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古代酒真的那么好喝嗎為啥叫瓊漿玉液
- 2,為什么古時候的酒那么好喝
- 3,古代人為什么那么能喝白酒
- 4,中國白酒為什么在古代能喝那么多還不醉吶武松真的能喝十八碗嘛
- 5,古人為什么都那么好酒
- 6,古代的白酒度數有多高古人酒量怎么那么好為何能夠做到千杯不醉百
- 7,古代人為什么那么能喝白酒
- 8,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在口感上有什么不同嗎
- 9,為什么古代的酒埋的越久越好喝呢
- 10,古代人的酒量為何如此好喝很多壇酒都不會醉
- 11,白酒煮一下好喝嗎為什么古代人都煮酒喝
- 12,古人為什么那么能喝酒精度數和現代相比怎么樣
- 13,古代人用酒壇子喝酒古代人為什么那么能喝哦
1,古代酒真的那么好喝嗎為啥叫瓊漿玉液
古代沒用肥料,無污染,形容酒好呀!
古代的酒都是純糧食釀造的,哪像現在的酒精勾兌難喝死了。
2,為什么古時候的酒那么好喝
那個時候沒有塑化劑,沒有工業酒精,而最重要的是························那個時候蒸餾技術不夠高,酒精度數很低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根本不醉人。
3,古代人為什么那么能喝白酒
也有大部分人不能喝酒的呀!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2!1. 古代人身體好 還有就是從小就鍛煉喝酒 因為古代只有白酒啦!他們經常喝 這樣可以提高酒量的呀 2. 就是古代的白酒度數低
古代上網假酒比較多 喝酒和喝開水 沒什么區別 放在現代 讓他試試二斤老白干絕對撂倒他
4,中國白酒為什么在古代能喝那么多還不醉吶武松真的能喝十八碗嘛
古代的白酒是糧食釀造的,酒的度數比較低,而且喝過后也不會太傷身體,現在的酒,一般的都是酒精兌的,酒精度高,喝了對身體也不好,所以現代人喝酒肯定不行,而且容易醉,你看到的武松喝酒,是喝的糧食酒,十來度,跟啤酒差不多,十八碗,按照比例兌換的話,相當于喝了六瓶啤酒,沒事的
5,古人為什么都那么好酒
這其實有個生活環境的影響,現在都是待客倒茶,其實唐朝以后茶葉才普及(南方盛產茶葉,漢唐以前經濟中心一直在北方。茶葉有是有,但沒普及)所以漢唐時期都是大碗酒待客,那久而久之,好酒的人自然就多了
從古至今都好酒好么。。。
因為文人大都有懷才不遇的心態,所以愛借酒澆愁,還可以激發創作的靈感,一般文人基本有兩大愛好,即好酒和貪色
6,古代的白酒度數有多高古人酒量怎么那么好為何能夠做到千杯不醉百
我國古代的酒是釀造工藝,而并非現在蒸餾法,相對來說酒精度度數是很低的。由于當時釀酒技術的限制,酒里酒精度數不高。還有一個原因是計量單位不同,李白斗酒詩百篇,相信他喝的一杯酒應該只有二十五克左右,所以能干杯不醉,也是有原因的,但文學中也有夸張的成份。度數差異較大古代釀造酒的原料多為谷物,米類,釀造法造酒有一個極其關鍵的條件,溫度。溫度絕對不能超過20度的,超過20度的溫度發酵菌就會死亡,酒就會變質,所以想要釀造出口感上品的酒,溫度絕對不能過高,這樣釀造出酒的度數也通常在10-17度左右。在各地發酵菌群的不同,發酵時間長短的不同,氣候溫度不同等條件下導致酒的度數有較大差異。器皿容量小古人盛酒的酒器與現在相比差異很大,老龍口酒文化博物館館長趙志闖稱:“過去有半斤八兩的說法,是十六進制,過去的和現在的‘兩’相比要小。”古人喝酒千杯不醉雖然有夸大的成分,但也不失為真,而且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大碗喝酒的豪情和喝酒后詩意泉涌的才情。“濁酒”發酵酒由于是自然發酵,所以酒體和酒糟是混合在一起的,酒體非常渾濁,因此古人稱之為“濁酒”。“濁酒”是指渾濁的酒,酒的濃度不高,又沒過濾還會有渣在里面,自然喝不醉。古代階層分劃制度嚴苛,有錢的太有錢,窮的又潦倒不堪,窮人沒錢喝好酒,只能喝最劣質的酒當然醉不了人,但有酒勝于無,那管好壞之分。喝酒的態度古人和現代人對酒的態度也不一樣,古代在天冷的時候多喝酒可以保暖,強身健體,舒筋活血,只要能夠把控好量,對健康還是有益的。現代人喝酒更多帶著一種功利,無論是買酒,還是喝酒,都是為了討好某些人。喝酒應該帶著一種舒適、愉悅的心情,小酌幾杯或適度暢飲這才是對酒真正的態度。
7,古代人為什么那么能喝白酒
古代的白酒釀造水份較多,古代熟稱"水酒",大部份市場上出售的白酒酒精含量低,所以古代人看上去都能喝
也有大部分人不能喝酒的呀!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有2!1. 古代人身體好 還有就是從小就鍛煉喝酒 因為古代只有白酒啦!他們經常喝 這樣可以提高酒量的呀 2. 就是古代的白酒度數低
古代上網假酒比較多 喝酒和喝開水 沒什么區別 放在現代 讓他試試二斤老白干絕對撂倒他
因為那時還沒有啤酒!
因為古代工藝水平落后,酒精度數低
8,古代的酒和現代的酒在口感上有什么不同嗎
因為釀酒技術的不同,口感肯定有所不同,古代的酒多是糧食發酵的,沒有脫糖,以甜酒為多而有雜質,現代的液體酒雖然也是以糧食為主,可富含酒精,但添加各種原料提升口感。古酒以甜酒為主說起中國的酒文化,那是可以追溯到商周,甚至更久之前,不過以前的酒濃度都比較低,最初的時候大概也就是3度左右,后來隨著釀酒技術不斷發展,提升到10到20度左右,在酒濃度上與現代的啤酒差不多,而蒸餾技術大概是元后期才有的,所以元宋之后,酒濃度達到與現代差不多的狀況。因酒濃度的不同,酒本身的味道就有所不同,加上最初釀酒是以糧食為原材料發酵制造的,大部分是米酒,米粒之中含有的糖分并沒有脫去,所以古酒以甜酒為主,就算是果酒,也一樣沒有脫糖。古酒口感略有雜質我們看電視經常看到一個細節,就是古裝電視劇的人不是大口壇的唱酒就是拿著篩子慢慢篩酒喝。大碗大壇的原因就如上面所說,因濃度較低,不容易醉,所以喝多也沒什么,那為什么需要篩呢?原因就是古酒是封存發酵的,酒成之后并沒有進行任何過濾,一旦開封搖動,里面的東西會混起來,如果直接喝的話會喝到雜質,所以在喝的時候是需要篩濾一下的。元朝之后的酒大多是采用了蒸餾技術,不僅在酒濃度之上有所提升,雜質也得到控制。淺說白酒“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 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有人認為白酒在唐的時候就已經興起了,不過之前叫燒酒,“生姜不可與燒酒同用。 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這是趙希鵠在《調燮類編》寫的,但這個似乎又不能作為考證,還有一說是元朝游牧民族自外國傳入,“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這是《飲食辯》中的說法。酒文化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不斷在傳承之中發展新的技術,其實古法釀酒,據說是口感更為飽滿,更有悠長的回味,與現代添加多種成分不同,更有酒感,我未曾切身對比過,不知你對比過嗎?
9,為什么古代的酒埋的越久越好喝呢
專家解釋:酒中含有多種有機酸,儲存過程中,醇類物質就會與有機酸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一種叫“酯”的新物質。由于新生成的這種酯類物質都具有各自的特殊香氣,所以經一定時間儲存的酒大都變得格外香醇。因此,人們通常把酒的這種“酯化反應”稱之為“生香反應”。 酒的“酯化反應”相當緩慢,一般優質酒要儲存4至5年左右才能變得香氣濃郁,酒味醇厚。因此,酒的這一“生香反應”過程也被稱為酒的“有效儲存期”,也就是說酒的儲存期以4至5年為最佳,并非“愈陳愈好”。如果達到有效儲存期后,仍繼續盲目儲存,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酒精濃度下降,使酒味變淡、香氣消失,乃至發生質的變化。所以,將酒無限期地存放是沒有意義的,會適得其反。
放得越久越好喝的酒,所謂陳釀,是要放在專門的酒窖、酒桶或者酒器里面儲存并且陳化的。市面上銷售的酒,通常是勾兌酒,不滿足酒質純凈穩定的要求,而且一般商場也達不到酒窖要求的溫度、濕度和光線的要求,普通的酒包裝也不能確保酒液不與空氣接觸并發生氧化反應。所以,通常市面上銷售的酒,最好即買即喝,幾萬塊買的法國葡萄酒,保存不好的話也會很快變質。
10,古代人的酒量為何如此好喝很多壇酒都不會醉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出現了很多的人,他們用自己的人生給后世的我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故事。有趣的是,人們倘若看多了古代的故事亦或者是電視劇,會發現古人非常喜歡喝酒,并且有著各式各樣的酒,同時酒量還很大,比如李白便是一生愛酒之人。那么問題來了,古人的酒量是否都很大呢?不然為何每次喝幾壇都不會醉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第一, 古代的計量和如今的大為不同。古人十六兩是一斤,而現在十兩是一斤。換句話而言,古代的一兩相較于如今我們的一兩而言,是比較少的。而這樣的說法,其實在古人的長度計量單位上也有所體現,比如如今的一尺為33公分,而古代動不動便是八尺,倘若放在現在就是兩米六多的身高,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計量單位不同,定然會給人不同的感觸。第二, 古代的酒水度數是比較低的。顯然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釀酒技術也在不斷提升。而古代的釀酒工藝是比較粗略的,一般而言是很難控制度數的,換句話而言,就是他們制造出來的酒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度數。根據歷史資料表明,古代的酒大多都在十度以下,甚至僅僅只有五六度。倘若用現在的情況進行對比的話,大概就跟啤酒一個度數。而現在很多人,其實喝酒的時候,酒量好的人也能夠喝個十幾二十瓶。如此一來的話,人的酒量自然很好,喝上個幾碗也是可能的。當然,古代的酒度數之所以低,主要是因為它們采取了微生物發酵的技術,一般采用五谷亦或者是谷子去釀酒,然后利用自然界中的酵母菌發酵從而形成酒精。而這樣制造出來的酒,顏色一般是黃色的,所以又被人們稱之為黃酒,其口感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偏甜的,比如如今的很多水果酒便是如此。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釀酒技術不但提升,并且開始有了蒸餾酒。其實蒸餾酒便是將發酵后的酒進行一次亦或者是多次的蒸餾,從而提取出高純度酒液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酒的度數得到了提高,很多酒的度數可以達到40度以上,甚至最高的達到了68度,比如國外的蘭地、伏特加、朗姆酒等都是蒸餾酒。而由于宋代時期,人們的釀酒技術有了提升,所以產生了白酒,其度數是比較高的,很難讓人出現大口飲酒的局面。由此不難看出,倘若你要評價一個人的酒量的話,不能夠只用他喝酒的數量去評判,而應該結合他們所喝的酒的類型、度數等因素,否則就容易出現古人很會喝酒這樣的錯覺。而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也并非是事實的體現。
11,白酒煮一下好喝嗎為什么古代人都煮酒喝
酒和黃酒差不多,所以需要熱喝,涼喝傷人。現在估計是沒人賣了,因為現在的就比他喝的高級多了,當然,假酒除外。 東漢末期,曹操發現家鄉已故縣令的家釀法(九醞春酒法)新穎獨特,所釀的酒醇厚無比。將此方獻給漢獻帝。這個方法是釀酒史上,甚至可以說是發酵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補料發酵法。這種方法,現代稱"喂飯法"。在發酵工程上歸為"補料發酵法"(Feed-batch fermentation )。補料發酵法后來成為我國黃酒釀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齊民要術》中的釀酒法就普遍采用了這種方法。 "九醞春酒法"就是在一個發酵周期中,原料不是一次性都加入進去,而是分為九次投入。《齊民要術》收錄了此法,該法先浸曲,第一次加一石米,以后每隔三天加入一石米,其加九次。曹操自稱用此法釀成的酒質量很好。故向當時的皇帝推薦此法。 《齊民要術》中的補料法除了上述?quot;遞減補料法"外,還有"遞增補料法"。如"法酒第六十七"國的"__米酒法",第一次加料3斗三升,第二次加六斗六升,第三次加一石三斗二升,第四投加料二石六斗四升。最重要者應是根據曲熱強盛決定加料量。 漢代開始采用喂飯法,從酒曲的功能來看,說明酒曲的質量提高了。這可能與當時普遍使用塊曲有關。塊曲中根霉菌和酵母菌的數量比散曲中的相對要多。由于這兩類微生物可在發酵液中繁殖,因此,曲的用量沒有必要太多,只需逐級擴大培養就行了。喂飯法的方法故在本質上來說也具有逐級擴大培養的功能。《齊民要術》中神曲的用量很少,正說明了這點。 據《西京雜記》:漢制:宗廟八月飲酎,用九醞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做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九醞,一名醇酎"。
究竟對腸胃有刺激,熱酒可以減少刺激不過現在的人都喜歡那種刺激的感覺,一般只有老人才會煮酒了
應該是把里面的甲醇蒸發掉吧酒主要是乙醇,但是里面會有少量的甲醇,甲醇有劇毒。因為他們的沸點不同,所以可以用煮的方法蒸發掉里面的甲醇。
白酒煮了之后會更加香醇,特別在冬天古人可以獲得更多熱量。還有你注意到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青梅煮酒”古人就是把梅子放入酒中,能使其擁有普通白酒沒有懂得獨特的味道
白酒只能燙 不能煮因為酒精的沸點比水要低 白酒煮沸了 剩下的就是水了燙過的白酒味道比較濃郁 暖胃古人沒有蒸餾技術 他們喝的是發酵過的原漿可以煮 煮了以后味道更加濃郁
古代沒好的蒸餾技術,蒸餾到宋朝才有,明朝才成熟。所以以前的白酒度數很低的,很少人喝,古人都喝黃酒的,所以說煮酒論英雄。
12,古人為什么那么能喝酒精度數和現代相比怎么樣
釀造酒又被稱為糧食酒,歷史文化十分久遠,最開始可追溯到黃帝時期。釀造酒要以稻米、黍米、粟米等農作物,通過發醇釀制成的。大家經常在電視劇或是資料中看到古人喝酒都是用腌菜壇子來喝,并且也有很多人是喝酒不醉,她們喝了大量酒之后就和心里難受一樣,難道真的是古代人比當代人的酒量更好嗎?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緣故不是這一,其實就是古時候制酒的專業技術水平并不是很高,終究,當年的技術性是有限的,并沒有蒸餾技術,酒的品質根本沒辦法與現代酒對比。古人可以喝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她們喝的酒近視度數不太高,通常是在七度到十度中間,跟我們當代啤酒的度數也沒有多大區別。但當時,這類酒已是頂尖的了。大部分民酒的品質很有可能都不及這種呢,假如釀得不好,味兒會像醋一樣,釋放出一股怪味,終究,制酒和釀醋的流程原材料是一樣的。制酒實際是一項不斷完善的專業技術。當代純糧白酒會比古時候純糧白酒好很多。古酒多見釀造出來酒,酒精的近視度數非常低,與現今啤灑或水果酒基本一致。因而《水滸傳》中的英雄們用飲酒來止渴,如果讓她們喝現代的純糧白酒,念書強的純糧酒,確保她們越喝越渴。武松在景陽崗打老虎時,說成三碗不過崗,但是我喝過整整十八碗,大家想想,如果將十八碗酒放到一個容器里,加在一起等同于一大桶可口可樂了,幸虧那時候喝的是近視度數相對較低的純糧酒,如果換為現今純糧酒得話,可能無需打老虎了,直接送進醫院就行了。其實呢,在西漢之前的階段,酒已經出現了,但是當時的酒的度數都不高,一般而言不會超過3度,你需要放進當代得話,最多算得上飲品,西漢之后慢慢地近視度數有點兒提升,可能就十幾度以上,跟現今啤灑或是太久類似,直至清朝純糧白酒發生,才可以酒的度數跟現在類似,大家想想,誰知道,在明清時期有喝酒不醉的人物,酒的度數提升了,即使再喜歡喝酒的人也不行喝進去許多高度白酒。因而,古代人常見腌菜壇子飲酒,一下子一兩壇就沒了,不是因為酒的量好,而是他們酒的度數過低,質量不好只能用總數來彌補,當代醉鬼假如穿越到古代,還可以在幾秒內超過很多傳說中酒神包,終究,很多當代人全是接納酒精測試得人,好多人如果一天不喝半公斤或兩公斤,便會很不舒服。古人喝酒為什么可以喝酒不醉,可以說是古代人比當代人酒勁更好嗎?當然不是了,終究那時候釀造的酒度數太低了,所以才有許多喝酒不醉的人物,你要讓他們喝現代的純糧酒,不一定能比我們普通人強是多少。
13,古代人用酒壇子喝酒古代人為什么那么能喝哦
古代的酒大多十幾度。 古代酒的度數和味道 由 kzeng 在 Sun, 2005-01-16 20:04 提交 歷史 俺也算個酒徒吧,前幾天滿世界的發帖問哪里有賣青島啤酒,還不遠幾十mile的跑過去,呵呵,雖不是“無夕不飲”,但是一飲輒盡,期在必醉。可巧俺MM是四川人,也是好酒量,知音,知音:) 閑話休說,直入正題。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 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也許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 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1:度數低2:也不是很能喝,能喝都是電視劇的拍攝手法3:古代的酒大多數是為了治病的
古代的酒度數都很低! 跟現在的米酒差不多
你看見過古代人喝酒,那時導演騙你的,他們是喝水。古代有釀酒(米酒),果酒,燒酒(白酒),前兩種酒可以大量喝,燒酒大量喝不翹了才怪。
古代酒的酒精濃度很低和現在米酒差不多,所以可以,若是現在的酒必醉
因為那時的酒不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