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哪個省,貴陽是哪個省

1,貴陽是哪個省

貴陽是貴州省的省會。貴陽位于貴州省中部。市境西南接安順市,西北界畢節市,北臨遵義市,東毗黔南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黔中山原丘陵區,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分水嶺地帶。貴陽是全省政治、經濟、文教、交通和旅游服務中心,西南地區溝通珠三角、長三角的交通通信樞紐和物流集散地,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城市。擴展資料:2004年10月,國家林業局授予貴陽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05年起,貴陽連續5年獲得由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GN國際合作委員會、亞太環境保護協會等機構聯合評選的“中國十大避暑旅游城市”第一名。2010年《2009-2010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將貴陽與北京、南京等城市一起列為中國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10個城市。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省會

貴陽是哪個省

2,貴陽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哪個區

貴陽是貴州省轄地級市、省會,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貴陽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東南與甕安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接壤,西靠安順地區的平壩區和畢節地區的織金縣,北鄰畢節地區的黔西縣、金沙縣和播州區。地勢地貌貴陽地處云貴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長江與珠江分水嶺地帶。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苗嶺橫延市境,崗阜起伏,剝蝕丘陵與盆地、谷地、洼地相間。相對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鎮廟窩頂,海拔1659米;最低處在南明河出境處,海拔880米。中部層狀地貌明顯,主要有貴陽-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云-花溪-青巖構成的多級臺地及溶丘洼地地貌。峰叢與碟狀洼地、漏斗、伏流、溶洞發育。較平坦的壩子有花溪、孟關、烏當、金華、朱昌等處。南明河自西南向東北縱貫市區,流域面積約占市區總面積的70%。

貴陽屬于哪個省哪個市哪個區

3,貴陽在哪里是哪個省的

貴陽地處中國西南地區、貴州中部,是貴州省的。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6個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803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36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88.19萬人,城鎮人口368.24萬人,城鎮化率75.43%。貴陽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擴展資料:貴陽的地勢地貌:貴陽地處云貴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長江與珠江分水嶺地帶。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苗嶺橫延市境,崗阜起伏,剝蝕丘陵與盆地、谷地、洼地相間。相對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鎮廟窩頂,海拔1659米;最低處在南明河出境處,海拔880米。中部層狀地貌明顯,主要有貴陽-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云-花溪-青巖構成的多級臺地及溶丘洼地地貌。峰叢與碟狀洼地、漏斗、伏流、溶洞發育。其中比較平坦的壩子有花溪、孟關、烏當、金華、朱昌等處。南明河自西南向東北縱貫整個市區,貴陽市的流域面積約占市區總面積的70%。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貴陽

貴陽在哪里是哪個省的

4,貴陽屬于哪個省

貴陽所屬的省為貴州。貴陽地處中國西南地區、貴州中部,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也是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呼叫中心與服務外包集聚區、大數據交易中心、數據中心集聚區。境內有30多個少數民族,有山地、河流、峽谷、湖泊、巖溶、洞穴、瀑布、原始森林、人文、古城樓閣等32種旅游景點,是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中國避暑之都 ,登“中國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榜首。擴展資料:貴陽地處云貴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長江與珠江分水嶺地帶。總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苗嶺橫延市境,崗阜起伏,剝蝕丘陵與盆地、谷地、洼地相間。相對高差100—200米,最高峰在水田鎮廟窩頂,海拔1659米;最低處在南明河出境處,海拔880米。中部層狀地貌明顯,主要有貴陽-中曹司向斜盆地和白云-花溪-青巖構成的多級臺地及溶丘洼地地貌。峰叢與碟狀洼地、漏斗、伏流、溶洞發育。較平坦的壩子有花溪、孟關、烏當、金華、朱昌等處。南明河自西南向東北縱貫市區,流域面積約占市區總面積的70%。貴陽地貌屬于以山地、丘陵為主的丘原盆地地區。其中,山地面積4218平方公里,丘陵面積2842平方公里;壩地較少,僅912平方公里;此外,還有約1.2%的峽谷等地貌。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貴陽

5,貴陽市屬于哪個省

截至2019年8月,貴陽屬于貴州省,是貴州省的省會。貴陽,貴州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貴陽”因位于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制作樂器“筑”而聞名,故簡稱“筑”,也稱“金筑”。貴陽又稱“林城”、“筑城”,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全國重要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城市。轄6區1市3縣,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面積803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0.2萬人。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城市、中國避暑之都、中國最佳表現城市等30多項榮譽稱號。擴展資料:貴陽市的歷史沿革:民國三年(1914年),廢貴陽府設貴陽縣,貴州分為3道,貴陽縣屬黔中道,為道治;移貴筑縣駐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縣。民國九年(1920年),廢黔中道,貴陽縣直隸于貴州省長公署。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別全省為8個行政督察區,貴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貴陽縣直隸于省政府。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撤貴陽縣設貴陽市,另置貴筑縣駐花溪,直至解放時未變動。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2006年7月6日,國務院同意貴陽市人民政府駐地由南明區市府路遷至觀山湖區林城東路。參考資料來源:貴陽市人民政府—貴陽市簡介

6,貴陽市屬于哪個省

屬于貴州省,是貴州省省會。貴陽位于貴州省中部,地處東經106°07′至107°17′,北緯26°11′至26°55′之間。東南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甕安、龍里、惠水、長順4縣接壤,西靠安順地區的平壩縣和畢節地區的織金縣,北鄰畢節地區的黔西、金沙2縣和遵義市的播州區。總面積803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56%。貴陽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貴陽”因位于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制作樂器“筑”而聞名,故簡稱“筑”,也稱“金筑”。貴陽又稱“林城”、“筑城”,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全國重要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城市。轄6區1市3縣,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面積8034平方公里。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城市、中國避暑之都、中國最佳表現城市等30多項榮譽稱號。擴展資料建制沿革春秋時期,今貴陽屬柯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范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宋代稱貴陽為貴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為貴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治,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后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并,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于順元城(今貴陽)。明洪武四年(1371)設貴州宣慰使司,司治貴州(今貴陽)。六年(1373)十二月置貴州衛指揮使司。十五年(1383)置貴州都指揮使司,下領貴州等十八衛。二十六年(1393)又置貴州前衛。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隆慶三年(1569)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歷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附郭,隸于貴陽府。二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貴縣、定番州地置貴定縣,仍隸貴陽軍民府。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親領4個長官司。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云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筑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筑縣。乾隆十四年(1749)貴陽府轄貴筑縣、貴定縣、龍里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民國3年(1914)廢貴陽府設貴陽縣,貴州分為3道,貴陽縣屬黔中道,為道治;移貴筑縣駐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縣。9年(1920)廢黔中道,貴陽縣直隸于貴州省長公署。25年(1936)別全省為8個行政督察區,貴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貴陽縣直隸于省政府。30年(1941)7月1日,撤貴陽縣設貴陽市,另置貴筑縣駐花溪,直至解放時未變動。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同時設貴陽專區,管轄貴筑、修文、開陽、息烽、惠水、龍里等縣,專署駐貴筑縣治(花溪)。1952年,裁貴陽專區設貴定專區。1954年,貴筑縣劃歸貴陽市轄。1958年,撤貴筑縣建置,將市郊劃為花溪、烏當兩區;經國務院批準,將原屬安順專區的清鎮、修文、開陽3縣和原屬黔南自治州的惠水縣劃歸貴陽市轄。1959年設白云鎮,相當于市轄區一級行政單位。1963年,將開陽縣劃歸遵義專署,修文、清鎮兩縣劃歸安順專署,惠水縣劃歸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復白云區建置。1992年,清鎮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準,自1996年1月1日起,將原安順地區管轄的清鎮市和修文、息烽、開陽“一市三縣”劃歸貴陽市轄。2000年1月,國務院批準貴陽市設立小河區。2012年,國務院批準撤銷花溪區、小河區,設立新花溪區和觀山湖區。新花溪區為原花溪區、小河區行政區域;以原烏當區金陽街道、金華鎮、朱昌鎮、清鎮市百花湖鄉組建觀山湖區。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貴陽參考資料來源:貴陽市人民政府-貴陽市簡介參考資料來源:貴陽市人民政府-建制沿革

7,貴陽在哪里是哪個省的

貴陽屬于貴州省,是貴州省省會,貴陽位于貴州省中部。貴陽位于貴州省中部,地處東經106°07′至107°17′,北緯26°11′至26°55′之間。東南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甕安、龍里、惠水、長順4縣接壤,西靠安順地區的平壩縣和畢節地區的織金縣,北鄰畢節地區的黔西、金沙2縣和遵義市的遵義縣。總面積8034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4.56%。貴陽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通信樞紐、工業基地及商貿旅游服務中心。“貴陽”因位于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制作樂器“筑”而聞名,故簡稱“筑”,也稱“金筑”。貴陽又稱“林城”、“筑城”,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城市,全國重要的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城市。轄6區1市3縣,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面積8034平方公里。先后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城市、中國避暑之都、中國最佳表現城市等30多項榮譽稱號。貴陽風光旖旎,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綠帶環繞,森林圍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現代化都市,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城市、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貴陽以溫度適宜、濕度適中、風速有利、紫外線輻射低、空氣清潔、水質優良、海拔適宜、夏季低耗能等氣候優勢,榮登“中國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榜首,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避暑之都”稱號。擴展資料貴陽建制沿革春秋時期,今貴陽屬柯國轄地。戰國時屬夜郎國范圍,兩漢時期隸屬柯郡。唐朝在烏江以南設羈縻州,貴陽屬矩州。宋代稱貴陽為貴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為貴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順元路宣撫司,翌年改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貴州等處長官司,為順元路治,先隸四川行中書省,后隸湖廣行中書省;二十九年(1292),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并,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于順元城(今貴陽)。明洪武四年(1371)設貴州宣慰使司,司治貴州(今貴陽)。六年(1373)十二月置貴州衛指揮使司。十五年(1383)置貴州都指揮使司,下領貴州等十八衛。二十六年(1393)又置貴州前衛。明永樂十一年(1413)置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貴州建省,貴陽成為貴州省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隆慶三年(1569)三月,改新遷程番府為貴陽府。萬歷十四年(1586)置新貴縣,附郭,隸于貴陽府。二十九年(1601)升貴陽府為貴陽軍民府。三十六年(1618)析新貴縣、定番州地置貴定縣,仍隸貴陽軍民府。崇禎四年(1631)廢貴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東地置開州。明末,貴陽軍民府轄新貴縣、貴定縣、開州(今開陽縣)、廣順州(今長順縣)、定番州(今惠水縣),親領4個長官司。清順治十六年(1659)設貴州巡撫駐貴陽軍民府。康熙五年(1666)移云貴總督駐貴陽。二十六年(1687),省貴州衛、貴州前衛置貴筑縣,與新貴縣同城,改貴陽軍民府為貴陽府。三十四年(1695)省新貴縣入貴筑縣。乾隆十四年(1749)貴陽府轄貴筑縣、貴定縣、龍里縣、修文縣、開州、定番州、廣順州和長寨廳(今屬長順縣)。光緒七年(1881)增轄羅斛廳(今羅甸縣)。民國3年(1914)廢貴陽府設貴陽縣,貴州分為3道,貴陽縣屬黔中道,為道治;移貴筑縣駐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縣。9年(1920)廢黔中道,貴陽縣直隸于貴州省長公署。25年(1936)別全省為8個行政督察區,貴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次年,貴陽縣直隸于省政府。30年(1941)7月1日,撤貴陽縣設貴陽市,另置貴筑縣駐花溪,直至解放時未變動。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11月23日成立貴陽市人民政府。同時設貴陽專區,管轄貴筑、修文、開陽、息烽、惠水、龍里等縣,專署駐貴筑縣治(花溪)。1952年,裁貴陽專區設貴定專區。1954年,貴筑縣劃歸貴陽市轄。1958年,撤貴筑縣建置,將市郊劃為花溪、烏當兩區;經國務院批準,將原屬安順專區的清鎮、修文、開陽3縣和原屬黔南自治州的惠水縣劃歸貴陽市轄。1959年設白云鎮,相當于市轄區一級行政單位。1963年,將開陽縣劃歸遵義專署,修文、清鎮兩縣劃歸安順專署,惠水縣劃歸黔南自治州。1973年恢復白云區建置。1992年,清鎮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準,自1996年1月1日起,將原安順地區管轄的清鎮市和修文、息烽、開陽“一市三縣”劃歸貴陽市轄。2000年1月,國務院批準貴陽市設立小河區。2012年,國務院批準撤銷花溪區、小河區,設立新花溪區和觀山湖區。新花溪區為原花溪區、小河區行政區域;以原烏當區金陽街道、金華鎮、朱昌鎮、清鎮市百花湖鄉組建觀山湖區。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貴陽參考資料來源:貴陽市人民政府-貴陽市簡介參考資料來源:貴陽市人民政府-建制沿革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