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涼州在現在的哪里
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產地”,素有“銀武威”之稱。
涼州,古地名,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
涼州的由來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 、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故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甘肅省河西走廊
武威
2,假如你是漢代的一個商人在絲路上你會怎樣進行買賣 又會有哪些所見
我從中國給西域主要運出絲綢、瓷器、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制品。從西域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藥材、香料、珠寶首飾。
我把造紙術等中國文明傳播到西方,同時從西域引進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西域物種,還有西域特產的葡萄酒。
我會在西行的線路上欣賞到不同的風光。我從長安向西經過連綿的祁連山,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穿越浩瀚的戈壁沙漠,從而由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或怛羅斯(今江布爾)。
我會在絲路上遇到起居間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等等。他們對中國絲綢的西運作出了重大貢獻,但也為爭奪絲路貿易權發生多次爭斗,尤以波斯與東羅馬之間的斗爭最激烈。
總之,我們漢代商人在絲路的貿易,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宗教、語言的交流和融匯,對推動科學技術進步、文化傳播、物種引進,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交流以及創造人類新文明,均作出了重大貢獻。
3,張掖有什么著名的小吃
比如搓魚子、拉條子、臊面、釀皮、炒炮。搓魚子是當地人的叫法是搓魚面的俗稱。是甘肅張掖特有的傳統面食小吃。拉條子就是新疆拌面的俗稱。臊面是甘肅張掖有名的傳統小吃。釀皮綿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張掖鹵肉炒炮,是張掖本地的一種面食,西北一帶流傳的特色美食小吃。除此之外,張掖的豆腐腦、灰豆湯、醪糟、馬場酸奶等特色飲品,也是張掖人民的最愛。在張掖,只要是席宴,都會上一道特別的名為“西北大菜”的菜肴,香香的扣肉下是一個個象征吉祥意義的肉丸子和豆腐丸子,旁邊點綴著嫩香的炒雞蛋和木耳以及翠綠的青菜,美味無比。還有張掖的鹵肉,鹵雞爪等各種鹵味,張掖的涼粉,魚兒粉等小吃,都會讓人在這個城市流連忘返。由于地處西北,光照充足,使得這里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兩季整車的瓜果被運往外地,為張掖人增加了收入。張掖最有名的要數葡萄酒了,由于張掖的緯度和法國極為相似,具有和法國一樣的釀制葡萄酒的自然條件,而且張掖的葡萄酒歷史也是比較悠久的,名詩佳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說的就是古代的敦煌。如今有濱河集團、國風葡萄酒公司的干紅葡萄酒已經成為國宴紅酒,甘肅祁連葡萄酒業的冰白葡萄酒也獲得世界級大獎,是我國冰白葡萄酒的旗幟。
張掖飲食以面食為主,兼吃大米、黃米、小米。僅以面食而論,即有拉條子、揪片子,炮仗子、雞腸子、搓魚子、槐耳子、香頭子、小飯、面蛋子、油餅子、燒殼子、喜饃饃、釀皮子、臊面、糊博。粉皮面筋等十余種。 張掖的傳統菜肴首推香飯,現叫西北大菜。張掖諺語云:唱戲憑的腔,筵席看香飯。據說香飯是在清康熙年間宮廷名宴中的首一道菜。這道名菜,是用豬和羊的肝肺剁成碎未,把蔥蒜未摻進去,拌勻,加調料、食鹽,并用面粉和成面團,再搓成圓條,用油炸熟,叫 卷肝子。再將卷肝子切成圓片,拼碼在碗內,加調料蔥蒜,另拼大肉片子,加肉湯蒸好后,扣于另一大盤內,加雞蛋索子,澆上汁子烹調而成。吃時相配各種精美主食,大肉滋味純厚鮮美。卷肝柔軟鮮嫩。這道菜色澤鮮潤,清爽可口,香而不膩,堪稱佳品。 在張掖的肉類食品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湯羊肉外,臘羊肉素負盛名。臘豐肉采用沿山一帶的羊肉。因那里的羊吃羊胡子(草名)、羊糍胡花和沙蔥,其肉特別鮮美。入冬后,將羊宰殺,煮熟,剔骨,加上高臺雪花鹽,茵香、生姜等佐料,烹制而成,嫣紅透明,肥而不膩。 張掖的酒,由來已久,素有;無酒不成禮之俗。主要有黃酒、南酒,燒酒三類,大多為作坊自釀。城內酒肆林立,盛黃酒的酒壺用錫特制,盛一斤者為;雙壺;,盛二斤者為四壺,盛五斤者為;十壺。買酒不帶壺,次日由酒坊派伙計將酒壺收回。茶,多為磚茶。看戲。聽書時,戲院、書樓供應茶點。農村客至,則煮雞蛋茶、燒麥茶、紅棗茶、揪樹葉子茶等。 主要小吃及制作方法: 搓魚面 用手掌將面條搓成一寸長,中間粗,兩頭尖尖的小魚形面段,以涼拌或熱炒食之。 羊肉粉皮面筋 淀粉勾成的糊狀羊肉菜湯內加入粉皮、面筋做成,多用于早點。 香飯 俗稱西北大菜,以面皮卷豬、羊肺,做成“卷干子”,切成圓片,上碼熟豬肉片、木耳、雞蛋、辣椒片等澆汁制成。 小飯 地方早餐食品,由一分見方的小塊面做成,湯內加羊肉、粉皮、紅豆、豆腐等。 煎血腸 以新鮮羊血與面粉和成糊狀灌入羊腸以油煎炒,佐以香醋、蒜泥食用。 羊頭湯 將熟羊頭、蹄筋肉切條入碗,澆湯加粉絲、蒜絲、香菜,佐以辣椒油食用。 灰豆湯 以張掖特產灰豆煮湯,豆粉多,豆皮薄,豆香濃,輔以芝麻砂糖,香甜可口。 雞肉墊卷子 將薄面皮抹油撒蔥花成卷,切段入嫩雞肉湯蒸煮,湯煮盡出鍋即可食。 山丹油果子 將和成的兩張面皮中夾一層紅糖,做成佛手狀,入油炸熟,酥香甜脆。
4,中國的四大葡萄基地是那
在中國北緯45°—25°廣闊的地域里,分布著各具特色的葡萄,葡萄酒產地,但由于葡萄生長需要特定的生態環境和地區經濟發達程度的差異,這些產地的規模較小,較分散,多數在中國東部。主要釀酒葡萄產地的分布: 1.東北產地 包括45°以南的長白山麓和東北平原。這里冬季嚴寒,溫度—30——40℃,年活動積溫(≥10。)2567—2779℃,降水量635—679mm,土壤為黑鈣土,較肥沃.在冬季寒冷條件下,歐洲種葡萄(V.vinifera)不能生存,而野生的山葡萄(V.amurensis)因抗寒力極強,已成為這里栽培的主要品種。據1960年資料的統計.當時東北采摘野生山葡萄的總量已達1.5萬噸,主要用于釀酒。 2.渤海灣產地 包括華北北半部的昌黎、薊縣丘陵山地、天津濱海區、山東半島北部丘陵和大澤山。這里由于近渤海灣,受海洋的影響,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活動積溫3756-4174℃,年降水量5560-670mm,土壤類型復雜,有砂壤,海濱鹽堿土和棕壤。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里成為我國最著名的釀酒葡萄產地,其中昌黎的赤霞珠,天津濱海區的玫瑰香,山東半島的霞多麗,貴人香,赤霞珠,品麗珠,蛇龍珠,梅鹿輒、佳利釀,白玉霓等葡萄,都在國內負有盛名。 渤海灣產地是我國目前釀酒葡萄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優良的產地。葡萄酒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2。 3.沙城產地 包括宣化,涿鹿,懷來。這里地處長城以北,光照充足,熱量適中。晝夜溫差大,夏季涼爽,氣候干燥,雨量偏少,年活動積溫3532℃,年降水量413mm,土壤為褐土,質地偏沙,多丘陵山地,十分適于葡萄的生長。龍眼和牛奶葡萄是這里的特產,近年來已推廣赤霞珠,梅鹿輒等世界釀酒名種。 4.清徐產地 包括汾陽,榆次和清徐的翼西北山區,這里氣候溫涼,光照充足,年活動積溫3000—3500℃,降水量445mm,土壤為壤土,砂壤土,含礫石。葡萄栽培在山區,著色極深。清徐的龍眼是當地的特產。近年赤霞珠、梅鹿輒也開始用于釀酒。 5.銀川產地 包括沿賀蘭山東麓廣闊的沖積平原,這里天氣干旱,晝夜溫差大,年活動積溫3298—3351℃,年降水量180—200mm,土壤為沙壤土,含礫石,土層30—100mm。這里是西北新開發的最大的釀酒葡萄基地,主栽世界釀酒品種赤霞珠、梅鹿輒。 6.武威產地 包括武威,民勤,古浪,張掖等位于騰格里大沙漠邊緣的縣市,也是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新興的葡萄酒產地。這里氣候冷涼干燥,年活動積溫2800—3000℃,年降水量110 mm,由于熱量不足,冬季寒冷,適于早中熟葡萄品種的生長,近年來已發展梅鹿輒,黑品諾,夏多麗等品種。 7.吐魯番產地 包括低于海平面300米的吐魯番盆地的鄯善,紅柳河,這里四面環山,熱風頻繁,夏季溫度極高,達45℃以上,年活動積溫5319℃;雨量稀少,全年僅有16.4mm。這里是我國無核白葡萄生產和制干基地。十幾年前,著名葡萄酒專家郭其昌在這里試種了赤霞珠,梅鹿輒,歌海娜,西拉,柔丁香等釀酒葡菊。雖然葡萄糖度高,但酸度低,香味不足,干酒品質欠佳,而生產的甜葡萄酒具有西域特色,品質尚好。 8.黃河故道產地 包括黃河故道的安徽蕭縣,河南蘭考,民權等縣,這里氣候偏熱,年活動積溫4000—4590℃。年降水量800mm以上,并集中在夏季,因此葡萄旺長,病害嚴重,品質降低。近年來一些葡萄酒廠新開發的釀酒基地,通過引進赤霞珠等晚熟品種,改進栽培技術.基本控制了病害的流行,葡萄品質有望獲得改善。 9.云南高原產地 包括云南高原海拔1500米的彌勒、東川、永仁和川滇交界處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土壤多為紅壤和棕壤。 這里的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適時,在上年的10—11月至第二年的6月有一個明顯的旱季,降水量為329mm(云南彌勒)和100mm(四川攀枝花)適合釀酒葡萄的生長和成熟。利用旱季這一獨特小氣候的自然優勢栽培歐亞種葡萄已成為西南葡萄栽培的一大特色。 以上九個產地是經歷了幾十年發展才逐步形成的,它構筑了21世紀我國釀酒葡萄產地的基本框架。 再就是新疆的北部沿天山一帶,吐魯番出產的食用葡萄占多數,
1 新疆地區;;主要的葡萄產區包括吐魯番盆地的鄯善,瑪納斯平原和石河子地區。此區土壤為砂質土,氣候干燥,無病蟲害,有效積溫高,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份的迅速積累,但由于夏季溫度過高,成熟迅速,致使葡萄糖高酸低。盡管如此,一些地方仍不失為生產特色葡萄酒的好產區。 2 黃河故道產區;;包括河南的蘭考、民權,安徽的蕭縣以及蘇北的部分地區。這里氣候偏熱,年活動積溫4000—4500℃,無霜期210-240天,土壤為沙土。年降雨量800mm以上,并集中在夏季,因此葡萄旺長,病害嚴重,品質降低。近年來一些葡萄酒廠新開發的釀酒基地,通過引進赤霞珠等晚熟品種,改進栽培技術.基本控制了病害的流行,葡萄品質有望獲得改善。 3 賀蘭山產區;;賀蘭山東麓地處銀川平原的西部,系黃河沖積平原與賀蘭山沖積扇之間的洪積平原地帶,總面積為362萬畝,其中有120萬畝適宜發展葡萄生產。屬中溫帶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8.9℃,4-9月活動積溫3289℃,日照時數3029.6小時,年降雨150-200mm。這里沙礫結合型土質透氣極佳,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加上干燥少雨,光照充足,年日照時達三千小時,晝夜溫差大,且西有賀蘭山天然屏障抵御寒流,東有引黃灌渠橫穿而過,可滿足葡萄生長各個時期的水份需要。 4 云南產區;云南省的釀酒葡萄主要分布在彌勒、蒙自、東川和呈貢等縣。世界優良釀酒葡萄品種除了東川和個舊有少量種植外,其它都集中在彌勒壩區的東風農場。
5,唐朝時期的涼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涼州,古地名,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產地”,素有“銀武威”之稱。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2002年被命名為省級衛生城市。現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鄉鎮政府116個,其中鎮政府41個,全市總土地面積3.3萬平方公里,其中地面積382.32萬畝。總人口193.02萬人,其上城鎮人口50.96萬人。聚居著漢、回、蒙、土等38個民族。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東十六國是,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后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跡眾多,文化遺存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銅奔馬是中國旅游標志,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白塔寺是元代闊端太子與西藏佛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羅什寺塔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之地,鳩摩羅什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被譽為譯經泰斗;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其規模“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同是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雪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游價值。 補充: 涼州的由來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 、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故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唐朝時期的“涼州”,是今天的甘肅省,也是叫河西走廊,以漢末三國魏晉時期,張家軍閥割據稱西涼王
涼州,古地名,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東十六國是,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后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 、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故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涼州,古地名,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東十六國是,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后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跡眾多,文化遺存豐富,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 、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故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涼州,古地名,即現在的武威,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東端,是“中國旅游標志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西藏歸屬祖國的歷史見證地”和“世界白牦牛唯一產地”,素有“銀武威”之稱。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2002年被命名為省級衛生城市。現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鄉鎮政府116個,其中鎮政府41個,全市總土地面積3.3萬平方公里,其中地面積382.32萬畝。總人口193.02萬人,其上城鎮人口50.96萬人。聚居著漢、回、蒙、土等38個民族。 武威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多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東十六國是,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國和隋末的大涼政權先后在此建都,成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融合的熔爐。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絢麗的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間地域文化,名勝跡眾多,文化遺存豐富,是甘肅省的文物大市。現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護單位54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8處,館藏文物4.7萬多件,其中國寶級文物3件,一級文物177件,二級文物346件,三級文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馬”(銅奔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羅什寺塔)、”一廟“(文廟)。銅奔馬是中國旅游標志,被譽為”古典藝術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獨一無二的稀世珍寶,是我國研究西夏歷史少有的實物資料;白塔寺是元代闊端太子與西藏佛教領袖薩班舉行“涼州會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天梯山石窟被稱為中國“石窟之祖”,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杰出代表;羅什寺塔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講經說法之地,鳩摩羅什被稱為我國古代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被譽為譯經泰斗;文廟是全國三大孔廟之一,其規模“壯偉宏耀”,為“隴右學宮之冠”。同是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雪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游價值。 補充: 涼州的由來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武威,即武功軍威之意,因此而得名。當時武威郡下屬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次、鸞鳥、撲 、媼圍、蒼松、宣圍10個縣,治所在故臧。元封五年(前106),分天下為13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武威郡屬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三國魏黃初元年(220),魏文帝置涼州,一直到西晉,姑臧均為涼州治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及唐初的大涼,都曾建都與此。
電視劇中狄仁杰上面的那個“涼州”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武威市
6,中國的四大葡萄基地是那
1.東北產地 包括45°以南的長白山麓和東北平原。這里冬季嚴寒,溫度—30——40℃,年活動積溫(≥10。)2567—2779℃,降水量635—679mm,土壤為黑鈣土,較肥沃.在冬季寒冷條件下,歐洲種葡萄(V.vinifera)不能生存,而野生的山葡萄(V.amurensis)因抗寒力極強,已成為這里栽培的主要品種。據1960年資料的統計.當時東北采摘野生山葡萄的總量已達1.5萬噸,主要用于釀酒。 2.渤海灣產地 包括華北北半部的昌黎、薊縣丘陵山地、天津濱海區、山東半島北部丘陵和大澤山。這里由于近渤海灣,受海洋的影響,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年活動積溫3756-4174℃,年降水量5560-670mm,土壤類型復雜,有砂壤,海濱鹽堿土和棕壤。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里成為我國最著名的釀酒葡萄產地,其中昌黎的赤霞珠,天津濱海區的玫瑰香,山東半島的霞多麗,貴人香,赤霞珠,品麗珠,蛇龍珠,梅鹿輒、佳利釀,白玉霓等葡萄,都在國內負有盛名。 渤海灣產地是我國目前釀酒葡萄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優良的產地。葡萄酒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2。 3.沙城產地 包括宣化,涿鹿,懷來。這里地處長城以北,光照充足,熱量適中。晝夜溫差大,夏季涼爽,氣候干燥,雨量偏少,年活動積溫3532℃,年降水量413mm,土壤為褐土,質地偏沙,多丘陵山地,十分適于葡萄的生長。龍眼和牛奶葡萄是這里的特產,近年來已推廣赤霞珠,梅鹿輒等世界釀酒名種。 4.清徐產地 包括汾陽,榆次和清徐的翼西北山區,這里氣候溫涼,光照充足,年活動積溫3000—3500℃,降水量445mm,土壤為壤土,砂壤土,含礫石。葡萄栽培在山區,著色極深。清徐的龍眼是當地的特產。近年赤霞珠、梅鹿輒也開始用于釀酒。 5.銀川產地 包括沿賀蘭山東麓廣闊的沖積平原,這里天氣干旱,晝夜溫差大,年活動積溫3298—3351℃,年降水量180—200mm,土壤為沙壤土,含礫石,土層30—100mm。這里是西北新開發的最大的釀酒葡萄基地,主栽世界釀酒品種赤霞珠、梅鹿輒。 6.武威產地 包括武威,民勤,古浪,張掖等位于騰格里大沙漠邊緣的縣市,也是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一個新興的葡萄酒產地。這里氣候冷涼干燥,年活動積溫2800—3000℃,年降水量110 mm,由于熱量不足,冬季寒冷,適于早中熟葡萄品種的生長,近年來已發展梅鹿輒,黑品諾,夏多麗等品種。 7.吐魯番產地 包括低于海平面300米的吐魯番盆地的鄯善,紅柳河,這里四面環山,熱風頻繁,夏季溫度極高,達45℃以上,年活動積溫5319℃;雨量稀少,全年僅有16.4mm。這里是我國無核白葡萄生產和制干基地。十幾年前,著名葡萄酒專家郭其昌在這里試種了赤霞珠,梅鹿輒,歌海娜,西拉,柔丁香等釀酒葡菊。雖然葡萄糖度高,但酸度低,香味不足,干酒品質欠佳,而生產的甜葡萄酒具有西域特色,品質尚好。 8.黃河故道產地 包括黃河故道的安徽蕭縣,河南蘭考,民權等縣,這里氣候偏熱,年活動積溫4000—4590℃。年降水量800mm以上,并集中在夏季,因此葡萄旺長,病害嚴重,品質降低。近年來一些葡萄酒廠新開發的釀酒基地,通過引進赤霞珠等晚熟品種,改進栽培技術.基本控制了病害的流行,葡萄品質有望獲得改善。 9.云南高原產地 包括云南高原海拔1500米的彌勒、東川、永仁和川滇交界處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土壤多為紅壤和棕壤。 這里的氣候特點是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水適時,在上年的10—11月至第二年的6月有一個明顯的旱季,降水量為329mm(云南彌勒)和100mm(四川攀枝花)適合釀酒葡萄的生長和成熟。利用旱季這一獨特小氣候的自然優勢栽培歐亞種葡萄已成為西南葡萄栽培的一大特色。 以上九個產地是經歷了幾十年發展才逐步形成的,它構筑了21世紀我國釀酒葡萄產地的基本框架。 再就是新疆的北部沿天山一帶,吐魯番出產的食用葡萄占多數,
1 新疆地區;;主要的葡萄產區包括吐魯番盆地的鄯善,瑪納斯平原和石河子地區。2 黃河故道產區;;包括河南的蘭考、民權,安徽的蕭縣以及蘇北的部分地區。3 賀蘭山產區;;賀蘭山東麓地處銀川平原的西部,系黃河沖積平原與賀蘭山沖積扇之間的洪積平原地帶,總面積為362萬畝,其中有120萬畝適宜發展葡萄生產。4 云南產區;云南省的釀酒葡萄主要分布在彌勒、蒙自、東川和呈貢等縣。世界優良釀酒葡萄品種除了東川和個舊有少量種植外,其它都集中在彌勒壩區的東風農場。
1 新疆地區;;主要的葡萄產區包括吐魯番盆地的鄯善,瑪納斯平原和石河子地區。此區土壤為砂質土,氣候干燥,無病蟲害,有效積溫高,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份的迅速積累,但由于夏季溫度過高,成熟迅速,致使葡萄糖高酸低。盡管如此,一些地方仍不失為生產特色葡萄酒的好產區。 2 黃河故道產區;;包括河南的蘭考、民權,安徽的蕭縣以及蘇北的部分地區。這里氣候偏熱,年活動積溫4000—4500℃,無霜期210-240天,土壤為沙土。年降雨量800mm以上,并集中在夏季,因此葡萄旺長,病害嚴重,品質降低。近年來一些葡萄酒廠新開發的釀酒基地,通過引進赤霞珠等晚熟品種,改進栽培技術.基本控制了病害的流行,葡萄品質有望獲得改善。 3 賀蘭山產區;;賀蘭山東麓地處銀川平原的西部,系黃河沖積平原與賀蘭山沖積扇之間的洪積平原地帶,總面積為362萬畝,其中有120萬畝適宜發展葡萄生產。屬中溫帶半干旱氣候區,年平均氣溫8.9℃,4-9月活動積溫3289℃,日照時數3029.6小時,年降雨150-200mm。這里沙礫結合型土質透氣極佳,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加上干燥少雨,光照充足,年日照時達三千小時,晝夜溫差大,且西有賀蘭山天然屏障抵御寒流,東有引黃灌渠橫穿而過,可滿足葡萄生長各個時期的水份需要。 4 云南產區;云南省的釀酒葡萄主要分布在彌勒、蒙自、東川和呈貢等縣。世界優良釀酒葡萄品種除了東川和個舊有少量種植外,其它都集中在彌勒壩區的東風農場。
《鶴壁市通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葡萄種植面積:千余畝。 專業葡萄種植專家培植 一年四季摘收,銷往國內外。 品種: 維多利亞、巨峰、玫瑰香。 業務部:雷經理:15514685858 地址:河南省鶴壁市浚縣
一、太原清徐縣:清徐縣隸屬于山西省太原市,地處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是全國葡萄產地之一。清徐縣在每年葡萄成熟的時候,都會舉辦清徐葡萄采摘月活動。每年采摘月主題活動分為葡萄詩詞、名人書畫聯展、“葡萄文化與價值”論壇,記者、攝影師攝影、采風活動、“清徐的葡萄甜盈盈”市民采摘游園活動、葡萄酒類產品、葡鄉特產展銷會暨葡萄開榨儀式和品酒活動、葡萄樹認養活動。二、新疆吐魯番:吐魯番是我國葡萄主要生產基地,總產量占全疆的52.84%,是全中國的五分之一。由于這里氣溫高、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葡萄的生長。現有葡萄品種有無核白、紅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種,僅無核白葡萄就有20個品種,它的含糖量可高達22%-24%。堪稱“世界葡萄植物園”。1990年6月9日,吐魯番葡萄節組委會在自治區人民會堂吐魯番廳舉行首次新聞發布會:從1990年起,每年8月20日在吐魯番舉辦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三、河北宣化:宣化自古以盛產葡萄而遠近馳名,故得“葡萄城”之譽。相傳漢朝張騫出使西域時,通過“絲綢之路”從大宛引來葡萄品種,經過當地果農世代精心栽種,繁衍至今。葡萄栽培在宣化有1300年的歷史,“半城葡萄半城鋼”之稱足見宣化葡萄在宣化經濟中的地位。宣化白牛奶葡萄以其皮薄肉脆、酸甜適口、刀切不流汁、品質上乘的特點而享譽國內外,是中國北方最好的鮮食葡萄品種之一。宣化區葡萄有3000畝左右,鮮果年產量在1500噸。從2001年開始,宣化區全面啟動了牛奶葡萄提純復壯工程,努力恢復品性,提高品質。四、安徽蕭縣:蕭縣葡萄,蕭縣特產,安徽著名特產。蕭縣葡萄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所編《蕭縣志·物產篇》中就有記載。安徽蕭縣為全國四大葡萄基地縣之一。2013年蕭縣葡萄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稱號。2014年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截至2017年,蕭縣有國家級標準葡萄園1個、梨園2個,省級標準果園5個。該縣建成了以園藝總場、東南山區為主的“蕭縣葡萄”基地5萬畝。擴展資料:人類栽培、釀造葡萄歷史悠久,中國是世界上葡萄較早栽培地之一。葡萄原生地在黑海和東地中海沿岸一帶及中亞細亞地區。大約五六千年以前,在今中亞地區已開始栽培葡萄和進行葡萄酒的釀制,后來逐步傳入他國。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引進大宛葡萄品種,中原內地葡萄種植的范圍開始擴大,葡萄酒的釀造也開始出現,葡萄、葡萄酒有關的文化逐漸發展。葡萄和葡萄酒作為文學家詩賦等創作的題材顯著增加,葡萄、葡萄酒與宗教信仰關系繼續發展,葡萄文化的宗教信仰色彩濃厚。唐時,佛教文獻是葡萄文化的重要載體。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