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應有 沙塵暴發生的原因有 1 1 2 2 3 3 4 4
1、上游 及中游地區連降暴雨。2、河流旁邊水土流失嚴重。3、河水渾濁,河床加厚導致河變淺。沙塵暴產生的原因: ①亂墾、濫牧、過度樵采,使植被遭破壞,土壤裸露,土地沙化迅速擴展。 ②冬春季節少雨,氣候干燥,土質疏松。 ③快行冷風過境。
2,影響土壤資源開發利用的因素包括哪4個方面
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
自然因素:荒漠化 鹽堿化和自然災害等
人為因素:過墾 過牧 過度砍伐 土地污染和過量取土等
土地資源的有限
土地使用規劃的不合理
1.土壤資源具有一定的生產力,其生產力的高低,除了與土壤的自然屬性有關外,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人類生產科學技術水平。不同種類和性質的土壤對農林牧具有不同的適宜性。
2.土壤資源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人類可以利用土壤的變化發展規律,應用先進技術,促使肥力不斷的提高,生產更豐富的產品,滿足人類的生活需要。如果不恰當的利用土壤,其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產力將下降。
3.土壤資源的位置有固定性,面積有其有限性,同時具有其他資源不能代替的性質。在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應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
4.土壤資源的空間存在形式具有地域分異規律,表現在時間上有季節變化的周期性,土壤性質及其生產特征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發生周期性變化。
3,什么是發生沙塵暴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天氣現象,即由于強風將地面沙塵吹起,使大氣能見度急劇降低的災害性天氣。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象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形成沙塵暴的主要原因,并加重了其強度和頻度。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風的的地方都能發生,只有那些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在我國西北地區,森林覆蓋率本來就不高,貧窮的西北人民還想靠挖甘草、摟發菜、開礦發財,這些掠奪性的破壞行為更加劇了這一地區的沙塵暴災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風卷起形成沙塵暴甚至強沙塵暴。
沙塵暴的危害有很多:1、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農業減產。沙塵暴對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絕不亞于臺風和龍卷風。近5年來,我國西北地區累計遭受到的沙塵暴襲擊有20多次,造成經濟損失12億多元,死亡失蹤人數超過200多人。
2、大氣污染、表土流失。沙塵暴降塵中至少有38種化學元素,它的發生大大增加了大氣固態污染物的濃度,給起源地、周邊地區以及下風地區的大氣環境、土壤、農業生產等造成了長期的、潛在的危害。特別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貧瘠的土地將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產量。
參考資料:http://www.conghua.gov.cn/huangbaoju/hbzs/scb.htm
4,關于黃河之前的生態環境是甚么模樣的句子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于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后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于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并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于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后,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5,沙塵暴產生的原因
沙塵暴產生的原因: ①亂墾、濫牧、過度樵采,使植被遭破壞,土壤裸露,土地沙化迅速擴展。 ②冬春季節少雨,氣候干燥,土質疏松。 ③快行冷風過境。
什么是沙塵暴?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風的的地方都能發生,只有那些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在我國西北地區,森林覆蓋率本來就不高,貧窮的西北人民還想靠挖甘草、摟發菜、開礦發財,這些掠奪性的破壞行為更加劇了這一地區的沙塵暴災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風卷起形成沙塵暴甚至強沙塵暴。
參考資料: http://wenwen.sogou.com/z/q841533164.htm
我不清楚想請教
太專業了```
我簡單點說吧```
條件: 要有沙```要有風```
沙的主要來源:過牧、過墾、過伐。
風:這個不用說吧```是由大氣壓產生的```
bu zhi dao
沙塵暴產生的原因: ①亂墾、濫牧、過度樵采,使植被遭破壞,土壤裸露,土地沙化迅速擴展。 ②冬春季節少雨,氣候干燥,土質疏松。 ③快行冷風過境。
什么是沙塵暴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中,人口膨脹導致的過度開發自然資源、過量砍伐森林、過度開墾土地是沙塵暴頻發的主要原因。
沙塵暴作為一種高強度風沙災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風的的地方都能發生,只有那些氣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區,才有可能發生沙塵暴。在我國西北地區,森林覆蓋率本來就不高,貧窮的西北人民還想靠挖甘草、摟發菜、開礦發財,這些掠奪性的破壞行為更加劇了這一地區的沙塵暴災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風卷起形成沙塵暴甚至強沙塵暴。
沒樹木的原應
6,你認為土壤被侵蝕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關
影響土壤侵蝕的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發生、發展的先決條件,或者叫潛在因素,人為因素則是加劇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氣候:氣候因素特別是季風氣候與土壤侵蝕密切相關.季風氣候的特點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劇了土壤侵蝕.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氣候因素.所謂暴雨是指短時間內強大的降水,一日降水量可超過50mm或1小時降水超過16mm的都叫做暴雨.一般說來,暴雨強度愈大,水土流失量愈多.2.地形:地形是影響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長、坡形等都對水土流失有影響,其中坡度的影響最大,因為坡度是決定徑流沖刷能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沖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動因子.一般情況下,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嚴重.3.土壤:土壤是侵蝕作用的主要對象,因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抗蝕性和抗沖性等特性對土壤侵蝕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土壤的透水性與質地、結構、孔隙有關,一般地,質地沙、結構疏松的土壤易產生侵蝕.土壤抗蝕性是指土壤抵抗徑流對它們的分散和懸浮的能力.若土壤顆粒間的膠結力很強,結構體相互不易分散,則土壤抗蝕性也較強.土壤的抗沖性是指土壤對抗流水和風蝕等機械破壞作用的能力.據研究,土壤膨脹系數愈大,崩解愈快,抗沖性就愈弱,如有根系纏繞,將土壤團結,可使抗沖性增強.4.植被:植被破壞使土壤失去天然保護屏障,成為加速土壤侵蝕的先導因子.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的試驗結果,光板的泥沙年流失量為26902kg/公頃,桉林地為6210kg/公頃,而闊葉混交林地僅3kg/公頃.因此,保護植被,增加地表植物的覆蓋,對防治土壤侵蝕有著極其重要意義.人為活動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表現為植被破壞(如濫墾、濫伐、濫牧)和坡耕地墾植(如陡坡開荒、順坡耕作、過度放牧),或由于開礦、修路未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等,都會加劇水土流失.
影響土壤侵蝕的因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發生、發展的先決條件,或者叫潛在因素,人為因素則是加劇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1.氣候:氣候因素特別是季風氣候與土壤侵蝕密切相關。季風氣候的特點是降雨量大而集中,多暴雨,因此加劇了土壤侵蝕。最主要而又直接的是降水,尤其是暴雨的引起水土流失最突出的氣候因素。所謂暴雨是指短時間內強大的降水,一日降水量可超過50mm或1小時降水超過16mm的都叫做暴雨。一般說來,暴雨強度愈大,水土流失量愈多。2.地形:地形是影響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而坡度的大小、坡長、坡形等都對水土流失有影響,其中坡度的影響最大,因為坡度是決定徑流沖刷能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植使土壤暴露于流水沖刷是土壤流失的推動因子。一般情況下,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大,水土流失也越嚴重。3.土壤:土壤是侵蝕作用的主要對象,因而土壤本身的透水性、抗蝕性和抗沖性等特性對土壤侵蝕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土壤的透水性與質地、結構、孔隙有關,一般地,質地沙、結構疏松的土壤易產生侵蝕。土壤抗蝕性是指土壤抵抗徑流對它們的分散和懸浮的能力。若土壤顆粒間的膠結力很強,結構體相互不易分散,則土壤抗蝕性也較強。土壤的抗沖性是指土壤對抗流水和風蝕等機械破壞作用的能力。據研究,土壤膨脹系數愈大,崩解愈快,抗沖性就愈弱,如有根系纏繞,將土壤團結,可使抗沖性增強。4.植被:植被破壞使土壤失去天然保護屏障,成為加速土壤侵蝕的先導因子。據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的試驗結果,光板的泥沙年流失量為26902kg/公頃,桉林地為6210kg/公頃,而闊葉混交林地僅3kg/公頃。因此,保護植被,增加地表植物的覆蓋,對防治土壤侵蝕有著極其重要意義。人為活動是造成土壤流失的主要原因,表現為植被破壞(如濫墾、濫伐、濫牧)和坡耕地墾植(如陡坡開荒、順坡耕作、過度放牧),或由于開礦、修路未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等,都會加劇水土流失。
7,黃河中游為什么 支流比較多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黃土高原地區處在我國第二級階梯,及由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 2、黃土高原還是我國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影響的邊緣區,從而使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東北遞減。黃土高原南北地跨亞熱帶、暖溫帶、溫帶三個溫度帶;東西跨半濕、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濕地帶,氣候的地域差異性和過渡性十分顯著。本區位于季風的尾閭區,干旱與半干旱范圍大,降水不穩定,干旱、風沙頻繁,天然草地與旱作農業生產能力低且不穩定。氣候的干旱與降水不穩定、黃土及風沙物質的不穩定相結合,使得本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3、從土地利用形式上看,這里是農業耕作區和畜牧區交錯的地區。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動和歷史上農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響,在農牧交錯地帶表現為有農有牧、時農時牧的變動,導致土地退化加劇。 二、水土流失的特點 1、侵蝕強度大。該區侵蝕模數大于15000 t/km2 以上的水蝕面積達3.67 萬km2,占全國同類侵蝕強度面積的89%,局部地區侵蝕模數高達3萬-5萬t/ km2。 2、時空分布集中。6-9月,產沙量占年產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黃河中游7.86萬km2的多沙粗沙區,該區域面積僅占總面積的12.3%,年產沙量卻達11.82億t,占同期黃河輸沙總量的62.8%,其中粒徑大于0.05mm的粗泥沙3.19億t,占粗泥沙輸沙總量的72.5%。 3、泥沙主要來自溝道侵蝕。該區溝壑發育,溝道侵蝕十分嚴重。尤其是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崩塌、滑塌、瀉溜等重力侵蝕十分活躍,溝谷面積雖占總面積的40%左右,而產沙量卻占總產沙量的60%以上。 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群眾貧困、經濟落后,而且給下游防洪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惡化生態環境,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產力降低,形成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加劇了貧困,制約了經濟發展。在國家"八七"扶貧計劃中,黃土高原地區貧困縣有126個,貧困人口2300萬人。目前仍有貧困人口近1000萬,是我國貧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之一。 2、泥沙淤積下游河床,威脅黃河防洪安全。該區年均入黃泥沙16億t,約有4億t沉積在下游河床,造成河床逐年抬高,平均高出地面4-6m,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直接威脅著下游兩岸廣大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3、影響水資源合理和有效利用。該區水資源相對匱乏,但為了減輕泥沙淤積造成的庫容損失,部分黃河干支流水庫不得不采用蓄清排渾的運行方式。同時,每年需要150億 m3左右的水資源量用于沖沙入海,影響了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1、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以縣為基本單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溝壩地等基本農田為突破口,綜合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2、堅持以退耕還林還草為基礎,著力建設區域生態農業,生態農業建設必須以林草建設為重點,抓住蓄水、節水這個關鍵,走綜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種草。要根據實際,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特別要引導群眾發展適銷對路的經濟林果,讓群眾得到實惠。二是實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種形式,蓄存降水,發展窖灌等節水農業,解決好農村飲水和基本農田的補水問題,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資源,調整農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搞好產業開發。促進一批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的形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改變毀林開荒、廣種薄收的耕作方式,改變以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眼前經濟效益的短期行為,加快恢復植被進程,使生態環境盡快向良性轉變。 3、堅持治理與開發相結合,突出經濟效益,走優質高效之路。大力發展集雨節水灌溉,推廣普及旱作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產量,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4、堅持把治理開發和預防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制止破壞林草植被的勢頭,依法保護水土和林草資源,把已建成的爛沙、治水工程管護好、經營好,使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最后,從減少江河水患壓力出發,整體推進生態環境建設。按照自然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全面推進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治理,提高治理規模、質量和效益。實行山水林田路統一規劃,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統籌安排,集中連片治理,發揮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逐步實現水不亂流、泥不出溝,在較短的時期內,使省內河流泥沙含量明顯降低。造福本地群眾,惠及下游人民。 黃河不同于其他大江大河的最大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異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繼而產生了下游的“地上懸河”及河口的擺動、延伸等特點。這些特點無不與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相關。 1、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流域頭號生態環境問題 1.1關于對生態環境的認識 國外曾把生態和環境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概念。生態是指生命“代碼”、生物習性及它們與周圍環境的聯系[1]。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生態系統。如陸地生態、海洋生態……高原生態、河流生態、草原生態等。環境是相對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在環境科學中,指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與人類發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總體,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2]。因此其包括了生命要素和非生命要素。生命要素中主要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非生命要素主要為大氣、水、土壤、光熱(溫度)。由此可見生態和環境是密切相關的,生態的失衡將破壞和污染環境,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會影響生態,人在研究環境問題過程中很難把生態和環境區分開來,他們與人類共同組成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生態環境系統,人類也成為整個生態環境系統中的關鍵要素,可以用簡單的結構關系圖來表示。 生態系統是指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環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統一的整體[2],因此可以認為是生態環境中的一個局部整體。在生態體系統內,能量的流動導致形成一定的營養結構、生物多樣性、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當處于穩定和通暢狀態時,被稱為生態系統平衡(平衡還表現為物種數量的相對穩定)。生態系統之所以能保持平衡穩定狀態是因為其內部具有自動調節(或自我恢復)能力。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擾超過限度就會引起生態平衡破壞,表現為結構破壞或功能衰退。 1.2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特點 主要體現在大氣、水、土壤、植物(被)這些要素的相互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干擾上。 (1)表層覆蓋著深厚的黃土。黃土土質疏松,遇水崩解,極易侵蝕。當水以集中、一定強度的運動時,就能產生侵蝕—水蝕。 (2)降水少而不均(由圖三年降雨等值線及歷史暴雨記載圖可見)。黃土高原自東面向西北,年降水從700mm遞減到不足200mm,由半濕潤向干旱地區過渡,但又屬于暴雨集中的地區。 (3)光熱通量大。日照時間長,蒸發能力強,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強烈的大陸季風,在西北部干旱地區,產生了另一種侵蝕—風蝕。 (4)植被覆蓋率低。且自東南至西北逐步遞減,由喬灌植被向草灌植被轉化,直至北部鄂爾多斯荒漠植被。大量的地面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有效保護及對水的調節作用。 (5)隨著該地區人口的增長,毀林(草)開荒、陡坡種地、過度放牧、破壞植被,使原有脆弱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而難以恢復。現代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在采礦、基礎設施建設,城鎮擴展等造成生態環境新的失衡。 以上五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后果即是形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最典型的是河口鎮至龍門區間,集水面積11.2萬km2,屬半濕潤氣候向干旱氣候過渡地帶,全年降雨集中在夏季,連續4個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暴雨強度可達1mm/min以上,暴雨期的徑流系數可達66%,地表被暴雨洪水切割成千溝萬壑,成為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溝壑密度達7km/ km2以上,每年以66.7億m3的地表徑流向黃河輸送達9億t泥沙[3]。 1.3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黃河流域頭號生態環境問題。 黃土高原地區,西起日月山,東至太行山,南靠秦嶺,北抵陰山,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最集中且分布面積最大的黃土區,總面積64萬km2。 根據1990年全國土壤侵蝕遙感普查資料,黃土高原侵蝕模數大于1000t/km2.a的輕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為45.4萬km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70.9%,其中水蝕面積33.7萬km2。 侵蝕模數大于8000 t/km2·a 的極強度以上水蝕面積為8.51萬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64.1%;侵蝕模數大于15000 t/km2·a的劇烈水蝕面積為3.67萬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89%。局部地區的侵蝕模數甚至超過30000 t/km2·a。 從時間上來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其產沙量一般占年產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幾場暴雨造成的。從地域上來看,據最新研究成果,輸沙模數大于5000t/km2、粗沙(粗泥沙粒徑0.05mm以上)模數大于1300 t/km2的黃河中游多沙粗沙區,面積為7.86萬平方公里,僅占黃土高原總面積的12.2%,而多年平均輸沙量(11.8億t)卻占黃河總輸沙量的62.8%。 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進入黃河,使黃河的多年平均輸沙量(陜縣站,下同)達16億t。每年約有4億t泥沙淤積在下游河道,河床的抬高速率達10cm/年左右,形成了著稱于世的“地上懸河”,黃河下游防洪形勢險峻不緩的原因于此。一旦決口,危及12萬平方公里的人民生命財產和嚴重影響社會安定及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大片土地沙化造成長期的生態環境問題。 嚴重的水土流失也給黃土高原帶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地表被切割成千溝萬壑,加重了風蝕、水蝕、重力侵蝕的相互交融和增大了雨洪及干旱災害的產生頻率,植被破壞、植物退化、生態功能急劇衰退,形成了惡性循環,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又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因此,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使黃河產生了不同于其他江河的突出矛盾,成為黃河流域頭號生態環境問題。 2、水土流失防治途徑及成就 2.1 水土保持的發展歷程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水土保持工作真正開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大致經歷了四個時期。 (1) 開創時期(上世紀50年代) 這一時期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被作為“變害河為利河”的關鍵工作,開始設立一定數量的水保治理和科研機構,積極開展試驗示范推廣。1955年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報告》,把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正式列入國民經濟建設計劃。與此同時,水土保持由過去分散進行單項治理,發展為一溝一坡成片治理。 (2)規劃及有序治理階段(上世紀60、70年代) 60年代起,黃土高原水土保持開始從無序治理向全面規劃,綜合治理轉變。國務院相繼召開了三次黃河中游水土保持會議,確立了重點治理區。70年代,加強了梯田、壩地、小片水地等基本農田建設,提出了“以土為首、水土林綜合治理,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方針。同時,在陜、甘、晉三省,水墜筑壩、機修梯田和飛播林草的科技攻關和推廣也取得重大突破。 (3) 以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防治階段(上世紀80年代) 80年代,水土保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提出了工程措施、耕作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以經濟效益為主的基本工作思路。各地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落實,出現并大力推行以戶承包治理小流域,調動了群眾治理開發的積極性,加快了治理進度。
黃河中游為什么 支流比較多黃河中游地區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半濕潤地區,降水較多且主要集中于夏季;黃河中游地區地處黃土高原,地勢起伏大,溝壑發育,溝谷眾多,利于河流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