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爾酒業,喀什地區兵團酒廠有哪些

本文目錄一覽

1,喀什地區兵團酒廠有哪些

新疆阿拉爾新興酒業有限公司河,新天國際葡萄酒業有限公司,(中外合資)新疆順天酒業發展有限公司,新疆英雄本色酒業有限公司,新疆順天酒業發展有限公司,阿勒泰地區仙泉酒廠,新疆吐魯番雅丹酒業有限公司吐魯番市火洲明珠葡萄酒廠,米泉市山泉酒廠,庫爾勒義江酒業有限公司,米泉市西宮酒廠,新疆駝仙酒業有限責任公司,米泉市安康雙龍酒廠,新疆喀什西侯酒業公司,煙臺萊陽市匯源酒廠米泉分廠

{0}

2,新疆阿拉爾市新興酒業有限公司怎么樣

新疆阿拉爾市新興酒業有限公司是2004-03-13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于新疆阿拉爾市南泥灣路。新疆阿拉爾市新興酒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5900271089706XB,企業法人羅成兵,目前企業處于開業狀態。新疆阿拉爾市新興酒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白酒、果酒、果汁生產、銷售;農副產品(專項審批除外)加工 動物養殖 五金交電批零兼營 。通過愛企查查看新疆阿拉爾市新興酒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1}

3,城市管理學作業淺談科學發展與城市經濟管理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不斷強化三個理念:強化“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強化“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理念;強化“加快發展、又好又快”的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正確處理五個關系: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的關系;正確處理特殊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增強經濟實力與致富職工群眾的關系。做深做好“發展戰略”的文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確立新的發展目標農一師今后發展基本思路是:到2010年生產總值達到9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萬元,團場農牧職工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5萬元,實現“十一五”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三個翻番”目標。為此,要實現兩個率先:在兵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突出三項重點: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新型工業化建設,城鎮化建設。緊緊抓住三個關鍵: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善民生。牢固樹立四種觀念:市場經濟的觀念,開放創新的觀念,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觀念和艱苦奮斗、真抓實干的觀念。建設五大基地:一是全國優質棉花生產和加工基地;二是農副產品加工基地;三是支農產業基地;四是電力能源基地;五是化工產業基地。實施六大戰略:一是大力實施以集約化、技術集成化、管理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為核心的農業產業化戰略,不斷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二是大力實施以優勢資源轉換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化戰略;三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核心競爭力;四是大力實施以阿拉爾市為龍頭、以團場為基地的產業集聚、生產要素集聚的城鎮化發展戰略,提高城鎮化水平;五是大力實施“科技興師、市,人才興師、市”戰略,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六是大力實施以項目和招商引資為重點的全方位開放戰略,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努力實現六個明顯變化:一是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質量明顯優化;二是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三是阿拉爾市的建設明顯發展;四是基礎條件、投資環境明顯改善;五是職工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六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做深做好“結構優化”的文章,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新的突破第一,以在兵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在建設“三大基地”上有新突破。構建農業產業化體系,緊緊依靠科技提升引領現代農業發展,重點加強棉花產業、米業、酒業、果蔬業、畜牧業、種業等6大支柱產業,培育10家銷售收入超億元、帶動力強、關聯度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塔河”系列棉種獲全國名牌、“新農”棉花榮獲國家10大暢銷品牌、“天山雪”米獲新疆知名品牌和國家商務部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的基礎上,打造10個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建設棉花、糧食、鮮果、干果、園藝、肉類、牛奶和飼料種植8大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加快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設,繼續實施百萬畝現代節水灌溉工程,把農一師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級的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加快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到2010年,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要達到90%。第二,以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發展“六大產業”為重點,實現農一師由農業大師向工業強師的轉變。要緊緊抓住工業化這個“牛鼻子”,堅持用新思路謀劃新發展,用新體制激發新活力,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產業營造新優勢,使工業成為建設經濟強師的主導力量。要緊緊抓住兵團新一輪加速工業化進程的歷史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努力構建新型建材、紡織服裝、農業機械、礦產開發、農副產品深加工、能源化學工業等六大支柱產業。一是以青松建化為龍頭,力爭“十一五”水泥年生產能力達到600萬噸以上,使青松建化成為兵團建材行業的龍頭;二是以新農開發為龍頭,建成12萬噸棉漿粕、10萬噸粘膠絲生產基地;三是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民營企業為龍頭,形成65萬錠以上的紡錠規模,形成棉花產業鏈條,建成兵團南疆紡織工業中心;四是以阿拉爾市為平臺,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把阿拉爾市建成南疆物流集散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旅游等服務業;五是以農一師電力公司為龍頭,與中國國電投資集團合作,完成2×50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使農一師電力裝機容量達到500兆瓦。加緊編制煤電氣一體化總體開發規劃,力爭2×1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投入建設;六是青松建化、中國國電聯合開發大平灘煤礦,形成每年200萬噸的煤炭生產能力,并積極尋求參與塔里木盆地油氣的開發建設和煤鹽化工項目建設。做深做好“統籌城鄉”文章,更加務實地推進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努力實現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六新”目標,扎實推進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一要形成經濟發展新格局。農業的規模效應得到充分發揮,農業結構更加優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全面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到新水平。二要開辟職工增收新渠道。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職工負擔進一步減輕,收入渠道不斷拓寬。到2010年,農牧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年均增幅在8%以上。三要培育團場建設新職工。職工每年培訓不少于20天,一線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有較好軍事素質和身體素質的新型職工隊伍。四要促進社會事業新發展。連連建有文化站和體育設施,連隊甲級衛生室普及率達到9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100%,90%職工家庭達到“十星級文明戶”標準,50%以上的連隊成為文明生態小康連隊。五要創造職工生活新環境。團場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職工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到2010年,85%以上的連隊達到“五好居民點”標準,100%的居民點通上安全飲用水,100%的職工家庭告別危舊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8平方米以上,廣播電視普及率達到100%。六要構建維穩戍邊新局面。群眾利益訴求渠道更加暢通,平安團場建設深入推進。到2010年,85%以上團場社區和90%連隊達到平安建設標準。做深做好“改善民生”文章,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須把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一是民生工程建設。切實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一要重點解決道路交通、安全飲水、通電、通廣播電視等方面的問題;二要重點改善職工住房條件,提高職工群眾生活質量,抓好解危解困住房建設和廉租房建設;三要重點加強文化體育設施建設。二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要全力抓好社會保障。逐步將五大保險覆蓋面擴大到城鎮各類職工,使各層次醫療保障惠及城鄉居民,使更多的職工享有基本的養老保障。二要全力抓好社會就業。實施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三要理順收入分配關系,要調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機制,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逐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著力構建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新秩序,正確處理好分配關系,規范收入分配制度。三是教育、科技和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兩基”教育成果,落實義務教育政策,改善和加強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扶持少數民族教育,全力支持塔里木大學發展。完善醫療衛生事業,健全公共醫療衛生制度,整合優化團場醫院,重點做強基層衛生室,盡快實現連隊衛生室和計生服務室達標,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做深做好“體制創新”文章,用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始終是農一師、阿拉爾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完善以“土地承包經營、產權明晰到戶、農資集中采供、產品訂單收購”為基礎的團場基本經營制度,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團場發展的一些體制機制性障礙,則是破解改革發展難題的關鍵和重點。要以基本經營制度為核心,以土地、人、財、物、決策管理制度相配套,以加強管理和監督為保障,建立和完善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符合兵團團場實際的體制機制。全面準確理解把握和貫徹落實團場基本經營制度,要牢牢把握三個重點:一是必須始終堅持以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不動搖,進一步明確承包職工家庭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和團場經營管理主體地位,處理好職工、團場兩個主體的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和發揮職工和團場兩個積極性。要進一步落實承包職工家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繼續深化產權制度改革。二是要建立保證職工減負和增收的長效機制,切實減輕職工的負擔。要堅持五個必須,即:必須認真落實國家、兵團各項惠民政策,切實維護好職工的根本利益;必須進一步加快團場機構改革步伐,認真解決“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必須加快對團場事業單位的改革力度,該整合的要整合,該依托的要依托,切實減輕團場辦社會的負擔;必須圍繞重點環節,加強管理,切實減少團場、連隊管理費用;必須嚴肅紀律,真正“還田于民,還利于民”。三是要配套完善土地經營管理、用工管理、產權制度、農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管理、預算管理、“三重一大”制度、基層民主管理等七個方面的制度建設。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一是要深刻理解黨中央制定的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各項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兵團“1+8”文件精神,力爭在產權制度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上有新的突破,在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上有明顯進展,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著力解決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的問題。要防止只對抓新項目感興趣,不重視存量調整、不重視企業改革、不重視企業管理的傾向,對有資源優勢、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的支柱企業,要全力支持其做大做強。要積極規范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要充分發揮優勢骨干企業和龍頭企業的優勢和潛力,吸引外來資本、民間資本參股,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發展潛力弱、競爭風險大、扭虧無望的企業,要下決心改制或退出市場。二是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和方式,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特別是要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實行嚴格的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和審計制度,加強監管工作力度。三是要擴大對外開放,著眼完善市場體系,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繼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繼續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公平的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不斷深化資本、勞動力、技術、分配等要素市場對外開放,千方百計招商引資,特別是要抓好重點項目、重點區域、重點對象和重大活動的招商引資。遵循“搭建平臺、招商引資、資源轉換、形成特色、依托創新、搞活存量、引進增量、優化結構、三個并重、促進發展”的原則,不斷提高改革開放水平,真正形成各類資本相互涌流,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充分發展的新格局。做深做好“生態文明”文章,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加快發展的新形勢下,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重點做好塔里木河流域綠洲農業區生態節水灌溉工程等八大工程,重點加強防護林及綠色長廊建設和大型場界防風基干林建設。組織實施野生動植物原生地恢復與保護、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綠色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管理,切實保護耕地,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益。二是構建節約型社會,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以農業節水灌溉、工業和城市節水節能為重點,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到2010年,信息化、智能化節水灌溉面積要達到220萬畝。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發展節能產業,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問題,制訂新的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政策。要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加快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建立嚴格的環保審批制度,加強管理,實行責任追究制。總之,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觀念,共創和諧、美好、持續發展的未來。

{2}

4,淺談科學發展觀與城市經濟管理

【你自己好好刪減一下】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不斷強化三個理念:強化“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強化“解放思想、敢為人先”的理念;強化“加快發展、又好又快”的理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正確處理五個關系: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的關系;正確處理特殊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的關系;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社會事業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增強經濟實力與致富職工群眾的關系。做深做好“發展戰略”的文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確立新的發展目標農一師今后發展基本思路是:到2010年生產總值達到9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萬元,團場農牧職工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5萬元,實現“十一五”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財政收入“三個翻番”目標。為此,要實現兩個率先:在兵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突出三項重點: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新型工業化建設,城鎮化建設。緊緊抓住三個關鍵: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善民生。牢固樹立四種觀念:市場經濟的觀念,開放創新的觀念,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觀念和艱苦奮斗、真抓實干的觀念。建設五大基地:一是全國優質棉花生產和加工基地;二是農副產品加工基地;三是支農產業基地;四是電力能源基地;五是化工產業基地。實施六大戰略:一是大力實施以集約化、技術集成化、管理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為核心的農業產業化戰略,不斷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二是大力實施以優勢資源轉換為重點的新型工業化戰略;三是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提高核心競爭力;四是大力實施以阿拉爾市為龍頭、以團場為基地的產業集聚、生產要素集聚的城鎮化發展戰略,提高城鎮化水平;五是大力實施“科技興師、市,人才興師、市”戰略,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六是大力實施以項目和招商引資為重點的全方位開放戰略,為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努力實現六個明顯變化:一是產業結構和經濟運行質量明顯優化;二是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三是阿拉爾市的建設明顯發展;四是基礎條件、投資環境明顯改善;五是職工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六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做深做好“結構優化”的文章,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新的突破第一,以在兵團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為目標,在建設“三大基地”上有新突破。構建農業產業化體系,緊緊依靠科技提升引領現代農業發展,重點加強棉花產業、米業、酒業、果蔬業、畜牧業、種業等6大支柱產業,培育10家銷售收入超億元、帶動力強、關聯度高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塔河”系列棉種獲全國名牌、“新農”棉花榮獲國家10大暢銷品牌、“天山雪”米獲新疆知名品牌和國家商務部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的基礎上,打造10個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建設棉花、糧食、鮮果、干果、園藝、肉類、牛奶和飼料種植8大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加快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建設,繼續實施百萬畝現代節水灌溉工程,把農一師建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級的節水灌溉示范基地。加快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到2010年,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要達到90%。第二,以推進新型工業化,重點發展“六大產業”為重點,實現農一師由農業大師向工業強師的轉變。要緊緊抓住工業化這個“牛鼻子”,堅持用新思路謀劃新發展,用新體制激發新活力,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用新產業營造新優勢,使工業成為建設經濟強師的主導力量。要緊緊抓住兵團新一輪加速工業化進程的歷史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優勢資源轉換戰略,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努力構建新型建材、紡織服裝、農業機械、礦產開發、農副產品深加工、能源化學工業等六大支柱產業。一是以青松建化為龍頭,力爭“十一五”水泥年生產能力達到600萬噸以上,使青松建化成為兵團建材行業的龍頭;二是以新農開發為龍頭,建成12萬噸棉漿粕、10萬噸粘膠絲生產基地;三是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民營企業為龍頭,形成65萬錠以上的紡錠規模,形成棉花產業鏈條,建成兵團南疆紡織工業中心;四是以阿拉爾市為平臺,構建現代服務業體系,把阿拉爾市建成南疆物流集散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大力發展金融、保險、旅游等服務業;五是以農一師電力公司為龍頭,與中國國電投資集團合作,完成2×50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使農一師電力裝機容量達到500兆瓦。加緊編制煤電氣一體化總體開發規劃,力爭2×1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投入建設;六是青松建化、中國國電聯合開發大平灘煤礦,形成每年200萬噸的煤炭生產能力,并積極尋求參與塔里木盆地油氣的開發建設和煤鹽化工項目建設。做深做好“統籌城鄉”文章,更加務實地推進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努力實現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六新”目標,扎實推進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一要形成經濟發展新格局。農業的規模效應得到充分發揮,農業結構更加優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全面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到新水平。二要開辟職工增收新渠道。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職工負擔進一步減輕,收入渠道不斷拓寬。到2010年,農牧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7000元,年均增幅在8%以上。三要培育團場建設新職工。職工每年培訓不少于20天,一線從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有較好軍事素質和身體素質的新型職工隊伍。四要促進社會事業新發展。連連建有文化站和體育設施,連隊甲級衛生室普及率達到9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5%,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達100%,90%職工家庭達到“十星級文明戶”標準,50%以上的連隊成為文明生態小康連隊。五要創造職工生活新環境。團場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職工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到2010年,85%以上的連隊達到“五好居民點”標準,100%的居民點通上安全飲用水,100%的職工家庭告別危舊房,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8平方米以上,廣播電視普及率達到100%。六要構建維穩戍邊新局面。群眾利益訴求渠道更加暢通,平安團場建設深入推進。到2010年,85%以上團場社區和90%連隊達到平安建設標準。做深做好“改善民生”文章,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須把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一是民生工程建設。切實解決好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一要重點解決道路交通、安全飲水、通電、通廣播電視等方面的問題;二要重點改善職工住房條件,提高職工群眾生活質量,抓好解危解困住房建設和廉租房建設;三要重點加強文化體育設施建設。二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一要全力抓好社會保障。逐步將五大保險覆蓋面擴大到城鎮各類職工,使各層次醫療保障惠及城鄉居民,使更多的職工享有基本的養老保障。二要全力抓好社會就業。實施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三要理順收入分配關系,要調整和完善收入分配機制,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逐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著力構建公平、正義的收入分配新秩序,正確處理好分配關系,規范收入分配制度。三是教育、科技和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鞏固“兩基”教育成果,落實義務教育政策,改善和加強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扶持少數民族教育,全力支持塔里木大學發展。完善醫療衛生事業,健全公共醫療衛生制度,整合優化團場醫院,重點做強基層衛生室,盡快實現連隊衛生室和計生服務室達標,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做深做好“體制創新”文章,用改革開放的辦法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始終是農一師、阿拉爾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完善以“土地承包經營、產權明晰到戶、農資集中采供、產品訂單收購”為基礎的團場基本經營制度,努力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團場發展的一些體制機制性障礙,則是破解改革發展難題的關鍵和重點。要以基本經營制度為核心,以土地、人、財、物、決策管理制度相配套,以加強管理和監督為保障,建立和完善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又符合兵團團場實際的體制機制。全面準確理解把握和貫徹落實團場基本經營制度,要牢牢把握三個重點:一是必須始終堅持以職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制度不動搖,進一步明確承包職工家庭的生產經營主體地位和團場經營管理主體地位,處理好職工、團場兩個主體的利益關系,充分調動和發揮職工和團場兩個積極性。要進一步落實承包職工家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繼續深化產權制度改革。二是要建立保證職工減負和增收的長效機制,切實減輕職工的負擔。要堅持五個必須,即:必須認真落實國家、兵團各項惠民政策,切實維護好職工的根本利益;必須進一步加快團場機構改革步伐,認真解決“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問題;必須加快對團場事業單位的改革力度,該整合的要整合,該依托的要依托,切實減輕團場辦社會的負擔;必須圍繞重點環節,加強管理,切實減少團場、連隊管理費用;必須嚴肅紀律,真正“還田于民,還利于民”。三是要配套完善土地經營管理、用工管理、產權制度、農用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管理、預算管理、“三重一大”制度、基層民主管理等七個方面的制度建設。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一是要深刻理解黨中央制定的關于國有企業改革的各項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兵團“1+8”文件精神,力爭在產權制度改革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上有新的突破,在國有經濟布局調整上有明顯進展,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著力解決國有企業“一股獨大”的問題。要防止只對抓新項目感興趣,不重視存量調整、不重視企業改革、不重視企業管理的傾向,對有資源優勢、市場前景好、競爭力強的支柱企業,要全力支持其做大做強。要積極規范推進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要充分發揮優勢骨干企業和龍頭企業的優勢和潛力,吸引外來資本、民間資本參股,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對不符合產業政策、發展潛力弱、競爭風險大、扭虧無望的企業,要下決心改制或退出市場。二是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探索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和方式,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特別是要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實行嚴格的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和審計制度,加強監管工作力度。三是要擴大對外開放,著眼完善市場體系,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繼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繼續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公平的政策環境、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不斷深化資本、勞動力、技術、分配等要素市場對外開放,千方百計招商引資,特別是要抓好重點項目、重點區域、重點對象和重大活動的招商引資。遵循“搭建平臺、招商引資、資源轉換、形成特色、依托創新、搞活存量、引進增量、優化結構、三個并重、促進發展”的原則,不斷提高改革開放水平,真正形成各類資本相互涌流,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充分發展的新格局。做深做好“生態文明”文章,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在加快發展的新形勢下,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一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重點做好塔里木河流域綠洲農業區生態節水灌溉工程等八大工程,重點加強防護林及綠色長廊建設和大型場界防風基干林建設。組織實施野生動植物原生地恢復與保護、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綠色生態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管理,切實保護耕地,提高土地綜合利用效益。二是構建節約型社會,走循環經濟發展的道路。以農業節水灌溉、工業和城市節水節能為重點,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到2010年,信息化、智能化節水灌溉面積要達到220萬畝。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發展節能產業,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問題,制訂新的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政策。要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標準,加快淘汰落后的生產能力。建立嚴格的環保審批制度,加強管理,實行責任追究制。總之,要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觀念,共創和諧、美好、持續發展的未來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