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正是賣酒還是造酒,我學佛但是賣酒請問是造業嗎如果不干可以轉讓嗎

1,我學佛但是賣酒請問是造業嗎如果不干可以轉讓嗎

如果您是批發商,那么可以考慮批發其他的商品,如果是直接賣酒給消費者,那么可以在賣的過程中勸別人少喝,不要喝醉,只要心用的真,不但不造業,而且還能消業。您能有不造惡業的想法,你的福報就快來了,有福報的人干任何行業都能賺錢,因為德行的端正是福報的基礎,而福報是擁有財富、智慧、健康的基礎,只要不過分苛求,生活一定能過得很好!阿彌陀佛
你不殺伯仁
你好!酒精又不是酒.造什么業?任何東西都可以用來做善或做惡.任何東西本身本來就無所謂善惡,是人有了分別才有了善惡.酒精還要用來消毒呢,這怎么會造惡業?一些不法的人買了酒精造酒,那是他們自己違法.不過如果是造酒賣的話,那就...如有疑問,請追問。
盡量不要賣,因為酒后使人亂性

我學佛但是賣酒請問是造業嗎如果不干可以轉讓嗎

2,古人喝的酒

古代酒的度數和味道 由 kzeng 在 Sun, 2005-01-16 20:04 提交 歷史 俺也算個酒徒吧,前幾天滿世界的發帖問哪里有賣青島啤酒,還不遠幾十mile的跑過去,呵呵,雖不是“無夕不飲”,但是一飲輒盡,期在必醉。可巧俺MM是四川人,也是好酒量,知音,知音:) 閑話休說,直入正題。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 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也許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 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現在二斤56度的二鍋頭。
我想古人喝的酒應該就是米酒,《詩經.豐年》有云:“豐年多黍多稌”“為酒為醴”,其中稌就是糯米的意思,可見米酒是咱們老祖宗的發明,一直傳承至今。“ 綠蟻新醅酒”說的正是新釀的米酒,作者能乖巧的問出“能飲一杯無”,恐怕也是經不起甜香的誘惑吧。想來只有米酒的那份醇香才能讓豪放如曹孟德者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嘆,也只有那份甜美能讓婉約如李清照者喝到“濃睡不消殘酒”吧,換做五糧液恐怕李清照要退避三舍了。“既醉以酒,既飽以德”,古人飲酒為醉,德亦可飽,何等雅致!“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謫仙飲酒,文雅與豪放兼備,實為酒中楷模。 酒醉傷身,人人皆知,但是很多人喝酒時卻一味追求多喝,以拼酒為樂趣,以灌倒為目標,實不足取。喝酒最好喝到七成為止,那個時候酒的助興功效發揮出來了,但又沒到傷身的程度,得其益處而不受其害。我想若然約得二三好友,小飲幾杯,以助 談興,自是甚好。再趁著酒興,結伴高歌,一泄胸中塊壘,則更是不錯。世事紛擾,與其糾結于心,不如放歌縱酒,銷盡萬般煩愁。時候已近年底,這次春節回家要辦婚禮,婚禮這樣的人生大喜事自然應該多喝點酒,只是希望到時候有香甜的米酒端在我的手上,如此,縱然醉倒我也甘愿。
我花了198元買了本百科全書,上面上說古代的酒大多不過十度,武松喝的酒度數會稍高點,汾酒是燒酒,茅臺是曲酒

古人喝的酒

3,酒的來歷誰知道啊

酒,是人類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大飲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酒是伊朗撒瑪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彌人;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御酒,據專家考證系糧食酒(也有專家認證為黃酒,作為黃酒工作者聞之為之躍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飲,可謂奇也!也足見酒之歷史之悠!中國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記載更是枚不勝舉,如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即醉以酒,即飽以德”(《大雅·即醉》)的詩訊《周易》、《周禮》、《禮記》、《左傳》等典籍中,關于古代酒俗的記載更多,如“酒者可以養老也”(《禮記》)、“酒以成禮”(《左傳》)等。這說明酒存在著多種用途。是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 傳說,發明酒的人,名叫杜康。他當長工時,有一次偶然把高粱米飯放在樹洞中,時間久了,發酵成了酒。所以開始名叫“久”,后來才有“酒”字。增加“酒”的歷史典故 酒產生于何時,現已無可考。   約摸在原始社會的采集漁獵經濟時期,人類通過品嘗成熟后自然墜落在樹洞里、石縫中已發酵的野生果實,便發現了酒的稚物。   原始農業的文明發展,人們開始有了剩余“米糧”,這些屢屢“變質”的食物有的酸敗腐壞,有的卻形成可食用的米酒。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先民們開始觀察食物成酒的過程,探究其原因,并摸索之。 同樣關于它的發明創造,中國各民族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的傳說。《戰國策·魏策》二載:“昔者帝女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國’者。”這則傳說,可能是后人杜撰的,但它至少表明早在中國歷史的傳說時代已有酒產生。民間還傳說夏代的杜康,是造酒業的鼻祖。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名句。可見當時的杜康酒按現代詞的表述已屬名優產品了。倘若今天我們要想知道中國古老的釀酒技術,恐怕已是十分困難的事了。但從《禮記·月令篇》中記錄的造酒的六點注意事項:“秫稻必齊,曲蘗必時,湛炙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已不難看出古人對原料、投曲、浸煮、水質、器皿、火候等做酒之重要工藝環節,能提出如此之高、之明確的要求,這說明當時的釀酒法已趨向成熟。當時釀造的可能是果酒和米酒之類的低度酒,燒酒等高度酒的釀造,開始于元代,應緣于元代蒸餾技術的發明,此等發明使酒的生產有了長足之進步。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間始創其法。”當時還有了專門的燒酒作坊,米酒、果酒則民間早已有之。
酒的發展史  在我們的祖先尚為猿的時候,就已經和酒發生了關系。因為,地球上最早的酒,應是落地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所以,酒的出現,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天工的造化。   人工釀酒的先決條件,是陶器的制造。否則,便無從釀起。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由此可以推知,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在堯時,酒已流行于社會。“千鐘”二字,則標志著這是初級的果酒,與水差近。《史記》記載,儀狄造“旨酒”以獻大禹,這是以糧釀酒的發端。自夏之后,經商周,歷秦漢,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糧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后酒出。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又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恐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的核心之點,是說釀酒的程序,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蒸餾。所謂突破,其本質就是酒精提純。這一生產模式,已和現代基本相同了。清代乾隆年間,直隸宣化對釀酒戶征收燒鍋稅,標志著白酒業的興旺發達。   自古及今,酒一直在陪伴著歷史興亡的腳步前進。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寫道:“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興也有酒,亡也有酒,確可謂經盛衰而無廢,歷百代而作珍。“酒之為禍久矣”,其實不然,人的品格優劣,是由生理基因決定的,與酒無干。善者為善,惡者為惡,有酒無酒,喝與不喝,都改變不了什么。智愚在人,我們無須對酒頌之過高,責之過重。我們對酒的態度,該是不禁不縱,有節有儀,趨其利處,避其弊端。
食物發酵后形成
“酉”字在甲骨文中是個象形字,其形狀像個罐形酒瓶。在古韻學中,“酉”和“酒”是同音、同韻、同義。其實,酉就是一個盛酒的罐形瓶。所以,“酉”就是“酒”。 按順序說,應該先是瓶,后是酒,或者說酉代表瓶和酒。凡“酉”字作部首的字,都與酒有直接關系。如“酵”, 是制酒中的化學酶素;“配”,則是指酒中材料的配置勾兌;“醞釀”,是造酒材料的發酵過程。還有醇、酗、酣、酬、酩、酊、醉……以“酉”為部首的一百多個字,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漢字家族,形成了一種古老的酉瓶、酉酒文化。可以說酉即瓶,瓶即酉;酉即酒,酒即酉;酒即瓶,瓶即酒。 在地支紀時中,“酉時”為黃昏時分,下午5時至7時,正是人們在一天的勞作之余,飲酒小歇,解除疲勞的時間。可見在上古時代,人們對酒文化已經有了很深的認識,并實踐于生產、生活中。甲骨文中的酒有兩種寫法,一是酒,二是酉。“酉”之所以沒有三點水,是因為三點水所代表的“水”,放在“瓶”右邊的“瓦罐”里了。后人為了更清楚地表達酒是一種液體,所以又在酒的左邊加了三點水。“瓶”也是個象形字。瓶字左邊的“并”,在古文字學上,最令人信服的解釋是:兩個人合作把瓦罐豎著放平,以防液體流出。因原始陶器中的瓶有平底、尖底的,到了漢代演變為圓底,再后來才逐步發展為平底圈足。“瓶”字右邊的瓦,上邊的一橫代表瓶蓋,里邊一橫代表盛液體的水平線。因為當時有的瓶是尖底的,必須兩人合作,才能把尖底或圓底插入土內、豎著放正,使液體不至于流出。 酒的種類很多的 你沒問什么酒 不好回答

酒的來歷誰知道啊

4,酒的來歷

酒的起源有幾種傳說:上天造酒說,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見頁尾:酒文化的鏈接) 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 谷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折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谷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 (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甕,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現代學者對釀酒起源的看法: 1、酒是天然產物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所蘊藏著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么問題?正好可用來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基礎。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又云杜康。有飯不盡,委馀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這里,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谷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谷物酒,并非發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后,貯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谷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蘗,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蘗和天然酒,并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于是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杰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于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后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采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 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3、谷物釀酒始于農耕時代還是先于農耕時代? 探討谷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谷物釀酒起源于何時?我國最古老的谷物酒是屬于哪類?對于后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 谷物釀酒始于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后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于耒耜"。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糧食后,才開始釀酒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谷物釀酒先于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但一直沒有證據。時隔半個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制啤酒,人們先是發現采集而來的谷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后開始有意識地種植谷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谷物,即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對人類種植谷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辟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谷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綜上所述,關于谷物釀酒的起源有二種主要觀點,即:先于農耕時代、后于農耕時代。新的觀點的提出,對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對酒的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極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