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白酒多少度不醉,為什么古代的酒多少度數

1,為什么古代的酒多少度數

由于酵母菌在高濃度酒精下不能繼續發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濃度一般不會超過20%。

為什么古代的酒多少度數

2,我國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

古代人之所以喝酒用壇子,并不是因為他們的酒量有多好,而是釀出來的酒實在度數太低,質量不足就用數量來代替。古代的酒大都是釀造酒、發酵酒,一般最多十幾度或者為10度以下的米酒,因此,古代喝酒,考驗的根本不是酒量,而是肚量。

我國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為何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

3,古人常說千杯不醉那古代的酒到底是多少度

古代好多酒其實是米酒。就是現在的醪糟湯。李白喝的千杯也是酒精飲料。要是白酒早都酒精中毒了。從現在的角度看就是和醪糟湯差不多等級的。不過古代也有高度酒。考古發掘中就挖出來過保存完好的古酒。

古人常說千杯不醉那古代的酒到底是多少度

4,古時候喝的酒是什么酒多少度

米酒之類的…谷物酒…度數很低…因為他們沒有好的釀酒技術…就保存不了會變質…所以古人喜歡喝新酒…度數當然很低
白水對酒沒有度數

5,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為什么古人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從古至今,人們的酒桌文化一直存在并進化著,同時酒也在進化著。不過可能我們會疑惑,古人的酒量到底有多大,為什么沒有見他們喝醉過呢?難不成是我們的酒量退化了?看電視劇之類的發現古人都是千杯不醉,萬杯不倒,為什么現在喝上斤半就撐不住了呢?李白更是放出豪言壯語,會須一飲三百杯!那么是什么原因令古人這么豪邁呢?其實原因很簡單,有以下幾條。第一條就是釀酒技術及其落后,古時候的釀酒技術肯定不和咱們現在的一樣,之前的釀酒技術及其的簡陋,原始時代的時候直接就是直接儲存然后發霉就成了最基本的酒,那是我們釀酒的原型!到了漢代的時候人們開始用糧食進行釀酒,要知道糧食在當時是很珍貴的,所以釀酒技術不會有太大的提高,那時候最多只有8度;到了北宋釀酒技術進行了改善,到達了15度左右,但是跟我們現在的白酒依舊有一定的差距,要知道現在的度數都是40度打底!第二條就是酒的度數不高,前面只是簡單的說了下釀酒的技術,現在再來詳細的說一下度數,在古代的時候酒的度數普遍在10度左右,不會再比10度高了,及時我們說的宋代的時候,那時候也是金字塔頂尖的人才有資格喝那種度數較高的酒,普通人一輩子可能根本就沒有聽說過!那時候的酒更偏向于甜美,并不是現在的辛辣!所以說,我送當時即使喝了18碗酒,也就是幾瓶啤酒的量,讓咱們現在的人喝幾瓶啤酒,你覺得能有什么事情呢?肯定是什么事情都沒有啊!所以說,在古代喝酒并不是考察你有酒量多大,而是考察您的肚量有多大!

6,武松打虎時喝的酒多少度

武松打虎時喝的酒是景陽岡,現在的景陽岡沒有古代的度數高,現在的最高度數景陽岡是52°,也就是說,武松打虎時的景陽岡最低是52°
打虎時喝了十八碗,打蔣門神時喝了四十多碗 古代的的酒都是糧食酒。度數應該低不了。從和店小二的對話來看。景陽岡的酒度數應該高一些,至于具體是多少
那是蒸餾法烤酒技術還沒有傳入中國,所以專家判斷,武松喝的酒比啤酒高不了多少,最多也就十多度

7,古代的酒多少度為啥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

古代酒的度數一般都是在10度左右,就和現在社會當中的啤酒度數是差不多的。也正是因為古代酒的度數比較低,所以很多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像現在有很多人喝好幾箱啤酒都不會醉一樣,其實是一個道理。在我國古代社會當中,酒這個東西出現的還是比較早的,但是畢竟當時的釀酒技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落后的。而且當時所有的酒基本上都是依靠一些糧食或者是五谷雜物釀制而成的,所以這些釀制而成的白酒度數肯定是比較低的。和現代白酒的區別其實是非常大的,因為現代白酒動不動就是40多度50多度,就算是酒量再好的人,可能喝個一瓶白酒就已經醉了,但是這種現象在古代這很難見到,很多人認為是古代人的酒量比較好,但實際上是因為古代酒的度數比較低而已。當然了,古代人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作比較的苦,用的體力比較的多,所以和現代人比起來,古代人也是更能吃更能喝一些。在古代社會當中,米酒應該算是比較常見的白酒了,但是由于這種酒的度數非常的低,大概也就只有6度左右,所以在古代當中,很多人其實會把這種米酒當成飲料來喝,就像在現代社會當中,我們喝那種雞尾酒或者是和雪碧一樣。一直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遼國還有金國,以及其他的一些游牧民族時不時的就來侵擾北宋的邊境,所以說戰爭給當時北宋末年的人民帶來了非常大的災難,但是這些少數民族同樣也是帶來了非常高超的釀酒技術,所以在北宋末年,白酒的度數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一直到清朝時期,則是出現了很多的蒸餾酒,這個時候已經慢慢取代了傳統的那種釀制酒,所以在清朝末期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已經找不到能夠整壇整壇喝白酒的人了。

8,古人喝的酒大概相當于現在的多少度

記得有人考證過,根據人體的耐受情況,不會超過20度。也就是10到20度之間,有人認為是18度
在元代以前,古人們喝的大多是低度灑,度數和現在米酒差不多.所以<>中武松能喝18大碗,現在有些人能喝啤酒的也能喝10多瓶的. 到了明代,出現了高度酒.但那時酒基本上是純糧釀造,而現在很多酒是用食用酒精勾兌的,你想要什么味他們就給你兌什么味的.
古代的酒度數都很低,但大概多少不知道

9,古人的白酒度數有多高為何能夠做到千杯不醉

古人愛喝酒,曹操用杜康解憂,李白喝四斤酒照樣寫詩,陶淵明更是嗜酒如命。最厲害的要屬武松了,一連喝了十八碗,還打死了一只老虎。您看,這古人,動不動就是一頓喝,好像還千杯不醉的樣子,那他們真的這么能喝嗎?要評判一個人能不能喝,最重要的一點是,得知道他們喝的酒有多少度。先拿曹操來講吧,他生活在三國時期,那時候的酒,都是把黍[shǔ]和高粱煮爛后,再加入酒曲發酵釀成的。要 知道,這酒醪[láo]的酒精濃度達到20%以后,酵母菌就不發酵了。也就是說,當時的酒最高不會超過20度,差不多在12到18度之間吧,和現在的紅酒差不多。其實,在元代之前,我國的釀酒技術不高,所以釀出的酒,度數也都不高。武松在景陽岡喝的酒也就只有17、8度,喝個十八碗或許只會喝撐,應該是不會醉的。那,元代之后,人們喝的又是什么酒?酒的度數可以達到多少度呢?據記載,元代時,蒸餾酒和蒸餾器從西方傳入中原,人們這才學會了蒸餾糧食酒醪。也就是將酒醪加熱,得到酒精濃度高的酒氣,再將收集好的酒氣冷卻,變成無色的酒液,這種酒液也就是辛辣濃烈的白酒,度數可達到30度到65度不等。元雜劇中,就常有“去買一瓶打剌酥[dǎ là sū],吃著耍”的句子,這里的“打剌酥”指的就是白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白酒還按照香型分類成,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馥郁[fù yù]香型等。從此,烈酒盛行,再喝度數低的米酒也就不夠勁,不盡興了。所以,不管是李白豪飲三百杯,還是武松獨飲十八碗,都不算是真正的能喝,畢竟他們喝的酒只有區區18度嘛。要是穿越回古代,說不定您還能喝倒他們呢!各位看官,您以為呢?

10,古代酒的度數武松的十八碗酒等于多少二鍋頭

武松的18碗酒沒有辦法和二鍋頭相提并論啊。現在已知的蒸餾酒技術是在漢朝就有了,蒸餾所取得的酒還是很純的,高度白酒。所以曹操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詞,說明杜康這酒歷史悠久,古代釀酒不是放開的,是官府行為,因為糧食緊張啊。但是到了唐朝,私人釀酒管的就不嚴了,所以有“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葡萄美酒夜光杯”等等的經典詩句。“綠蟻酒”是個什么東東呢,說白了就是“一壺濁酒”,食物或者水果經過發酵釀造的酒,不純液體里面有很多的殘渣。到了宋朝,武松喝的就死這個濁酒,類似于現在的黃酒、花雕、啤酒、葡萄酒等等吧,度數不穩定3度—15度不等。現在家庭當中也有好多人在自己做酒,不難,挺容易的,喝起來也不難喝。另外關鍵是宋朝的盞扁平且敞口,不能裝多少。總體來說18杯紅酒,喝下去也夠牛的了,第二天肯定頭疼,哈哈。

11,古人的白酒度數有多高是如何做到千杯不醉的

其實古人的白酒都是低度酒,所以就能做到千杯不醉了。一、被歪曲的白酒歷史觀我們不要被現代白酒商家把白酒歷史歪曲了,都把它們的歷史弄上幾百、幾千年。其實,白酒的歷史只是從明代起源,興于清代。那些千年的歷史只是牽強的,比如,古井貢,把自己的歷史弄到漢代去了。那時人家還在青梅煮酒呢?幾乎所以的白酒品牌都這樣在我們歷史里面找出一些牽連,就把自己白酒歷史弄到漢唐去了。讓我們一直以為白酒從古代就有的。其實,真正的國酒:黃酒。是一種釀造酒,一種低度的。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十八碗不過崗等等都是喝的低度酒。釀造酒,是由谷物淀粉糖化發酵產生的酒,不經蒸餾提高酒精度,所以,它的酒精濃度度只是靠自然發酵產生的,自然發酵需要酵母,而酵母能承受的酒精度最高不會超過17-20度。這還要看釀造工藝,以及酵母(酒曲)的工藝。而越遠古,這種工藝越低,最早的酒也就只有啤酒的度數。比如:醴,一種麥芽釀造的酒,類似啤酒的度數。二、古時候的白酒非現代的白酒我們現在喝的“白酒”,其實還有幾個名字:燒酒,白干。燒酒,很容易理解,就是需要加熱蒸餾出來的烈酒。白干,白指的不是顏色,而是沒有顏色,干指的沒有糖,不甜。燒酒是白酒的釀造工藝,白干是白酒的狀態特點。現代的白酒歷史雖然很久,但是真正大行其道的也只在明清時期。所以,宋及以前的古時候的白酒,是真的白色的酒。而不是燒酒、白干的白酒。雖然在漢唐的歷史記載中有關于燒酒喝蒸餾器。但不能確切肯定,就算有,但也沒有形成規模市場。歷史界比較肯定的是,宋元時期才出現蒸餾酒的成熟技術,但只有在清代才真正形成產業和消費市場。三、古時的白酒就像如今的黃酒,黃,指的酒的顏色,古時的白酒,就是指的白色的酒。古時因為釀酒原料、酒曲、工藝等原因為也多種顏色的酒液出現。比如:綠醺,金波。白酒,則是比較普通的米酒,只有釀造工藝好的米酒才會過濾成清酒。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12,古代人喝的酒是什麼現在的什麼酒

米酒
真正的糧食酒
古人喝的算是一種啤酒 沒有現在的白酒度數高
白酒 而且度數很低
古人喝的算是一種啤酒 沒有現在的白酒度數高 也是幾度 所以古人有的自稱千杯不醉 來表現自己酒量過人
燒酒..真正的蒸餾酒 由于酵母菌在高濃度酒精下不能繼續發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濃度一般不會超過20%。 采用蒸餾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質,其揮發性不同的特點,可以將易揮發的酒精(乙醇)蒸餾出來,蒸餾出來的酒汽中酒精含量較高,酒汽經冷凝,收集,就成為濃度約為65-70%(v/v)的蒸餾酒。 宋代以后,燒酒,燒春才是真正的蒸餾酒;

13,中國古代如三國時期酒里面的酒精含量是多少啊還有其原料

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酒,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松喝的十八碗酒相當于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
是啊。大多都是黃酒吧。
《水滸傳》是虛構的,人物除了宋江其它都是虛構的,想怎么寫就怎么寫,還說張順在水底能呆七天七夜呢。《三國演義》中提到的這些人物是真的,但三國演義畢竟是一本戰爭謀略型的小說,又不是什么古代生活劇,作者光是寫這些就弄了120個回合,還有什么空去寫誰誰酒精肝了,那接下去準備怎么個寫法。。。再說,三國演義也是七分虛,人物真的,事情是假的。李白蘇軾這種文人,活的久的一個都沒有,當時又沒有很發達的醫療技術,誰知道他們有沒有得過酒精肝呢?萬一有酒精肝,但那時候的人不懂,那也沒辦法啊。肝臟本身是沒有神經的,所以一般有一些炎癥沒有什么明顯癥狀和疼痛感的,等到疼痛的時候,是因為肝臟腫脹,碰到其他器官了,其他器官感到不舒服了,那時候肝病已經很嚴重了。所以有些人生前感覺不到不適也是很正常的。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