鎮發展壯大,推動專業化分工協作和生產要素有效配置,形成區域產業協同、特色產業集聚、互為依托支撐的產業集聚發展新格局。山西省還將加大龍頭企業培育扶持力度,推動企業持續提升管理水平、拓展產品銷路,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行業骨干企業。
而在五省市區中,作為大清香風口下行業發展趨勢有著絕對地緣與釀造優勢的山西,在香型的重點培育上近年的做法是有目共睹的。隨著清香白酒熱度逐年走高,首先得益于龍頭企業汾酒的引領和賦能。汾酒高速、高質的發展態勢有目共睹,躋身“白酒200億陣營”,成為行業頭部重要一員無疑是其絕佳注腳。
-02-重振消費時代 五省著手應共建發展
從華北各省市區的酒類消費現象與問題來看,目前華北區域的生產企業在產量與產能上都能得以滿足區域發展,但在市場份額上卻都被外來品牌或多或少搶占著大多數份額。2023年,隨著疫情防控的全面放開,酒飲料行業消費場景逐步恢復,購買力增強。
在一眾品牌中華北區域的品牌想要脫穎而出就要從品牌提升、優勢產能提升、優勢產區集中化發展等諸多方面著手,打造屬于華北五省市區的形象IP。同時,著手共同區域市場的建立,在川酒中國行、豫酒發展等諸多模式下,華北市區的特色品牌也應學會行程規模共同發聲。
同時,隨著消費升級的持續更新,高端、次高端產品需求旺盛,企業產品結構將繼續升級,以高端、次高端酒為主導的產品結構會有更強的盈利能力,酒企將進一步為增強優質產能和儲能、提高產品質量發力,從而提升企業自身議價能力。“獨特、稀缺、個性化”的高端系列、“年輕、時尚、低度化”的年輕系列產品符合多元化消費需求,市場份額將有所增加。
(本文選自《中國酒業》雜志2023年第6期)
來源:中國酒業雜志,信息貴在分享,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