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實現中西方文化間的交流與交融
日常生活中的商業貿易活動,教育學習,遷移旅游等活動都可以實現中西方文化交流與交融。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2,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江門五邑的雕樓!前年剛剛申遺成功的。
那些雕樓就是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并且是物化的交融。
開平雕樓
開平現存1833座碉樓,源于明朝后期,隨著華僑文化的發展而鼎盛于二十世紀初,是融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的華僑鄉土建筑群體,主要用于防匪、防澇及居住。其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千姿百態。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開平碉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正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記者推薦:開平碉樓散布開平鄉間,“無村不碉”,所以應有選擇地游覽??煞謨删€尋訪鄉間碉樓:一是沿325國道的赤坎鎮、百合鎮、蜆岡鎮一線,有迎龍樓、加拿大村、馬降龍碉樓群、適廬、瑞石樓、斜樓等景點;二是塘口鎮,集中了自力村碉樓群、方氏燈樓、寶珠樓、立園等景點。看碉樓自駕車或者騎自行車旅行會是不錯的選擇。
行
從廣州至開平,可到廣東省站或中山八路廣佛站乘直達快車,每隔半個多小時有一班車,票價40元左右。到達開平長沙車站后,乘到金雞或那扶的公交車,就可到赤坎、百合、蜆岡,票價2-5元。長沙也有到自力村的公交,票價4元,不過只在路口停,下車即可看到方氏燈樓,然后可步行抵達景點。游自力村后可乘摩托車到立園游覽,講價后一般10元。
住
長沙車站附近有數家旅館酒店,條件有好有壞,價錢從30元到200元不等。可住開平大廈,賓館就在潭江邊,可賞江景,淡季標間120元左右。
食
車站附近的吃飯處很多,有洋快餐和中式快餐,還有川菜館、粵菜館,價格都很便宜。若要吃當地特色小吃,則要到赤坎鎮。
3,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
自己寫的一篇小論文,有一些相關的東西,希望能有所幫助。中華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兩者相互影響,共同傳播,流淌成一條長長的歷史河流。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產生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之下,我們習慣于按時代或者朝代來進行劃分,如先秦文學、兩漢文學、唐宋文學、近代文學等等,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都烙印著不同時代的特征,為我們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學總是與歷史密不可分的,亦文亦史,亦史亦文,而中國古代文學沉淀至今,所產生的價值便在于向后人展示中華民族在精神,思想,文化方面的積淀,同時也是在發揚高尚的人格,淵博的精神,以及浩大的智慧。同時文學也是一個人一生的感悟記載,是人類社會發生蛻變的基礎,是人類思想得以進步的基石。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以儒、釋、道三家學說為中心,開創出了獨特的思想體系。不得不說,中國幾千年歷史以來,儒、釋、道三家學說對中國歷史的變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意識形態領域一直占據正統地位,一方面從思維角度束縛了國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在行為舉措上規范了國人的動向。這不僅是價值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產生與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談到我國獨特的文學歷史與文化傳統,便不得不將其與西方的文學、文化進行比較,必須承認的是,自“五四”以來,中國文化逐漸開始西式化轉變。這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后必然的一個現象,從現實角度分析,中華文化在許多地方有著極大的局限性,或者說中華文化注重的是底蘊,在實現性上沒有西方文化那般快速迅捷,在世界性戰爭的爆發與民族壓迫之下,中華文化的轉型是一個不可阻遏的趨勢,但中國傳統的文化仍然有著其獨特的魅力與價值,從如今西方科學文化達到飽和后開始研究中華文化便可看出。我以為中華文化去偽從簡,便是一個“境”與“韻”,如同道德經中所云,“道可道,非常道?!敝腥A文化所教授給人們的便是這樣一種說不出來的意韻,是一種心境,這其中的智慧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數據化、理論透徹化的思維,是精神領域一種更高層次的探索。 中國古代文學是無數先輩智慧的結晶,無論文體如何,無論產生于怎樣的社會背景,它們都要著極高的參考價值,這種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對于一個時代的鑒定,更是一種人文領域的探索,一次真實的人類變遷記載。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大的角度來講,我們所接觸的所有古代文學作品都可以給我們一些警示,可以幫助我們推測到更為真實的未來動向。 而中國傳統思想之中的許多精神精華更是為我們的思維開辟了全新的道路,各種充滿哲學思變色彩的道理以一種清淡的意韻表達出來,并對許多全新的領域進行了大膽的推測與設想,對我們自身的思維起到的極大的引導作用。
4,如何對待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和融合報告
當前,我國和西方各國日益頻繁的經濟交往使得文化沖突問題越來越突出,而此沖突已經逐漸進入到了社會和諧的“領地”中,如果我們不能采取有效的對策和措施,影響勢必將越來越大,最終必將破壞我們的社會和諧,故此事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一些迫切需要認識和解決的問題從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實質是什么?這一沖突如何對我國的社會和諧產生影響?怎樣才能減弱這一沖突的能量傳遞以降低其影響力,從而保證社會和諧?對于這些問題,本文將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進行探討,并嘗試提出解決的辦法?! ∫?、當代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實質 要探討如何減緩文化沖突以保證社會和諧,就必須要探究當代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實質;而要探究這一沖突的實質,就必須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的實質?對于這一重要問題,前代學者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作了大量、長期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环Q為人類學之父的英國人類學家泰勒,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早對文化概念的研究產生深遠影響的人。1871年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志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雹偬├盏谝淮谓o了文化一個整體性的概念,將文化視作一個復雜的整體,強調的是作為一個集合概念的文化。他認為文化可以繼承和學習而得,揭示了文化的傳承性特點。文化功能學派的創始人、英國文化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則從功能的角度認識和闡釋文化,認為文化以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而存在,“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風俗——人體的或心靈的習慣,它們都是直接的或間接的滿足人類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們的看法是對的,一定都是在活動著發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②。在馬氏的理解中,文化是為人類生活服務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一切構成要素都具有各種有效的功能,并處于變化和運動中。美國著名人類學家克拉克洪在總結了160多種具有影響的文化定義之后,對文化作出如下解釋:“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既包含顯型式樣又包含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③ 他認為文化體系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有顯型和隱型之分的行為模式,由某個人類群體的成員共同享有,反映了群體的意識和行為狀況。另一位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則對文化有著這樣的解釋:“總之,我所堅持的文化概念既不是多重所指的,也不是含糊不清的:它表示的是從歷史上留下來的存在于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以符號形式表達的前后相襲的概念系統,借此人們交流、保存和發展對生命的知識和態度?!雹?格爾茨認為文化是由人類創造的具有象征意義的系統,人類學家的任務就是對每一種文化的各種意義進行解釋以達到能被理解的目的?! 囊陨蠋讉€對文化的“經典性”解讀中,我們可以看出幾點相似之處:第一,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可以繼承和學習而得,并對人們繼續發生著影響。第二,文化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個完整的人工體系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各構成要素處于不斷的變化和運動中。第三,某一文化為某個人類群體的成員共同享有,反映的是一定時期特定人類群體的意識狀況和行為模式,各種文化具有各自特定的意義。由此,根據以上對文化內涵的一些共同理解,并進而由這共同理解來看文化沖突,我們可以認為,文化沖突實際上就是不同文化體系及其構成要素之間產生矛盾、碰撞,進而相互排斥、相互對立,乃至相互對抗的現象。由于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人類群體所特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激烈的文化沖突必然導致不同人類群體之間的對抗和斗爭?! ‖F今全球一體化的格局使得中西方文化頻繁接觸,然而雙方在接觸之前就有著各自長期獨立發展的文化史,都已經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文化體系,其構成有著很大的差異。中國文化建立在包容著工商業等多種經濟成分的農耕經濟的基礎之上,良好的自然及地理環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適宜的條件,不用依靠對外擴張就能夠自給自足,所以文化體系幾千年來一直有著較大的內涵量和較強的內生力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1333361326238。西方文化則誕生于自然資源及物質條件都十分有限的地中海,人們臨海而居,糧食不能自給,陸地交通和交往又極其困難,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努力開拓海洋事業以獲取更多的資源,因此商業航海貿易十分發達。與中國農耕文明相比,地中海文明的對外擴展力較強。由于文化體系的構成要素存在著很大差異,當二者頻繁接觸時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沖突,構成要素差異小的文化體系沖突就小,構成要素差異大的則沖突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當代中西方文化沖突就是在全球化的外力推動下,兩種構成要素差異較大的文化體系之間激烈的對抗與斗爭?! 《?、循環作用與能量傳遞 文化是由人創造的,而人又是社會的主體,要探討文化沖突如何影響社會和諧,就必須要以人為出發點來理解文化與社會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社會是由社會成員共同建立的有組織的群體,某一社會的所有社會成員都共同享有一種文化體系,并處于一個共同的價值體系的持續影響下,因此每一種文化都是與某一特定社會相聯系的。實際上,人、文化與社會之間是相互循環作用的:人創造了文化,同時文化又對人產生著持續的影響;文化決定了社會存在的模式,而社會又是文化的承載者與維系者;社會是我們人類生存斗爭的單位,同時人的行為必須置于社會中才能被理解。 文化沖突對社會和諧的影響正是建立在這種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由于文化沖突是不同文化體系及其構成要素之間產生矛盾、碰撞,進而相互排斥、相互對立,乃至相互對抗的現象,因而也可以被看作為一種文化運動。社會和諧則指的是構成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均衡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說,社會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有一個比較均衡、比較穩定的關系,社會呈現出穩定有序、協調發展的態勢。正如我們所知,一切事物的活動都伴隨著能量的產生和傳遞,能量傳遞的規律則是單向趨于平衡狀態,即能量由高到低傳遞并最終達到相同為止。激烈的文化沖突使得構成文化系統的各種要素在摩擦、碰撞中處于劇烈的運動狀態,加上文化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循環作用,沖突產生的能量必定會傳遞給整個社會系統,從而導致社會系統穩定狀態的失衡。當代中西方文化沖突正是這種劇烈的文化運動,它不斷地沖擊著我國社會的底線和所能承受的最大應力,有可能使社會陷入或至少局部地陷入混亂狀態。激烈且長期持續的文化沖突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最終將導致社會陷入整體的危機。我國近年來不斷攀升的離婚率、青少年犯罪率以及不斷擴大的吸毒人數、艾滋病感染人數等就已經敲響了警鐘?! ∽?0世紀90年代以來,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文化產業對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內驅作用,給西方各國帶來了巨額的利潤,而經濟力量又是當今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實力的重要標志,因此西方各國將會更為努力地開發更大的文化市場以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還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而且將很可能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繼續加強。由于我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體系的構成要素差異較大,決定了兩者的相互融合就只能是部分性的,如果僅僅依靠文化融合來減少文化沖突,實際上大多是在作無用之功。因而減少中西方的文化沖突以保障社會和諧,更需要的是盡可能地降低由文化沖突產生的能量,使之盡可能少地傳遞到社會系統中。由于無法控制西方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外部沖擊,如果要降低文化沖突的能量,就必須將我國文化系統的運動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即保持我國文化系統自身的相對穩定性。 三、文化有限流動 如前所述,文化是組織結構嚴密的整體,那么構成文化體系的諸要素間就有著一定的組合秩序和架構關系,各要素之間按照相對穩定的方式組織和聯結起來,彼此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法國結構主義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認為文化結構有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之分:表層結構可以直接觀察到,如器物和技術;深層結構無法直接觀察到,深植于人們的頭腦之中,指揮著人們的行為,在一切文化現象的背后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文化系統的真正決定者是深層結構即核心結構的構成要素。這些構成要素決定了文化系統之間的異同,同時它們的穩定與否也決定了整個文化系統能否穩定。因而,要保持我國文化系統自身的穩定性,就必須要使文化核心的各構成要素處于比較穩定的狀態。 對于文化深層結構的認識,國內外文化人類學界有著大致相同的看法。例如馬林諾夫斯基的文化三分法:物質的文化、社會制度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精神文化針對物質文化和社會制度文化而言,是二者的上層結構,所以也是文化的核心⑤??肆_伯等人認為每一文化體系都由顯型部分和隱型部分組成,物態的、制度的及行為的文化是顯型文化;精神的和心態的文化則是隱型文化。隱型文化即文化的基本核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傳統的思想,一是與他們有關的價值⑥。懷特則將文化系統分為三個亞系統,即技術的系統、社會學的系統以及意識形態的系統。他認為技術系統由物質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儀器,以及使用這些儀器的技術組成;社會學的系統由人際關系組成,這種人際關系以個人和集體的行為方式來表現;意識形態系統由思想、信仰和知識組成,它們是以清晰的言語或其他符號形式表現的。意識形態系統是文化系統的核心,整個文化系統受到意識形態系統的控制⑦?! 】梢钥闯?,他們都認為文化結構的核心就是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它們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梢哉f,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的不同就是中西方文化存在較大差異的根本原因。例如,中國人認為“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西方人則認為人必須戰勝自然進而控制自然;中國人強調群體認同,西方人注重個體自由;中國人推崇依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循序漸進,西方人則崇尚冒險進??;中國人注重內心的修煉,西方人則強調上帝的意志?! ∧敲?,如果要保持文化核心構成要素的穩定性,就是要保持文化精神或文化心理的穩定性,如此則會表現出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不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而輕易改變。同時,由于文化流動是文化系統生命力的保證,各構成要素必須處于不斷的變化和運動中。在文化核心構成要素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表層結構的文化要素必須適當地流動,以保證文化系統的活力。這種系統內核不變,表層要素適當流動的文化流動實際上可稱為文化有限流動?! ∥幕邢蘖鲃硬煌谖幕话懔鲃?,文化一般流動是全面的流動,文化有限流動是部分的流動;文化一般流動是由文化系統自然調節,文化有限流動則是文化系統在一定控制下調節。相比較而言,在激烈的文化沖突中,文化有限流動能夠更加有效地保持自身文化系統的穩定。 四、加強傳統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與文化有限流動密切相關,文化認同是文化有限流動的基礎,文化有限流動是文化認同的結果。要真正實現文化有限流動,必須加強人們的文化認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類社會的現代性更多地表現為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流動性,而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又顯得比以往任何時代更加阻隔,因此與以往相比,人們更加需要加強文化認同以提供安全基礎。 如前面所示,文化與人的存在緊密相聯,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情感表達方式,都是文化的產物。因而文化認同與自我認同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當人們處于一種不同文化接觸、碰撞、對抗的環境中時,面對著各種不同的事實存在,會產生一種自我認同以保持自身統一的反應,如果缺乏文化認同,個體就會沒有歸屬感。一個中國人可以和一個美國人友好相處,互相談論對方的文化,這個時候雙方都有自己的文化認同;而如果這個中國人缺乏自己的文化認同,就會感覺到在精神上不能和那個美國人對等,則無論如何內心都會有焦慮,很有可能在行為選擇上出現問題,而且如果一旦形成一種群體性反應,對社會將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現今,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社會結構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傳統文化體系的深層結構被部分破壞,新的文化體系又正在建立之中,不可否認,社會上出現的所謂“文化虛無”、“文化荒漠”、“文化無根”等等說法,正反映了我們文化體系核心層面的某種缺失。再者,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人們大多不是立足于自己的文化來認識經濟和科技,反而是被動地依據經濟和科技力量來認識自己的文化,這種認識并不是建立在對文化本體的正確認識上,而此時西方文化挾經濟實力和先進科技之強勢與我國文化發生沖突時,再加以我國文化核心層面出現某種缺失,人們便很容易鄙棄自己的優秀文化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文化模式論的創始人本尼迪克特指出,人類文化的形成是因為受到文化模式力量的支配和控制,正是這樣一些模式,區別著不同的文化,同時也塑造著各自所轄的那些個體,控制著個體的思維和行為。我國的傳統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由先民的原始思維發展而來的,以儒、道兩家思想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為主流的長期形成的文化模式,兩千多年來發揮著強大的作用,規范著中國人的生活行為、道德情操與價值觀念。所以,即使人們在崇拜各種西方文化的同時,也不可能完全忘懷傳統文化。而今,中國經濟力量的逐漸強大,已動搖了人們認識西方文化的基礎,對西方文化的普遍認同已經逐漸受到質疑。如,美國兩大快餐業巨頭麥當勞和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之初,曾傾盡全力宣傳本土飲食文化,使得國人趨之若鶩。而近幾年,人們開始提倡多吃中國傳統食物,少吃西方“垃圾食品”,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顧客比以往明顯減少,這兩位西方快餐巨頭就都只有“入鄉隨俗”,烹制各種中國傳統食品以吸引顧客。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餐飲業,在其他各行業也已經有了相似的情況。由此簡單事例即可看出,國人的文化觀念已在回歸,所以加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實際上只是在“順水推舟”而已?! ∥?、余論:探尋共同的文化核心要素 如前面所述,文化的樣貌由核心結構決定,那么與系統內核接近的文化要素進入,系統的排異反應會較小,則有可能被接受;反之,系統的排異反應會較大,就很難被系統接受。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距甚大,有時表現出完全對立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這種差異較大的文化體系之間可以部分相互適應、補充,但要做到完全融合、涵化,則有著很大的難度?! ∪藙撛炝宋幕?,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如同人類的身體有著共同的某些特征一樣,人類的文化也有著某些相同之處,只是它們隱藏在各種文化現象的背后,處于文化的深層結構中,經常是人們下意識的反應,不易察覺。換而言之,人類文化應該有著某些共同的文化核心要素,這正是中西方文化之間實現平等對話與交流的基礎。我們應該把握文化的整體結構,探究人類不同行為和思考方式的內在聯系,尋找到這些隱藏于文化深層結構中的共同核心要素。 文化人類學界中有相當一批學者主張文化相對主義,他們認為:任何一種人類文化,無論多么原始或多么復雜,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研究某一種文化,不能由主觀好惡而決定取舍,而應根據它自身的來龍去脈以研究其現象本身。這種觀點無疑是正確的?,F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文化沖突問題,更需要深入了解我們自己世代相傳的文化,也更需要站在尊重對方文化體系的立場上,通過對不同文化的積極理解、比較研究,從而真正地實現中西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