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橙子的鮮榨橙汁自動販賣機和恒純科技的比較
其實就是一樣的運營模式和機器,不一樣的牌子,就像倆和尚法號不同,但都是和尚。恒純設備沒五個橙子布點多,名氣大,但是更努力和謙卑一點,容易合作,
14年的設備大概是4-6個橙子榨一杯,16年準備出的新設備出汁率提高了80%,在東盟會上見過他們的新設備,具體的話可以去瞅瞅。
2,電子科技與技術與微電子學的分別
微電子學是理科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屬工科,有些學校把它分成了固體電子,微電子,光電子幾個方向。從所學課程看,它們在本科階段沒有很大的差別。只不過前者較為重視理論研究,比如最近興起的微電子與計算機,而后者注重實驗研究,例如集成電路工藝的設計與開發。本人是學微電子技術的,覺得那啥都沒多大區別,純粹是高校為了多招人亂起的名字。
其實是不同學校對同樣專業起的不同的名字。
我是學電子的,個人感覺電子科學與技術偏向于單片機系統設計,而微電子的話偏向于集成電路設計
你要報考哪所學校的這類專業,建議查閱學校的專業設置,了解具體的學習內容,通過專業課具體的開設情況,選擇能真正學到一些東西的學校的相應專業,不要被專業的花架子所迷惑。 此外,以目前的就業形勢來看,僅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已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建議在學習中,結果自己的特長,豐富和拓展與所學專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例如,電子科學與技術具體有哪些應用,在具體的應用中又需要些什么知識和技能,拓展自己這些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樣走出學校的時候,更便于找工作些。
3,中國古代科技與西方科技的不同
1、研究領域:中國古代科技重實用性,缺乏對事物規律的探索;同時期的西方科技側重的是理論研究。2、研究方法:中國古代科技主要是采用典籍整理和經驗總結的方法;西方注重科學實驗。3、科技使用:中國古代科技主要服務于封建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與生產力沒有實現相互促進提高;西方科技與生產力之間相互促進作用明顯。4、發展程度:16世紀以前,中國古代科技全面繁榮,多項成就領先世界。16世紀以后,中國科技逐漸落后于西方。
全面認識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既要看到古代科技成就輝煌燦爛的一面,同時,也要注意古代科技在內容和使用上的不足。與西方科技相比,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有:①中國古代科技重經驗,西方近代科技重實驗。中國古代科學從內容上看主要是應用科學,經驗的總結,缺乏理論探索,還處于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描述階段即感性認識階段,缺乏理性認識;而西方近代科學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系統的科學理論。②中國古代科技重綜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國古代科技直接從現象中進行理論綜合。知其然,不知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實踐上升到科學的方法論的高度加以闡明,從而給近代科學理論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確方向。③中國古代科技重實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中國古代科技實用性強,一般能直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卻很少能用邏輯方法對這些經驗進行整理,作出理性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
4,科技與技術的區別
一、形態不同——科學一般表現為知識形態,理論形態;技術一般表現為物質形態,直接應用的軟件形態。二、任務不同——科學解決“是什么”、“為什么”;技術解決“做什么”、“怎么做”。三、目的不同——科學是現象中探求未知的本質,以“認識課題”為己任;技術是已有認識的升華,用于“改造課題”的活動。
科學和技術的區別: 科學和技術相互促進,但有區別:技術發展受制于科學發展,依附于科學,是一開始的科學探索研究過程的 一個副產品,一個衍生物,不過現代的科學探索研究的目的是求知與實用相融合的。 一、形態不一樣。科學一般表現為知識形態,理論形態;而技術則一般表現為物質形態。 二、任務不一樣。科學要解決“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技術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 三、目的不一樣。科學的目的是現象之中求本質,以認識課題為己任;技術是來自某種認識或者經驗的升華 ,用于改造課題的活動。同樣科學得出的一些理論成果,給技術明確了實踐改造的極限,比如:永動機、三體問 題、預言能力計算等。 四、管理方法不一樣。科學的管理方法強調工作得如何;技術則注重如何工作。 五、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不是一回事。科學革命至今已經歷了兩次,目前正醞釀著第三次。第一次是哥白尼 等科學家,研究了宏觀低速速運動規律。第二次是量子論和狹義相對論的產生,發現了微觀高速運動的規律。生 命科學將是第三次革命的主要內容。技術革命至今已經歷了三次。一次是蒸汽機革命,一次是電機革命,再一次 是控制論、原子能和電子計算機革命。現正面臨著第四次產業革命。 六、科學與技術的評價方面不同。對科學的評價是一個深字;對技術的評價是一個新字。 七、科學是不保密的,保密的都是技術。各國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都搶先公開。但是新技術卻絕對保密。 八、科學沒有強烈的沽譽主義色彩和商業性質,不能出賣和轉讓,而技術則可以。 (摘自一九八四年第五期《資料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