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介紹大陸的臺灣企業至少10家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查看
回答
友訊電子設備(上海)有限公司:
成立于1986年,國際性網絡設備和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專注于高級網絡/寬帶/數字/語音、數據通信解決方案的設計、制造和營銷
華碩電腦(上海)有限公司:
創立于1989年臺灣,專業的3C解決方案提供商,涵蓋筆記本電腦、主板、顯卡、服務器、路由
捷安特(中國)有限公司:
始于1972年臺灣,享譽世界的自行車品牌,隸屬臺灣巨大集團旗下,全球自行車生產及行銷規模較大的企業
捷安特隸屬于臺灣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業于1972,是全球自行車生產及行銷較具規模的公司,其網絡橫跨五大洲,五十余個國家,公司遍布中國大陸、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荷蘭等地,掌握著超過1萬個銷售通路。
聯發博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始于1997年,臺灣上市公司,全球尖端的系統單芯片供應商,專注于創造出橫跨信息科技、消費電子及無線通信領域的IC解決方案的現代化企業
聯發科技為全球第四大無晶圓半導體公司,所研發的芯片一年驅動超過15億臺智能終端設備。聯發科技在智能電視、語音助理設備(VAD)、安卓平板電腦、功能手機、光學與藍光DVD播放器的芯片技術在市場上具有領先的地位。聯發科技的芯片不只是為了連接用戶與設備, 更重要的是可以將用戶的設備與那些能塑造生活、讓人更聰明更健康、能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事物連接起來。
聯發科技的技術以人為本,用以提升及豐富大眾的生活。聯發科技相信科技不應昂貴,但它是偉大并能惠及所有人。聯發科技致力于打造更兼容并蓄的世界,讓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享用智能設備與連網能力所帶來的便利生活。因此,聯發科技與廣受消費者喜愛的品牌攜手合作,為合作伙伴及他們的客戶提供價格實惠、功
臺積電(中國)公司:成立于1987年臺灣,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全球知名的集成電路制造服務公司,開創了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商業模式,專注生產由客戶所設計的芯片,本身并不設計、生產或銷售自有品牌產品
臺積公司成立于1987年,率先開創了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之商業模式,自此成為領先的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公司。臺積公司以領先業界的制程技術及設計解決方案組合支持其客戶及伙伴生態系統的蓬勃發展,以此釋放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創新。身為全球的企業公民,臺積公司的營運范圍遍及亞洲、歐洲及北美,致力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行動者。
2020年,臺積公司提供廣泛的先進制程、特殊制程及先進封裝等281種制程技術,為510個客戶生產1萬1617種不同產品。臺積公司提供5奈米制程技術,即現今先進的制程技術為客戶生產芯片的專業集成電路制造服務公司,其企業總部位于臺灣新竹。
夏普:
始于1959年,專注于家電產品/通信設備/太陽能電池及液晶面板等電子元器件的大型的綜合性電子信息公司
夏普的信譽建立在其漫長的太陽能開發歷史之上。從1959年起,夏普在研究和開發上的努力使得太陽能解決方案橫空問世。其中一個示例是開發為日本國家項目中的衛星供電的太陽能電池
富士康:
始于1974年臺灣,國際知名電子代工企業,專業從事電腦/通訊/消費電子/汽車零組件/通路等6C產業的高新科技企業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專業從事計算機、通訊、消費性電子等3C產品研發制造,廣泛涉足數位內容、汽車零組件、通路、云運算服務及新能源、新材料開發應用的高新科技企業。
鴻海科技集團:
世界500強,始于1974年臺灣,全球3C代工服務領域知名企業,中國大型民營制造商,全球3C(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領域規模較大的成長型國際集團
創立于1974年,鴻海在董事長郭臺銘先生的領導下,以前瞻性的眼光,自創顛覆電子代工服務領域的機光電垂直整合『eCMMS』商業模式;提供客戶從共同設計(JDSM)、共同開發(JDVM)…… 到全球運籌及售后服務等等之全球具競爭力的一次購足整體解決方案。
鴻海科技集團是全球3C(計算機、通訊、消費性電子)代工領域規模大、成長快、評價高的國際集團,集團旗下公司于臺灣、香港、倫敦等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統一集團:
1967年7月1日,統一企業正式成立于古都臺南,本著嘉惠地方的創業精神,以員工82人,資本額三千二百萬元,為日后的食品王國奠定基礎。
統一集團成長歷程
統一企業自1967年7月1日創立于統一企業自1967年7月1日創立于臺南永康以來,除了致力于食品制造本業之外,同時不斷拓展新的事業。
發展的各個時間段:
創業時期(1967~1973年)
茁壯時期(1974~1982年)
集團化時期(1983~1989年)
國際化時期(1990~現在)
以為您解答問題,如有其它問題可留言
十一:鴻海精密集團在2019臺灣500強企業名單中鴻海精密集團成立于1974年,排名24,自創辦后創始人以前瞻性的眼光讓企業在電子代工服務領域的很有影響力,每年公司相關單品的銷量都是持續增長的。十二: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碩聯合科技始建于2008年,排名285,是一家主要經營主機板、個人電腦和筆記本電腦的企業,發展到如今公司已經擁有了豐富的發展經驗,不僅在國內排名靠前,在世界相關榜單中也有很不錯的成績。十三:廣達電腦廣達電腦成立于1988年,排名354,是全球規模比較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商,到目前為止企業所擁有的單品種類非常豐富,員工數也超過了三萬人,單品在世界范圍內的銷售額和贊度都很高。
十四:仁寶電腦仁寶電腦成立于1984年,排名404,是一家專注于經營各種電子科技產品的企業,目前已經很有規模了,分公司更是遍布于全球各地,完整的產業鏈和與時俱進的設計是公司一直穩定發展的優勢之處。十五:國泰人壽國泰人壽屬于臺灣當地一家合資型的企業,現在分公司遍布于國內各地,排名410,主要業務是財產保險,目前公司總資產已經超過了五千多億元人民幣,同時還連續好多年都進入了世界五百強榜單之中。十六:緯創資通有限公司緯創科技,排名432,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擁有著雄厚實力的ODM專業代工公司,尤其是在設計和售后上都是極其不錯的,所以每年都會有一筆不菲的盈利收入。十七:臺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臺灣中油成立于1946年,排名436,有著比較久的歷史,主要經營石油和天然氣,成立后公司也憑借著主要業務涉及到了不少的單個領域,而且競爭實力非常強,所以是家綜合實力很強的公司。
以為您解答臺灣在大陸的企業,如有其它問題可留言或語音留言。
更多35條
2,開平的歷史沿革
其一:古鎮開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年代,它真正的興起卻是在明代屯兵和移民之后,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造物賦予它銜接東北、華北的要塞位置,還有地下的寶貴資源,然而人的到來才讓它的價值被挖掘和體現,尤其是山西、山東的移民帶來的燒制陶瓷的技術,讓這塊沉睡的土地有了自己的形象標簽,從此生生不息,在每一頁歷史上都留下了軌跡。古鎮走到今天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已擁有驕人的工業文明業績,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卻是它血脈中最有溫度的存在,把根留住是古鎮永遠的課題。開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朝以后成為京東軍事、經濟重鎮,清朝在這里開設了武備學堂,19世紀末葉,古城開平以豐富的煤炭資源聞名于世,20世紀末又以“河北第一村”、“中國鄉鎮之星”享譽大江南北,開平的古廟會、花會極富民俗特色,有濃郁的冀東風味,開平大集更以商品齊全、數量大、成交營業額高而著稱,成為京東重要集鎮之一。一條陡河貫穿全境,土地肥沃,盛產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礦藏豐富,煤炭、礬土、石灰石使工業生產飛速發展,位于燕山余脈風山南麓冀東平原上的開平地理位置優越,距離天津港、秦皇島港、京唐港均為100公里,距唐山市中心區僅9.5公里。據《灤州志》記載:夏、商、西周時,開平屬孤竹國地,春秋為山戎地,戰國時屬燕國地,秦為遼西郡地,西漢時屬幽州地,東漢、魏晉時皆屬遼西郡地,北齊時屬肥如縣地,隋朝時為盧龍地,唐朝在這里設置石城縣至遼金時代,元為義豐縣,明改為開平中屯衛,屬灤州、灤縣、豐潤,至清、民國年間,開平鎮也由此得名。開平鎮是進出山海關、出入京津的交通要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屯兵筑壘,抵御外患,護衛京師,歷史上曾是重要的軍事要塞。明永樂元年(1403年),高陽王高煦備邊義豐縣舊址。永樂三年開平中屯衛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遷至此地,建立開平鎮,駐軍屯扎,成為明朝北方軍事重鎮。明成祖朱棣曾兩次親臨開平巡視勞軍并駐蹕開平。明成祖在位22年中一直把大同、興和、開平當作重要防線,派多名侯、伯鎮守開平。自建立中屯衛后,五千多名士卒遷來,原為土城堡的開平因城小人多而擁擠不堪。明成化四年(1468年)土城堡被改建為磚石城堡,并疏浚水道,架設橋梁,開挖了護城河,成為利居住、便防守的堅固、整齊的城鎮。城周的轄區屯田墾荒,許多稱為“營”、“屯”的村莊大部分是這個年代建立起來的。開平中屯衛建制前后,明王朝不斷從山東、山西等人口稠密的地區向這一帶移民,屯兵和移民帶來了開平政治、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守軍將領、官宦之家和商賈富戶不斷在開平城修建官府衙門、宅第及商業門市大院。明朝中葉,開平已成為京東頗具規模、很有影響的軍事、經濟重鎮。明朝曾把開平城作為軍糧軍草的貯備地。據《畿輔通制》記載:“開平城,在豐潤縣東南四十里,明萬歷年筑,以貯糧”。開平的集日為貯糧創造了集散的條件。舊《灤縣志》記載:“明成化三年開平興集,每月農歷逢五排十為集日,由鎮內商號劃分糧食、柳編、農具、牲畜、木料、土產、山貨、百貨等市場,并確定市場價格。”至建國前夕,歷經五百余年未變,只是受政局影響,有時興旺,有時蕭條。集日促進了商品的生產,一些手工業作坊相繼開業。據考證,省優產品“雙王”牌開平刀的祖先,就是500多年前由山東來開平落戶的。糧油、食品肉類加工、釀造業開始興起,山西人開設的“公升泉”、“公順泉”是開平最早的兩家酒燒鍋。明嘉靖年間,皇家開始允許開采開平的地下煤炭。小煤窯的開采帶來陶瓷和燒石炭業的發展,17世紀末,開平大缸在東西缸窯生產。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平地區的開采業、陶瓷業、石灰燒窯業已初具規模,農耕也得到發展,開平鎮成為年納糧萬石、捐銀萬兩的重鎮。19世紀中葉,清朝在開平開設了“開平礦務局”,在喬屯、林西先后鑿井開采煤炭,開平鎮的經濟全面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灤縣志》載,光緒四年(1878年)開平煤礦開辦后,八方人士云集,鎮內商業興旺發達,經商者達50余家。其中大商戶有“公合興”、“凱威”、“德昌棧”等八大糧莊;“福盛興”等22家百貨店;“惠豐號”等4家金銀首飾樓,釀酒、醬醋釀造、食品加工等手工業作坊40余家,還有石油洋貨店“義發祥”。以“孫家錢莊”為主體的四家大錢莊和他們開的“隆來”、“隆記”兩家當鋪是鎮上最早的金融信貸機構。鎮上開設了六家醫藥店,“德生堂”于明初洪武年間開設。一些長者聽他們的長輩回憶,清末明初,小鎮的商業主要匯聚在開平東西大街,釀酒業最為興盛,大街小巷都飄著酒香。當鋪的生意也十分紅火,“隆來號”當鋪什么都當,小到鐮刀斧頭,貴到古玩珍奇,沒有不收的物件。每逢集日,各方商客云集開平城,一時車水馬龍,川流不息,一派繁榮景象。鄰近的遷安、遵化、豐潤、灤縣、樂亭以及口外的糧油、木材、木炭、核桃、栗子、花生、鮮貨、條編及腌制的水產品大量進入開平集市出售。開平集市很下貨,貨到即銷,特別是糧食幾乎沒有剩市的,晚清《詠開平》一詩中就有“黃登歲晚千倉粟,綠長霜前一架瓜”,“千倉粟”并非泛指農家的富庶,實指開平在灤州一帶燒鍋極盛、糧鋪最多,糧食的消費吞吐量最大,因此位列京東四大集鎮之首,有“拉不敗的建昌營,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1888年開平鐵路通車后,大量農副產品通過開平運往天津、北京、東北各地,開平商貿迅速發展,古城開平成為灤州以西、天津以東地帶的政治、經濟中心。其二:□李樹生從明清之際至鴉片戰爭前(公元十六世紀末至1840)這一時期,是我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沒落時期,在封建經濟自給自足的基礎上,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在江南一些經濟發達的城鎮,出現了稀疏的資本主義萌芽。位于北方的軍事、經濟重鎮開平,也顯露了微弱的資本主義萌芽。明代成化三年至四年(1467至1468),官府將開平原來的土城堡改為磚石城堡。城池的堅固,安定的社會秩序,人口的不斷增加,使居民消費不斷增長,為開平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資本主義萌芽培育了土壤。明代初期,政府曾兩次組織大規模的移民來開平。現在的214個村莊中,明代建制的達147個,占75%。這些來自山西、山東、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及河北南部的移民,建村舍修道路,墾荒造田,飼養六畜,給農村經濟帶來生機。官府為了鼓勵農民發展生產,一方面給移民分置田地,組織墾荒造田;一方面招撫流散的土著居民,回原籍耕種原有土地。據《永平府志》記載,當時皇家復業原籍的流民“特免差役三年”,又“新墾荒地免征賦稅三年”。永樂元年,除駐軍外,“屯田278頃,納糧3348石,谷草660束”。移民墾荒,駐軍屯田,很快在廣袤農村出現了“村落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的景象,戰亂后的農村經濟得到復蘇。手工作坊發展。開平地處燕山余脈南麓平原,北部和西部丘陵區的煤炭、礬土、高嶺土、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明代中后期,開平城北3公里處的山梁上,土法開采小煤窯、小礬土井、小石頭坑已初具規模,從而促進了陶瓷手工作坊和土法燒制石灰業的發展。來自山東棗林莊及山西介休等地的移民,帶來了燒制缸盆技術,自此境內有了燒窯業。因燒窯作坊多而得地名的東缸窯和西缸窯一帶,以饅頭窯燒制瓷器的陶瓷廠多達六、七十家。明嘉靖年間就有缸盆問世,產品主要是大缸、口盆、飯盆、飯碗等粗瓷。釀造業發達,有開平公升泉、公順泉等八大酒燒鍋,真可謂“酒旗林立,市井飄香”。擁有永泰等九家醬園,榨油作坊多處。鐵匠爐頗多,山東移民中的鐵匠世家王家的刀具、霍家的小農具,每日里叮當叮當生產不停。商品經濟活躍。在開平城內四條大街和城外三條大街上,商賈云集,店鋪林立。有公和興、永和興、天順樓等八大糧莊,秋收后集中收購農民糧食,常年供應市民。有福盛興等經營布匹、綾羅綢緞的布莊;有春茂永、天興隆等經營日用百貨的商店20多家;有包銷“美孚”、“德士古”石油洋貨的義發祥、德昌源等雜貨店;有惠豐號、尹家銀匠鋪等四家首飾樓;有孫家錢莊,隆來、隆記當鋪;有德生堂、同仁堂等六家中藥鋪,有仁德、多仁醫院,還有4家中西醫結合的診所。總之,各種營銷店鋪門類齊全。 開平于明成化四年(1468)興集,農歷逢五排十的集期。每逢集日,來自四面八方的客商云集市場,關外的木材,口外的騾馬,遵化、遷西、遷安的干鮮果品,冀東各縣的糧食,沿海的魚蝦海貨,從針織百貨到煙酒茶糖,各類商品應有盡有。開平集以商品種類齊全,數量大,成交額高而著稱,成為京東重要集鎮之一,素有“填不滿的開平城”之說。與此同時,服務業獲得較大發展,一些傳統風味小吃誕生,開平麻花、開平酥糖、油酥燒餅、譚家餃子、趙家切糕、孫家熏肉等風行一時。西門外的翟家大車店、南門外的王家客店,澡堂子、理發店、飯館等也應運而生。雇傭勞動出現。開平的店鋪和手工作坊,以家庭成員經營者有之,以雇傭勞動力經營者也有之,少則雇上兩、三個人,多者雇工十幾個、二十幾個人。被雇傭者以長期的居多,東家給固定的薪水,吃住在作坊,供給一日三餐。也有短期。還有臨時工,被雇傭者每天清晨聚集在街頭巷口等待雇傭。雇傭勞動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之一。融資渠道增加。古時開平的小手工業者都有擴大生產規模的愿望,缸窯新明瓷廠由一個廠擴張到一、二、三、四廠。在籌措資金的方式上,不再局限于拆借,有股份制經營的,如“三合益(三合一的諧音)瓷廠”,“六和盛(六家合資)瓷廠”。也有以技術入股的,東缸窯秦莊秦氏家族出資建窯,常家出技術建立窯場,始稱陶成局。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萌芽狀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謀求發展的要求,也反映了新興市民階層的思想傾向。
3,張裕的公司往事
1987年,“國際葡萄酒和白蘭地感官品評討論會”按事先部署選定在中國煙臺舉行。這次品評討論會將要對張裕歷年所產10余種名優酒作出世界級的品評檢驗。國際品酒大師依次品評張裕所產雷司令干白葡萄酒、解百納干紅葡萄酒、李將軍半甜白葡萄酒和桃紅葡萄酒。大師們的評語幾乎一致:諸種產品有典型葡萄酒的純香和果香,尤其是有中國煙臺產地的特點。專家對煙臺獨有的氣候和土壤特點情有獨鐘,認為張裕葡萄酒的品味得利于煙臺的地理環境。善于挑剔的國際品酒大師對張裕VSOP級金獎白蘭地的評價卻是如此圓滿:非常美,有優美的橡木桶香,酒體細膩柔和,非常協調。作為“壓軸戲”的張裕X0級陳年金獎白蘭地將這次世界級評酒會推向高潮。評酒開始后不久,一位國際高級品酒大師悄然離去。張裕高品味的金獎白蘭地使他產生錯覺,他要取一瓶同樣高品質的法國白蘭地作“對比酒”,結果這位資歷頗深的國際評酒專家仍感困惑:法國酒與中國張裕酒竟然難分高下。幾乎所有的國際品酒大師都交口稱贊:中國張裕所產白蘭地典型性很強,香氣沁人,口味柔順、圓潤,酒的質量是非凡的。有的評酒專家私下說:“簡直難以置信。” 李鴻章,國人不知者不多。在近代,他有時被畫成白臉,有時被描成紅臉。不過,若非李中堂大人親手所批,也就不會有張裕的昨天與今日。要知道,1894年大清國首家葡萄酒公司開辦的準照上,李鴻章的名字赫然在目。這位李中堂大人對張弼士的興趣亦并非停留于此。自從他力主張君為清廷駐檳榔嶼首任領事和駐新加坡總領事以來,1897年他又薦張君參與籌辦大清銀行(中國銀行前身),任該行總董。以后的事情可真有些戲劇性,三十年代,因張裕借中行款無力償付,而被中國銀行接管,這真是一家人不知一家人。1898年,接中堂電召,張弼士得清廷召見,亦參與朝中議事。后得粵漢鐵路和廣東佛山鐵路總辦職。看樣子,作為北洋大臣的李中堂決意要拉張君入圍了。故而,中堂將張裕視為“北洋新政”的一面標新立異的旗幟而倍加關照。有例為證,由中堂親批的張裕準照中稱,“準予專利十五年,凡奉天、直隸、山東三省地方,無論華、洋商民不準在十五年限內,另有他人仿造,以免篡奪。”洋務派那種不可一世的壟斷意味是蠻濃的。也別說,這張裕也沒給中堂大人丟臉。且不說那酒品質甚優,銷路廣開,單說有一次,公司首任總經理張成卿(弼士侄兒)奉弼士命往天津衛謁見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中堂命于花廳傳見,只見成卿青衣小帽,疾步廳前,談吐不卑不亢,舉止不惶不火,讓在座的二、三品北洋大員為之側目。強將之下無弱兵,張成卿如此威風,可見張裕當時之顯赫 事情的開端還要從1956年初毛主席在一次輕工業匯報會的明確指示說起。這年3月2日,輕工部部長向中央及毛主席做例行匯報,主席對這次匯報很關心,當即指示:“為了更好地了解部、局(指輕工部及糖酒工業管理局)及所屬各企業的生產工作情況,望部、局及各企業分別直接向我寫一次生產工作報告。”輕工部部長會后即刻做出布置,糖酒局代局長曹魯則于3月7日發文向全國各所屬包括張裕在內的20余家糖酒企業,下達“向主席報告一次工作”的指示令。3月底,張裕報告人向毛主席寫了“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生產情況報告”。報告涉及張裕的歷史沿革、基本情況、存在問題、本年的工作規劃、今后發展諸方面內容。張裕報告的文本擺放于主席桌上時,引起了主席對葡萄酒業更深地思索,藉一次糖酒食品工業的匯報會,向張裕也向中國葡萄酒業表明態度:“要大力發展葡萄和葡萄酒生產,讓人民多喝一點葡萄酒(原文載1984年12月17日《經濟日報》)。”1956年之后建置的食品工業部制酒工業管理局領導下屬企業張裕等,按主席指示進行實際操作,先以張裕為龍頭啟動中國整個葡萄酒業。幾年間,北京東郊、山西清徐、河北沙城、江蘇宿遷以及黃河故道區域的民權、鄭州、蘭考等地的葡萄酒行業如雨后春筍,相繼建起。張裕派出能工巧匠赴各地助建廠舍、教做酒桶等,為各兄弟葡萄酒廠代培技術工人,手把手傳授傳統釀造工藝。1958年成立的張裕釀酒大學,為中國葡萄酒業造就出40余名“拔尖人才”,撒向全國后,遂成為中國葡萄酒業的脊梁。 張弼士在南洋的30余年里,獲得驚人的成功。鼎盛時期,資本達八千萬荷蘭盾,號稱億萬富翁。這時他“實業興邦”包括創辦中國第一家葡萄酒公司的念頭與日俱增。可橫在他面前的障礙是,只有資本,而沒有清廷官家身份,欲投資國內卻難奏效。機遇終于來臨:清光緒十六年(1890),清駐英欽使龔照瑗奉命考察歐美富國之道,回經擯城時,特意拜訪了南洋首富張弼士。張弼士對龔照瑗說:西洋人善于發揮人的特長,并以法律規范行為;對于農工及商業的關系,洋人也擺正了位置,張弼士歸納為“商業不興,則三寶絕”。總之,南洋的繁榮依賴于西洋人制定的“興商獲利”的方略。龔氏興奮之余,接著又問:“張君致富又采取何種方略呢?”張弼士笑答道:“我于荷屬領地,效法李克,開發地土資源;我于英屬領地,效法白圭,樂觀事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能發能收,選擇人和天時。同時效法伊呂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效法他們善于權變的智慧,當機立斷的勇氣,以及仁義寬容,能屈能伸的境界。我時常存此信念,因此致富。”龔照瑗聽完這番理論,噴噴稱贊,向前執其手說:“君并非商界中人,而是天下奇才,現中國貧弱,歸救祖國如何?”張弼士早存“實業興邦”的宿愿,為此欣喜答道:“懷此志向已很久了!”龔氏回國后,甘當伯樂,將張弼士推薦給朝廷,張君遂得到清廷的加官晉爵,頭銜是大清國駐馬來檳城首任領事,后又升遷為駐新加坡總領事。自從成為紅頂商人后,張弼士才得到投資國內、實業興邦的通行證,開辦葡萄酒公司的意念由此得以坐實 第一位酒師是英國的俄林,最終被張弼士相中。俄氏原來想從南洋到煙臺大干一番,搞出點名堂。于是,他攜來小型制酒機連同妻小,大有一去不返之慨。哪知他途經上海灘,未染大病,卻因小小的拔牙感染而命喪黃泉。這應準了中國人的一句老話: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了命。第二位是荷蘭酒師。張弼士經人介紹,認識了自稱擁有國家考核憑照的雷德勿,只因志不在此,故將憑照留存國內,連荷蘭銀行大班亦為其證明,這不能不讓張弼士信以為真。可釀酒技術卻來不得半點虛假。1895年,雷德勿將所釀之酒樣寄到新加坡,經英荷化驗師分析后認為,其酒發酵有問題,且釀酒配方欠妥,總之是技藝不精所致。張弼士正在舉棋未定時,雷德勿之叔來到新加坡,徹底拆穿了其侄的“西洋鏡”。原來雷氏對釀酒門道并非精通,只是隨兄經營酒類生意時,略得皮毛之術,并襲取了書中成說,實際操作時全無把握。張弼士這才看清濫竽充數之輩的居心。正在這時,奧匈帝國駐煙領事拔保毛遂自薦,愿意領此重任。而拔保在奧國顯赫的家族地位也讓張弼士深信不疑。原來他1862年出生于維也納郊區的科勞斯·特莫哥伯地區,是奧匈帝國弗朗茲·約瑟夫家族的世襲男爵。其父則是一位葡萄釀造專家,曾發明過測定葡萄的糖度表,后人稱“拔保糖度表”。拔保青年時期,隨父學過釀制葡萄酒,并在該國葡萄酒業初露鋒芒。1896年他來到張裕任酒師,當然還有奧匈政府的正式推薦書。拔保過人的氣魄還表現在他仍兼任奧國駐煙副領事之職,而領事館即設在張裕門內,故該公司門首經常懸掛奧國旗幟。由此,張裕更成為人們可望不可及的神秘之地。 1841年生于廣東梅州大埔縣,由于家鄉受災,18歲就只身闖蕩南洋。從學徒工做起,先后從事過建筑、墾殖、礦物、船運、藥材等產業,逐步發跡。其鼎盛時期資產居南洋僑商之首,達到八千萬荷蘭盾,被人們稱為億萬富翁。發跡后張弼士先生提出實業興邦的愛國理念,在給清政府的奏折中提出了“招商引資,振興農工路礦”的先進思想。張弼士先生先后投巨資在國內興辦工廠,參與籌辦大清銀行(中國銀行之前身)并任總董,修建鐵路等,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獻。張弼士先生平生致力于教育和慈善事業,備受華僑擁戴。在南洋期間曾任清政府駐檳榔嶼領事、新加坡總領事,并三次被清廷召見,得賞頭品頂戴,任太仆寺正卿職。1892年創辦張裕釀酒公司。民國期間歷任廣東商會總理、全國商會聯合會長、約法會議議員、參議院參政、赴美報聘團團長等職。1912年孫中山先生親臨張裕公司視察并為公司親筆題詞“品重醴泉”。以示對張弼士先生崇高人品的贊賞和對張裕酒品的贊揚,這是中山先生唯一一次為企業題詞。1916年病逝于印尼雅加達。張弼士在馬來西亞的故居--光祿弟,現為馬來西亞國家級博物館。 張裕的領導人名錄上有一個頗有分量的名字:朱梅。朱梅是中國第一代葡萄釀酒專家,20世紀30年代在法國巴斯德學院專攻釀酒,后來對中國葡萄酒和啤酒工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朱梅何以會到張裕主事,其中還有一段周折。1934年,因負債過多,張裕公司抵押給中國銀行,由煙臺支行經理徐望之出任總經理。徐望之對張裕技術大權一直由外國人執掌頗為不滿。洋酒師很善于“留后手”,每到發酵、勾兌的機密處,必定把在場的中國人借故支走。你越是想偷看,他越防賊一樣地警覺,經常把一些重要原料的商標及外包裝統統撕掉,讓你摸不著頭腦。徐望之曾在《釀酒雜志》呼吁:杯酒之飲,何以不能自釀?生產之權,何以操諸人手?為了找到中國自己的釀酒英才,他時常悉心察訪,四處打探。1936年,朱梅學成回國,上海《申報》和《新聞報》立時發布了消息。徐望之得知后心中大喜,馬上趕赴上海,通過《新聞報》編輯嚴獨鶴、《申報》記者黃寄萍輾轉找到了朱梅。不速之客的來訪使朱梅感到意外,加之他對張裕缺乏了解,一時面有難色。徐望之非但沒有見怪,反而表現出極好的風度:“我們有啤酒廠和葡萄酒廠,可是技術人員都是外國人,我們希望您能與我們合作,請您去煙臺工作。你可以先到張裕看看,能留下就留下,如果不愿意就回來,來回路費由我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