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明珠52度白酒多少錢一箱,四川綿竹橋梁介紹

1,四川綿竹橋梁介紹

我知道的主要是綿竹城中的橋:1.北門花橋(以前的稱呼,不知道現在叫什么):位于綿竹城北,仿古街盡頭,橋上有一座亭子,亭子內一般是老年人聚集的場所;2.飛云橋:位于北門花橋下游約一公里,該橋由三部分構成,中間為機動車道,兩側為人行道,兩側人行道由兩個拱橋構成,該橋在地震中未發生任何狀況,可以說質量非常之好;3.紫來橋:該橋名意于“紫氣東來”,為翻新的一座橋梁,該橋整體為一座幅度比較大的拱橋,只能步行通過,該橋在地震中橋上有一部分欄桿被震掉,后經修繕又可使用;4.東門大橋(通俗的稱呼,大家都這么叫):該橋為城市主干道上的一座大橋,連接大東街與蘇興街,橋上車流量比較大,因此也是修繕次數最多的一座橋梁。位于紫來橋下游一百米左右,橋中間為機動車道,兩側有較窄的人行道;5.明珠大橋(我也不確定是否是這個名字):該橋也是位于市中主干道上,屬于回瀾大道的一部分,位于東門大橋下游三百米左右。該橋上有一座明珠塔(俗稱“四大班子頂個球”),該塔也是綿竹市的象征,號稱川西明珠;6.積英橋:位于明珠大橋下游一百米左右,比較小的一座橋,僅供步行通過,平時也少有人由這座橋過河;7.(我也不知這座橋叫什么):位于積英橋下游三百米左右,是車流量相對較大的一座橋。但也比較破舊,可能是由于位于城邊的緣故;8.安國橋:位于積英橋下游兩公里左右,是綿竹城最邊緣的一座橋,平時主要是貨車過得比較多。至于各個鄉鎮的橋,比較有名的算是綿遠河大橋,該橋橫跨綿遠河,長度我現在記不清了,貌似比較長,好像在地震中損壞比較大。我知道的就這些,今天總結了一下才發現綿竹城中的橋還真多,呵呵····

四川綿竹橋梁介紹

2,四川有沒有什么有名的白酒想買一些送人

四川白酒企業、白酒品牌有: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郎酒沱牌全興、國窖1573、水井坊、舍得、五糧春、豐谷、江口醇、小角樓、金華福、蜀漢人等。四川白酒廠的白酒品牌主要分布在四川的四大酒城:綿竹、邛崍、宜賓、瀘州。綿竹白酒川西明珠——綿竹市。綿竹山水奇雄、物產豐盈。東南廣闊的平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瓜果和蔬菜的主要產區。唐時就被列為“七十二”洞天福地,不少名優特產品久負盛名,早在民國初期就已形成酒、紙、煙、煤四大名特產,重要的產品有榮獲“中國名酒”劍南春系列產品、名酒劍南春拳頭產品還大量出口,譽滿全球。邛崍白酒千年酒鄉---------邛崍,距成都65公里,全程高速公路。邛崍--在藏語里表示“盛產美酒的地方”,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協會評為:中國最大的白酒生產基地。國家環??偩质谟瑁簢壹壣鷳B示范區。邛崍地處四川盆地的邊沿,背靠邛崍山-二郎山-貢嘎山,這里山清水秀,全年雨水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氣溫為16.5度,非常適合釀酒微生物生長繁殖,再加上擁有釀制濃香型白酒不可缺少的優質山泉水和粘性黃泥,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天然的水利資源為邛崍釀造優質白酒提供了天然的條件。作為千年“酒鄉”,邛酒在全國酒業以及酒文化的發展史上舉足輕重。同時、涌現了一批大型白酒生產企業:文君酒業、金六福酒業,生春集團華福酒業等,酒類產品不僅暢銷全國,還遠銷東南亞等地。宜賓白酒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以五糧液集團為龍頭,以高洲酒業集團、紅樓夢酒業集團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食品飲料業是宜賓市頭號支柱產業。宜賓有獨特的自然條件、悠久的釀酒歷史和豐富的釀酒人才,這就是宜賓盛產美酒的優勢。宜賓五糧液集團,以白酒飲料為主業,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白酒生產企業;擁有全球最大的白酒釀造基地。坐落在市區江北區域的五糧液十里酒城,是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景區內有酒圣山、鵬程廣場、奮進塔、安樂泉、世紀廣場、東大門廣場、酒史博物館、財富賓館等景點。五糧液在“國際建筑師協會第二十屆大會上以獨家企業的身份榮獲《當代中國建筑藝術展》創作成就獎。酒城周圍還分布著宜賓千年歷史遺跡,平地建造迄今900多年風雨不倒的舊州塔,代表宜賓宋代釀酒文化的,由著名詩人黃庭堅蟄居宜賓時建造的曲水流觴(流杯池),代表諸葛亮南征文化的丞相祠。瀘州白酒中國酒城-----瀘州,熱量豐富,降水充沛,光照充足,光熱水資源組合好,作物生長季節長,積溫有效性高,給農、林、牧、副、漁各業的全面發展提供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o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窖齡430年以上的瀘州特曲老窖池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窖泥白色,總酸、總脂、有機質含量異常豐富,400多種微生物發出濃郁香味,發酵酒質形成“瀘型酒”獨有的濃香,具有“醇香濃郁,飲后尤香,清洌甘爽,回味悠久”的風格。瀘州寶光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四川郎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釀制的古藺郎酒屬醬香型白酒,為茅臺酒的姊妹酒,其前后香各有千秋,中國酒界“郎頭茅尾”之說即指郎酒前香超過茅臺,后香不及茅臺。古藺郎酒具有“酒香勻稱細膩,酒體醇厚豐滿,回味幽雅綿長”的獨特韻味。

四川有沒有什么有名的白酒想買一些送人

3,元通古鎮被遺忘的川西明珠

在成 都 都除了街子還有個古鎮,它不張揚,但處處透著掩飾不住的貴氣;它不出名,其氣質與涵養已超過許多名聲喧鬧的古鎮?,F今的人們大多是沽名釣譽,擠鬧熱、鉆人多,自討沒趣,自找苦吃也不在乎。于是乎,一窩蜂去懷遠、街子、文錦江、雞冠山、九龍溝等燥熱 旅游 景點,不惜與元通擦肩而過, 如此而鮮有游客走進她豐腴的懷抱。其實,從成溫邛高速到崇州約40公里,不到一個小時,而從崇州到元通10公里,不足20分鐘,但對街子古鎮過多的關注和裝扮,使元通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躲在街子古鎮靚麗喧鬧身影里,在失落中保留了難得的真性與自重。 元通鎮在東晉時期就有了建制叫水渠鄉。到了明英宗正統年間,在水渠鄉建起了一座圓通寺,由于地居水陸要沖,僧侶商賈云集,很是繁華。明嘉靖元年(1522年)定名園通鎮,意寓興業經商“圓和通順”。清代在此大建場鎮,民國以后人們為書寫方便,簡“圓”為“元”,始為“元通”。當地地方志說元通“諸市俱全,為一州貨財之利,”顯然在于其“左右逢源”“四面圓通”之優越而享有“小成都”之美譽。 元通 歷史 上就是十分重要的水運碼頭,自建鎮后,更是商賈川流不息,南方各省客商紛紛來此建館興業。清末民初,元通達到了它鼎盛的時期。而今,進入古鎮最為繁華、保存基本完好的古鎮第一街麒麟街時,挑出的灰色飛檐、高大的貓拱、在青瓦屋頂之中隱約出現,暗紅色的門板和石柱撐起了一個個木制的門面,竹竿撐起的涼棚下堆著各式傳統百貨……在老石拱橋邊的吊腳樓小憩,看江水從身邊流過,在黃氏、羅氏故居中體驗,依稀看到元通曾經的華麗……想象著1600年前元通的繁華,真也讓人感嘆“逝者如斯夫”……。 初識元通,不禁暗暗自責,過去多次來到崇州、懷遠、街子,怎么就沒聽說過這近在尺尺,既似大家閨秀,又如小家碧玉般的元通古鎮呢?用“古老”、“耐人尋味”來概括元通古鎮再合適不過了。這是當下川西壩子僅存的,最為古樸而大氣的古鎮了,個中品位,不僅難以用文字來表達的,且讓人不由自主地發出心酸的感嘆。 元通依水而筑,擇水而棲,場鎮就在匯江邊,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這里交匯而得名。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為川西動脈的匯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陸碼頭的興盛 歷史 。元通鎮上的主要建筑沿江一路修來,上千人家臨河而居,家家的后院里都有石階進進出出,這情形跟江南水鄉很相似。每次到元通古鎮,我都會想起張愛玲寫的“一襲灰袍里不小心露出一縷艷麗”來。只不過這艷麗中已和著了太多塵埃土,看上去就像夕陽下被遺棄的明珠讓人揪心。假如你在元通隨意地走上小半天,再到半邊街老石拱橋邊的吊腳樓旁喝碗蓋碗茶,一種悠然的情致會悄悄蕩漾開來。 在元通,除了看到一盞盞掛在屋檐下的紅燈籠;看到釘在墻上,寫有古宅、古橋、古當鋪字樣的小木牌和街兩側的仿古路燈外,很難發現其它自我張揚的符號,沒有任何諸如“導游”及 旅游 提示內容的標牌指示。 在這里你聽不到、也見不到像其它那些已經開發的古鎮中特有的喧囂和拉客叫賣商品的煩惱。即使你身著 旅游 行裝,向老鄉打探問路時,他們會像對待離家多年的游子,熱情地給你指路,甚至帶你走上一段。即使你拿著相機拍照他們,他們也不會躲躲閃閃,非常安然地做著自己的事情,頂多只是看著你淡淡一笑...... 歷史 凝固的元通古鎮逆轉千年時光,眨眼回眸之間,可見到那飽經風霜的飛檐翹角,那已不堪重負的橫跨江河的索道,銹跡斑駁的粗大鐵鏈似乎緊緊鎖住了時光的腳步;庭院宅門,木屋樓閣,一磚一瓦之間,承載著歲月的滄桑,屋檐上的蛛絲,墻壁上的青苔,被小鎮悠久的歷浸潤得滴出水來。清晨,手捧一杯地道的當地早茶,吸一口從時光對岸吹來的江風,清醒了靈魂深處的情愫,天上幾朵白云在窗口飄過,看古鎮在薄霧中醒來,在鳥雀嘰嘰喳喳的呼喚中緩緩地揭開她淡然從容,甚而有些鬢發散亂的素顏。 初識古鎮真風采 這是一個初夏的上午,河面上氤氳著淡淡的水霧,走在寂寥無人的半邊街上,石板路上響著自己的腳步聲。從一個幾乎廢棄的小碼頭拾階而下,便能看見文井江與泊江交匯的情景:兩股江水有些調皮地簇擁著、纏繞著,緩緩地相攜而去。江邊上,一漿洗衣物的女子的身姿,連帶抖出的水花、波紋,勾畫出一幅讓人有些微醉微醺的溫馨風情。 歷史 上,元通鎮作為文井江上重要的水陸碼頭,從本地運出去的有煙葉、棉麻、糧油;五通橋的鹽、敘府的草席、鐵制品等則從下游運上來。據說以前元通每天至少有60艘船只運行在江面上,一直連接到新津。入夜后,江上帆影林立,漁火點點炊煙裊裊,真亦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早在明代,元通就有良田數萬畝,煙火數千家之說,兼之物產豐富,至清代,更招引五省客商來此建館開業。今天,在東盛街、雙鳳街、麒麟街上大多還能依稀看到昔日陜西館、廣東館、江西館、湖廣館的模樣。 走在元通街頭,處處都會發現歲月遺留下的奢華而滄桑的痕跡。像麒麟街上現存的黃氏和羅氏公館,在今天看來依然集清末民初民居建筑之大成。在臨河的一個小巷口,一座民居的門樓竟是哥特式建筑,在經歷了歲月風塵后仍難掩昔日的華貴雍容。隨意走進一個深巷都會有驚喜的發現。哪怕在一人多寬的窄巷里,你也可能在石柱上見到一幅四平八穩的對聯,只可惜旁邊的石獅、麒麟之類石雕已殘缺不全了。 在麒麟街一個窄得不能兩人并行的深巷里,竟意外地深藏著一座華麗莊嚴的天主教堂,不僅建筑保護得很好,連塔尖上的十字架都完好無損,天知道它們是怎么躲過了文革破四舊的浩劫得以保存下來的!老街上哥特式建筑或眼前的天主堂,無不說明昔日繁華的古鎮是何等大度寬容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傳教。 一座典雅的四合院靜靜地藏在今天的元通復退軍人醫院里。這座叫陳家院子的典型川西民居建于清代,有著不太像川西民居的高大森嚴的圍墻,院內一大一小兩個天井和數十間房間清一色用楠木地板鋪就。院子現在看起來已經充滿了大雜院的氣息,但一扇花窗、一道飛檐,稍加留意都會發現躲在歲月與塵埃后面的昔日的美麗。住在院里的茍姓老人說,從上世紀50年代到今天,院子里一直住著榮校的職工。文革期間,有人聰明地用石灰抹了門樓旁的石刻對聯,院子得以完完整整地保存下來?,F在,若一點點將石灰鑿去,對聯還好好的呢! 像陳家院子這樣的豪宅,或一些已經沒有人居住的平凡人家,在一些破敗的老房子里,你也會發現古鎮元通那種別處所沒有的韻致。但是一江碧水洗濯著古鎮,使元通這個水鄉千百年來永遠保持著一種別樣的清新。依傍著水,鎮上的主要房屋沿著文井江一字排開,居民人家臨河而居,家家的后院里都有石階可下到河邊。古時候,鎮上的人出行大都靠水運,男女老少都是順著后門的石階進進出出,所以這里的人都有天然的親水情結。 在匯江河上,一道鐵桿橋將兩岸連在一起。最早的鐵桿橋建于清光緒年間,長132米,據說很壯觀。1973年該橋不幸被拆毀。1986年,出于對老鐵桿橋的懷念,鎮上的居民集資修建了今天這座鐵桿橋。 而要領略元通的古鎮風韻,鐵桿橋是不能不去的,在那里,你能透過朦朧的水霧看見綿延十里的民居,看見連成一片的灰色木板屋和上面覆蓋的青黑色細瓦,凌亂里有精致,似工筆描就。就像畫家黃永玉說的他的家鄉:“就應該那么小,那么精致而嚴密,那么結實。”鐵桿橋下寬闊的河床,是一年一度舉辦“清明會”的地方。 兩百多年來,繁華熱鬧的清明會享譽川西壩子,可與成都青羊宮的百花會媲美。每年清明節這天,古鎮大約會接待10多萬人。民間雜耍、小食、花卉雀鳥、春耕農具應有盡有,與橋上、岸邊熙熙攘攘的人流一起構成一幅典型的川西民俗圖??上н@里已經沒有了船。要不,順著麒麟街、雙鳳街一路上去,直到榮校后門,在永利橋下登上一葉扁舟,便可在停停靠靠中順流而下。 黃昏時分,鎮里變得靜靜的。只有水浪拍岸的聲音。在鎮上最古老的麒麟街上,人跡稀少的街角,一家門前的兩盞大紅燈籠忽地亮了。黑影憧憧的老街,幽黑的木屋立即映在一片彤紅之中,古鎮元通,美麗而神秘。臨河而居已近80年的鐘婆婆對小鎮有著深厚的感情。老人的兒女都離開元通去外地了,只有她還固執地要留下來相伴這一方水土。讓老人心里空落落的是,鎮上所有的老房子像她一樣在一天天衰敗。更讓老人不能釋懷的是,她居住的小鎮一天天被污染著。一個可以讓老人有些寬心的是,古鎮保護的方案正在醞釀當中。也許不久,老人就會看見自己記憶里的元通古鎮,那個古樸清新,甜美怡人的小鎮。 橋東頭是麒麟街與雙鳳街的連接處,雙鳳街是一條古老的街道,隨著時光流逝,老街已失去了往日的繁華,行人稀稀拉拉的,偶有幾個店面敞開著,猶如屋檐下窩里的雛鳥,張著饑餓的嘴巴貪婪地張望著。偶有幾個背著書包蹦蹦跳跳的小學童從街面走過,算是街上唯一一道流動的風景。走在這里,感覺腳是沉的,心是涼的,似乎歲月的塵埃也是那么厚重,好比一頭老牛在艱難地推著破損的大石磨。雙風街往北是順河邊的半邊街,直通石拱橋頭,街里開著一些賣香蠟紙錢及喪葬用品的鋪子,生意不是很好,但門前擺放了不少色彩紛呈的花圈。初來乍到,還誤認為這里出現了幾處喪家人戶,自個兒還嚇著自己,人本來早遲都要走這條路的,偏偏其他人家的死者讓人覺得恐怖,事實上也是這些人來人去、生生死死,才構成了人的七情六欲,才唱演了世間的風花雪月。 麒麟街是古鎮最熱鬧的一條老街,街上的鋪子一家挨著一家,一家茶鋪就在街中,場子雖然不大,但生意十分紅火,男女老少沒事總想往里鉆,店主人往往照顧不周,惹得顧客高聲喊叫,這茶鋪與各地一樣早已不全是喝茶聊天之處、打牌、下棋成了主題,這似乎與筆頭上刻寫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所表達的主題多少有些不相吻合,不過也不必苛求,老百姓自己喜歡的,何管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麒麟街上的天主教堂是而今老街最熱鬧的地方,街上鋪子一家挨一家。當年蜀道行路難,川芎、竹器、菜油在此集散,通通從匯江往外販運,一時間“江中軸轉、上下轉運無數”,湖廣、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經商并建造會館,精明的元通人在江邊筑起了場鎮?;蛟S是為了經商和安全的需要,民居分為兩種布局,一種是一樓一底式,上面是吊腳樓,樓下是鋪面;一種是前店后居式,前面是鋪面,后面是天井和住宅。 也許因為偏僻,也許因為當地人濃郁的懷舊情結。在連排的商鋪中,至今還完整地保存著幾家大戶人家的宅院。只不過大門開得很小、很隱蔽,主人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了大門兩邊寬敞的商鋪,期待這種變化能夠給自己帶來真正的富裕。如果不仔細地觀察或者打聽,你是很難發現朱紅色的大門里面居然別有洞天。墻上露出飛檐翹角,古建裝飾的若隱若現有點猶抱琵琶的味道。若沒有好的心情是無法享受到其中的奧秘的。然而當地人最為津津樂道的還是麒麟街上的黃家大院、羅家大院。 元通的特殊地理位置,造就了昔日的繁榮昌盛,也因此而生成了諸多豪紳富賈。1949年解放后自然是人去樓空,留下一座座徒有奢華氣派的院落。黃家大院、黃光輝公館、羅家大院、陳家大院,以及被道光皇帝追封為“忠勇公”的抗英壯士王國英故居等,給這個極具 歷史 、人文積淀的古建筑平添了幾分榮耀和驕傲。現今雖說一座座大院,有的破敗了,有的豪華其表卻是了無生機,有的空蕩寂寞僅供人們觀賞,有的則成為當地政府部門的工作場所。這些公館大院卻是元通古鎮一代風云人物的物質和精神杰作,這里也曾唱演了從喜劇到悲劇的尷尬人生,賞古觀今不由人唏噓感慨。 獨特 美食 品元通 元通黃豆花,一到中午那是人滿為患,吆喝聲、吃喝聲響成一片。我特意錯開嘈雜時段,早上10點多去,好清清靜靜品味。生意好不僅因為其價廉味美,葷素豐富,只是那豆花不僅量大,且是少見的細嫩有型,筷子挑起一塊,忽悠悠、白閃閃,不掉不垮,嘗一塊白豆花,入口即化、清香甘甜,豆花蘸碟十分地道,香味醉人,麻辣鮮香咸鮮多滋。足見店家的傳統豆花制作工藝無與倫比。黃豆花在元通獨占花魁也就不足為奇了。這里的各式葷素小菜,非常家常、十分有味,回鍋肉、涼拌豬頭肉、拌心舌等,款款吃得你五官錯位,語無倫次。那些個炒的、拌、腌的、泡的各種蔬菜,吃了不夠,自己隨便添加,店家不會加錢的。 余二姐蹄花,也是家大眾飯館,就在元通糧站旁,大眾得不可能再大眾了。但那帶絲蹄花配上蘸水,吃的人是呆若木雞。而圓通紅瓦路的嚴紅腦花那是腦花細嫩綿扎,滑嫩柔美,麻辣鮮香,全無一點腥味,簡直就是下白米老干飯的絕佳。 元通還有款獨特小吃“小書油花”,始創于清代中期,于今已有兩百多年 歷史 。經幾代人的傳承,成為川西壩子獨一無二的特色民間小吃。所謂“油花”,是將經傳統手法發酵面,加菜油、香油、豬板油,反復揉制,輔以淡淡的椒鹽味,層層疊壓成花卷摸樣,入籠蒸熟后,色如銀箔,用筷子輕輕一挑起來,變成如絲如黛的花狀,吃進口里,綿軟柔韌、麥香濃郁,油潤滋香、不粘牙、不粘筷,生態綠色,成為圓通當地不少老百姓不可或缺的的早餐 美食 。 元通還有款獨特小點“白雪糕”,為顏姓藥鋪“致乍堂”首創 。先將糯米微火烘脆,磨細,晾在陰暗處使之回潤,拌以消食、滋補藥物,再加上蜂蜜、白糖,置模內打緊、切片,但不能切穿,最后在上面加上一層白色或紅色米粉包封。此糕芳香而微帶藥味,甜而滋潤,尤為病者、老年、幼兒所喜愛,所以人們常以它作饋贈禮物。元通“白雪糕”在鄰近縣、鄉頗有名氣,深受歡迎。 交通: 從金沙車站乘坐到崇州的車大約要25分鐘,車費11元,在崇州客運中心站乘車到元通的中巴車,15分鐘就可到達,車票3.5元,打的也不貴,25元左右。茶店子車站坐到懷遠的車就行了,直接給賣票的說元通 自駕: 從成溫邛高速到崇州,再從世紀廣場后面右行10公里就可到達。 川菜文化學者《四川省志?川菜志》編委會副主編《百年川菜傳奇》《路邊的川菜史》作者

元通古鎮被遺忘的川西明珠

推薦閱讀

瀘州老窖瀘州明珠價格(瀘州老窖瀘州明珠52度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