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大臺酒占茅臺酒的多少比例
60%。“大回酒”也被稱為黃金輪次酒,是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第三、四、五輪次酒的總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三個輪次產量占到全年茅臺酒產量的60%以上,也是全年集中出產醬香典型體的輪次。更是全年集中出產醬香典型體的輪次,“大回酒”豐產優質,為實現茅臺酒全年優質穩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2,每年四月大概是茅臺酒釀酒幾輪次
每年四月大概是茅臺酒釀酒三輪次 。臺酒釀造第三、四、五輪次總稱“大回酒”,其豐產優質是實現茅臺酒全年優質穩產的重要“基石”,因為這三個輪次產量占到全年基酒產量的60%以上,也是全年集中出產醬香典型體的輪次。茅臺酒輪次特征第一輪次醬香基酒酒精度:≥57度,感官特征無懸浮物、無色、透明、醬香味明顯、生糧味較淡,味澀略酸、尾味微苦。參照香味香蕉、檸檬、芹菜、楊桃、蘋果。這是品酒師給出的參考香味,我沒有聞過茅臺的基酒,但是我聞過嘗過茅臺鎮其它生產醬香酒的基酒,說實話我實在是找不到太多相同的香味,我還需要修煉。第二輪次:醬香基酒酒精度:≥54.5度,感官特征:無懸浮物、無色、透明、醬香味明顯、酸澀味較低、味微甜、尾味干凈。參照香味蒸飯的味道、香草、黃瓜清香。二輪次蒸飯的味道可以感受到。
3,大回酒占道茅臺基酒多少比例
大回酒占道茅臺基酒60%以上。大回酒占到基酒產量的60%以上。“大回酒”也被稱為黃金輪次酒,是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第三、四、五輪次酒的總稱,也是全年集中出產醬香典型體的輪次,“大回酒”豐產優質,為實現茅臺酒全年優質穩產奠定了堅實基礎。“大回酒”,系茅臺酒釀造第三、四、五輪次的總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三個輪次產量占到全年基酒產量的60%以上,也是全年集中出產醬香典型體的輪次。茅臺酒及其系列產品的勾兌過程完全采用“酒勾酒”,各個輪次在勾兌實踐中都不可或缺,各自承擔著重要角色。一、二輪次以香氣見長,一次酒剛強,二次酒清新;六、七輪次酒以味見長,醇厚、柔和是其主要特點;居中的三、四、五輪次香味協調,恰到好處,又各有特點,是勾兌的主體。可以說,大回酒的豐產優質是實現茅臺酒全年優質穩產的重要“基石”。其間,蘊藏著一般人難以窺見的核心秘密。
4,茅臺酒基酒有幾個輪次都是什么
茅臺酒基酒生產有七個輪次,作為“中國白酒傳統釀造工藝的活化石”之一,茅臺極為復雜的醬香工藝給人留下了神秘的印象。光基酒的生產,就有七個輪次。其中,第三輪次酒是茅臺酒產量,質量最為關鍵的“黃金輪次”。一二輪次酒偏酸,口感偏大曲清香酒,六七輪次酒偏苦,口感較重,三四五輪次酒的醬香風格表現較好。這七個輪次酒中,醬味、焦糊味從一輪次到七輪次是一個逐漸增強的過程,二三輪次酒略帶芝麻香,三四五輪次酒整體的質量和口感表現最好。七個輪次介紹1、一輪次酒是在頭三次蒸煮過后取出的酒,無色透明、無懸浮物。酸澀且后味微苦,度數57°左右。2、二輪次酒無色透明無懸浮物,但這時已經有一點醬香味兒冒頭了,口感微甜,同時有淡淡的芝麻香,后味兒比較干凈,還帶有一點酸澀味兒。3、三輪次酒無色透明無懸浮物,但醬香味兒開始濃郁了。味道醇和偏厚,微酸微甜,酒體醬香格局基本呈現,后味兒也很干凈,度數在 53.5°左右。4、四輪次酒無色透明無懸浮物,醬味兒更加突出。入口醇厚,偏甜微酸,酒味較為持續,后味綿長的特點開始顯現,尾味收口干凈,回味比較淡。5、五輪次酒這時候顏色就開始變得微黃。醬香味兒突出,甜味持續,口感連綿,酒體均衡性好,后味長同時還帶點焦糊味兒,尾味回味上淡淡的焦香襯托著醬香,度數大概在52.5°。6、六輪次酒相比五輪次酒焦香突出,醬香濃郁但稍顯弱化,酒體入口微苦微甘,帶有糊香,有淡淡的類似巧克力味的曲香氣息,尾味、回味較長,主要是以焦香為主的復合香回味。7、七輪次酒微黃透明無懸浮物,醬味兒很明顯,帶有類似糧食被烤焦的糊香,焦糊味回味較長,度數大概52°左右。對于喜歡重口白酒的酒友,七輪次酒很能適應他們的味口。
5,大回酒是哪幾個輪次
大回酒是第三、四、五輪次。“大回酒”也被稱為黃金輪次酒,是茅臺酒釀造過程中第三、四、五輪次酒的總稱,也是全年集中出產醬香典型體的輪次,酒產量占到全年基酒產量的60%以上。茅臺酒一共7個輪次,七輪次分別是一輪次、二輪次、三輪次、四輪次、五輪次、六輪次、七輪次。7次取出的白酒口感風格各不相同,再經過不同輪次,不同年份的老酒加以勾調,百種滋味,這也正是醬香酒內涵魅力所在。茅臺酒12987釀造工藝“1”是指一年一個周期,在大曲醬酒的釀造工藝中,走完一個周期,然后到到封壇入存,要經歷一年的時間過程。需經過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所以稱為12987工藝。“2”是指兩次投糧,在大曲醬酒的釀造工藝中,需要一個生產周期內投糧兩次。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繼續上甑蒸煮,然后攤涼后加入曲藥,收堆發酵,然后再重新下窖,且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裹挾更多微生物。還有就是下沙,就是在以后的釀造環節中不再投入新的糧食,只將酒醅反復發酵和蒸煮,而且“下沙”包括潤沙、蒸煮、攤涼、加曲、堆積、入窖發酵等六個工序。“9”是指九次蒸煮,在大曲醬酒的釀造工藝中,共需九次蒸煮。先下沙后清蒸一次,再二次糙沙混蒸一次,第三次蒸煮得到熟糟。熟糟再經過攤涼、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碚醅六個輪次環節,每次環節中都有一次蒸煮,整個過程共有九次蒸煮。“8”是指八次發酵,在大曲醬酒的釀造工藝中,共需八次發酵。在釀造期間,從第三輪開始不再投入新的糧食,但是由于原料粉碎較粗,醅內淀粉含量較高,隨著發酵輪次的增加,淀粉會被逐步消耗,直到第八次發酵結束后,醅內的淀粉的含量達到10%左右的理想水平。而每一次的蒸煮后,把酒曲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之后,“7”是指七次取酒,在大曲醬酒的釀造工藝中,共需七次取酒。經過下沙和造沙的高粱淀粉吸脹以后,淀粉開始被糊化、糖化和酒化,在第三次蒸煮后才進行取酒,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之間,是一次取酒,取酒完畢之后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共需要經歷七次取酒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