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南京金陵啤酒廠的簡介及相關資料
公司簡介:英特布魯集團南京英特布魯金陵啤酒有限公司是世界最大啤酒釀造商之一、也是最新的全球化的啤酒釀造公司之一——比利時英特布魯國際啤酒集團(總部在比利時)和南京的兩大啤酒廠合資成立的。年生產能力為10萬噸,注冊資本2,542萬美元。主要品牌“金陵”和“亞力”。
2,20180304 蘇州河的歷史和文化
是吳淞江上海段的別稱,它源于東太湖,流經蘇州市的吳江市、吳中區、昆山市,及上海青浦、嘉定、閔行、普陀、長寧、靜安、閘北、虹口、黃浦等區,至上海市區與黃浦江匯合,全長125公里,上海境內長53.1公里,市區河面寬50到70米。 在古代,吳淞江作為宣泄太湖洪水的主通道,曾經是上海境內最重要的干河,其河面寬闊浩蕩,“深廣可敵千浦”(宋郟僑語)。但北宋慶歷年間,由于在上游修筑吳江長堤,使得吳淞江水源受阻。到明代永樂年間,夏原吉又開浚黃浦江作為疏導太湖來水的入海主流,同時北引吳淞江入太倉劉家河。如此江、浦的一消一長,以致吳淞江的河道日益淤淺并逐漸讓位于大黃浦,又經過5個多世紀的演變,到近代以后已退化為寬僅40-50米的一條普通支流。 在歷史上,受益于聯結江南魚米之鄉以及經由吳淞口通達南北兩洋的優越航運地位,唐宋時期的青龍鎮、元明以來的上海老縣城,都曾依托這條河流得以成長、繁榮。鴉片戰爭后,英、法、美等西方列強也正是看到這里通江達海的便利條件,才會紛至沓來,在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之處劃界租地。其后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尤其是在晚清民初的近代化浪潮中,上海從前近代的一座江南小縣城戲劇性地一躍成為全國最大都市與工商業中心。 那么,搭建這座國際大都市最初框架的蘇州河,在城市近代化起點的150多年之前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事實上,直至在開埠最初的19世紀四、五十年代,蘇州河與黃浦江合流處還是一片蘆葦叢生的沮洳荒灘,“秋風一起,叢葦蕭疏,日落時洪瀾回紫”;而周圍則是星星點點的村落,散布在“一片廣無邊際的稻田平原,其中密布無數的小河浜”(1844年傳教士羅當的書信)。 目前所知最早的上海近代實測地圖——Plan of the English Settlement(《英租界平面圖》,英國皇家地理學會藏,圖2,刊于《上海城市地圖集成》)。值得注意的是,此圖已將吳淞江標注為SooChow River(蘇州河),而蘇州河這一名稱也是遲至近代之初才出現的,當時英人在滬建立租界,他們只知道這條河流可以經由蘇州通達江南腹地,因此在與上海道臺訂立租界擴大協議時,將它稱之為蘇州河,以后這個名字就慢慢傳開了。 說到蘇州河不得不說到蘇州河的橋,從最早1672年在福建路重筑三洞石閘成橋到2008年建成祁連山南路橋,由西向東真北路橋、大渡河路橋、強家角人行橋、中山西路環線疊橋到黃浦江邊的外白渡橋,大約有30多座橋。把當年的一個小縣城擴展連網成一個大上海,蘇州河上的橋功不可沒,當年多少從蘇皖逃荒而來的難民首先蝸居在橋洞下、河岸邊,搭起了棚戶區。才走出了中國工人階級,造就了河兩岸的中國民族工業。 1847-1848年間,距離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劃定英租界僅隔數年。當時英租界的城市開發,大致限定在東沿黃浦江、西至church street(教堂街,即今江西中路)一帶,北起蘇州河河灘、南達洋涇浜(今金陵東路)的范圍之內。其時租界中還有許多小河浜,城市尚屬草創,數十幢西洋建筑主要聚集在面向黃浦江外灘一側,而租界北面的蘇州河沿岸還是一派河汊縱橫的自然河道景象,租界北端的蘇州河上甚至未見一座橋梁。 佚名所繪Shanghai and its Suburbs. About 1853(上海及郊區圖,約1853年,圖3)一圖清晰描繪了小刀會戰爭之中或其后上海縣城及英法美三國租界的基本形態、內部的行政機構與教堂寺廟等。以圖上看,在蘇州河口入黃浦處已出現第一座橋梁——威爾斯橋,這是清咸豐六年(1856)由英人威爾斯在蘇州河口處架設的木橋,因其地近河上的“外擺渡”之處而又被稱為“外擺渡橋”。到1906年此處改建為全鋼橋——即“外白渡橋”,并成為上海一座標志性建筑。 《清國上海全圖》測制精良,繪印潔雅。圖中真實表現了同光之際蘇州河地帶的歷史景觀:當時河北岸尚有不少小河浜,且河岸彎彎曲曲,呈現自然河道的特點,而南岸已經整飭完備,給人以街路井然、碼頭臨水而立,給人以欣欣向榮的印象。河上橋梁又有增加——即乍浦路橋,該橋是美國圣公會主教蓬恩(文惠康)在頭擺渡渡口所建的一座浮橋,正是在《清國上海全圖》出版的1873年,此橋改為木橋,當時國人稱為“頭擺渡橋”。而從此以后,上海也進入了快速城市化的軌道。 蘇州河的橋,從最早1672年在福建路重筑三洞石閘成橋到2008年建成祁連山南路橋,由西向東真北路橋、大渡河路橋、強家角人行橋、中山西路環線疊橋到黃浦江邊的外白渡橋,大約有30多座橋。把當年的一個小縣城擴展連網成一個大上海,蘇州河上的橋功不可沒,當年多少從蘇皖逃荒而來的難民首先蝸居在橋洞下、河岸邊,搭起了棚戶區。才走出了中國工人階級,造就了河兩岸的中國民族工業。 蘇州河本名吳淞江,明代前是太湖主要出海通道,黃浦江是其支流。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重,當時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引太湖水使黃浦江從今復興島向北流至吳淞口入注長江,吳淞江反而成了支流,故有“黃浦奪淞”之說,上海開埠后,上海人才把上海市區段吳淞江叫蘇州河。 蘇州河的歷史空間大致劃分為“三段一線”,也就是東段文化風貌區,中段的倉庫創意區和西段的滬西工業帶、文化教育區,一線就是指蘇州河上的“橋梁風景線”。其中,東段的“文化風貌區”,主要指河南路橋以東到蘇州河下游河口地帶。由于這一帶曾是英美租界最早的地區,因此開發最早,也最具西化色彩,成為新上海的核心區域。外灘源、北外灘居于其內,向南與外灘相接,向東是東外灘的延伸,與“浦西陸家嘴”遙相呼應。盡管與外灘相似,這一帶也以經典的各式西式建筑構成“萬國建筑博覽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歷史遺存的功能上來看,外灘主要以金融貿易為主,而這一區域的功能則以外交文化和生活服務為主。這一區域既從整體上成為外灘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的重要部分,也是外灘文化觀光的自然延伸。 中段的“倉庫創意區”,指位于河南路橋至恒豐路橋之間的地帶。主要因為當時一些銀行、錢莊業務發展的需要,創建于上世紀20年代。這一帶倉庫群連同蘇州河兩岸的其他工業建筑一直發揮著應有的作用。直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因上海產業轉型,大量廠房、倉庫廢棄不用。之后,隨著地產開發熱的興起,大量廠房、倉庫被拆毀。后經媒體和學界的呼吁或奔走,在一些藝術家的倡導下開始展開各種保護實踐。如臺灣建筑師登琨艷于1998年租下面臨拆毀的、位于南蘇州路、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杜月笙倉庫,創設為工作室。留美設計師劉繼東在蘇州河北岸租下四行倉庫光二分庫創設“創意倉庫”,影響一時。如今,隨著蘇州河兩岸創意園區的崛起,上海“蘇荷”勃興,廢棄街區轉型找到了一條兩全的路子。 從恒豐路橋到北新涇一帶,是滬西工業區。特別在昌化路附近,相對集中了一批有影響的企業,如福新面粉廠、上海啤酒廠、申新九廠、內外棉紡織廠、上海造幣廠等。近年來,滬西工業帶所在的普陀區提出打造蘇州河文化長廊戰略,以濱水休閑、創意產業、系列工業博物館建設為抓手,昔日衰敗的工業帶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蘇州河西段,眾多工業區域的喧囂之中,還有創辦于1879年的圣約翰大學(今華東政法大學)和創辦于1924年的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圣約翰校園建設橫跨蘇州河,大夏則以一條美麗的麗娃栗妲河與蘇州河相連。這兩座校園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校園內挺立的座座歐式建筑似乎還在訴說著蘇州河的滄桑。 對蘇州河的保護不僅意味著對整個流域的治理和保護,還意味著產業的轉型、衰敗地區的復興以及歷史空間向文化空間的轉換。 20世紀初期,當時的租界當局曾對蘇州河、黃浦江、淀山湖的水質進行過測定,結果是蘇州河的水質名列第一。但從上世紀20年代后期,蘇州河開始受到污染。建于1914年、位于恒豐路附近、以蘇州河為取水源的閘北自來水廠不得不于1928年遷到軍工路,改從黃浦江取水。1949年后,上海由消費性城市轉化為工業城市。蘇州河岸工業廠房更加密集,人口持續增長。根據統計,到1996年,整個區域工廠企業1430家,沿岸人口達到405萬。到1978年,蘇州河市區段已經全部黑臭。1998年8月,蘇州河地區河流污水一期工程奠基。當年上海人均GDP還不到4000美元,與歐美發達國家城市同期治理河流污水的經濟水平還有不少距離。目前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已經完成三期工程,已實現蘇州河干流下游水質與黃浦江水質同步改善、支流水質與蘇州河干流水質同步改善。蘇州河的生態系統得到進一步的恢復。 近年來,普陀區全面啟動蘇州河文化長廊建設工程,這一工程由文化創意產業區、跨蘇州河橋梁藝術化改造工程,蘇州河燈光、綠化景觀工程,水上巴士通航工程和博物館建設工程等。長風地區原是上海輕工企業工廠區,現在搖身一變、高檔商務樓林立,文化藝術館廳相鄰其間,沿河生態綠地中的火花博物館、游艇會所和水上巴士碼頭等錯落有致,和虹橋交通樞紐中心隔蘇州河而遙相呼應。就是老上海人也不知道上海西區的蘇州河邊有這么一片散發著21世紀新風貌的商務區。陸家嘴和虹橋商務區的出現曾使上海人的眼睛一亮,但繁華之余總給人覺得少了點什么?長風生態商務區的雛形初現才使人們認識了“生態”兩字的涵義。河灣、綠地、樓宇的完美組合;辦公、購物、休閑和文化氛圍的和諧集聚,使工作、生活其間的人們可以亨受到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物質文明和濃郁的精神文化生活三相融匯的“理想小社會”。你看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大樓:長風金融港,國豐酒店,匯銀銘尊,華宏投資,長風景畔廣場,施耐德電氣,亞太萬豪酒店等。還有成龍電影藝術館,長風視覺藝術館,特別是在建的上海跨國采購中心,總投資20億集會務、展覽、辦公、商務和餐飲于一體,能承辦各類國際性會議和大型專業展覽及高端商務文化活動,將成為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的面向全球跨國采購商和中國進出口企業的逆向采購盛會。僅是匆匆溜覽就使你感受到一個具有國際水準、海派風格和注重生態環境的新業態商務區的展現。 蘇州河流到外白渡橋積淀了上海的精華----外灘源,這塊象征了上海昔日輝煌的標志地經過近三年的改造更散發出她特有的風韻。外灘源壹號是原英國領事館,1873年建成,是外灘現存最早的西洋建筑。典型的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的鄉村別墅,周邊門廊陽臺,二層雕花窗欞磚墻面,屋面為四坡式中國蝴蝶瓦。在蔥郁的古樹木掩蔭下和寬闊的草坪環繞四周,襯顯出特有的寧靜、典雅和高貴。綠地內還遺存有清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抗擊外敵的炮臺遺址。前些年看望同學時曾參觀過,走在里面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改建時有識之士曾提議建為外灘博物館,展示上海兒女開埠后第一次崛起于世界東方的足跡,可遺憾的是現在已作為金融家俱樂部,一般平頭老百姓是走不進了。不過在周邊的外灘源圓明園路走走也是不錯,小塊深色九龍清花崗巖路面,一側是真光大樓、蘭心大樓、女青年會大樓、安培洋行和光陸大戲院等8幢精典建筑,東側是教堂、綠地和半島酒店。想到原本矗立此處的文匯大樓,為了恢復外灘源原貌,一幢僅建十來年的幾十層大樓說拆就拆了,可見當時主政者的魄力。不難看出這片將是上海最為時尚、典雅的街區、同時也給蘇州河文化注入點了富貴氣。你看,雅致的步行街,將城市綠地與沿街精美的歷史建筑渾成一體,徜徉其中,不僅能享受優美的景觀環境,還能感受外灘源獨特的歷史文化氣息。比時尚新天地來得寧靜又不失品味。 四行倉庫位于上海閘北區南部的蘇州河北岸,西藏路橋的西北角,地址為光復路117號。它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六層大廈,創建于1931年,原是四間銀行--金城、中南、大陸、鹽業共同出資建設的倉庫,所以稱為“四行”。 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后,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團副謝晉元率領著四百余名熱血男兒,據守在四行倉庫里,與進攻的日軍打了四天四夜,擊斃日軍200多名,傷敵無數,以血肉之軀筑起的銅墻鐵壁,阻擋了日軍的進攻,成功掩護了國民革命軍第十八師向西撤退,四行倉庫也成為抗戰歷史上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標志。經過歲月洗禮,現在的四行倉庫外面看上去十分樸素,里面是一個陳列館,也是上海的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蘇州河對岸,就是原福新面粉公司廠房及倉庫。門牌上清晰的寫著光復路423 號—433 號幾個大字。建筑很有特色,為磚木結構的二至三層樓,坐北朝南,清水紅磚頭外墻,木質立柱,樓面木板構筑,十分漂亮。許多人喜歡徒步一層一層地從一樓走到六樓的西餐具廳,進老倉庫仿佛有一種進時光隧道的感覺。這里現在是一個藝術園區,可以看展覽和表演。1912年,榮氏兄弟(榮宗敬、榮德生)于光復路423 號—433 號合資創辦福新機器面粉一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面粉緊俏,榮氏兄弟獲得厚利,至1921 年已發展到8 個面粉廠。“兵船”牌是我國商標注冊史上的第一號注冊商標。位于南蘇州路1307號的這棟建筑物頗有歷史,是上海黑社會大亨杜月笙的私家倉庫。這幢建筑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物遺產保護獎”中國地區唯一獲得此殊榮的老倉庫建筑。 具有上海近代建筑的精華特色,而今被政府規劃為南蘇州河創意產業園,周邊藝術氛圍濃厚,環境時尚古樸。現在底層的門面房開著個“骨瓷”店,里面環境清雅,東西也十分漂亮,就是有點小貴。不過很小資,喜歡的話進去看看也不錯。南蘇州河畔的西藏路橋邊一座英式老倉庫----1929“衍慶里”至今清晰如初,據說是老上海灘地產大王周純卿的產業。衍慶里石刻的弄名,為蒼勁有力的魏碑體,它屬于早期石庫門弄堂。它好似一位時間老人,目睹著上海灘的巨變:中國第一家煤氣公司的誕生、“八一三事變”時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對日軍的浴血奮戰、迎接大上海的解放和新生、改革開放以來的翻天覆地變化...它記載著蘇洲河的滄桑變遷歷史。承載著水岸文化傳承的責任。如今經過精心打造重新改造的“衍慶里”英式文化創意園將保留歷史的古跡,并融合現代氣息的人文景觀,將歷史與當下完美的融合成一個整體,置身其中將給您創意的靈魂增添穿越的力量與靈感!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梁。由于處于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界處,因此成為連接黃浦與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現在的外白渡橋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于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志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將外白渡橋列為優秀歷史保護建筑之一。[1]在上海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城市里,外白渡橋仍舊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后,外白渡橋便是成為上海天際線的組成部分。 河濱大樓位于(河濱大樓)。新沙遜洋行投資,公和洋行設計,新申營造廠建造,1935年竣工。,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鋼混結構八層(現11層),坐北朝南,現代派風格。依據不規則地形,平面作連續“∽”形布置,不僅與沙遜洋行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相吻合,也解決了大樓地處一塊東寬西窄的狹窄地帶,設計中較難處理的通風采光問題。沿河立面通過內陽臺與開小窗的墻面形成虛實對比。 中間拐角處頂端建八角形塔樓。墻身采用大塊防火海綿磚。地下室有長15.5米、寬9米、深2.1米的溫水游泳池。樓前有約150平方米綠地。 大樓為上海單體建筑總面積最大的公寓住宅樓(時稱亞洲第一公寓),其“∽”平面形設計絕無僅有,建筑四面臨馬路,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早期主要為英美人以及西班牙人租用,1945年后美國哥倫比亞影片公司、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國電影協會、雷電華影片公司、聯美影片公司等影業機構,均租用該公寓設立機構。今大門口尚留有“E.D.”(新沙遜洋行 Elias David Sassoon 的縮寫)字樣。由于大樓的猶太背景,1938年,上海猶太難民接待站設此。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河濱公寓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 上海郵政博物館位于四川路橋北堍北蘇州路276號,原名上海郵政總局。上海市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之一上海郵政博物館1922年由協澄洋行設計,辛豐記營造廠施工,在原集美里地塊上建造,1924年11月竣工。曾列為當時上海十大建筑之一。地址在虹口區天潼路395號(入口1)/虹口區北蘇州路250號(入口2,此門周日不開)。上海郵政博物館設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秀建筑——上海郵政大樓內,以翔實的史料和實物,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追溯了郵政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上海大廈原名“百老匯”(Broadway的音譯)大廈,1934年由英商所建。1951年5月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改名為“上海大廈”,現為掛牌五星級涉外飯店。浦江飯店原名禮查飯店,始建于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是中國第一家西商飯店。飯店坐落于上海著名地標外白渡橋東側,占地面積458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6563平方米。現有各類客房134間,餐位400個。 一九零七年(清 · 光緒三十三年),擴建為具有新古典主義維多利亞巴洛克式建筑,其建筑大體可分為黃浦路樓、金山路樓、大名路樓、中樓和交易大廳五大部分,五大部分在建筑結構上連成一體,并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格,它是當時上海最豪華的西商飯店,也是中國及遠東最著名的飯店之一。雖經歷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變遷,但仍然保持著其原有的建筑風貌和歷史痕跡。她猶如一幢歷史豐碑昂然屹立,疊影出上海變遷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