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江門有沒有五糧液的
江門很多地方都有五糧液賣,一般大超市都有,甚至一些較小的是多店也有的賣五糧液。還有不少專賣酒的,比如允元商行也有的賣
2,連州有那三寶
連州最出名的土特產為:蜜棗、黃精、龍須草,人稱連州“三寶”。先說蜜棗。連州有6666余公頃紅色砂頁巖發育的紫色土。這種紫色土的土質疏松,富含磷鉀,為連州紅棗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兩道自深山奔涌而來的溪流,長年潤澤著這一方沃土,連綿起伏的丘陵因而棗花飄香。 在紫色土地上勞作生息的農人,改良馴化棗樹已有500余年歷史。長圓形的鮮木棗含糖達22%,圓樁形的鮮糖棗含糖31%,且爽甜汁多,酥脆松軟,皮薄核小,《中國土特產辭典》稱它是“制蜜棗的上乘材料”。 連州蜜棗大規模生產始于1956年,蜜餞紅棗的制作工藝精細、科學、衛生,計有選棗、刮棗、煮棗、煉糖、餡棗、捻棗造型等工序。棗要選取顆粒均勻,無蟲無斑無損,棗皮由青變白尚未轉紅而接近成熟的。選好棗,用排針將棗皮縱向劃破(便于糖分滲入);再置沸水中將棗煮熟,然后用清水冷卻,漂去青澀味,便可制蜜餞了。做蜜棗的糖,要用江門產的榴花糖,按50千克糖加15千克水的比例煉糖漿。糖漿煉至呈金黃色時,旋即倒人熟棗,慢火中邊攪邊煮煉,直至棗子呈黃色。12小時后,捻棗造型上箕,置太陽能燒干機焙干,便可分級上袋包裝。 連州蜜棗以“珠江牌”為商標,1958年列入國家外貿出口產品,遠銷港澳地區和東南亞諸國。1990年,《中國土特產辭典》將連州蜜棗納入國家名優土特產范圍。其古樸大方的包裝,凸現了濃郁的粵北風情。它味美甜爽,是典型的嶺南風味小食,且具有滋補養顏,通竅生津的功效。 再說黃精。黃精,百合科植物,喜生于山野林蔭處,枝莖清秀,披針形狹葉,有冷白色小花腋生,婀娜多姿。黃精健脾、潤肺、益腎。關于它的得名,明代名醫李時珍認為,是“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謂之黃精”。每年春秋兩季,連州藥農便上山挖藥。挖到黃精,視其形狀,命之為“竹節黃精”、 “白芨黃精”,或“雞頭黃精”等。藥材站收購后,蒸、晾、漿、曬,如是者再三,泡制至黑色為度。未了以粉紅色紙包扎好,便是土特產“連州黃精”了。連州黃精行銷海內外,曾有人嫌粉紅色的紙包裝太土氣,改用塑料紙包裝,結果呢,購買者寥。于是沿用舊包裝,又暢銷如初。20世紀90年代,有酒廠用糯米、黃精、泉水,釀成黃精糯米酒,供不應求。據說,此酒曾送省城某大賓館的商場,飲者都說是好東西,商場欲上架擺賣,后因其價格便宜,“上不了檔次”而作罷。 最后說一說龍須草。在連州星子鎮、大路邊鎮一帶的紫色丘陵山坡上,生長著一種野生植物,它們一簇簇,一團團,有如一根根龍的胡須,在微風中輕拂飄動,這就是有名的“龍須草”了。 說起龍須草,當地流傳著一個迷人的傳說:古時,愛民如子的黃龍修煉成仙后,玉帝命他升天封神位。朝中百官和黎民百姓舍不得讓黃龍離去,牽住他的龍袍、拽住他的龍須,百般挽留。但黃龍又怎能違抗天命呢?只得騰空而起。結果,拽下的龍冠變成了紫色山岳,而龍須則落在山坡上長成了綠草…… 龍須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條形,花小。紫色土的土層極淺,表層肥土易被雨水帶走,龍須草在這樣的地方扎根生長,對保護生態環境作用頗大。龍須草又是造紙工業的優質原料,原先連州造紙廠以龍須草為主要原料,加工生產機制一號打字紙。這種打字紙曾獲得過全省質量評比第一名。 龍須草的莖葉還可以做蓑衣、繩索、草鞋等。所以,有的地區也叫它為蓑草或蓑衣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