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源于酒的精髓助力酒業未來,中國酒文化起源

1,中國酒文化起源

一兩句話說不清楚,自己看吧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624/19/1852966_35025174.shtml

中國酒文化起源

2,酒與酒文化論文

酒與酒文化論文 中國釀酒的歷史淵源久遠,最初起始于商、周時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歷史了。 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有一個相生:酒與酒文化,聽完了論文就寫完了
幸虧你寫的是這個。。

酒與酒文化論文

3,中國酒文化的發源

 寶雞地區楊家村6000年前仰韶酒器的出土和《黃帝內經》中的記載,不僅以確鑿的文物實證和文獻資料否定了儀狄、杜康最早造酒之說,把我國酒史又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而且它向世界表明:中國黃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種,中國同4000年前發明啤酒的亞述地區(今地中海南岸地區)、5000年前發明葡萄酒的中東兩河地區相比,名列世界三大酒文化古國之首。這無疑是寶雞先民——炎帝部族對中華酒文化乃至世界酒文化作出的寶貴貢獻,這是所有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的光輝成果。
6000年前寶雞先民

中國酒文化的發源

4,簡述酒文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酒令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方式,和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酒令最精彩的,最值得一提的,是對中國文學藝術創新的貢獻,二者互為促進,相得益彰。古代文人飲酒,講究的是過程,特別講究過程中的那套繁文縟節,沒這個就不夠味兒。于是,飲宴要制定嚴苛的觴政,要琢磨出花樣百出的酒令。這樣,酒宴從始至終,便充溢著濃濃的、綿綿的書卷氣和文化味。觥籌交錯中,既享受酒的醇美,也享受了文化的馨香,逸雅情趣得到滿足。翻開中華酒文化的歷史,最精彩的一筆,是酒文化和文學藝術的交融;中華酒令最值得一提,最精彩的一筆,是對推動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貢獻。二者相互影響,互為促進,相得益彰。在中國文學體裁創新的關鍵時期,是酒令對律詩、令、詞、曲等新文體的產生和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催化和提煉升華,這既是漢語文化和酒文化相互影響的必然結果,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空前絕后。

5,酒與酒文化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內容來自用戶:儒泊紫玥酒與酒文化引 言“酒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1.★★酒最基本的功用是體現在其飲食功能上,在中國人傳統的飲食文化里酒是必不可少的,人們說”無酒必竟不成席”,就是為了強調酒在飲食中的重要性。2.酒是一種非常奇特而又富于魅力的飲品,一問世便迅速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以其獨特的功能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無論喜宴、慶功、接風、餞別,還是祭奠、祈福、消愁、解悶,甚至醫療、養生、健美、長壽,幾乎都離不開酒。★★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3.中國的酒文化同樣十分發達。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飲酒,通過對飲人、飲時、飲地、飲趣等選求,揉合了詩歌、書畫、風俗、游戲等方式,把物質享樂的酒升華為更高級的精神享樂;通過飲酒來影響人們的觀念、感情、行為、人際關系,從而創造出了頗具浪漫色彩的生活意境和文化氛圍。★★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第一部分 酒的起源★★我國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史記·殷本紀》關于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詩經》中但是上天造酒說文學渲染過于夸張,屬于文人在酒后渲瀉想象力的結果★★

6,中國酒文化的來源

的起源——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 谷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折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谷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 (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 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甕,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 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

7,中國酒文化的起源

酒仙劉伶在其《酒經》中,將釀酒歷史追溯到夏朝,其實還可往遠推算。據《史記·夏本記》記述:帝中康時,守四時的羲氏、和氏就有飲酒的嗜好。而其祖先是帝堯時派去定四時的,歷經五帝近百年時間。由此推斷,釀酒業產生于這個時期,發源于中原,逐漸發展到四夷,而到周朝初期,釀酒技術完全成熟,并已形成分類。《詩經·風·七月》記載:“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伐木》曰:“伐木于阪、釃酒有衍。”這里講的是釀酒所用的原料:如棠棣、芹菜、山棗、豆類、稻類、黑黍和稷等。這些酒是冬季釀造,春季成品,酒質極好,酒度較高,甘甜醇正,而上等的酒則由黑黍和郁金香草釀制而成,所謂白酒。另一類酒工藝極簡單,只需發酵一夜即可飲用,僅為解渴,不會醉人,叫做“一宿酒”,所謂甜酒。可以猜測,古人釀酒是由發酵時間長短,選料好壞來決定酒質,無蒸餾工藝,但需過濾。過濾的方法是先將釀好的酒沉淀,然后在器皿上面放個竹筐,里面再放些茅草、艾蒿之類,將酒倒入筐里,便慢慢濾澄,經過濾后的酒裝入酒罐中可長時間貯存。酒罐是由圭玉制成。   至于酒器更是種類繁多,參差不等,有木制、竹制或陶制。上講究的還得說用犀牛角或青銅器制成的酒具。外形有似獸頭或獸形,有三足或四足,有圓形或方形,有兩耳或提手,有的還有蓋并附有小勺。后兩種酒器盛行殷、周。而使用時還要因場合而定。各類酒具因制作材料和工藝而異,分別叫籩、豆、爵、鼎等。   飲酒更是其樂無窮,自古就有暢飲通宵,不醉不休的場景。《詩經·湛露》:“厭厭夜飲,不醉不歸。”《詩經通論》認為:“醉以酒,飽以德。飲其酒而醉;受其恩德至多,又如飽餐后之滿足。《詩集傳》認為:“是以既醉既飽,而福祿之來,反覆而不厭也。”   古代還有一種特殊的飲酒方式:除夕時用屠蘇草泡酒吊在井中,正月初一取出,全家人朝南方飲酒,寓意春風送暖到人間,預祝一年的好運氣。飲酒的順序自少至老,幼的先喝,年齡最長后喝。顧況詩證:“手把屠蘇讓少年。”蘇軾詩曰:“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王安石詩亦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