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語重音應該在最后一個元音音標上邊聽錄音CD時候發現了個問題
沒有看懂你寫的。法語重音是在最后一個音節上。但是那是單詞,而且每個人讀的習慣不同,好像以前英語聽寫,有的老師喜歡全部讀聲調,有的老師喜歡全部讀降調,但是也不影響重音(英語的重音和法語的不同)啊。句子里有Intonation,又不同了。就好像漢語4個聲調和一個輕聲,說話時是不是只有5個音呢?也不是,否則就像機器人了。句子里都有高矮調的,就像唱歌一樣。semis是不是一個句子里出現的嘛?法語里的intonation很復雜的,我們老師在法國學的新聞給我們說的:1一個沒有斷句的短句子,中間高最后低;2中間有逗號,逗號處最高;3 有括號(解釋作用的)括號里的要略高于括號外的,但是又要低于逗號前的的音高~~~很復雜你初學的話,多聽就找到感覺了。先從短一點的句子開始
2,古羅馬帝國的貨幣單位是什么
古羅馬錢幣的基本單位是阿斯。阿斯本是當地人的計重單位,相當于12盎司,即1拉丁 磅。一定重量的金屬具有一定的價值。自然就成就了商品經濟中的交換媒介。這和我國古代貨幣中的半兩、五銖相同。一阿斯的錢原為重327.45克的大型銅質幣。隨著通貨膨脹,到公元前就已減小到一半。后來逐漸變小變薄。與原來的規格大相徑庭。在意大利語中已成為“一分不值”的同義詞。 銀幣的單位是第納爾(Denarius),現今東歐和中東一些國家所用的貨幣單位就是從此詞演化而來,一第納爾等于16阿斯(早期羅馬共和國時期,一第納爾稱為10阿斯)。到公元214年,卡拉卡拉又鑄安敦尼(Antoninanus),相當于2第納爾。正面頭像常戴芒狀環形飾物。第納爾和安敦尼銀幣隨著貶值,成色越來越差,后期變成鍍銀銅幣。后又用純銅幣代替,稱為福立(Follis)。 金幣的單位是奧里(Aureus)。一奧里等于25第納爾。原重1/30磅。后逐漸減小到1/70磅。君士坦丁時金幣單位更名為沙立迪(Solidus),但實際上早已無力鑄造。金幣奧里鑄量很少,只有帝國初期皇帝,鑄造較多。 以上是三種最主要的古羅馬貨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介貨幣。如: 賽斯特提(Sestertius),等于4阿斯,青銅鑄幣。 都龐地亞(Dupondius),等于2阿斯,亦為青銅幣。 西密(Semis),等于半阿斯。銅質。共和國時代鑄幣。后廢。 屈萊恩(Triens),等于1/3阿斯。銅質。共和國時代鑄幣。后廢。 奎德侖(Quadrans),等于1/4阿斯。銅質。據說當時去浴室一次澡的的費用即為一奎德侖。 賽克斯坦(Sextans),等于1/6阿斯。銅質。共和國時代鑄幣。后廢。 恩賽奧(Uncia),等于1/12阿斯。重為1盎司。銅質。共和國時代鑄幣。后廢。 初期阿斯單位較大,很值錢,所以有必要細分,以便于流通。隨著通貨膨脹,貨幣不斷貶值。阿斯也已太小,當然更不需要其他集中更小的輔幣了。所以,到帝國時期已不再制造。后期則基本上只發行已大變劣的安敦尼和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