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為什么是綠色,為什么我家燒的白酒發綠微綠色

本文目錄一覽

1,為什么我家燒的白酒發綠微綠色

用黑橡膠管子輸送白酒會出現發綠色。
恭喜您,燒出了竹葉青……

為什么我家燒的白酒發綠微綠色

2,白酒為什么變綠

咨詢記錄 · 回答于2021-06-15 白酒為什么變綠 白酒經過很久時間的貯存,不會變綠。 能夠變綠是貯存白酒的容器造成的。 “燈紅酒綠”指的是酒水在過去用銅器裝成造成的銅離子進入酒中

白酒為什么變綠

3,醬香型白酒為什么會變綠色

醬香型白酒由于釀酒工藝采用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溫度一般高達40℃以上,在高溫工藝的影響下,所釀造出的酒顏色會呈現微黃(或不明顯)。在之后的貯存過程中,酒體會產生氧化還原反應與酯化反應,氧化還原反應主要是酒中的一些醇氧化為醛類,醛又氧化為酸;而醇酸緩慢的酯化反應使白酒因貯存時間增加而總酯含量上升,隨著酯類物質的升高,酒體顏色便會有所加深,同時也使酒產生更為濃郁的酒香。這樣就會使正常生產的醬香型白酒的顏色隨貯存時間的延長而越來越明顯。

醬香型白酒為什么會變綠色

4,燈紅酒綠為什么說酒是綠色的

"燈紅酒綠”中的“綠”,就是綠色的意思!古代有的酒的顏色,如翡翠一般,清涼透明,相當漂亮!一位資深考古學家在電視中解釋說:這就是成語“燈紅酒綠”中“綠”的顏色。

5,燒出的白酒有淺綠色的油脂是怎么回事

有兩種可能,導致釀造的白酒出現綠色。1、入池發酵溫度高了,發酵節奏快,蒸餾白酒出現綠色的。2、設備衛生不好,有生銹的、污染的地方,蒸餾白酒時候帶入白酒中所致。白酒生產過程,夏季歇伏,做的低溫緩慢發酵,高溫生酸多,還容易掉排,出酒率下滑特別明顯。釀酒設備多選擇白鋼材質制作,白鋼耐腐蝕。次之或選擇鋁板制作。

6,古人喝的酒為什么是綠色的

古代的酒釀,尤其家釀,沒有榨煮過程,較為粗糙,酒熟后即可過濾飲用。過濾不凈,碎米、碎渣浮在酒面,甚至有的酒糟也沒有濾出,這樣的酒古人也稱之為“濁酒”,所以,古代的人既說喝酒,也說吃酒,就是喝酒時連同酒糟一起吃下去。

7,用白鋼裝白酒三年后酒色發綠是么原因還能喝嗎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查看 回答 親,您好!不能,白酒變色就是很明顯的標志。特別是國標已經明確表示白酒應該無色,透明,無懸浮物,無沉淀物。白酒變綠的原因可能是你使用了含鐵容器裝酒。白酒中含有少量的酸,酸和鐵發生反應,變成亞鐵離子,亞鐵離子很明顯的顏色就是淡綠色。也有可能是銅離子經過絡合形成銅離子絡合物,呈現綠色。這種情況都是嚴重不符合飲用標準的。

8,白酒有綠東西怎么回事

白酒本身的常見變化,不會產生綠色。 如果容器有銅部件,上面會出現綠色銅銹。 空罐進入雨水,會生長青苔之類綠色植物。 如果是這樣,恭喜你,創造出了“綠色白酒”。 黃色,鐵銹。 白色,酒度低,水多了。 白色顆粒,水的硬度大了,生成鈣鎂鹽沉淀。 出現藍色,與高粱的單寧有關。

9,白酒為什么變綠

摘要 儲存時間稍長的白酒,會有一些微黃,但外觀看似是青綠色,是折光的原因。 咨詢記錄 · 回答于2021-06-15 白酒為什么變綠 您好,您的問題我已經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請稍等一會兒哦~ 儲存時間稍長的白酒,會有一些微黃,但外觀看似是青綠色,是折光的原因。

10,茅臺酒為什么是綠色食品

茅臺鎮1號窖屬于純糧大曲醬香型白酒,制造工藝特殊,與濃香型白酒和清香型白酒截然不同。一瓶醬香酒從原材料進廠到成品出廠至少經過五年的打磨,在這其中,兩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攤晾,然后加曲,高溫堆積,再入池發酵,經過取酒、存貯、勾兌等,在窖池和空氣中龐大的微生物群的共同作用下,自然而然各種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盡數羅置于酒中。

11,白酒為什么變綠

變綠了,不是發霉,可以食用的。這是蒜跟酒精發生了化學反應引起的,具體的我也說不清楚。制作過程不見陽光,產生的綠色并非葉綠素,而是大蒜綠色素。無論傳統加工的大蒜制品,如臘八蒜、糖蒜等,還是現代加工的大蒜制品,如大蒜干粉、蒜片、大蒜濃汁、蒜泥、大蒜精油等,加工中難免要面對大蒜出現的綠變問題,要想控制并合理應用大蒜綠色素產物,就要先弄清大蒜綠變的機理。 綠色素實際上是由一種先生成的藍色素和一種后生成的黃色素組成。產生色素的轉變過程是,先產生蒜藍素,再轉變為蒜綠素,蒜綠素產生時間很短,即轉變為蒜黃素。在大蒜加工過程中,國內外都有蒜泥變綠的報道,產生的綠色素也不是常見的葉綠素,與我國傳統食品“臘八蒜”中的綠色素成分相同。從物質變化分析,大蒜細胞中的生物活性物質硫代脂肪族半胱氨酸亞砜和硫代丙烯基半胱氨酸亞砜等含硫化合物在蒜酶的作用下,生成硫代亞磺酸酯、丙烯基硫代亞磺酸酯、烯丙基硫代亞磺酸酯,作為大蒜色素物質的前體,進一步發生大蒜綠變。低溫是打破大蒜休眠、激活蒜酶、發生綠變的條件。在色素形成過程中,γ-谷氨酰轉肽酶是必不可少的。“臘八蒜”綠色素的形成與洋蔥紅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烯丙基與丙烯基硫氧化物同時存在時,就發生綠變,存在丙烯基硫氧化物,不存在烯丙基硫氧化物時,就發生紅變。蒜酶對大蒜的綠變起著催化作用。腌制“臘八蒜”的醋酸起到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作用,使大蒜在不破壞細胞壁的前提下發生綠變。烯丙基與丙烯基半胱氨酸亞砜在蒜酶的催化作用下成為色素中間體,其進一步與大蒜中含量高的堿性氨基酸,如賴氨酸、精氨酸,反應生成色素前體,最后與大蒜中的不飽和化合物生成蒜綠色素。研究中還發現,色素的提取物含硫量明顯比普通蒜提取物的含硫量高,表明色素是一類含硫的非葉綠素化合物,并且“臘八蒜”的這兩種色素的提取物都顯示出比普通大蒜提取物高的抗氧化活性。這提示大蒜經過“臘八蒜”的加工,不僅優化了風味,而且功能活性可能也得到優化。 研究中還發現,綠變大蒜提取物的活性功能比純化的色素的效果更好,這提示在進一步研發產品時,生產臘八蒜功能食品可能比加工蒜綠素膠囊更有開發價值。但分析清楚蒜綠素的物質組成和生成機理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前提。

12,古代的酒為什么說是綠色的

你想說“綠綺”?我以為我對此也一直感到很好奇啊。。。月·小南苦艾酒就是綠色的… 法國出的…月·小南苦艾酒就是綠色的… 法國出的…anytime50年茅臺就是綠的咕咚趙斗羅xiaomiao因為古代的釀酒技術比較落后,用的是酒糟,然后由于技術原因導致酒糟過濾不完全,因此酒中會有一些酒糟混雜其中,所以酒看起來就是綠色的了。xiaomiao所以詩中的“綠蟻”是對酒糟顆粒的一種比喻。白好酒糟不是黃白色的嗎beYuOu對的,是有銅.古代的酒都用青銅器裝,等現在挖出來已經很久了,銅氧化,使酒中混入銅離子,銅離子是綠色的。PS:青銅器不是灰綠的,你想想古代拿給皇上的東西能是破的嗎,那都是金黃色的,跟金子似的,只是時間一久,等從土里挖出來,就成了灰綠的了。所以現在有的電視劇里的兵器都是綠了巴幾的,搞笑。。。碧落羽仙LZ可參見“三酒五齊”老黃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我的理解還是雜質。自己拿綠葡萄釀過,由于之前沒把水分去干凈,長出一層霉菌。不過那菌也是白的。

13,為什么白酒還是綠的呢

人們在形容奢侈或繁華時常說“燈紅酒綠”,“燈紅”很容易理解,那么,“酒綠”該怎么解釋呢?翻看古人詩歌,常常有“綠酒”一詞,陶淵明有“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之句,杜甫有“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晏殊亦有“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等句,古代的酒是綠色的嗎?最初之時,由于釀造技術落后,人們喝的是濁酒。所謂濁酒,是指將一定的糧食例如麥、黍、秫(高粱)、稻、曲、糵(釀酒的曲)等加熱煮熟后,加上酒藥(酒曲),短暫發酵而釀成,這樣釀出來的酒其酒精濃度很低,所謂“釀之一宿而成體,有酒味而已”。至今,江南民間的很多地方還保持有這樣的釀造風俗。同時,酒中的酒糟也未濾除,所以,早期人們不說喝酒而說吃酒,就是因為不僅喝酒,還要吃酒糟。最初的濁酒由于含有雜質會略顯渾濁,但仍是無色液體。在發酵的過程中,由于尚未撇出酒糟,酒面上會浮起一層淡綠色糟沫。這種淡綠色泡沫很細碎,《釋名》曰:“酒有沉齊,浮蟻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就是說酒上的這層浮沫。這本是酒在釀造過程中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但是因為愛酒,文人墨客們愛屋及烏,開始用一些美好的詞匯形容這種浮沫,稱其為“綠蟻”或“浮蟻”,并逐漸演變成為對酒的昵稱。南朝謝朓在《郡臥病呈沈尚書詩》中就有“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之句,可見,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稱呼酒為“綠蟻”。當然,最著名的還是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宋人楊萬里在形容水質清澈時用到的詩句是:“水色本正白,積深自成綠。”在人們的視覺中,本來無色透明的水,由于量大而往往呈現出青綠色。因此,人們在形容水時往往會想到綠色,如“青山綠水”“碧水藍天” “碧海青天”等等。同樣,酒亦是無色透明物體,并且就是由水與糧食釀造而成,因此也很容易被人附會成綠色。同時,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綠代表著純潔、清爽,是一種基于生命張力的顏色。因此,在中國傳統修辭習慣中,綠色常常用來形容干凈、明朗、清澈之物。《水經注?贛水》中“清潭遠漲,綠波凝凈”就是以“綠波”來形容水之清澈。酒本身不僅是透明的,而且,還有極大的藥用價值,善加使用,能夠有效保養自身,也有生命的張力蘊含其中。因此,人們昵稱酒為“綠酒”亦自然不過。

14,為什么古人認為酒是綠色的

昨天家里開了缸新酒,還未完全沉淀,昏暗的燈光下看起來整缸都是綠的,但舀起來看卻是紅的,很奇怪。舀了一壺在陽光下看,整壺是紅的,漂浮的酒曲似乎有一點紅的發綠,之前看的綠色可能就是酒曲吧。
對的,是有銅.古代的酒都用青銅器裝,等現在挖出來已經很久了,銅氧化,使酒中混入銅離子,銅離子是綠色的。PS:青銅器不是灰綠的,你想想古代拿給皇上的東西能是破的嗎,那都是金黃色的,跟金子似的,只是時間一久,等從土里挖出來,就成了灰綠的了。所以現在有的電視劇里的兵器都是綠了巴幾的,搞笑。。。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首詩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問劉十九》。這首詩中的劉十九就是劉禹錫的堂兄,劉禹銅。他是洛陽的一位富商。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很有可能邀請舊人一同飲酒,暢飲人生。從古代文學的角度分析,詩詞的上闋色彩豐富,對仗工整,不失為佳句。很多解釋說,新釀的米酒還未過濾,酒面上泛起一層綠色泡,香氣撲鼻。所以,這里的“綠蟻”的意思是新釀的沒有過濾的米酒上的綠色泡沫。顏色微微發綠,氣泡像螞蟻,所以稱為“綠蟻”。古代的酒釀,尤其家釀,沒有榨煮過程,較為粗糙,酒熟后即可過濾飲用。過濾不凈,碎米、碎渣浮在酒面,甚至有的酒糟也沒有濾出,這樣的酒古人也稱之為“濁酒”,所以,古代的人既說喝酒,也說吃酒,就是喝酒時連同酒糟一起吃下去。濁酒雜質大,碎米、渣滓浮在酒面上,時間長了就變成了淡綠色的如蟻如蛆的糟沫。就是這層糟沫,讓美酒有了“綠酒”“酒綠”“綠蟻”等等稱謂。最開始的釀酒技術非常簡單,就是拿來谷物作為釀酒原料,漢代的釀酒工藝就是蒸熟,冷卻,再過濾曲汁,再入大口缸繼續發酵,經過一段時間,再過濾,最后入小口瓶酒。大概,白居易喝的“綠蟻新醅酒”就是大缸發酵之后沒有經過二次發酵的酒。而晚年退隱的白居易也可以用古老的漢代釀酒法,用家中的米飯自行釀酒。只是他無法像制酒作坊一樣,再進行一次加工,也許產生了類似螞蟻的小氣泡。三國曹植在《七啟》中說:“盛以翠樽,酌以雕觴。浮蟻鼎沸,酷烈馨香。”還有《釋名》中說的:“酒有沉齊,浮蟻在上,沉沉然如萍之多者。”這里說的“浮蟻”就是這層浮沫,因為它是綠色的,所以也稱為“綠蟻”,大致是因為這層泡沫細碎,就像一層螞蟻漂在上面,所以稱作“綠蟻”或者“浮蟻”了。這就是“酒綠”的來歷。正是這層浮沫,讓古代的文人愛屋及烏,在贊美美酒的同時,也愛上了這層稱作“綠蟻”或“浮蟻”的浮沫,并將“綠蟻”或“浮蟻”演變成對美酒的昵稱。最開始,古人發現吃剩下的食物沒來得及處理,發霉發酵了,產生香氣而成為酒。隨著農業的發展,有了剩余的糧食,才開始意識到可以用這些谷物去釀酒。于是,大規模的釀酒才開始。根據古代文獻記載,釀酒需要幾個條件。《禮記·月令》:“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麹蘗必時,湛熾必潔,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齊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監之,毋有差貸。”就是說,釀酒一要有稻谷等原料。二,麹蘗,就是酒曲,可以發酵的糖化劑,要制作的及時,就是要新鮮,不讓產生的微生物變質而達不到制酒效果。三是加溫用的,燃燒的柴火要干凈,不能產生異味。四是水泉也要干凈有清香。五還要有適當的盛具,要用較好的陶具。流就是要掌握火候,掌握發酵的溫度等等。其中,能對酒的成色產生影響的就是釀酒原料、酒曲和水。酒的原料,最開始就是米或者麥子。自然釀出來酒是黃色的。那么,綠色從哪兒來呢?這要從一種原料說起——果類。就是說,因為果類當中含有葉綠素等,有條件使得酒接近綠色。宋代《癸辛雜識》中有個故事曾經說到,某家有個梨園,里面每株樹都很大,每株收梨都有二車那么多。有一年,梨的收成太好,數倍常年以致于賣不掉,但是味道也很好,就用大甕把數百枚儲存起來,用泥土封口。沒想到后來忘了,半年后在想起來打開來,里面的梨子竟然都化成水了,“清冷可愛,湛然甘美,真佳釀也,飲之則醉。”這大概可說是古人用果類入酒的例子。就是說,因為果類當中含有葉綠素等,有條件使得酒接近綠色。另外還有一種果實,綠荔枝。宋代詩人黃庭堅曾經在詩中提到:“王公權家荔枝綠,廖治平家綠荔枝。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顆輕紅肌。”這是他在被貶謫到戎州,即今四川省宜賓市西南時所做。當時戎州產綠荔枝,“肉熟而皮猶綠(宋葉廷珪《海錄碎事 ·鳥獸草木》)可見綠荔枝是一種獨特的水果,也是一種特制的美酒。一杯“重碧色”,就是一杯綠色的美酒。制作酒除了原料,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東西,就是酒曲。酒曲也會影響酒的顏色。“曲菌釀酒”是很早就有的一項技藝。《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就是一位有名的釀酒專家。北魏的很多農業生產技術大多數都收錄在他的這本書中,其中制酒,釀酒在書中占了十分之一的篇幅。其中就談到制作酒曲。制曲的原料要求嚴格,過程也十分講究衛生。什么樣的酒曲釀出來的酒也就不一樣。麥子等谷物做出來的,偏黃色,那么酒曲是黃色的,能夠釀出黃酒。如《易牙遺意》中載:“建昌紅酒、紅白酒藥,橘皮、沉香、木香、檀香可入酒,皆取其香,紅麹入酒取其色,地黃黃精入酒取其補益也。”就是說,同原料一樣,加入紅色的原料制成酒曲,出來的酒也許就是紅色的。那么,如果在酒曲中加入綠色的成分,也很有可能釀出綠酒。明代杭州人田藝蘅在他寫明朝社會風俗《留青日札》中說到,釀酒用豆也很好,神農氏用赤小豆加入飲品。因為酒性熱,豆性涼,兩者調和效果極佳。今菉豆尤佳。”這是豆子入酒曲的例子。后來,清代釀酒專家楊萬樹的《六必酒經》也說到,古代釀酒,就是白面五斤, 綠豆五升, 蓼汁煮爛,再入辣蓼末五兩 , 杏仁泥十兩, 和踏成餅, 楮葉里懸風處, 兩個月就能用。這種曲做出來的酒,通俗來講是“綠豆酒”,但是也有很好聽的名字,綠珠香液。還是宋代詩人黃庭堅,則為綠豆酒起名為“醇碧” ,他寫了首《醇碧頌》:荊州士大夫家綠豆曲酒, 多碧色可愛 , 而病于不醇。田子醞成而味厚, 故予名之曰醇碧 , 而頌之。”所以可見,綠酒的歷史由來已久,而且多在文學作品當中。在古代,“酒綠”就是一個實指,不但沒有貶義色彩,相反,還是對美酒的贊美。但自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三回中創出“燈紅酒綠”一詞后,(玉生)側著頭想了一會道:“燈紅酒綠好嗎?”,“酒綠”從此也跟著蒙上了一層貶義的色彩,人們很少把它與美酒再聯系到一起了,它與“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紙醉金迷”一樣,成了生活奢侈、作風糜爛的代名詞。古人怎樣描述“酒綠”最膾炙人口的就是白居易的那首五言絕句《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晉代陶淵明《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清歌散新聲,綠酒開芳顏。”杜甫《獨酌成詩》:“燈花何太喜,酒綠正相親。”北宋晏殊的《清平樂》:“勸君綠酒金杯,莫嫌絲管聲催。”明代王稚登《新春感事》:“紅顏薄命空流水,綠酒多情似故人。”清末王迥 《酒趣》:"白玉瓶裝綠液漿,好酒應留與人嘗。幾藏楊林終自飲,猶對空瓶嗅酒香。”這里我們看到的“酒綠”或者是“綠酒”,完全是詩人詞人酒人對美酒的衷心贊美,絕無貶低之意。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