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秦漢朝酒多少度
秦漢時期早的酒是以糯米、高粱、大麥等釀造,一般來說酒精度是不會高的,米酒的酒精度大概是20度左右。不過秦朝趙酒最為強烈,燕酒比較軟綿,秦酒苦澀,這些當然是資料所說,具體是怎么樣,可能無法確切的說。
2,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
我國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
00:00 / 05:30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3,古代的酒多少度
古代的酒度數不高,一般在十幾度左右,最高不高于二十度。古人喝的酒跟現在喝的酒不一樣,現在的酒大都是蒸餾酒或者是酒精勾兌的酒,但是在古代古人們喝的酒可都是純手工釀造的酒,這種酒跟現在的葡萄酒度數差不多。在秦朝時候,釀酒用的是曲、蘗兩種酒母,到了漢朝時候,以蘗釀造的醴逐漸消失,那時候制作的曲大都是麥子為原料來制造酒曲。到了唐朝的時候,釀酒技術更加先進和嫻熟,開始用大米為原料,然后用曲母培養紅曲,這樣的“酒”,發酵和糖化更完美。到了元朝后,蒸餾器傳到了東方,這時候人們才煉制出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其制作工藝是將醪糟加熱,得到最高的濃度。此時的酒精度就能達到30到65度了,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烈酒逐漸盛行開來。
4,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什么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由于古代的釀酒技術比較的落后,所以古代酒水的度數大概都是在10度左右,有少數的烈酒度數可以達到20度,所以在電視劇中才會有很多的人喝了很多酒都不會喝醉。和現在的蒸餾酒或者勾兌酒不同的是古代釀酒的原材料多為糧食,再加上提純技術的落后所以其中酒精的含量并不高,也只有8度或者9度左右,所以在古代才會有很多的人在奔波勞累之后選擇用酒水來解渴,否則依照現在的酒水度數能夠用酒解渴的都是“大牛”啊。古代的酒水喝到嘴中最明顯的感覺應該就是“甘甜”了,并不像現在的酒一樣喝過有種“灼燒”的感覺。最早秦朝的時候使用的是發霉的谷粒也就是“曲蘗”制酒,再后來到了漢朝之后選擇以小麥為原材料進行釀酒,但是以小麥為原材料成品率并不高,會造成很多的浪費。直到唐朝時期經過對釀酒技術的革新,再加上以“大米”為釀酒的原材料使得酒的質量高出了好幾個等級,也是這個時候酒水成為了文人中的“熱銷品”,更是有李白等人為唐朝的酒水做“免費廣告”。喝了度數不高的酒水之后就會進入半昏迷的狀態,這個時候詩人就會有更多的靈感,而他們詩中口述的仙界大多也都是醉酒之后的幻想吧。再到后來宋朝末期元朝的時候提純技術更加的精煉,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以以前從來不同的高度白酒,而這種酒水的度數甚至可以達到30多度。因為元朝是蒙古少數民族統治時期,而蒙古族因為長期處于寒冷之中所以對于烈酒的追求遠遠大于中原人,也是從元朝之后高度白酒開始盛行起來,而低度的酒水開始走向沒落。
5,秦朝有酒了嗎
一、秦朝當然有酒了。一說酒起源于遠古與神農時代。另一說是夏代始有酒。二、酒的化學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雜醇和酯類物質,食用白酒的濃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數有60度以上),白酒經分餾提純至75%以上為醫用酒精,提純到99.5%以上為無水乙醇。酒是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釀造而成的。我國是最早釀酒的國家,早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釀酒技術,并不斷改進和完善,現在已發展到能生產各種濃度、各種香型、各種含酒的飲料,并為工業、醫療衛生和科學試驗制取出濃度為95%以上的醫用酒精和99.99%的無水乙醇。三、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大體上,古酒約分兩種:一為果實谷類釀成之色酒,二為蒸餾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于遠古與神農時代。《世本八種》(增訂本)陳其榮謂:“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儀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為此種酒,恐是果實花木為之,非谷類之酒。谷類之酒應起于農業興盛之后。陸柞蕃著《粵西偶記》關于果實花木之酒,有如下記載:(廣西)平樂等府深山中,猿猴極多,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猿酒。若此記載真有其事,則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類釀成之酒,應始于殷。殷代農業生產盛,已為多數學者公認。農產物既盛,用之作酒,勢所必然。以朱芳圃編《甲骨學》下冊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見;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復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豐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國,史書所載,斑斑可考。(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經商周、歷秦漢,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后才出酒的,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餾、最大的突破就是對酒精的提純。數千年來,中國的釀酒事業,在歷史的變遷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釀造出了許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應當地風土人情的各類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禮酒俗,無不構造出一個博大的淵深的名酒古國。晉人江統在《酒誥》里載有:“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說明煮熟了的谷物,丟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條件下,可自行發酵成酒。人們受這種自然發酵成酒的啟示,逐漸發明了人工釀酒。 我國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戰國策》:“帝女令儀狄造酒,進之于禹。”據考古發掘,發現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許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記載。藁城縣臺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時還有發酵作用,漢代班固在《白虎通·考點》中亦有芳香的藥酒意思的解釋。羅山蟒張鄉天湖商代墓地,發現了我國現存最早的古酒,它裝在一件青銅所制的容器內,密封良好。至今還能測出成份,證明每一百毫升酒內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氣味,說明這是一種濃郁型香酒,與甲骨文所記載的相吻合。周代,釀酒已發展成獨立的且具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并設置有專門管理釀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漿人”、“大酋”等管職。酒,是人類各民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一大飲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實物酒是伊朗撒瑪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彌人;中國最古老的實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漢代御酒,據專家考證系糧食酒(也有專家認證為黃酒,作為黃酒工作者聞之為之躍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飲,可謂奇也!中國甲骨文中早就出現了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從中可以佐證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記載更是枚不勝舉,如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即醉以酒,即飽以德”(《大雅·即醉》)的詩訊《周易》、《周禮》、《禮記》、《左傳》等典籍中,關于古代酒俗的記載更多,如“酒者可以養老也”(《禮記》)、“酒以成禮”(《左傳》)等。這說明酒存在著多種用途,是生活習俗中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