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國營玉屏縣酒廠,什么叫地方國營茅臺

本文目錄一覽

1,什么叫地方國營茅臺

1951年至1953年國家相繼通過收購、沒收等方式兼并茅臺鎮成義、榮和、恒興三家燒坊成立“地方國營茅臺酒廠”,后更名為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2001年由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貴州茅臺酒廠技術開發公司、貴州省輕紡集體工業聯社、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所、北京糖業煙酒公司、江蘇省糖煙酒總公司、上海捷強煙草糖酒(集團)有限公司等八家公司共同發起成立“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現在普通茅臺酒、陳年茅臺酒標的廠名是“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

什么叫地方國營茅臺

2,供應貴州老窖白酒

貴州老窖酒介紹: 國營貴州筑春酒廠(原貴州省軍區酒廠)坐落在貴州省會貴陽市,貴州省軍區大院內。工廠綠樹成蔭,山下甜美的甘泉孕育了中國的一代名酒---貴州老窖等系列高級白酒。貴州筑春酒廠已有四十多年的釀造歷史,年生產能力為20000多噸,是國內生產高、中檔白酒的重要企業。工廠技術力量雄厚,設備完善,現代化的質量保證體系和檢測手段。發揚傳統釀造工藝并融進了現代科學技術,以質量求生存,品質求發展。我們酒廠還是茅臺、五糧液等著名企業的供應廠家,我們的酒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酒廠年年獲得國家各種質量獎,先后容獲 市級以上質量獎牌22塊,我們生產的酒一直是部隊專供酒。 1988 年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 同年在第五屆國家名優酒評比中取得同類產品的最高分,評為國家優質酒,并榮獲國家質量獎最高獎, 92 年全國質量大檢查中,再度被評為中國消費者信得過產品。 87 年被授予中國名酒。 88 、 91 年兩次被評為全軍優質產品。 85 年被授予中國名優酒廠。 2002 年“貴州省軍區酒廠”改為“貴州省筑春酒廠” 酒廠總資產5000余萬元,年生產能力近萬噸,年產值上億元,現有員工3000多人,注冊商標7個,其中,中高級管理人才,技術人才50余人,目前開發的有38度、42度、46度、52度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等香型的白酒。 發展企業、開拓市場、人才是關鍵,為此我們將廣泛引進人才,我們深知:“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切都是人創造的!”不懂? 沒關系!我們會免費對您進行培訓。年齡、男女也不是問題! 只要您勤勞、認真、直著、友善就行!我們提倡“敢”字當頭。我們將為您提供最好的發展平臺和發展空間! “貴州老窖”是酒廠推出的一代濃香型經典白酒。 “貴州老窖”誕生在“天然公元”的貴州,生長在世界風景黃果樹的故鄉。和神秘的從未經受過污染的美酒之鄉——茅臺。 “貴州老窖”品質上秉承了國酒之鄉上千年的傳統釀造工藝,同時對中國濃香型擺酒釀造工藝作出了突破與完善,該酒以當地優質高粱為原料,小麥制取,經過45~60天發酵,多次蒸餾后摘酒,再經過5-20年的貯存老熟,精心釀造,然后包裝。獨特的釀造工藝,獨特的釀造國酒茅臺的環境、水質、空氣、土壤、微生物群等,造就了國優名酒“貴州老窖”的非凡品質,白酒專家一致認為,該酒濃香純正,酒體幽雅細膩、醇厚綿冽,為中國白酒之上乘飲品。

供應貴州老窖白酒

3,貴州銅仁玉屏縣地區經濟怎么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不斷向縱深發展,玉屏侗族自治縣各行各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改革開放以來,我是玉屏工業從起步到騰飛的親歷者,見證人。其間,經過風雨歷程,求索奮斗,留下了深刻的記憶。玉屏工業的雛形,始發于建國初的輕手工業。經過二十多年的奮斗,至1978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僅2860萬元,工業總產值僅845萬元。主要工業產品有:白酒、酒曲、醬油、元釘、元絲、門鎖、簫笛、水泥等。工業企業總數為38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2戶,集體所有制企業26戶,全部是小型工業企業。財政收入為159萬元。1980年,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了“兩手抓”的新思維,一手抓農業,既解決農民溫飽;一手抓工業,通過兩手抓,又增加財政收入。到1984年底,全縣工業產值達到2488萬元,比1978年增長近2倍,財政收入實現247萬元,比1978年增長70%,為玉屏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4年玉屏侗族自治縣成立。按照當時班子必須革命化、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的要求,調整了班子成員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新的班子成員對改革開放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對外經濟協作的范圍越來越廣,招商引資的力度越來越大。縣成立了經濟協作辦公室,隸屬計經委領導。縣政府每年預算中安排一定的企業挖潛改造基金和對外經濟協作基金,加大了對企業的投入。通過企業的挖潛革新改造,企業的生產能力逐年提高。我們在及時協調企業生產原材料的同時,積極擴大產品銷售市場,使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普遍上了新的臺階。縣政府下發了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辦法,一改政府包打天下的局面,充分調動了企業和承包經營者的積極性。到1988年,也就是改革開放的前十年,玉屏縣工業總產值達到5151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5倍,工業企業總數也增加到141戶,其中個體工業和鄉鎮企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進入90年代,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以后,開始實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給縣域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發展是硬道理”,給我們堅定了發展的信念。第一家落戶玉屏的私營工業企業七里塘冶煉廠順利投產;三家橋制磚廠正式開工;縣鐵合金廠、綜合廠相繼竣工投產,縣酒廠的技改工程已經完成,酒類產品銷售網點已在廈門、長沙、昆明、貴陽等地相繼建立。國有、集體、私營企業轟轟烈烈地發展起來。在全區年終評比中連續三年獲得工業生產第一名,地區授予了“三連冠”獎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同時,與其不相適應的矛盾也日益突現。企業投入資金越來越多,吃“大鍋飯”的現象普遍存在,企業的包袱越背越重,虧損逐年增加,出現了管理體制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現象。黨中央適時地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縣委、政府對此要求十分關注,立馬由縣委、政府領導帶隊,組織縣經貿局、財政局、銀行、稅務、人事勞動等部門的領導和一部分國有企業的廠長經理親自到山東省諸城市進行國企改革的考察研究,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結合我縣的實際情況,縣委、縣政府就出臺了《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辦法》,拉開了縣國有企業改革的序幕。首先,選定在縣水泥廠實行改制,將原來的國有企業改制成股分有限責任公司;隨后縣鐵合金廠幾經周折,改制為力源有限公司;縣酒廠實行租賃承包,由貴州玉醇實業有限公司經營管理;縣綜合廠因政策因素被關閉;縣水泥有限公司交由外地客商承包經營;相繼出現了下崗職工的安置問題。之后,縣政府積極創造更多的勞動再就業崗位,工商、稅務、勞動等部門分別對再就業職工減免有關稅費,以示鼓勵支持再就業。先后有鐵合金廠、綜合廠、紙廠、醬油廠、印刷廠、水泥制品廠、酒廠、水泥廠、糧油加工廠、林大公司等國有企業的職工辦理了有關手續,縣供電局劃歸省供電局直接管理。九十年代后期至本世紀初,縣屬工業企業基本處一個由發展到轉軌再到改制的過程,是一個大轉換、大換血的時期。經過改制后,一批老國有企業消失了,但另一批民營企業又應運而生,并且規模發展得越來越大。到1998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26338萬元是1988年的近2倍;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22889萬元,比1988年增長6.5倍,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5戶。縣財政總收入實現1844萬元,比1988年增長3倍,一、二、三產的比例調整為32.7:38.3:29。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給我們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縣委、政府及乘西部大開發的東風,確立了以工強縣、以貿活縣,以農穩縣的指導思想,制定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促進縣域工業經濟的發展。首先,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縣人大制訂了《玉屏侗族自治縣關于個體經濟發展保護條例》并頒布實施;其次縣人民政府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修改完善了我縣關于招商引資的獎勵辦法;其三是改善我縣投資的軟環境和硬環境,為我縣民營經濟的發展開辟了新的局面。縣委、縣政府制定了《關于違反非公有制經濟的有關政策、法規予以紀律處分的規定》。再加上我縣特有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能源交通優勢,一時間,招商引資的熱潮越來越高,新開辟的三家橋工業小區,卓嶺工業小區和大龍經濟開發區成為了外來股份制企業、上市公司、特別是民營企業攜資開發的熱土。廣東的、福建的、湖北的、湖南的、遼寧的各路客商紛紛立足于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招商引資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在玉屏落戶,民營企業的規模和勢頭越來越強,迎來了我縣民營經濟發展的新高潮。為了更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縣委、政府進一步改善我縣的投資軟硬環境,要求各有關職能部門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以做好服務為宗旨,以客商滿意為標準,以財政增收為目標,全方位做好本職工作。供電部門及時架設輸電線路,加強電力調度,為企業輸送優質的能源;金融部門積極融合資金并組織好資金調度,以滿足企業所需;國土部門為企業及時辦理有關手續,使企業能順利開工建設;工業管理和招商引資部門為企業協調外圍方方面面的工作,讓企業能全心盡力地發展生產;公安部門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嚴厲打擊一些違法犯罪活動,以保護外來客商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教育、衛生部門盡力為其做好服務,以解除客商子女上學及治病就醫的后顧之憂。縣委和政府還定期召開招商引資企業代表座談會,征求他們對經濟發展的意見,了解他們目前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及時研究并認真加以解決。每逢節假日,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的領導分別對招商引資企業進行查訪和慰問,進一步溝通信息,加強了解和增進相互的信任和友誼,并鼓勵他們以商招商,共謀發展。玉屏的民營經濟進入了一個招得進、穩得住、發展快、效益好的發展階段。截止2008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03690萬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4876萬元、113749萬元、5506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2%、2.9%、16.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5.97:57.78:26.25變為17.12:55.85:27.03。財政總收入完成22440.2萬元,比上年增長16.33%,縣級地方財政收入完成8612.9萬元,比上年增長19.66%。新聞錄入:李培志 責任編輯:鄭濤上一篇:樹立城市經營理念,推動玉屏城市向個性方向發展下一篇:對加強和重視社情民意工作的建議

貴州銅仁玉屏縣地區經濟怎么樣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