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有的牛奶要冷藏有的不需要
冷藏柜里放著的是巴氏奶,貨架上放的是常溫奶。巴氏奶是用巴氏滅菌法處理過的鮮奶,優點是加熱溫度不高,因此保存了鮮牛奶的絕大部分營養成分。常溫奶則是對鮮牛奶進行高溫滅菌,這樣可以在常溫下保存30——240天。但高溫會使牛奶中營養成分的大量損失。牛奶富含營養,是人們喜愛的健康飲品。在逛超市時你有沒有發現,有的牛奶需要放置在冰箱里冷藏存儲,有的牛奶卻可以在室溫下保存好幾個月。為什么都是牛奶,保存的方法卻如此不同?原來,這是兩種不同的牛奶,冷藏柜里放著的是巴氏奶,貨架上放的是常溫奶。這兩種不同的牛奶,其實原本都是來自牧場的鮮奶,只不過加工的方法不同罷了。巴氏奶的“巴氏”,指的是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巴斯德(1822—1895)。巴氏奶是用巴氏滅菌法處理過的鮮奶。說起巴氏滅菌法的來歷,有著一段有趣的往事:19世紀時,法國的啤酒廠曾經遭遇到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啤酒釀成之后會變酸,于是請巴斯德來解決這個難題。巴斯德很快就發現,使啤酒變酸的“罪魁禍首”就是乳酸桿菌(也就是把牛奶變成酸奶的那位“功臣”)。要消滅啤酒里的乳酸桿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啤酒煮沸,可是煮過的啤酒連酒味都沒有,誰還會要喝呢?巴斯德經過反復研究,在1863年發現,把啤酒在50——60℃加熱半小時,就可以殺死啤酒里的乳酸桿菌,卻又保持了啤酒的風味。這個方法就叫巴氏滅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這個“低溫”只是相對于95℃以上的高溫而言的。巴氏滅菌法后來也被沿用到牛奶的滅菌。把牛奶加熱到61.1——65.6℃經過30分鐘,或者加熱到71.7℃保持15秒鐘,就可以使牛奶中的細菌總數減少90%——95%。這種巴氏奶可以在4℃左右的溫度下保存3——10天,所以在超市里要放在冷藏柜里。巴氏奶的優點是加熱溫度不高,因此保存了鮮牛奶的絕大部分營養成分?,F在80%以上的鮮牛奶都加工成“巴氏奶”銷售。常溫奶則是對鮮牛奶進行高溫滅菌,即在95℃以上加熱20分鐘。由于滅菌徹底,這樣的牛奶密封之后可以在常溫下保存30——240天,所以放在普通的貨架上出售。但是,高溫會導致牛奶中維生素、氨基酸的大量損失。
2,啤酒是哪過產的
世界啤酒業的發展 啤酒的起源與谷物的起源密切相關。人類使用谷物制造酒類飲料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已知最古老的酒類文獻,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倫人用黏土板雕刻的獻祭用啤酒制作法。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有用大麥、小麥、蜂蜜制作的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起開始使用苦味劑。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穆拉比(Hammurapi?~公元前1750)頒布的法典中,已有關於啤酒的詳細記載。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為國家管理下的優秀產業得到高度發展。拿破侖的埃及遠征軍在埃及發現的羅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表明,在公元前196年左右當地已盛行啤酒酒宴??辔秳╇m早已使用,但首次明確使用酒花作為苦味劑是在公元 768年。啤酒的釀造技術是由埃及通過希臘傳到西歐的。公元1~2世紀,古羅馬政治家普利尼(公元62~113)曾提到過啤酒的生產方法,其中包括酒花的使用。中世紀以前,啤酒多由婦女在家庭釀制。到中世紀,啤酒的釀造已由家庭生產轉向修道院、鄉村的作坊生產,并成為修道院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修道院的主要飲食是面包和啤酒。中世紀的修道院,改進了啤酒釀造技術,與此同時啤酒的貿易關系也建立并掌握在牧師手中。中世紀,在歐洲可用啤酒來向教會交納什一稅、進行交易和向政府繳稅。在中世紀的德國,啤酒的釀造業主結成了堅犟的同業公會。使用啤酒花作苦味劑的德國啤酒也已輸往國外,不來梅、漢堡等城市均因此而繁榮起來。17~18世紀,德國啤酒盛行,一度使葡萄酒不景氣。19世紀初,英國的啤酒生產大規模工業化,年產量達20Ml。19世紀中葉,德國巴伐利亞洲開始出現下面發酵法,釀出的啤酒由於風味好,逐漸在全國流行。目前在德國,92%的啤酒是下面發酵法生產的。德國在19世紀頒布法令,嚴格規定碑酒的原料以保持啤酒的純度,而且由於實行下面發酵法和進行有規律的酵母純粹培養,從而提高了啤酒的質量,成為近代慕尼黑啤酒享有盛譽的基礎。在美洲新大陸,17世紀初由荷蘭、英國的新教徒帶入啤酒技術,1637年在馬薩諸塞建立了最初的啤酒工廠。不久,啤酒作為近代工業迅速發展,使美國成為超過德國的啤酒生產國。19世紀,釀造學家相繼闡明有關釀造技術。1857年,L.巴斯德確立生物發酵學說;1845年,C.J.巴林闡明發酵度理論;1881年,E.漢森發明了酵母純粹培養法,使啤酒釀造科學得到飛躍的進步,由神秘化、經驗主義走向科學化。蒸汽機的應用,1874年林德冷凍機的發明,使啤酒的工業化大生產成為現實。目前全世界啤酒年產量已居各種酒類之首,已突破100000Ml。1986年全世界生產啤酒101588.7Ml。產量位於前10名的國家見表1 1986年啤酒產量居前10名的國家 。
中國的
來自德國
3,科學家發明的小故事
科學發現的故事巴斯德(pasteur,louis)于1822年12月27日生于法國汝拉省的多爾,他的父親是拿破侖軍隊的一名退伍軍人,是個以制革為業的硝皮匠。1847年,巴斯德畢業于巴黎師范學院,畢業后,他從事化學研究,研究酒石酸鹽的晶體,發現這些晶體并不完全相同,它們有隱蔽的不對稱性,一些結晶是另一些結晶的鏡像,正如左手和右手那樣的關系。他在晶體研究方面的成就,對立體化學起到了決定性的推動作用。后來,人們發現,巴斯德在采取制備結晶的方法時是很幸運的,要得到分離的兩種結晶,必須用一種特殊的方法,而巴斯德完全出于偶然,而采用了這種特殊方法,在他之后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制出大的不對稱結晶來。這正如巴斯德所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巴斯德一舉成名,他接到許多教授聘任書,并成為榮譽勛位團的成員。他雖然在化學方面成名,但使他彪炳史冊的卻是他在微生物學方面的巨大成就。 1854年9月,法國教育部委任巴斯德為里爾工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在那里,他對酒精工業發生了興趣,而制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發酵。當時里爾一家酒精制造工廠遇到技術問題,請求巴斯德幫助研究發酵過程,巴斯德深入工廠考察,把各種甜菜根汁和發酵中的液體帶回實驗室觀察。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發酵液里有一種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狀小體,它長大后就是酵母菌。 過了不久,在菌體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后脫落,又成為新的球狀小體,在這循環不斷的過程中,甜菜根汁就“發酵”了。巴斯德繼續研究,弄清發酵時所產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氣體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來的。這個過程即使在沒有氧的條件下也能發生,他認為發酵就是酵母的無氧呼吸并控制它們的生活條件,這是釀酒的關鍵環節。 巴斯德弄清了發酵的奧秘,從此開始,巴斯德終于成為一位偉大的微生物學家,成了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當時,法國的啤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會變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變成了酸得讓人咧嘴的粘液,只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65年,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治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進一種化學藥品來阻止啤酒變酸。 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桿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里,泡在水里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即殺死了乳酸桿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壞,經過反復多次的試驗,他終于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攝氏五六十度的環境里,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里的乳酸桿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當時,啤酒廠廠主不相信巴斯德的這種辦法,巴斯德不急不惱,他對一些樣品加熱,另一些不加熱,告訴廠主耐心地待上幾個月,結果呢,經過加熱的樣品打開后酒味純正,而沒有加熱的已經酸了。 巴斯德成了法國傳奇般的人物時,法國南部的養蠶業正面臨一場危機,一種病疫造成蠶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絲調工業遭到嚴重打擊,人們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師杜馬也鼓勵他挑起這副擔子。 “但是我從來沒有和蠶打過交道啊!”巴斯德沒有把握地說。 “這豈不是更妙嗎?”老師杜馬鼓勵他說。 巴斯德想到法國每年因蠶病要損失1億法郎時,他不再猶豫了,作為一名科學家,有責任拯救瀕于毀滅的法國的蠶業。巴斯德接受了農業部長的委派,于1865年只身前往法國南部的蠶業災區阿萊。 蠶得的是一種神秘的怪病,讓人看了心里非常不舒服,一只只病蠶常常抬著頭,伸出有腳像貓爪似的要抓人;蠶身上長滿棕黑的斑點,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多數人稱這種病為“胡椒病”,得了病的蠶,有的孵化出來不久就死了,有的掙扎著活到第3齡、4齡后也挺不住了,最終難逃一死。極少數的蠶結成繭子,可鉆出來的蠶蛾卻殘缺不全,它們的后代也是病蠶。當地的養蠶人想盡了一切辦法,仍然治不好蠶病。 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發現一種很小的、橢圓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一絲蠶以及飼養絲蠶的桑葉,巴斯德強調所有被感染的蠶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須毀掉,必須用鍵康的絲蠶從頭做起。為了證明“胡椒病”的傳染性,他把桑葉刷上這種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蠶吃了,立刻染上病。他還指出,放在蠶架上面格子里的蠶的病原體,可通過落下的蠶糞傳染給下面格子里的蠶。 巴斯德還發現蠶的另一種疾病——腸管病。造成這種蠶病的細菌,寄生在蠶的腸管里,它使整條蠶發黑而死,尸體像氣囊一樣軟,很容易腐爛。 巴斯德告訴人們消滅蠶病的方法很簡單,通過檢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來孵蠶。這個辦法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 巴斯德一生發明很多,對生物科學和醫學作出了杰出的貢獻。一次偶然的機遇,使他找到了片服雞霍的靈丹妙藥。 雞霍亂是一種傳播迅速的瘟疫,來勢異常兇猛,家庭飼養的雞一旦染上雞霍亂就會成批死亡。有時,人們看到有的雞剛才還在四處覓食,過一會兒卻忽然兩腿發抖,隨后便倒了下去,掙扎幾下便一命嗚呼了。有的農婦晚上在關雞窩時,還在慶幸地看到雞都死光了,橫七豎八地躺在窩里。1880年,法國農村流行著可怕的雞霍亂,巴斯德決心片服這種瘟疫。 為了弄清雞霍亂的病因,巴斯德從培養純粹的雞霍亂細菌作為突破口,他試用了好多種培養液,他斷定雞腸是雞霍亂病菌最適合的繁殖環境,傳染的媒介則是雞的糞便。他經過多次實驗,但都失敗了。茫然無序中,他只得放松一下,停下研究工作,休息了一段時間。 休息幾天以后,巴斯德又開始了研究實驗,這時,他們發現“新大陸”了。他用陳舊培養液給雞接種,雞卻未受感染,好像這種霍亂菌對雞失去了作用。這是怎么回事呢?巴斯德順藤摸瓜,終于發現,因空氣中氧氣的作用,霍亂菌的毒性便日漸減弱。于是,他把幾天的、1個月的、2個月和3個月的菌液,分別注入健康的雞體,做一組對比實驗,雞的死亡率分別是100%、80%、50%和10%。如果用更久的菌液注射,雞雖然也得病,便卻不會死亡。事情并未到此結束,他另用新鮮菌液給同一批雞再次接種,使他驚奇的是,幾乎所有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都安然無恙,而未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卻死得凈光。實踐證明,凡是注射過低毒性的菌液的雞,再給它注入毒睡足以致死的雞霍亂菌,它也具有抵抗力,病勢輕微,甚至毫無影響。 預防雞霍亂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從這一偶然的發現中,導致了他對減弱病免疫法原理的確認,使他產生從事制造抗炭疽的疫苗的設想。雖然在他這前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但有意識地培養制造成功免疫疫苗,并廣泛應用于預防多種疾病,巴斯德堪稱第一人。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將為你打開事業的大門;工作是入室的路徑;這條路徑的盡頭,有個成功來慶賀你努力的結果……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這是巴斯德關于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 一天,他一邊喝茶,一邊看著那一動一動的壺蓋。他看看爐子上的壺又看看手中的杯子,突然靈感來了:茶水要涼,倒在杯里;蒸汽要冷,何不也把它從汽缸里也“倒”出來呢? 這樣想著,瓦特立即設計了一個和汽缸分開的冷凝器,這下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的煤只有原來的四分之一。這關鍵的地方一突破,瓦特頓然覺得前程光明。他又到大學里向布萊克教授請教了一些理論問題,教授又介紹他認識了發明鏜床的威爾金技師,這位技師立即用鏜炮筒的方法制了汽缸和活塞,解決了那個最頭疼的漏氣問題。一個皮革商喜歡釣魚,他經常去的地方是紐芬蘭漁場。有一年冬天的一個早晨,皮革商又來到了這個漁場。也許是因為頭天晚上下過大雪,那天天氣很冷,颼颼的風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皮革商費了很大的力氣才在結冰的海上鑿了個洞,然后開始釣魚。他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釣的魚一放到冰上很快就凍得硬邦邦的了,而且只要冰不融化,魚過個三五天也不變味。難道食物結冰就可以保鮮?皮革商這樣問自己。他開始了試驗。經過多次探索,他發現不僅魚類在冰凍條件下可以保鮮,其他食物,比如牛肉、蔬菜都可以這樣做。他決定制造冰凍的機器。
美國來客兄弟--飛機 中國袁隆平--雜交水稻 俄科學家發明隱身衣 據悉,奧萊格·加多姆斯基教授是俄羅斯烏里揚諾夫斯克州立大學量子和光電子學系的一名知名教授,在過去許多年中,加多姆斯基教授一直在進行著黃金納米粒子的實驗研究。通過多年的研究,加多姆斯基教授發現,一個物體只要覆蓋上一種由黃金膠體粒子制造的“特殊外衣”,就可以從肉眼前消失,也就是達到了隱形的效果。 加多姆斯基教授發明的“隱身衣”利用了光的特性和物體的光反射原理。加多姆斯基教授說:“現在,我們只能使靜止的物體隱形,因為物體移動時,光的輻射頻率會發生改變,所以我們目前無法使移動的物體保持隱形。然而,我相信科學家不久就會制造出類似哈利·波特魔法斗篷之類的移動隱身衣?!?事實上,加多姆斯基教授不是第一個在“人造隱形”領域取得成功的科學家。2005年3月,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位科學家阿魯和英奎特曾宣布他們發明了使物體“隱形”的理論方法。研究使用的是等離子體激光。 俄羅斯科學家的發明與美國科學家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基于銳減散射光的概念。人類能看到物體是因為光射到物體上后,物體又反射了光。只要中斷這個過程,人就看不到物體。 加多姆斯基教授的“隱身衣”發明已經申請了科學專利。研究人員相信,像飛機和太空船這樣的大型物體,只要涂上了這種特殊物質,將能夠從雷達屏幕前“消失
愛迪生 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后,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余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于浪費時間了?!?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彼值皖^工作了。 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并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么費那么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里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 說:“這是多么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準確,又節省時間,你怎么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 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 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 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么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