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白酒一般多少度
古代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超過二十度,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酒的化學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雜醇和酯類物質,食用白酒的濃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數有60度以上),白酒經分餾提純至75%以上為醫用酒精,提純到99.5%以上為無水乙醇。酒是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釀造而成的。我國是最早釀酒的國家,早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釀酒技術,并不斷改進和完善,現在已發展到能生產各種濃度、各種香型、各種含酒的飲料,并為工業、醫療衛生和科學試驗制取出濃度為95%以上的醫用酒精和99.99%的無水乙醇。酒的很多綽號在民間流傳甚廣,所以詩詞、小說中常被用作酒的代名詞。這也是中國習俗文化的一個特色。
2,古代的酒多少度為啥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
古代酒的度數一般都是在10度左右,就和現在社會當中的啤酒度數是差不多的。也正是因為古代酒的度數比較低,所以很多古人喝好幾壇酒都不會醉,像現在有很多人喝好幾箱啤酒都不會醉一樣,其實是一個道理。在我國古代社會當中,酒這個東西出現的還是比較早的,但是畢竟當時的釀酒技術相對來說還是比較落后的。而且當時所有的酒基本上都是依靠一些糧食或者是五谷雜物釀制而成的,所以這些釀制而成的白酒度數肯定是比較低的。和現代白酒的區別其實是非常大的,因為現代白酒動不動就是40多度50多度,就算是酒量再好的人,可能喝個一瓶白酒就已經醉了,但是這種現象在古代這很難見到,很多人認為是古代人的酒量比較好,但實際上是因為古代酒的度數比較低而已。當然了,古代人從事生產勞動的工作比較的苦,用的體力比較的多,所以和現代人比起來,古代人也是更能吃更能喝一些。在古代社會當中,米酒應該算是比較常見的白酒了,但是由于這種酒的度數非常的低,大概也就只有6度左右,所以在古代當中,很多人其實會把這種米酒當成飲料來喝,就像在現代社會當中,我們喝那種雞尾酒或者是和雪碧一樣。一直到了北宋末年的時候,遼國還有金國,以及其他的一些游牧民族時不時的就來侵擾北宋的邊境,所以說戰爭給當時北宋末年的人民帶來了非常大的災難,但是這些少數民族同樣也是帶來了非常高超的釀酒技術,所以在北宋末年,白酒的度數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一直到清朝時期,則是出現了很多的蒸餾酒,這個時候已經慢慢取代了傳統的那種釀制酒,所以在清朝末期的時候,我們基本上已經找不到能夠整壇整壇喝白酒的人了。
3,酒在古代是多少度為啥古人經常喝好幾壇還不會醉
從古至今,喝酒在我國飯桌文化上,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用現在的話來說,不喝酒就辦不成事兒。不過大家也發現一個問題,千百年來人類各方面都在進步,可酒量仿佛大不如古人了。我們喝酒用酒盅,古人卻是用碗、用壇,而且隨隨便便喝個十來碗那都不是事兒!比如《水滸傳》中的武松,酒家“三碗不過崗”,他一連喝了十八碗,然后上山打死了一只老虎,一戰成名。還有古代各朝文人墨客也很是愛救,甚至說是無酒不歡:“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世賢。”......動輒“一飲三百杯”、“飲如長鯨吸百川”...什么小酌怡情,在他們眼里根本就不存在的。那么,為什么古人都這么能喝呢?難道他們的酒都是白水嗎?別著急,往下看你就明白了。釀酒技術不高雖然酒文化是中華特色文明,但咱們早前的釀酒技術還是比較簡略粗糙的。我國的釀酒文明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時代。原始部落的人們采集的野果在經過長期的儲存后發霉,然后形成酒的氣味。經過最初的品嘗后,他們認為,發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開始了釀酒文化。考古學家,也發現了距今5000多年歷史的仰韶文化時期,所使用的盛酒陶器和釀酒用具。也就是說,黃帝時期、夏禹時期,釀酒工藝就已經出現了。這個時候的酒還是用五谷或者果子釀造而成,那些含糖豐富的食物,經過自然界中酵母菌的發酵,自然形成酒精,才產生了“酒”,這種酒因其顏色黃亮,被稱為黃酒,也是我國最古老的飲料酒。春秋戰國時期,關于酒的記載也有很多,《詩經·小雅吉日》:“以御賓客且以酌醴。”這里的醴也是酒的一種,系甜酒。到了漢代,以蘗釀造的醴逐漸消失,漢人制曲,多以麥為原料,有大麥、小麥、細餅等多種酒曲。到唐代,釀酒技藝較之魏晉有了很大的進步,首先出現了以大米為原料,直接由曲母培養而成的紅曲,有更強的糖化力和酒精發酵力。度數達到8、9度上下。北宋釀酒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人們采用了“連渣拌飯法”,將酒精的度數提到了11~18度。直到北宋末年,游牧民族將蒸餾酒工藝傳入我國,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所謂蒸餾酒,就是把從前的釀造酒,經過一次或多次的蒸餾,提取出高純度酒液。現代蒸餾酒的度數都在40°以上,最高可達68°,像國外的白蘭地、伏特加、朗姆酒等等,也都是蒸餾酒。酒的度數不高因為早前釀造工藝比較粗糙,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酒精的含量也很低。現代的白酒一般在28°~56°之間,而正常人就算每天喝38°的白酒,時間一久也容易酒精中毒,古人身體素質再強的人,想要大碗痛飲現代的白酒也是萬萬不能的。那么古代的酒一般都是多少度呢?像上文介紹的民間釀造酒,一般度數都在十度以下,最高不會超過十五度,技術再差點的可能就三五度了。這時候的酒,口感更偏甜美醇香,不容易上頭。味道就好比女生喜歡喝的果酒,在古人看來大約就等于飲料了,以解渴為主要特點,所以就算喝上幾碗,頂多也是個微醺狀態。所以說,武松上景陽岡打虎前喝了十八碗酒,就相當于喝了六七瓶啤酒那么多。另外,關于古代酒的度數很低這一點,我們從歷史記載的史料中得到證實。《史記》中有一處關于古人酒量的記載,戰國時期齊威王分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回答:“最開心的時候,可以喝上八斗酒”“八斗酒”是個什么概念呢?按照當時齊國的計算方式,一斗不到現在的5斤,八斗也就是不到40斤!一個人喝40斤的酒而不醉,足見早期的酒度數之低。雖然說宋朝發明了蒸餾酒工藝,但這種技術僅僅存在于皇室。一直到了元朝時期,蒸餾酒才在民間慢慢風靡起來。并且由于受技術條件限制,古代的蒸餾酒也只能提煉出10~20°左右的白酒。當然了,就算元朝起已經風靡了蒸餾酒,但不代表那些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人也都是喝的純度高的白酒。就如同現代也有人更喜歡喝純度較低的紅酒、啤酒等。因此,古代喝酒,考驗的根本不是酒量,而是肚量。其實,在近代出土的東漢文物中,也出現了蒸餾酒具,這也說明可能在北宋更早以前就出現了濃度比較高的蒸餾酒。但也許是因為人們習慣飲用度數比較低的釀造酒,所以在很長一段歷史當中,蒸餾酒都沒有得到人們的喜歡。知道元朝時期,北方豪放的游牧民族得以壯大,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中和,才使得蒸餾酒在元朝被快速接納。即便發展到如今,喜歡蒸餾酒的人也并不在大多數,喝酒已經成為一種業務必要,而非人生樂事。也許這也是“酒文化”走向衰落的一大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