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制作高純度白酒的,高度酒又是怎么做成的

1,高度酒又是怎么做成的

經過蒸餾,甚至是幾次蒸餾。酒度就高了。

{0}

2,古人的白酒度數有多高為何能夠做到千杯不醉

白酒是一種非常容易讓人變醉的東西,但是在古代古人卻可以做到千杯不醉那么為什么古人可以做到這樣,現代的人卻做不到這樣了呢?1、和白酒的加工手法有關古代的白酒加工技術一般都是采用純糧食進行發酵而成的,沒有任何酒精的摻入雖然度數很高但是不會給人非常醉的感覺,而現代的白酒加工技術雖然也有糧食發酵但大多數的白酒在制作的過程中都摻入了酒精,所以現代的白酒喝一點就容易讓人變醉,而古代的白酒卻可以做到讓人千杯不醉的狀態。2、和古今人體素質的差距有著很大的關系之所以古代的人能做到喝白酒千杯不醉的效果,白酒的加工技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古人的身體素質要比現代人好得多,因為古代人大多數都進行勞力的運動,身體的素質也跟千杯不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3、古代幾乎沒有假酒古代人造酒方面幾乎不會造假酒,而現代卻有著很多的假酒流入市場,古代沒有假酒的生產也是古人能千杯不醉的一個原因。4、古代人幾乎把酒當水喝古代人能做到千杯不醉的原因主要也跟古代人把酒當水喝有著密不可分的原因,很多古人都把白酒當做了解渴的工具,長時間習慣了白酒的度數也就做到了千杯不醉。5、古代人有著能喝白酒的體質古代人幾乎每個人都有著喝白酒的體質,無論是男女老少幾乎都會喝白酒,而且也都可以做到喝不醉,所以天生的喝酒體質也造就了古人千杯不醉的神話,但隨著時間的變遷和事物變換,千杯不醉的神話也慢慢的沉寂在大眾的視野之中,當然這其中的因素也有很多,上面的這些也只是小編的個人意見,希望對你們有些幫助。

{1}

3,古代的酒怎么做的

傳統釀酒主要是蒸餾,然后收取蒸餾液再提純,經過幾次反復后,封存發酵,這里,選水和糧食也是關鍵。此外,貯藏地點也很重要。你看電視廣告上那些酒窖,窖泥被長時間浸泡,也都變得很寶貝了。這也算是XX年陳釀的由來吧。把糧食捂爛了發酵,然后過濾,再捂,最后就好了葫蘆成熟后,會逐漸變黃脫水。摘下葫蘆用刀子削去頂端10厘米備用,掏空內瓤加工,便可制成酒葫蘆了。我家是做酒的

{2}

4,古代人喜歡喝酒他們是怎么釀酒的呢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在我們國家,酒文化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從很多的歷史文獻當中都有記載,酒是中國飲食文化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也有很多關于酒的詩句。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很多的詩人和文豪都是有酒作伴才寫出了那么優美的詩句。就像人們所熟知的李白他的這一生當中所做出來的詩為人們所熟悉的都是與酒分不開的。等發展到現如今在飯局當中必不可少的也就是喝酒,而且在現如今的飯館當中,各類各樣的酒都有。但是大多數人所提到的就是白酒和啤酒,那么很多人就想問了,在古時候人們到底喝的是什么酒?雖然說古代的科技并不發達,但是在很多的朝代當中,某人對吃喝玩樂都是很有研究的,在酒這方面是不是比現代人還要高級呢?中國的酒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大概在8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到周代的時候有文字記載的關于釀酒方面的問題,并且將酒按照等級進行劃分。那時候酒已經成為了禮樂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用品,那么古人都喝什么酒呢?第一、果酒果酒在古時候是非常受歡迎的一種酒類飲品,最為有名的就是葡萄酒,其實在公元138年,張騫初始西域便將葡萄酒引進到了我們國家。所以說不僅是現代人會喜歡用水果去釀造度數比較低的飲品,在古時候人們更是喜歡果酒。在唐朝時期,統治者對于葡萄酒很喜歡,而且在唐朝最為繁華的時候推動了釀酒業葡萄酒不僅僅是宮廷之人能夠喝到,有很多有錢的大戶人家也能夠喝到葡萄酒。在中國古代像葡萄酒和梅子酒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第二、榨制酒這種酒與現在作比較,就是黃酒在中國古代這種就是一種主流飲品,主要就是有糧食所加工釀造而成度數是比較低的,也是世界上存在的最為久遠的一種酒類。在現在中國仍然有很多人會喝這種酒,尤其是在我國的江南地區會釀造銷往世界各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紹興酒。第三、蒸餾酒這類酒其實就與現在喝的白酒是相類似的,在古代的時候叫做燒酒,是到唐朝時期才出現蒸餾酒的工藝的,也就是說,我國人是到唐朝有了工藝發達以后才喝上燒酒。所以說在中國古代酒的種類還是比較多的,但是大多數的酒類與現代人經常喝的啤酒和白酒還是有著較大的區別的。在度數方面,中國的酒的度數最高是不到20度,所以古人喝酒喝多了也不會有醉的感覺。而最后一種蒸餾酒的濃度是比較高的。蒙古人是比較喜歡喝的,主要是能夠起到御寒的作用,這一類的酒度數達到了30~60度和現如今白酒的度數是有一拼的,但是口感上還是有些不一樣。現如今有不少人喝酒少了情懷,單純的是為了買醉,主要是因為現在的酒的度數真的是很高.

5,古老高梁白酒釀造方法

你說的古法高粱白酒釀造,用專業術語叫(傳統固態法白酒) 先用90度左右的熱燙水泡糧食8小時左右,然后大火蒸糧至八九層熟,然后燜水至裂口率90%以上,然后復蒸,涼攤糧食至40度左右下曲,拌入清蒸處理過的輔料,配糟,20度入池,水份控制在56%一58%之間,進行發酵,8天后就可以蒸酒了!簡單地說,白酒是用糧食做原料,以酒粬為催化劑,使糧食中的淀粉分解而產生乙醇,再通過蒸餾而得的溶液。1、把糧食蒸熟;2、攤涼后加曲、加水;3、裝容器密封發酵;4、發酵后通過蒸餾器蒸酒;5、蒸出后的新酒貯存;6、調整酒的口味。簡單的就是這個過程了。

6,我國古代白酒制作過程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查看 回答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請稍等一會兒哦,馬上為您查詢相關信息 您好,白酒的制作需要經過碎料、配料、潤料及拌料、蒸煮糊化、冷散、加曲及加水堆積、入缸發酵、出缸蒸酒等過程。 為您補充:一、粉碎古用石磨或(驢拉磨)把高粱粉碎成四六瓣,成梅花狀,后用電磨磨成過標準篩的原料。二、配料將粉碎好的原料面和清蒸好的輔料(稻殼)按照100:25-30的比例人工翻拌均勻。夏季一般為25%的輔料,冬季為30%的輔料。三、潤料、拌料將配好料的面楂,按原糧量的40—50%加水進行潤料,水溫為常溫,翻拌均勻,堆積1小時左右,使糧充分吸收水份,有利于糊化,加水量視面濕而不粘,有經驗的釀酒師傅憑手感一捏就能感覺出來。四、蒸煮糊化將面楂上甑鍋進行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前將面楂再翻拌一次,然后用木鍬和菠萁將面楂一層一層地裝入甑鍋,待汽圓后蒸煮糊化1小時左右,使面熟而不粘,內無生心,由有經驗的釀酒師用手捻來感覺蒸煮程度。 補充:五、冷散將蒸好的面楂用木鍬鏟出甑鍋放倒干凈的地面上用木鍬攤薄、勻,進行自然冷散,中途翻拌數次冷散,視溫度達到夏季為20—22℃為宜,冬天為16—18℃為宜。六、加曲、加水堆積將泠散好的面楂按原料的25%左右的比例加入曲粉,加入50%左右的水,水為常溫,用木鍬進行翻拌,使之均勻,用手掌捏住面楂從手指縫擠出1—2滴水為宜,然后進行堆積,堆積時間不低于1—2小時。 補充:七、入缸發酵將堆積好的酒醅用竹簍人工入到缸里,上邊蓋上石蓋進行發酵,地缸一般埋在地下,缸口與地面平齊,缸的間距為10—20cm。入缸的酒醅的淀粉含量在9—12%之間,水份含量在55—57%之間,酸度在0.8—1.1mol/g之間,糖份在0.5—0.6。Be′之間,發酵周期一般為21天。發酵時要掌握酒度的變化,一般應遵循“前緩升、中挺、后緩落”的原則。即入缸后,溫度逐步上升,發酵中期,溫度應穩定一個時期,然后到發酵后期,發酵溫度緩慢下降。前緩升:一般入缸到6—7天溫度升至25—27℃,酒醅發甜,說明發酵正常。中挺:從入缸的第8天到11天,溫度降升至32—34℃,連續四天。后緩落:從入缸12天到21天,溫度逐漸下降,每天以下降0.5℃為宜,出缸時酒醅的溫度降至26—28℃,發酵好的酒醅應有不硬、不粘的感覺,色澤呈紫紅色。 補充:八、出缸蒸酒發酵到21天的酒醅用竹簍抬出至甑鍋邊進行蒸餾,裝甑時應按照“穩、準、細、勻、薄、平”的原則進行操作,裝甑蒸汽應按照“兩小一大”的原則進行操作,流酒時蒸汽應按照“中酒流酒,大氣追尾”的原則進行操作,接酒時應依照酒花大小程度來判別酒頭、原酒和酒尾,看花接酒都是憑釀酒大師傅的經驗來判別,接酒一般接到0°。酒頭、原酒和酒尾都分級分缸儲存,一般儲存6個月以上酒體成熟。 以上就是白酒制作過程 祝您生活愉快? 如果幫到您的話,希望給個贊哦,謝謝謝謝謝啦親 更多7條 

7,古代的人事怎么樣量酒的

酒樽,斤斗酒本有古時的量杯的,多去博物館看看用斗吧用升斗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1、《考工記.梓人》引《韓詩》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2、豆——一種高腳木制器,豆其實是古代盛肉盛菜的器皿,常用以裝醬、醋之類的有汁調味品,但也用來盛酒。《考工記》有“食一豆肉,飲一豆酒”的記載,有人說豆和斗字通,斗也是盛酒器。   3、斗——也是酒器,不能和量器升之斗相混。但它確實是容量比較大的酒器。《詩.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的詩句,京劇《珍常寨》里李克用的唱詞也有“太保傳令換大斗”的句子。斗酒大概是平常人的適宜酒量,一斗是一大盞。  4、觥——一種平底、有把、口上刻有牛凹圖形的大口酒器。《詩.周南. 卷耳》有“我姑酌彼凹觥”的詩句,舊注說:“觥大七升,以凹角為之。”但并不一定是角制的,考古家發現有銅凹,容量確比通常酒杯為大,所以后人常泛稱大酒杯曰觥。5、觚——觚字古與“瓠”通,即是葫蘆,古人常用葫蘆殼當作飄盛水漿,當然也可以盛酒,這種酒器的名稱大概由此而來。觚是大口、底部縮入的酒器,它的容量,據《儀禮》鄭玄注:“爵,一升;觚,二升;觶(也是大口酒器),三升;角,四升。”但也有說是角可容三升的。 6、爵 ——一種三腳、大腹、有把、飾有禾紋的酒器,古書上說可容酒六升。7、卮——一種扁圓形的大肚酒器。〈史記〉記載項羽在鴻門宴上賜給劉邦的武衛樊噲喝的酒就用卮,可見是一種大容量的酒器。〈史記〉說項羽給樊噲“則與斗卮酒”,當是特別的大卮,可容一升。   8、角——一種圓形的酒器,同時也是量器。《呂氏春秋.仲秋》:“正鈞石,齊升角”意思是要校正給一量器和衡器。注說:“石、升、角、皆量器也”。依次序排列,角在升之后,顯然比升要小,后世酒肆里賣酒用來從壇里舀酒的長柄酒提子就是角。〈水滸〉傳里的梁山泊好漢到酒店里常喊酒家打幾角酒,可見宋元明時代已經如此。現行的酒店的酒提子(角)有半斤提,四兩(現制為市秤二兩半)提兩種。9、石——一 淳于髡說:“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說明石也是酒的計量單位。

8,中國傳統釀酒有那些方法

樓主,你好!酒的品種繁多,就生產方法而論,有釀造酒(發酵酒)和蒸餾酒兩類。釀造酒是在發酵終了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青酒等,出現較早。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現較晚。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有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氣里、塵埃中和果皮上都附著有酵母菌。在適當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變成酒漿,自然形成酒。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人類釀酒的歷史約始于距今四萬~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只是機械地簡單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 真正稱得上有目的的人工釀酒生產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之后開始的。這時,人類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后又有了制作精細的陶制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成為可能。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約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出現雕刻著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用大麥、小麥、蜂蜜等制作了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該地區已開始用苦味劑釀造啤酒。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谷物釀酒提供了可能。《中國史稿》認為,仰韶文化時期是谷物釀酒的“萌芽”期。當時是用蘗(發芽的谷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中國早期釀造的酒多屬于黃酒。 中國是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就是用酒曲造酒。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絲狀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曲造酒,使淀粉質原料的糖化和酒化兩個步驟結合起來,對造酒技術是一個很大的推進。中國先人從自發地利用微生物到人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條件選優限劣而制造酒曲,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秦漢,制酒曲的技術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述了12種制酒曲的方法。這些酒曲的基本制造方法,至今仍在釀造高粱酒中使用。 唐、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紅曲,并以此釀成“赤如丹”的紅酒。宋代,制酒曲釀酒的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1115年前后,朱翼中撰成的《酒經》中,記載了13種酒曲的制法,其中的制酒曲方法與《齊民要術》上記述的相比,又有明顯的改進。 中國古代制曲釀酒技術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發明蒸餾器以前,僅有釀造酒,在中國主要是黃酒。中國傳統的白酒(燒酒),是最有代表性的蒸餾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所以一般人都以為中國在元代才開始有蒸餾酒。其實,在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雍陶的詩句中,都曾出現過“燒酒”;另對山西汾酒史的考證,認為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已有了白酒。因此,可能在6~8世紀就已有了蒸餾酒。而相應的簡單蒸餾器的創制,則是中國古代對釀酒技術的又一貢獻。酒的品種繁多,就生產方法而論,有釀造酒(發酵酒)和蒸餾酒兩類。釀造酒是在發酵終了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青酒等,出現較早。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現較晚。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有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氣里、塵埃中和果皮上都附著有酵母菌。在適當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變成酒漿,自然形成酒。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人類釀酒的歷史約始于距今四萬~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只是機械地簡單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 真正稱得上有目的的人工釀酒生產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之后開始的。這時,人類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后又有了制作精細的陶制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成為可能。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約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出現雕刻著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用大麥、小麥、蜂蜜等制作了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該地區已開始用苦味劑釀造啤酒。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谷物釀酒提供了可能。《中國史稿》認為,仰韶文化時期是谷物釀酒的“萌芽”期。當時是用蘗(發芽的谷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中國早期釀造的酒多屬于黃酒。 中國是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就是用酒曲造酒。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絲狀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曲造酒,使淀粉質原料的糖化和酒化兩個步驟結合起來,對造酒技術是一個很大的推進。中國先人從自發地利用微生物到人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條件選優限劣而制造酒曲,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秦漢,制酒曲的技術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述了12種制酒曲的方法。這些酒曲的基本制造方法,至今仍在釀造高粱酒中使用。 唐、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紅曲,并以此釀成“赤如丹”的紅酒。宋代,制酒曲釀酒的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1115年前后,朱翼中撰成的《酒經》中,記載了13種酒曲的制法,其中的制酒曲方法與《齊民要術》上記述的相比,又有明顯的改進。 中國古代制曲釀酒技術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發明蒸餾器以前,僅有釀造酒,在中國主要是黃酒。中國傳統的白酒(燒酒),是最有代表性的蒸餾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所以一般人都以為中國在元代才開始有蒸餾酒。其實,在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雍陶的詩句中,都曾出現過“燒酒”;另對山西汾酒史的考證,認為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已有了白酒。因此,可能在6~8世紀就已有了蒸餾酒。而相應的簡單蒸餾器的創制,則是中國古代對釀酒技術的又一貢獻。

9,酒最早是怎么釀造的

早在3000多年前,古代中國人就做出了一種叫酒曲的原料,用它釀出來的酒甘甜芳香,回味綿長。幾千年來,酒曲一直是中國酒釀造的秘訣。現今,并沒有多少人真正了解我們的祖先究竟是怎樣釀造出美酒的。   在成都市區有兩條古代人工開鑿的河流——府河和南河,兩河交匯處有一座合江亭,亭子附近是一條長不足5里,寬不過5米的街道———水井街。20世紀末,一個不大的改擴建工程使水井街名揚天下。   1998年8月,一個酒廠準備對位于水井街19號一個普通院落內的配制車間進行擴建改造,當時挖出了很多碎瓷片,從瓷片的文字上來看,估計是明代的。   1999年3月,考古隊進入現場,開始發掘工作,很快就發掘出了一個清代的酒坊遺址,隨后又在清代遺址的下面,發現了明代的酒坊遺址。   水井坊的考古發掘讓人們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古代中國人釀酒的全過程。   在水井坊一共發現了4處灶坑遺址,其中兩個是近代灶坑,兩個是清代灶坑。   蒸煮糧食,是中國人釀酒的第一道程序,糧食拌入酒曲,經過蒸煮后,更有利于發酵,在傳統工藝中,半熟的糧食出鍋后,要鋪撒在地面上,這是釀酒的第二道程序,也就是攪拌、配料、堆積和前期發酵的過程。晾曬糧食的地面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晾堂。水井坊遺址一共發掘了3座晾堂,依次重疊。晾堂旁邊的土坑是酒窖遺址,就像一個個陷在地里的巨大酒缸。水井坊發掘出了8口酒窖,內壁和底部都用純凈的黃泥土涂抹,窖泥厚度8厘米到25厘米不等。   酒窖里進行的是釀酒的第三道程序,對原料進行后期發酵。   經過窖池發酵老熟的酒母,酒精濃度還很低,需要經進一步的蒸餾和冷凝,才能得到較高酒精濃度的白酒,傳統工藝采用俗稱天鍋的蒸餾器來完成。   人們在清代層面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圓型遺存,乍一看,有點像水井。考古學家最后定論,這是目前可以確定的中國最早的生產蒸餾酒的實物。當年在基座上架著巨大的天鍋,天鍋分上下兩層,下面的鍋里裝酒母,上面的鍋里裝冷水,基座上柴火旺盛,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氣體被上面的冷水冷卻,凝成液體,從管道流出,這就是蒸餾酒。   人們以此推斷,在清代,這里生產的就是蒸餾酒,而且技術已經和現代釀酒技術十分接近。專家對水井坊幾口老窖池的微生物進行了檢測,分離到紅曲和根霉。水井坊考古證實,中國最晚在元末明初,就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蒸餾酒釀造技術。   中國的蒸餾酒分為濃香型、清香型和醬香型等等,水井坊釀造的酒屬于濃香型白酒,是中國蒸餾酒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它在釀造技術上最大的特點是用泥窖釀酒,成為中國釀酒工藝中一個特殊的門類。它的發源地就是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只有這里才能產生非常好的濃香型的酒。   由于目前發掘的面積有限,第三層以下還沒有深挖,因此,在遺址的下面很可能還埋藏著更早年代的文物和遺址,不同歷史層面的廢棄、啟用的真相也許會在未來的進一步發掘中給我們一個更加合理的解釋。

10,古代的酒是怎么釀的

酒的起源  酒的起源,我國古籍記載各不相同,一說源于軒轅黃帝,一 說始于禹時儀狄。從現代科學的觀點來看,酒的起源是經歷了一個從自然酒過渡到人工造酒的過程。  我們知道,凡是含有糖分的物質,如水果,蜂蜜、獸乳,很 容易受到自門然界中的發酵微生物的作用而產生酒。所以,不少人認為:最原始的酒,應該是由含糖水果自然發酵而成。這在古人 的筆記上屢見不鮮。眾所周知的猿酒當是自然酒之一。第一代人工飲料酒  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是先進入游牧社會,然后再進入農業社會 的。人類最早的人工飲料酒的發明,則是游牧時代用獸乳釀造的乳酒。因為獸乳中含有乳糖,能自然發酵生成乙醇(酒精)。這種 乳酒,古稱醴酪(《周禮、禮運篇》)。也就是說,第一代人工飲料酒,不添加任何糖化發酵劑,全靠自然形成。今日的內蒙,西 藏、青海等地的少壯民族,仍保留了這種獸乳制酒的習慣。這大約是距今7000到1萬年以前的事。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酵酒)  我國回第二代人工飲料酒是加了糖化發酵劑來釀成的,又稱人 工發酵酒(針對非蒸餾酒而言),亦簡稱發酵酒。所加的糖化發酵劑,就是大家熱悉的曲蘗。這是我國的一大特點,它又分為天然 曲蘗釀酒和人工曲蘗釀酒兩個階段。 (1)天然曲蘗釀酒(第一階段)  用天然曲蘗釀酒是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第一階段。出現在農 業產生前后。我們祖先因認識到野生植物的淀粉種子可以充饑,便搜集貯藏以備冬用。誠然,農業社會出現以后,貯藏的谷物就更 多。由于當時保存的方法原始、粗放、條件差,谷物在貯藏過程中受潮發芽,長霉的現象比較普遍,吃剩的熟谷物也會發霉,這 些發芽長霉的谷物,形成了天然的曲蘗,遇到水以后,自然會發酵生成酒。為此,必然啟示人們模擬。從而懂得和掌握了制造曲 蘗的方法,并用于釀酒。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曲蘗是不分家 的,是混合在一起的。《淮南子》提出:清釀美酒,始于耒耜。”也就是說酒源于農 業之初。 (2)用曲作酒,用蘗作醴(第二階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釀酒技術的進步。到了農耕時代的 中、晚期,曲蘗分為曲、蘗(谷芽)、黃衣曲(糖化用曲、醬曲、 豉曲)。于是,人類把用蘗釀制的“酒”稱為醴,把用曲制作的酒 方稱為酒。也就是說,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發展的第二階段,實現曲、蘗分家。  醴盛行于夏、商、周三代,秦以后逐漸被用曲釀造 的酒取代。至于曲蘗分家的具體時間,可能在階級社會的商周時期。  為什么用蘗作醴的方法會被淘汰呢?正如明代末宋應星指出的 那樣?“古來曲造酒,蘗造醴。后世厭醴味薄,遂致失傳,則并蘗法亦“亡”(《天工開物》)。從發酵原理來看,蘗(谷芽)是單邊發 酵,在發酵過程中,僅起糖化作用;因此,醴中含乙醇量很低。而用曲制酒,則是邊糖化邊酒化的復式發酵,亦稱雙邊發酵;所 以,酒中的乙醇含量較高。從生產技術的角度判斷,用曲制酒的方法,比用蘗制醴要先進得多,必然要淘汰用蘗作醴的方法。中國是啤酒的發源地之一  啤酒是用麥芽釀造的。我國用蘗(谷芽)造酒(醴)的時間, 與巴比倫用麥芽造啤酒都同時出現在新石器時代。兩者之間是否有聯系,已無法查考。可以肯定,巴比倫人因沒有發明創造出釀 制高度糧食酒的方法,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淘汰了蘗這一方法。糧食酒出現的年代  我們平時所指酒的起源,系指糧食酒的出現,也就是發酵酒 的出現。第二代人工飲料酒的出現,應在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 7000年。因為,這時人類社會已進入以農耕為主的原始社會,這 已從地下出土的大量飲酒、釀酒器皿中得到證實。曲和發酵酒(第二代酒)的發展  曲是一種利用固體培養物保存微生物的好方法。在干燥條件 下,微生物處于休眠狀態,活性容易保持不變。這種方法的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曲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貢獻,19世紀傳入西 方,不僅改變了西方自古沿用麥芽糖化谷物,然后再加酵母菌發酵成酒的方法,還奠定了酒精工業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曲給現代發酵工業和酶制劑工業帶來了深遠影響。  根據殷墟的發掘,發現了用大缸釀酒的釀酒場所,其規模相 當可觀,可以判斷,釀酒技術已有較大的進步。史家記載的“紂為酒也、同船糟丘而牛飲者,3000馀人為輩”雖有夸張,確實反映了釀酒業的規模。  到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以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 展,釀酒業也有了更大的進步。不但設立了專門機構,指定專職官員來管理酒的生產,還制訂了釀酒的工藝操作,這些都促進了釀酒技術的發展。  到了秦漢、釀酒技術有了進一步發展和提高,一是研究原 料,并進行分級;二是曲的品種迅速增加,僅漢初楊雄在《方言》,中就  記載了近10種。最初人類用的是散曲,至于大小曲出現的時間,一般認為大曲是秦漢以前,而小曲稍早,當在戰國以前。  西漢的制酒方法是:“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酒六斛六斗。 其配方與今日黃酒的配方比例比較接近。  到了公元5世紀,北魏賈思勰在其編寫的《齊民要術》中, 系統而又詳盡地總結,記載了各種制曲的方法,釀酒的操作、工藝規范。這些技術很快傳到朝鮮、日水、印度支那及南洋等國。 日本三大酒神廟之一的山松尾神社,就是公元701年由一個姓秦的中國酒師建造的。爾后北宋竇革的《酒譜》,朱翼中的《北山酒經》等都系統地 總結與記載了大量的制曲和釀酒的工藝方法,如酒壇內部涂蠟或漆;新酒必須殺菌,煮酒用松香,黃蠟作消泡劑; 榨酒用壓板, 裝壇酒應滿;制曲原料不蒸也不煮,用生料,上次老曲涂在生 (新)曲外面(類似按種)等等,這些都說明釀酒技術上的進步和發展。北宋的又一大進步是紅曲的發現與應用。明代李時珍和宋應 星分別在《本草綱目》和《天工開物》中都有詳細的記載。以上所述的酒并不是蒸餾酒,全都是發酵酒,也稱釀造酒,即屬今日黃酒的范疇,放不贅述。第三代人工飲料酒——蒸餾酒的出現(唐代)  蒸餾酒今多稱為白酒,又叫燒酒。這是我們祖先為了提高酒 度,增加酒精含量,在長期釀酒實踐的基礎上,利用酒精與水沸點不同,蒸烤取酒的方法。蒸餾酒的出現,是釀酒史上一個劃時 代的進步,是我國的第三代酒。對這樣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中外學者都想弄清,至今仍在探索之中。大多數的西方學者認為,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蒸餾技術和蒸餾酒的國家。因為蒸餾技術與我國古代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一旦掌握了蒸餾方法,必然 會運用到酒的蒸餾上。單就蒸餾技術來看,我國至遲應在公元二世紀以前便掌握了。那么,我國蒸餾酒的出現應在何時呢?過去,由于受李時珍“燒酒非古法也,自元始創””保存了啤酒的生產方法。而中國,如前所述,發明了曲, (《本草 綱目》)的影響,不少同志誤以為始于此。進而由此伴生了“燒酒西來說”,或曰“外來說”。關于這個問題,李時珍本人也不能自圓其說,他在這之后的葡萄酒條中寫道:“有如燒酒者,有大毒。 ……燒者取葡萄數十斤,同大曲釀榨,取入甑蒸之,以器承滴 露,紅色可愛,古者西域造之,唐時破高昌始得其法。”唐破高昌 當在貞觀14年(公元640年),一唐一元,相差競達六、七百年。為此,擬稍詳敘干后。  大量的歷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已經否定了“蒸餾酒始于元朝”之 說。北宋田錫的《麴本草》中便記載了一種酒是經過反復二至三次的蒸餾而得到的美酒.度數較高,飲少量便醉。說明此時我國 已懂得蒸餾酒的制作方法。1163年南宋吳誤的《丹房須知》上也記載了多種類型完善的蒸餾器。同期的張世南的《游宦紀聞》卷 五也記載了蒸餾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情況。1975年河北承德憾青龍縣出土的一套  金代銅燒酒鍋的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敦煌 壁畫中的西夏釀酒蒸餾壁畫也可證明,十世紀以前,即北宋以前,我國已出現了蒸餾酒,這己為多數學者所接受。  如前所述、公元640年唐太宗時,我國新疆地區便會制作蒸餾 酒了;故“唐破高昌始得其法”,說明唐代已出現了燒酒。也就是說,我國在公元七世紀便有了蒸餾酒。  關于這個問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方心芳先生在《曲蘗釀 酒的起源與發展》一文中指出,唐代可能出現蒸餾酒。這個判斷不僅與前述的“唐破高昌始得其法”是相印證,而且大量的唐代文獻也說明了這一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772~846)詩云:“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雍陶(805~?)亦有“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之名句。李肇的《國史補》也記 載有劍南之燒春等等。以上是從蒸餾酒的名稱來看。從蒸餾工藝來看,唐開元年間(713~755),陳藏器《本草拾遺》中有“甄(蒸)氣水”,“以氣乘取”的記載。此外,近幾年來出土的隋唐文物中,還出現了只有15~20毫升的小酒杯,如果沒有燒酒,肯 定不會制作這么小的酒杯。  這些都充分說明,唐代不僅出現了蒸餾酒,而且比較普及。正如朱寶鏞教授最近指出的那樣:“西南地區可能先有燒酒,所以雍陶喝到了成都燒酒,連長安都不想去了。”(1981年《對外貿易》第四期)、  這個判斷也是正確的。從已發現的文獻記載來看,貴州少數 民旅彝族文獻《西南彝志》第十五卷《播勒土司·論雄偉的十重宮殿》在論述隋末唐初的這件事時曾說:“釀成純米酒,如露水下降。”這就是簡單的蒸餾酒工藝的記載。《西南彝志》的記載,與唐太宗破高昌時的“用器承取滴露”,《本草拾遺》和元代《飲膳正 要》的“用好酒蒸熬取露”等記載,恰相呼應。因此,唐代出現了蒸餾熬酒已無庸置疑。

11,中國白酒是怎么釀造的

1.古代的白酒是如何釀造的?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古圣先賢釀酒的首選材料都是純糧,而純糧釀造的酒有一點跟酸酯分離的裸體酒很有相似之處:“它們的酒液都是渾濁的”,所以歷史上經常把酒稱作為——濁酒。到了元朝才出現了蒸餾酒,但釀酒工藝還是在純糧之中加入大曲、小曲或麩曲,然后在窖室中進行發酵,到了一定程度后糧食中的糖分會轉化成乙醇,酒漿初成后再進行過濾,入酒甑蒸餾。酒甑在古代又叫天鍋,形狀像個大蒸籠。在鍋中燒水,將加了曲精之后的酒糟放入蒸鍋里,用鍋爐往蒸鍋里壓住蒸汽。乙醇的沸點是78.3oC,而水的沸點是100oC,所以在用蒸汽加熱的過程中,水還沒有沸騰,乙醇就已經先沸騰了,這樣就可以將酒從酒糟里蒸餾出來。乙醇蒸汽會順著鍋蓋上面的管子上行,經過冷凝后就得到了蒸餾酒。這就是傳統白酒的釀造工藝和原理。這種酒的第一個特征是用糧食發酵,釀造工藝被稱為“純糧固態發酵法”;第二個特征是一定要加曲。2.好酒的釀造工藝標志有哪些?什么叫曲?曲就是糖化發酵劑。糧食里的淀粉和糖必須要經過發酵才能轉化為乙醇,而發酵需要有一個媒介來促進糧食的糖化,這個媒介就叫糖化發酵劑,也就是曲。曲和老百姓家里蒸饅頭用的酵母是一類東西。有一種說法叫“糧為酒本、曲為酒骨”,充分說明了“曲”的重要性。因為曲決定了酒的香味,曲里面的微生物和微量元素決定了酒的風格和味道。曲有很多種。采用純糧固態發酵法釀酒時加的是大曲,大曲是用麥子高溫制成的,發酵期長,菌曲很長,微生物含量非常豐富。和大曲相對的是小曲,小曲是用米制成的,發酵溫度低,發酵時間較短。最好的酒當然就是大曲酒,小曲的發酵方式及微生物、微量元素的含量跟大曲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除此之外還有第三種曲叫麩曲,用這種曲做出來的酒就叫麩曲酒。現在的二鍋頭就屬于麩曲酒。好酒在釀造工藝上的三個基本標志就是“大曲、純糧、固態”,這是傳統的釀酒方法。不過顯然現在的酒遠非如此簡單了。白酒芳香濃郁,醇和軟潤,風味多樣。我國的名白酒,歷史悠久,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白酒俗稱燒酒,是一種高濃度的酒精飲料,一般為50~65度。根據所用糖化、發酵菌種和釀造工藝的不同,它可分為大曲酒、小曲酒、麩曲酒三大類,其中麩曲酒又可分為固態發酵酒與液態發酵酒二種。 原料配方 凡含有淀粉和糖類的原料均可釀制白酒,但不同的原料釀制出的白酒風味各不相同。糧食類的高粱、玉米、大麥;薯類的甘薯、木薯;含糖原料甘蔗及甜菜的渣、廢糖蜜等均可制酒。此外,高粱糠、米糠、麩皮、淘米水、淀粉渣、甘薯拐子、甜菜頭尾等,均可作為代用原料。野生植物,如橡子、菊芋、杜梨、金櫻子等,也可作為代用原料。 我國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發酵法,在發酵時需添加一些輔料,以調整淀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常用的輔料有稻殼、谷糠、玉米芯、高粱殼、花生皮等。 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曲。以淀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淀粉需要經過多種淀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一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淀粉為主的原料做培養基,培養多種霉菌,積累大量淀粉酶,是一種粗制的酶制劑。目前常用的糖化曲有大曲(生產名酒、優質酒用),小曲(生產小曲酒用)和麩曲(生產麩曲白酒用)。生產中使用最廣的是麩曲。 此外,糖被酵母菌分泌的酒化酶作用,轉化為酒精等物質,即稱之為酒精發酵,這一過程所用的發酵劑稱為酒母。酒母是以含糖物質為培養基,將酵母菌經過相當純粹的擴大培養,所得的酵母菌增殖培養液。生產上多用大缸酒母。

12,古代藥酒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藥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圣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藥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于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藥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制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藥釀制及傳統熱浸法等制作藥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藥文獻記載,古人的藥酒與現代藥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藥酒多以釀制酒的藥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藥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制作,含酒精量在30%50%,制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一般來說,現代藥酒的制作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于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藥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藥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于不善于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藥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制作藥酒時,通常是將中藥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后。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后即可飲用。藥酒制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圣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藥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采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于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藥酒的制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制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藥釀制及傳統熱浸法等制作藥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藥文獻記載,古人的藥酒與現代藥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藥酒多以釀制酒的藥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藥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制作,含酒精量在30%—50%,制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1、一般來說,現代藥酒的制作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于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藥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藥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于不善于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采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藥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  2、制作藥酒時,通常是將中藥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后。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后即可飲用。藥酒,即為藥材與酒的融合體,其起源眾說紛紜,有說,商朝、唐宋,近年來,根據最新的說法,藥酒源于明朝。種類有: 補氣益血酒 ,八珍酒,保健酒萬全堂、春生堂、松筠堂、固本藥酒、衛元藥酒、月桂補酒、烏雞白鳳酒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