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為什么茅臺鎮產的醬香型白酒最好
因為茅臺鎮的赤水河水很適合釀造醬香酒。小冷洞酒的醬香酒廠就在茅臺鎮。是真正的純糧釀造!
2,茅臺酒為什么這么好
一說起茅臺,大家都知道,它是白酒界的龍頭老大,不管是價格還是味道,那都是一等一的!可是,大家都知道茅臺好,茅臺貴,又有多少人知道茅臺為什么好喝呢?
00:00 / 02:55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3,為什么茅臺鎮產的醬香型白酒最好
由于茅酒銷路好利潤高,其它地方許多人企圖仿制,但都未成功。茅酒之所以不可克隆主要是因為: 獨特的地域環境 云貴高原海拔1200多米,茅臺鎮位于貴州高原最低點的盆地,海拔僅440米,遠離高原氣流,終日云霧密集。一年有大半年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雨霧之中。這種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于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時對茅臺酒中香氣成分的微生物產生、精化、增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獨特的赤水河水 赤水河水質優良無色透明,微甜爽口,酸堿適度,鈣鎂離子含量、硬度均符合優質飲用水標準。赤水河水有一個奇怪現象,每年端午節至重陽節,河水呈紅色;而重陽節至翌年端午節之間,河水清徹透明。茅酒完全按照這一節律的變化進行釀制。 特有的紅纓子高粱 茅臺鎮當地出產的高粱,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其截面呈玻璃質地狀,十分有利于茅酒工藝的多輪次翻烤。是茅酒優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的重要因素,其它外地高粱均無法取代。 復雜的釀造工藝 茅酒生產季節性很強,必須在每年端午節踩曲,重陽節投料。茅酒工藝的特點可概括為三高三長: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基酒生產周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基酒酒齡長。茅酒基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需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他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茅酒大曲貯存時間長達6個月,比其他白酒多存3-4個月,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它白酒的4-5倍。
4,茅臺酒為什么出名
有以下幾點原因:1、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35年,漢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在南越國(今茅臺鎮所在的仁懷縣一帶)所產的構醬酒。后此酒受到漢武帝的稱贊,并留了“唐蒙飲構醬而使夜郎”的傳說。據清代《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 贊茅臺“酒冠黔人國”。1949年前,茅臺酒生產凋敝,僅有三家酒坊,即:華性出資開辦的“成義酒坊”、稱之“華茅”;王性出資建立的“榮和酒房”,稱之“王茅”;賴性出資辦的“恒興酒坊”,稱“賴茅”。“華茅”就是現在的茅臺酒的前身。2、制作工藝獨特:貴州茅臺酒是以優質高粱為料,優質小麥制曲,每年重陽之際投料,巧妙地利用茅臺鎮特有的氣候,優良的水質,適宜的土壤,采用了一系列與一般白酒截然不同的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酒,輕水分入池等工藝條件,經過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分型入庫、長期陳釀、精心勻兌而成。 3、貴州茅臺酒素味道特別:以低而不淡、香而不艷著稱,被尊為國酒,是世界三大名酒(另外兩種是英國英國蘇格蘭威士忌、法國柯涅克白蘭地)之一。茅臺酒具有“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的獨特風格。僑胞稱贊茅臺酒為“祖國之光”。擴展資料:主要工藝流程及要求:1、制曲:小麥經破碎,加入母曲和水制成曲胚,用稻草間隔入倉發酵40天后拆曲,貯存6個月后投入制酒生產。2、制酒:①投料階段:重陽開始分2次投料,即下沙和造沙(沙指高粱)。下沙高粱經破碎后加熱水潤糧,次日加母糟蒸糧,下甑攤晾,之后加曲和尾酒拌勻堆積,達到工藝要求,入窖發酵30天后開窖取醅,再與造沙經破碎、潤糧后的高粱拌勻,從蒸糧開始重復上述工序。②餾酒階段:餾酒階段共有7個輪次,每個輪次均經攤晾、加曲、堆積、入窖和餾酒操作。制酒過程共經歷9次蒸煮(餾),8次攤晾、加曲、堆積、入窖,7次取酒,一年一個生產周期。3、貯存勾兌:基酒(輪次酒)分醬香、醇甜香、窖底香3種典型體貯存于陶壇中,將不同輪次、不同典型體、不同酒度、不同酒齡的基酒進行勾兌,勾兌后貯存于陶壇。貯存勾兌工序至少歷經3年。4、包裝:勾兌后的酒經檢驗合格后,采用不透明容器包裝出廠參考資料來源:中央電視臺-貴州茅臺酒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茅臺酒
5,為什么只有茅臺鎮才能釀出茅臺酒
你知道400年茅臺鎮的氣候與釀造之間的關系么? 你知道為什么2015年茅臺鎮酒廠產量下降么? 你知道釀酒與水土氣生的關系么? 你知道茅臺鎮400年的氣候變化么? 想知道這些? 先聽我講個故事。 2015年茅臺鎮酒企減產明顯,主要是第三次取酒出酒率急劇下降,最低的甚至一甑只出酒二三十斤。那么為什么會減產? 一、水土氣生與釀造 白酒釀造講究“水、土、氣、生”,茅臺鎮更是如此。 水方面,仁懷有著赤水河的滋養和星羅棋布的泉水,根據當地地質部門的檢測,赤水河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如鉀、鈣、鎂、鐵、硫、磷、錳、銅、鋅、硒等,遵義地區地層的深井,與赤水河地下相通連,井水中也含有這些微量元素。例如茅臺酒的釀造用水,呈無色、透明、無臭、微甜、爽凈,水的總硬度為9.46,pH值為7~7.8,固形物中含有對身體有益的成分,這種泉水適于茅臺酒釀制。 土壤方面,遵義白酒產區以茅臺為核心,整個產區沿赤水河谷遍布的紫色砂頁巖、礫巖形成于7000萬年以前,土壤表面廣泛培育著的紫色土層,酸堿適度,無論地面水和地下水都通過兩岸的紫土層流入赤水河中,溶解了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這些土壤做窖泥有益于釀造優質酒。 氣候方面,赤水河谷冬暖夏熱少雨的獨特小氣候造就了遵義白酒產區內以茅臺、習酒、國臺為代表的優質醬酒產生。 至于微生物環境,則是源自遵義白酒產區獨特的赤水河、土壤、氣候等,這些導致了該地的微生物富集。我們曾經研究過,這里以茅臺為核心,空氣中微生物夏季有細菌72種分屬32個屬,真菌53種分屬33個屬,水中細菌178種分屬82個屬,這些微生物造就了好酒。 二、400年茅臺鎮氣候怎么變化的? 1670~1770年氣候變化溫暖。 清代貴州地方志記載了貴州絕大部分的州縣在清中葉種植了包谷,在清中葉已成為這一帶民間的重要糧食。氣候變暖會使包谷減產,主要原因是生育期縮短和生育期高溫對授粉和干物質積累的不利影響。可見,清代前中期仁懷一帶氣候溫和。另據《清實錄》中皇帝的諭旨和貴州官員的奏折中可以看出1729~1760年貴州大部分區域“雨水調勻,田禾昌茂”。這些均說明這一時期仁懷一帶氣候較濕潤,農業發展較順利。 1770~1870年氣候變化。這一時期氣候逐漸變得寒冷。 《遵義府志》記載,1774年4月20日“遵義南隅里雨雪”、1815年4月“立夏后大雪壞秧”,這種現象在年平均溫度12.6~18.0℃的遵義區域來講實屬罕見。仁懷市魯班鎮詩人卞龍堂(1761—1812)在他的詩作《烈女卞已姑》¨中寫道“東川五月忽侵霜,幾日漫漫大霧沉”。仁懷的初霜期平均為12月16日,最早的記錄是11月15日(1971年),此詩的具體時間無法從文獻中獲知,卻記錄下了仁懷魯班鎮一次發生在5月(農歷)的霜凍。 1870~1940年氣候變化。經歷了寒冷時期,仁懷的氣溫又轉向了溫暖。 1902年刻本的《增修仁懷廳志》土產卷關于水稻下種和收獲時間的記載“壩田春分(3月20日一4月5日)前后種,立秋(8月7日—8月8日)前后獲;田在半山清明(4月4日一4月6日)前后種,處暑(8月23日一8月24日)前后獲,田在高山及箐地者谷雨(4月20日一4月21日)前后種,白露(9月7日—9月8日)前后獲;總量土之高低氣之寒暖為宜,不能拘一定也廳地所種”,這段話說的是仁懷水稻的下種和收獲時間的不同由稻田所在地勢的不同而決定,也反映了云貴高原氣候垂直變化顯著的特征。 1940~1985年氣候變化。這段時期仁懷災害頻發, 其中發生了5次霜凍害和1次晚春大雪加濃霜,遵義地區在1950~1985年的35年里,發生了8次較為嚴重的凍害,使農作物、林木、果樹以及郵電、交通、供電設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另根據1951~1975年全國寒潮年鑒記載,貴州在這25年內共出現不同程度的寒潮和冷空氣158次,平均每年出現6.4次,這高出了全國平均值6.04“。雪災和低溫凍害往往與氣候降溫期相聯系,因此仁懷乃至貴州省在這一時間段屬于寒冷期。 1985~2014年氣候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西南地區氣溫相繼變暖。 目前,與我國大部分地區一樣,西南地區的氣溫處于一個偏暖的階段。姚正蘭利用遵義市紅花崗區1951~2001年平均氣溫、最高最低氣溫等資料,對51年氣溫的長期變化趨勢和年際變化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發現這51年內遵義市平均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呈上升趨勢。周洋通過茅臺鎮沉積硅藻的分析推測氣候演化過程,從硅藻段分析來看,最近幾十年里茅臺鎮的氣候處于一個較平穩的溫暖期。 2014~2070年氣候變化?這個未知數更大,因為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越來越大。 數據顯示,2015年4月1日,仁懷最高氣溫32度,而7日的最高氣溫才僅僅10度,隨后氣溫又快速回升到30℃,到23日左右再度驟降到最高14℃。氣溫差異過大為何導致出酒減產呢?白天氣溫逐漸升高后微生物好不容易開始聚集和繁殖,但夜間溫度驟降,微生物就會死掉,這就會導致產量減少。2015年4-5月,茅臺鎮氣候極為不穩定,除晝夜溫差大,氣溫驟升驟降頻繁之外,暴雨、冰雹等極端惡劣天氣頻繁出現,氣候的變化對于微生物的影響有著直接的關系。 那么有沒有可能改變釀酒受到氣候影響的情況呢?這個實際上也是可以研究的,比如在小范圍的釀造空間里面控溫控濕,讓微生物生長繁衍不受氣候異常影響, 這個也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需要進一步研究對酒體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