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沒有哪個化學老師從電腦上給我傳過一個離子那一節的課件啊
你自己去網上找嘛,去這個www.chinaschol.net找找看,感覺還不錯,里面的課件蠻好的。
沒有
2,12我們高三的化學老師上課時不講課只讓我們自己看2節課練習
都到高三了,這方式是可以接受,并可再一定范圍內推廣。高中培養的就是自己自覺主動學習的能力,如果這適應了,大學生活你會很充實。相信老師,發掘自己的潛力。通過同學的反應老師就會重點講解共同的問題。相信自己
3,你們喜歡怎樣的高中化學教師
上化學時幽默一點,不要老是繃著個臉,把自己的緊張寫在臉上自己不舒服,讓學生也缺乏了學習的積極性,在輕松的環境中人的學習效率會更高,另外把握好松緊有度,每次作業布置的量不要太大,關鍵是去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做題,絕非以滅絕師太的樣子逼著他們去學習,最后要做一個負責的老師,在上課時或同學來問題目時都要仔細作答,不可敷衍了事,你是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小姑娘,這些經驗教師教不會的,不過你處在人生的上升期,這些是要靠你在平時的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
4,高中化學老師進來
反應完的氣體中,氫氣體積為2(A-B)/3, 氧氣體積為(A-B)/3;
討論剩余氫氣BL,
氫氣體積為B+2(A-B)/3; 氧氣體積為(A-B)/3;
當剩余是氧氣BL,
氫氣體積為2(A-B)/3 ;氧氣體積為B+(A-B)/3
一共反應掉(A-B)L氣體,因為氫氣與氧氣是按照2:1來反應的,因此反應掉的氣體中,氫氣2(A-B)/3L,氧氣(A-B)/3L
1、若剩余氣體為氫氣,氫氣為B+2(A-B)/3L、氧氣(A-B)/3L
2、若剩余氣體為氧氣,氧氣B+(A-B)/3L、氫氣2(A-B)/3L
假設剩下的是氧氣 和剩下的是氫氣 分良種情況討論
再根據化學方程式 計算就可以了
典型的雙解類型。對剩余氣體的成分討論,然后分別求解。
5,發燒了閑著無聊忽然想起來化學老師說過化學無處不在哪位
醫學術語,又稱發燒。由于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溫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溫升高(超過0.5℃),稱為發熱。每個人的正常體溫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的影響.
至于從化學角度,可以這樣看:發熱是由于發熱激活物作用于機體,進而導致內生致熱原(EP)的產生并入腦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更進而導致發熱中樞介質的釋放繼而引起調定點的改變,最終引起發熱。常見的發熱激活物有來自體外的外致熱原:細菌、病毒、真菌、螺旋體、瘧原蟲等;來自體內的:抗原抗體復合物、類固醇等。內生致熱原(EP)來自體內的產EP細胞,其種類主要有: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IFN)、白細胞介素-6(IL-6)等。EP作用于位于POAH的體溫調節中樞,致使正、負調節介質的產生。后者可引起調定點的改變并最終導致發熱的產生。
哈哈哈
物理或化學
因素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所引起的發熱;體溫
中樞功能紊亂(散熱中樞和產熱中樞相互抑制關系
失常,產熱過多,散熱減少及體溫調節障礙等)所引
起的中樞性發熱;先天性汗腺缺乏或患魚鱗癬病等
使汗腺分泌障礙,不能散熱而引起的發熱等
熵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