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黑龍江省宜春市有什么可以送朋友的特產
宜春特產:豆腐乳.漆器,松花皮蛋,夏布是袁州三寶,另外還有苧麻,樟樹的中藥材、四特酒,豐城的凍米糖,萬載羅城土扎粉、煙花鞭炮.豆豉.瑞酒 ,銅鼓黑山羊,明月山富硒金蕊皇菊,千年南酸棗糕。
北源藍莓是野生的,你可以嘗嘗
2,除夕喝什么酒
除夕夜晚喝屠蘇酒。------中國民俗第一酒。 除夕這一天對國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年夜飯?! ∽怨诺浇?,即使不會喝酒的人,在年夜飯的時候也多少喝一點。根據古籍記載,前人的年夜酒主要有“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 ≡谶@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 ⊥捞K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 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苃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后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 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疫病。 以后,經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后,逐人飲少許?! ∷纬膶W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闭f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 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蘇軾晚年精神仍然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 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模盛行此俗,但在節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紅酒好。
3,在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宜春酒是以下什么時節飲用的酒品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節日的全新解釋是:必須選擇一些日子讓人們歡聚暢飲,于是便有了節日。而且節日很多,幾乎月月都有。代代相傳的舉國共飲的節日——春節又要到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節日里的飲酒學問。 春節 俗稱過年。漢武帝時規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春節期間要飲用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寧、長壽?! 巴捞K”原是草庵之名。相傳古時有一人住在屠蘇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給鄰里一包藥,讓人們將藥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時,再用這井水對酒,合家歡飲,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會染上瘟疫。后人便將這草庵之名作為酒名。飲屠蘇酒始于東漢。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屠蘇酒,陳延之《小品方》云,‘此華佗方也’?!薄 霸╋嬛?,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飲用方法也頗講究,由“幼及長”?!敖坊ň啤笔怯媒坊ń葜瞥傻木?,它的飲用方法與屠蘇酒一樣。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敝茆仔旁谠娭袑懙溃骸罢賽壕?,新年長命杯。柏吐隨銘主,椒花逐頌來。” 燈節 又稱元宵節、上元節。這個節日始于唐代,因為時間在農歷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過去人們都向天官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禮后,撤供,家人團聚暢飲一番,以祝賀新春佳節結束。晚上觀燈、看煙火、食元宵(湯元)?! ≈泻凸? 又稱春社日,時在農歷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說是可以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宋代李在詩中寫道:“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據《廣記》記載:“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種,以祈年谷。”據清代陳夢雷纂的《古今圖書集成?酒部》記載:“中和節,民間里閭釀酒,謂宜春酒?!薄 〕? 俗稱大年三十夜。時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們有別歲、守歲的習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寢,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始于南北朝時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守歲都是要飲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寫有這樣的詩句:“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宴?!彼未K軾在《歲晚三首序》中寫道:“歲晚相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薄 〕︼嬘玫木破酚小巴捞K酒”、“椒柏酒”。這原是正月初一的飲用酒品,后來改為在除夕飲用。宋代蘇軾在《除日》一詩中寫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來年七十歲?!泵鞔瑒P在《客中除夕》一詩中寫道:“一杯柏葉酒,未飲淚千行?!碧拼鸥υ凇抖盼徽貧q》一詩中寫道:“守歲阿成家,椒盤已頌花。”除夕午夜,全家聚餐又名為團圓酒,向長輩敬辭歲酒,這一習俗延續到今。
4,瀏陽的風土人情特色非常急啊
瀏陽,位于湖南東部。東、東南與江西銅鼓、萬載、宜春、上栗等縣市接壤;西、西北與長沙縣、株洲市為鄰;西南交醴陵而北界平江。境內山丘綿亙,西南稍平衍,東北半山谷,瀏陽河橫貫其中,縈回百折,西流注四湘江。全市面積5007.75平方公里,人口133.55萬。很早很早以前,瀏陽土著居民就繁衍棲息在這塊土地上。 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ㄅ凇⑾牟?、豆豉、菊花石雕被譽為瀏陽四大名產。其中花炮生產已有上千年歷史,內銷全國1700多個縣市,外銷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早在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博覽會”即獲得了一等獎。近年來,皮服、涼席、素食菜等成為了瀏陽新的名優特產。 特色旅游:1、瀏陽文化景點 仿古步行街位于瀏陽市體育中心旁 2、 周洛古文化度假村 周洛古文化度假村位于長沙、瀏陽、平江三市(縣)交界的社港鎮境內,地處海拔1359.7米的連云山脈西部,是撈刀河發源地。距瀏陽市北50公里,長沙市東70公里,黃花機場60公里。3、瀏陽河漂流 中國名河---瀏陽河第一灣位于瀏陽市高坪鄉境內。河流時而洶涌直下,巨浪撲面,水花飛濺:波光鱗鱗:時而平如明鏡,靜如處子。河水清澈見底,魚游如梭,兩岸古樹參天,鳥語花香。小吃有·瀏陽茴餅一年中最重視四個節日,一是春節,二是端午節,三是中秋節,四是臘月節。而端午節應算是最熱鬧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在門上插菖蒲和艾葉、吃粽、喝雄黃酒、賽龍舟。石菊花形態各異,絢麗多姿;用其制作出的成品則樣式逼真,美觀漂亮,尤有渾然天成之感,可嘆自然鬼斧神工。傳說:很久以前,瀏陽河畔的永和鎮有一座蝴蝶山。山下住一位老秀才。老秀才非常喜歡菊花,不僅種菊花,甚至還與菊花聊天說話。由于他特別喜歡菊花,于是給自己的獨生女兒也取名叫菊花。菊花姑娘真是人如其名。她從小長得如菊花一樣,美麗動人,人品出眾。隨著年齡漸長,菊花姑娘與家里的花童菊石建立了戀情。老秀才知道后,就是不允此門婚事。最終,菊花和菊石便雙雙跳入河中以死殉情?! ∷麄兟渌畷r飛濺起來的浪花在河潭中的青石上,綻開朵朵晶瑩潔白的菊花。這便是故事中石菊花的來歷。
【瀏陽婚禮風情】 舊時結婚叫辦紅喜事,槽門、大門上常有“儀成六禮”之類的聯語。六禮即周朝定制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婚姻禮節。瀏陽婚俗,在這些古禮的基礎上,衍生出繁復的程序。一般先由男方家長托親友或媒人提親,即納采古禮。也有以漁利為目的的媒婆,為湊合婚事,而掩蓋真象的。故雙方家長或親屬須到對方明察暗訪“查根脈”,謂察親。如雙方認為對方根正苗好,門當戶對,則男方將生庚(年、月、日、時),用干支八字表示,請媒人轉交對方,叫“發八字”。女方經“算命”認為相合,亦將姑娘生庚回給男方,叫“回八字”。若男方認為雙方八字相克或女方八字不好,須在7日內退還,所謂“男八字滿天飛,女八字一七歸”。此乃合庚,即“問名傳庚”古禮。有的人家收下對方生庚后,先置于神龕上,若3天內有丟雞失狗、物損碗破現象,即以為八字相沖,必退庚。若3天內家事順遂,則為上吉。合庚順利,互贈信物,男方饋以服飾布料及少量財禮,外加一雙未來新郎的鞋樣,意為“諧”。女方則報以筆硯文具,并按鞋樣做一雙布鞋和襪底。雙方將寫有“天作之合”的庚書互換為據,這一過程叫定庚或訂庚,即“納吉行聘”古禮?! 《ǜ?,男方須給女方準備一定數量的聘金和其它財物作為聘禮,也叫大聘、彩禮、雞鵝禮或過門禮(有的女方索要高額彩禮,實為買賣婚姻性質)。女方則備嫁妝,此即納征(亦名納幣)古禮。接著由男方送期單,即選兩個吉日催新娘過門(也叫上門)謂之報日,俗名看日子,即“請期預報”古禮。女方擇定其中一個日子作為婚期。婚前一兩天,男方將聘禮、喜柬等送往女家,叫“過禮”。女方將嫁妝用條盒(條箱)抬至男家,陳設洞房,叫鋪房。也有由男方接親時抬嫁妝條盒的。新娘出嫁前一日,請已婚婦女用麻線將臉上汗毛絞掉,將鬢角之絨發和眉毛修整成形,鬢角整齊,眉毛細彎,叫開容也稱開面。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轎接親,或稱取親,導以旌旗、銅鑼,后有挑牲籠的,籠內雞、鵝成雙。雞鵝成雙源于“奠雁”古禮:先秦時新婿到岳家需獻雙雁作見面禮,取雁不失節,不失時,長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飛行時成行成線不失群,若失偶則行單影只終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來由于雁不易找到,漸用雞鵝作為“奠雁”的象征。清《善化縣志·嫁娶》則認為“蓋古所謂雁即鵝也”。城內,多數還有“親迎成婚”古禮。鄉下則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員迎親。新娘著風冠、霞披(俗稱披紗)、蓋紅頭巾。上轎前由年長婦女一手持浸有菜油、點燃的紅紙捻子,一手拿鏡子在轎內外照幾遍,俗稱“照轎”,意以驅除邪穢?! 』ㄞI接進屋時,禮爆齊鳴。新娘下轎,地面鋪紅氈,由牽親娘扶掖,使之腳不粘地,否則,認為踩了夫家,踩了家娘。在廳屋拜堂畢,新娘入洞房,新婚夫婦擇吉方并肩而坐,由牽親娘勸飲交杯酒(茶),古稱“合巹”,指一瓠分為二瓢,古時新婚夫婦各執一瓢飲合歡酒,有合二為一之意,故稱合巹。牽新娘進酒時,贊以喜辭,將紅棗、花生、桂子、瓜子等物擲于床上,意“早生貴子”。然后掀開新娘蓋頭紅巾,新婚夫婦至此才能見面。禮畢,引新娘至堂屋拜見舅姑等親屬尊長及其他家庭成員,叫“分大細”,即古之廟見禮?! ∨剿图抻H人稱大親、上親、高親,坐婚宴的主席,男家長老親陪新親。瀏陽南鄉的一些地方,婚宴后“高親”要設法偷只碗帶回,表示不斷娘家糧?! ⌒禄楫斖?,鬧新房不拘禮節,以逗笑新娘為樂事。有的將主家長輩男子(公爹)拖至洞房,強迫其背灰扒子。比較文雅的節目是贊茶,由新郎新娘搶著茶盤送茶,賀客必答以押韻的贊詞,如:“一進新房,燈燭輝煌,金銀滿地,兒孫滿堂”。又如:“抬茶托盤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鴛鴦,今晚洞房花燭夜,來年生個狀元郎”?! 』槎Y次日或第三日,新娘偕新郎回娘家省親,叫回門,古稱歸寧。娘家設午宴答謝賀客,叫“辦回門飯”陪新客,餐后招待旱茶(農家自產的副食品)。新郎此日要警惕被人捉弄,鬧成笑柄。 民國初,特別是“五四”以后,城市青年開始自由戀愛,自覓介紹人。舉辦婚禮時,有主婚人、證婚人致辭,介紹人講話,新婚夫婦互行鞠躬禮,交換戒指等,而廢拜堂舊習。農村則由媒人引男青年到女家相親,叫看親。姑娘可向男客獻茶,一改過去在揭蓋頭時才能見面的習俗?! 緸g陽民居風俗 】 瀏陽民居一般為一家一棟屋,中為廳,前有廊。有的一側有廂房,呈曲尺形;有的兩側均有廂房,戲稱“一把鎖”。廳也叫堂屋,堂屋兩側的房子叫正房。廳兩側各有一間正房的叫“三大間”,也有“五大間”、“七大間”甚至“九大間”的。富家多住由前后兩進或多進、左右橫棟圍成的庭院,中有天井,植以花木,前有地坪,外建槽門、圍屋,并有八字墻、山字垛、照壁等。大戶人家,前后迭屋有五進甚至七進之多,每進廳屋均設樓空雕花屏風式中門,每廳之間由木柱斗拱重檐歇山式過亭相連。逢喜事各進中門洞開,從大門至上廳神龕,深數十米甚至百余米。正廳兩側有對稱式橫廳,廳外連廳,回廊與巷道將數十棟房屋連成一個整體,外人進屋,如入迷宮,知進不知出,頗具建筑、藝術價值。這種聚族而居的大屋場在民國以前并不鮮見,在瀏陽北鄉可說彼彼皆是,如蕉溪彭家大屋,曾佐300多戶人家。這種屋場宏大氣派,便于喜慶活動,但室內采光不好,中心區域陰暗潮濕,春季甚至生綠苔。民國時兵火水患頻仍,大屋場多遭破壞,越來越少?,F瀏陽等地尚存數處,彌足珍貴。如瀏陽龍伏鄉的發八寺大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保存尚完整,內有正廳、橫廳14個,曾同時宴客300桌。 長沙地區四季分明,冬寒夏熱。農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曬谷坪歇涼至夜深人靜;冬天喜歡圍爐共話。一般廳側正房必有一間烤火房,客人來訪,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該房靠窗戶一側設火爐,上有通鉤(亦名火鉤、梭鉤)吊于樓,鉤上掛炊壺、爐罐。爐中多燒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燒樹蔸、谷糠等。村婦在爐邊紡績,男人們邊烤火,邊抽煙,邊扯談,其樂也融融?! “傩諡楸鼙?,有的于家中修夾墻,即在兩房之間加砌一道墻,兩墻之間留約1米寬的空間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較貴重的物品。必要時,人從樓上下去匿藏,外人難于發現。瀏陽有些鄉村另有一居住習俗——借屋不成雙。即客人留宿,夫婦不同居一室,如須使較長時間,必租房才能同居。據說借客成雙,對屋場和對主家均不利?! g陽民居大小及建筑用料,因地而異。丘陵地區,因木材豐富,地勢適宜,房屋較高大,屋脊有的高達8米多,進深多在8米以上。一般于樓上釘木樓板,樓上可開鋪、儲糧、堆農具雜物。墻腳多用麻石、紅石或煙磚,墻體多為土磚砌成,也有士筑的,甚至全用木質墻,稱木心屋。富家也有煙磚到棟的。山區屋基多用青石板砌成,以土筑墻為主,覆青瓦、稻草或杉皮?! ∶耖g屋場,最重朝向,一般喜坐北朝南,所謂“朝南起個屋,子孫好享?!?。有的人篤信風水,要求屋后及兩側“有龍脈”,山勢左環右抱,前有流水,地勢開闊。若仕途失意,或人丁不旺災難多,便怪屋場不好,有拆屋重建的,有幾改槽門朝向的。同時講求屋前屋后有風水樹,使屋場深藏不露。若古樹繁茂,則認為屋場興旺,人丁繁衍。諺云:“屋旁有大樹,屋內有壽星?!比缬型馊藲эL水樹,則全屋場的人必共搏之,男女老幼將樹團團圍住,大有“誓死捍衛”的味道?! ∶窦移鹞?,一般都要請地生看地定朝向,再擇吉日動工。樹大門框或上梁時,更為隆重,要宴客。特別是上梁,須舉行儀式。梁木最好用梓木,諧音“子”,寓意子孫發達。梁木正面中心處畫有紅黑相間的太級圖,兩端書“乾坤”二字,注明年月日,字與圖之間各畫一個八封圖。上梁時,由匠師喊彩,如“賀喜東君,今日上梁。張良斫樹,魯班尺量。紫微高照,大吉大昌……”
5,元曲包括什么啊我要急用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
我國古代音樂把調節器式叫保重宮調。曲的宮調出于隋唐燕樂,以琵琶四弦定為宮、商、角、羽四聲,每弦上構成七調,宮聲的七調叫“宮”,其他的都調,共得二十八宮調。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呂宮、南呂宮、黃鐘宮、正宮、大石調、小石調、般涉調、商調、商角調、雙調、越調十二種。每一種宮調均有其音律風格,故對于調子的選擇,往往有一定的習慣。如王驥德在《曲律》中說:“用宮調須稱事之悲歡苦樂,如游賞則用仙呂、雙調等類;哀怨則有商調、越調等類。以調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宮調都有不同曲牌。套數則由兩支以上周一宮調的不同曲牌聯綴而成。
曲源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于元朝產生大變化,把詩詞之美融入樂聲中
而風行之,據考證,論曲起源可上溯至遠古生民之始〔鈞天九奏
〕〔葛天八闋〕,孔子亦詩三百篇作弦歌;安徽及湖南則以〔楚
辭九歌〕為祀歌,降至漢樂府〔延年協律〕、唐詩〔旗亭畫壁〕
、宋詞酒宴歌席,均以譜入管弦而歌之。曲為何能獨得樂曲之名
?也因其與音樂關系比樂府、詩詞更加的密切。是韻文學發展極
致,故能占魁。就中國的韻文文學,與音樂關系密不可分。以詞
來說,其源于唐曲子,唐曲子則出于隋唐燕樂,宋詞是倚聲而作
,就是先有調,再按其所奏樂曲配詞吟唱。又〔宋元戲曲考〕載
:就元曲三百三十五調其淵源,出于宋代大曲十一、唐宋詞七十
五、諸宮調二十八。當時,文人便作另一種文學發展而擬之。宋
末,民間出現更多新樂曲;如元人楊朝英編集之〔太平樂府〕與
〔陽春白雪〕中之小令、散套、加上少數民族樂曲。宋詞漸無法
滿足當時需要,以致〔詞〕在聲樂上的地位就逐漸被〔曲〕取代
之。散曲之文學形式,約產生于宋金。在元明時期發展,乃是集
少數民族之樂曲,南北各地小調?!材显~敘錄〕載:永嘉雜劇興
,則又即村坊小曲而為之,本無宮調,亦罕節奏,徒取畸農,市
女順口可歌而已,諺所謂〔隨心令〕者,與入樂律宋詞之大成如
〔秦月樓〕〔點絳唇〕〔太常引〕〔念奴嬌〕又如曲調之〔柳外
樓〕即詞調之〔憶王孫〕,及唐宋的〔大曲〕〔鼓子詞〕〔傳踏
〕〔諸宮調〕〔賺詞〕等見于〔樂府詩集〕,北宋宣和年間,汴
京風行〔蕃曲〕即是少數民族之音樂,宋人曾敏行曾曰:宣和末
至京,街市鄙人,多歌蕃曲名曰:〔國朝〕〔四國朝〕〔六國朝
〕〔蠻牌序〕〔蓬蓬花〕等,其言至俚,一時士大夫亦皆歌之,
金朝女真樂曲亦傳入,如北曲〔雙調〕中〔風流體〕等,〔太和
正音譜曲論〕,元人周德清亦云:女真〔風流體〕等樂章,皆以
女真音聲歌之,雖字有差誤,不傷于音律者,不為害也,在<>北曲黃鐘宮之〔者刺古〕雙調之〔阿納忽〕〔古都白〕 〔唐兀歹〕〔阿忽令〕,越調之〔拙魯速〕,商調之〔浪來里〕 皆非北方漢族的曲調,應屬于女真或蒙古樂曲。在明人王世貞<< 曲藻序>>:曲者,詞之變,自金,元入主中國,所用胡樂,嘈雜 凄緊,緩急之間,詞不能按,乃更為新聲以媚之。 曲律 曲因是配合音樂的長短調,不論散曲或戲曲,其曲子前一般都標 明宮調和曲牌名,且每種曲牌都屬于一定的宮調,但亦有(借宮 )。 宮調 古代的音樂把調稱為宮調,只要是樂曲,均是由若干音所組成, 五音或七音,歸納其音列就叫調式,在古代樂律總共有十二律呂 ,樂音有五音二變,律呂的名稱于周朝就有了,而十二律呂均為 半音階,六個單數半音稱為律,六個雙數半音稱為呂,合稱六律 、六呂,統稱律呂,亦稱十二律。而這十二律呂是古時候定音律 時所用吹管的名稱,也因為其短不一,故產生的音也就高低不同 了,依唐〔杜佑通典〕第一百四十三卷樂部三載,比例是以黃鐘 的長九寸為準,用〔三分損一,三分益一〕和〔隔八相生〕計算 。十二律呂以〔黃鐘〕聲最低,黃鐘以上遞高半音階。至應鐘止 這相當于西洋音樂的十二調。對照如下: 黃鐘=C 大呂=#C或降C 太簇=D 夾鐘=#D或降E 姑洗(顯音)=E 中呂=F 蕤賓=#F或D 林鐘=G 夷則=#G或降A 南呂=A 無射=#A或降B 應鐘=B 以上十二律管再配合七音階: 宮=(簡譜1)(古名.上) 商=2(尺) 角=3(工) 變征=#3(凡) 征=5(六) 羽=6(五) 變(閏)宮=#6(乙) 互相〔旋宮〕亦是以某一律管為宮聲依次而推,共可得八十四調 。但這已超出人類耳朵的極限。故到了唐代只剩蘇歧婆的二十八 調。又到至今的南北曲其通行的只剩下六宮十二調如下: 六宮:仙呂、南呂、黃鐘、中呂、正宮、道宮。 十二調:羽調、大石、小石、般涉、商角、高平、揭指、商調、 角調、越調、雙調、宮調。 在六宮十二調中揭指、宮調、角調皆有目無詞。道宮、羽調、小 石、般涉、商角、高平則曲牌甚少。常用的宮調僅仙呂、南呂、 黃鐘、中呂、正宮、大石、商調、越調、雙調。即是所謂的〔九 宮〕這九宮亦是宋時的俗名,經過旋宮后名子又不一樣了。俗名 跟古名還有現代樂調及笛色如下: 正宮(黃鐘宮)=A 小工調或尺調、大石調(黃鐘商)=B 小工調或尺調 、中呂宮(夾鐘宮)=C 小工調或尺調、雙調(夾鐘商)=D 乙調或正工調、南呂宮(林鐘宮)=E 凡調、仙呂宮(夷則宮)=F 小工調或尺調、商調(夷則商)=G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黃鐘宮(無射調)G六調或凡調、越調( 無射商)=A 六調或凡調或小工調。 聲情 元曲的宮調各具聲情,音樂韻律皆可從其宮調中顯現,元人芝庵 〔唱論〕:大凡聲音各應于律呂。分做作六呂十一調,共計十七 宮調。如下: 仙呂宮唱:〔清新綿邈〕 南呂宮唱:〔感嘆傷悲〕 中呂宮唱:〔高下閃賺〕 黃鐘宮唱:〔富貴纏綿〕 正宮唱:〔惆悵雄壯〕 道宮唱:〔飄逸清幽〕 大石唱:〔風流蘊藉〕 小石唱:〔綺麗嫵媚〕 高平唱:〔條暢晃漾〕 般射唱:〔拾綴坑嶄〕 歇指唱:〔急并虛歇〕 商角唱:〔悲傷宛轉〕 雙調唱:〔健捷激裊〕 商調唱:〔凄愴怨慕〕 角調唱:〔嗚咽悠揚〕 宮調唱:〔典雅沉重〕 越調唱:〔陶寫冷笑〕 小令專用曲牌: 黃鐘:人月圓.括地風.晝夜樂.紅衲祅(又名:紅錦袍).賀 圣朝。 正宮:鸚鵡曲(又名:黑漆弩).甘草子.漢東山(又名:撼動 山).綠幺遍.普天樂.青納祅。 仙呂:錦橙梅.太常引.三番玉樓人.元和令。 南呂:干荷葉(翠盤秋).三棒鼓聲頻。 中呂:喬捉蛇.鶻打兔.四換頭.攤破喜來春。 大石:初生月兒.陽關三疊。 小石:青杏兒.天上謠.歸來樂。 商調:百字知秋令.秦樓月.玉抱肚.桃花浪.芭蕉延壽。 越調:糖多令.平湖樂(又名:小桃紅).霜角。 雙調:百字折桂令.胡搗練.大德歌.快活年.十棒鼓.祅神急 .驟雨打新荷.楚天遙.播海令.青玉案.皂旗兒.枳郎兒.華 嚴贊.河西六娘子. 山丹花.魚游春水.河西水仙子。 小令套數兼用曲牌: 黃鐘:出隊子.節節高.者刺古.醉花陰.喜遷鶯.四門子.掛 金索.竹枝歌(又名:竹枝兒)滴溜子.鮑老催.雙聲子.太平 令.黃龍袞。 正宮:叨叨令.塞鴻秋.脫布衫.小梁州.醉太平(凌波曲). 六幺遍.雙鴛鴦.風入松.梁州令.雁過聲。 仙呂:寄生草.游四門.后庭花.醉扶歸.醉中天.一半兒.四 季花.青哥兒.憶王孫.后庭花破子.皂羅袍.好姐姐.桂枝香 。 南呂:四塊玉.玉交枝(玉嬌枝).一枝花.香柳娘.宜春令. 三學士。 中呂:迎仙客.上小樓.快活三.朝天子(又名:朝天曲.謁金 門).四邊靜.紅銹鞋(又名:朱履曲).十二月.山坡羊.滿 庭芳.醉高歌.喜春來.賣花聲.堯民歌.斗鵪鶉.粉蝶兒.醉 春風.石榴花.耍孩兒.鮑老兒.剔銀燈.蔓菁菜.縷縷金.行 香子.榴花泣.繞紅樓.駐云飛.水紅花。 大石:念奴嬌。 商調:梧葉兒(又名:碧梧秋.知秋令).滿堂紅.涼亭樂.黃 鶯兒.踏莎行.蓋天旗.應天長.繞池游.字字錦.不是路.滿 園春.上京馬.金菊香.高陽臺.浪來里。 越調:黃薔薇.慶元貞.天凈沙.寨兒令(又名:柳營曲).祝英 臺.亭前柳.下山虎.五韻美.五般宜.蠻牌令.黑麻令.江神 子。 雙調:沽美酒.秋江送.殿前歡(又名:燕引雛.風引雛.小婦 孩兒).對玉環.胡十八.錢絲泫.一錠銀.慶東原.阿納忽. 撥不斷.水仙子(又名:湘妃怨、湘妃引、凌波仙、馮夷曲). 慶宣和.落梅風(又名:壽陽曲、落梅引).潘妃曲(又名:步 步嬌).清江引(又名:江兒水)碧玉蕭.折桂令(又名:蟾宮 曲、折桂回、天香引).駐馬聽.沉醉東風.轉調淘金令.夜行 船.喬木查.搗練子.孝順歌.鎖南枝.漿水令.錦衣香.太平 令.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玉供.嘉慶子.尹令.品令。 小令雜劇兼用曲牌: 黃鐘:古水仙子.古寨兒令.古神杖兒.掛金索.降黃龍。 正宮:端正好.滾繡球.倘秀才.笑和尚.呆骨朵.破陣子.錦 纏道.新荷葉.柳穿魚.刷子帶芙蓉.漁燈映芙蓉。 仙呂:賞花時.點絳唇.混江龍.油葫蘆.天下樂.哪咤令.鵲 踏枝.村里迓鼓上馬嬌.勝葫蘆.柳葉兒.金盞兒.元和令.游 四門.后庭花.普賢歌.鵲橋仙.解三酲.望吾鄉.一封書.醉 羅歌.奉時春.攤破金字令.夜雨打梧桐.雙赤子.畫眉兒.鵝 鴨滿渡船.千秋舞霓裳。 南呂:金字經(又名:閱金經、西番經).賀新郎.斗蝦蟆.牧 羊關.紅芍藥.哭皇天.烏夜啼.滿江紅.十樣錦.步蟾宮.漁 燈兒.錦漁燈.錦上花.錦中拍.錦后拍.恁麻郎.金錢花.粉 孩兒.會河陽.攤破地錦花.越恁好.劉潑帽.朝天懶.秋夜月 .東甌令.金蓮子.玄鶴鳴。 中呂:齊天樂.紅衫兒.白鶴子.般涉哨遍.沁園春.泣顏回. 撲燈蛾.馱環著.添字紅繡鞋.古輪臺。 大石:玉樓春。 商調:望遠行.河西后庭花.集賢賓.逍遙樂.醋葫蘆.吳小四 .二郎神.簇御林.琥珀貓兒墬.山坡五更.僥僥令.園林好. 雙雁兒。 越調:憑欄人.酒旗兒.調笑令.禿廝兒.圣藥王.麻郎兒.絡 絲娘.雪里梅.紫花兒序.東原樂.棉搭絮.拙魯速.金蕉葉. 鬼三臺.祝英臺近.杏花天.豹子令.水底魚.憶多嬌.斗黑麻 。 雙調:得勝令.春閨苑.喬牌兒.雁兒落.掛玉鉤.豆葉黃.七 弟兄.梅花酒.收江南.攪箏琶.川撥棹.甜水令(又名:滴滴 金).蛾郎兒.字字雙.雁兒舞.武陵花.三仙橋.三月海棠. 新水令.豆葉兒.柳搖金.姐姐帶五馬.五供養。 帶過曲所用曲牌: 正宮:脫布衫帶過小梁州.小梁州帶過風入松。 仙呂:后庭花帶過青哥兒.哪咤令帶過鵲踏枝、寄生草。 南呂:玉交枝帶過四塊玉.罵玉郎帶過采茶歌.罵玉郎帶過感皇 恩采茶歌。 中呂: 喜春來帶過普天樂.齊天樂帶過紅衫兒. 快活三帶過朝天子四邊靜.快活三帶過朝天子. 醉高歌帶過紅繡鞋.醉高歌帶過攤破喜春來. 醉高歌帶過喜春來.十二月帶過堯民哥. 越調:黃薔薇帶過慶元貞. 雙調:水仙子帶過折桂令.雁兒落帶過得勝令(鴻門凱歌). 雁兒落帶過清江引碧玉蕭.江兒水帶過碧玉蕭. 竹枝兒帶過側磚兒.錦上花帶過清江引碧玉蕭. 一錠銀帶過大德歌.沽美酒帶過快活年. 殿前喜帶過播海令大喜人心. 梅花酒帶過七兄弟.沽美酒帶過太平令. 楚天遙帶過清江引.對玉環帶過清江引. 中呂帶過雙調:醉高歌帶過殿前歡.滿庭芳帶過青江引。 正宮帶過雙調:叨叨令帶過折桂令。 中呂帶過仙呂:山坡羊帶過青哥兒。
元曲有雜劇、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數,小令帶過曲之別。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