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酒是怎么發酵的
其化學反應的原理為:果糖或淀粉+酵母菌,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發酵酒 發酵酒(fā jiào jiǔ) 釀造后不經過蒸餾而可以直接飲用的酒,酒精含量較低,如黃酒、葡萄酒等。也叫釀造酒。
2,白酒的液態發酵方法
由于酵母菌在高濃度酒精下不能繼續發酵,所得到的酒醪或酒液酒精濃度一般不會超過20%。采用蒸餾器,利用酒液中不同物質,其揮發性不同的特點,可以將易揮發的酒精(乙醇)蒸餾出來,蒸餾出來的酒汽中酒精含量較高,酒汽經冷凝,收集,就成為濃度約為65-70%(v/v)的蒸餾酒。 蒸餾器的采用是釀酒工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而且蒸餾技術還可以用于其它行業。尤其是現代的石油工業廣泛使用蒸餾器,這些都為現代文明立下了汗馬功勞。
3,白酒是如何發酵的發酵溫度為多少十萬火急
濃香 糧食+酒曲 地窖溫度在20度一下入窖 上升在15度左右 45天-90天發酵
找百科
白酒發酵溫度每個香型有點差別。比如濃香型,入池溫度一般夏季比室溫應低些,但因夏季溫度高,不容易降溫;冬季一般入池溫度16度以上,發酵溫度幅度應在16個以上,這個窖池的出酒率就比較正常。一般入池次日品溫有微小變化,第7-9天升到最高,隨后的日子是生香酯化階段。
4,請問誰知道發酵酒制作過程
濃香型大曲酒生產的基本特點
最能體現濃香型大曲酒釀造工藝特點的,而有別于其他諸種香型白酒工藝特點的三句話則是“泥窖固態發酵,采用續糟(或楂)配料,混蒸混燒”。2.發酵過程中,發酵段的劃分 l 第一階段:主發酵期:當攤晾下曲的糟醅,進入窖池密封后,直到乙醇生成的過程,這一階段為主發酵期。它包括糖化與酒精發酵兩個過程。l 第二階段:生酸期:在這個階段內,窖內糟醅經過復雜的生物化學等變化,除生成酒精、糖的大量生成外,還會產生大量的有機酸。在窖內產生大量的有機酸,主要是乙酸和乳酸,也有己酸、丁酸等其他有機酸。l 第三階段:產香味期:經過20多天,酒精發酵基本完成,同時產生有機酸,酸含量隨著發酵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從這一時間算起直到開窖止,這一段時間內是發酵過程中的產酯期,也是香味物質逐漸牛成的時期。
5,云姜酒怎么發酵的
當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煮到8-9成熟時,把剁成小塊的生姜散灑在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的表面,將生姜埋到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的表層中,煮熟有生姜的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取出置涼,有生姜的米或高梁、小麥、玉米、番薯的飯統稱姜飯;當姜飯涼透后,把粉狀的酒餅均勻的灑在姜飯上,再攪拌均勻,然后將其放入發酵缸中,過12-48小時后,將缸口密封發酵,發酵時間為9-16天
當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煮到8-9成熟時,把剁成小塊的生姜散灑在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的表面,將生姜埋到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的表層中,煮熟有生姜的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取出置涼,有生姜的米或高梁、小麥、玉米、番薯的飯統稱姜飯;當姜飯涼透后,把粉狀的酒餅均勻的灑在姜飯上,再攪拌均勻,然后將其放入發酵缸中,過12-48小時后,將缸口密封發酵,發酵時間為9-16天;(2)當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煮熟,置涼,把粉狀的酒餅均勻的灑在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上,然后加入生姜攪拌均勻后,一起放入發酵缸中發酵;(3)把米或高梁、小麥、番薯、玉米煮熟,置涼,加入粉狀酒餅攪拌均勻進行發酵,在蒸酒前加入生姜。10斤姜酒蒸酒的方法有三種是第一種方法是在發酵時間還差兩天,把發酵缸打開,放入0.3-0.5斤鹽,再加入5-10斤清水,然后攪拌均勻,再密封,過兩天后,把姜飯放入蒸酒的鍋里,加入10-20斤清水和0.3-1斤白糖后,將酒蒸餾出來。第二種方法是在發酵時間還差兩天,把發酵缸打開,放入3-10斤清水,然后攪拌均勻,再密封,過兩天后,把姜飯放入蒸酒的鍋里,加入10-20斤清水、0.1-0.5斤鹽和0.3-1斤白糖后,將酒蒸餾出來。第三方法是把姜飯放入蒸酒的鍋里,加入10-25斤清水、0.1-0.5斤鹽和0.3-1斤白糖后,將酒蒸餾出來。
我們中國人的酒文化是非常濃郁的。說起喝酒,多數人比較喜歡低度酒,尤其是一些成功男士,對紅酒那是情有獨鐘。云姜酒度數跟紅酒差不多,口感像果酒,因為里面還添加了菠蘿汁和甘蔗汁。在這個炎熱的夏季喝上一杯云姜酒,端上一盤海鮮或大閘蟹,這樣的感覺太棒啦!大家有沒有興趣想試一試?
6,酒是怎么釀造出來的具體工序是什么
釀酒的話主要以淀粉類作物做原料,加以高粱殼,秸稈之類的做疏松,并加以曲種,酵母菌,保持一定水分、溫度,發酵周期結束了就會產生酒,這時候以蒸餾的方法就可以提取出來,這就是原漿酒了,一般有60~70度,而且有雜味,一般需要酒師調配后才上市
1、酒是天然產物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所蘊藏著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么問題?正好可用來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基礎。
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又云杜康。有飯不盡,委馀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這里,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谷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谷物酒,并非發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后,貯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谷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蘗,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蘗和天然酒,并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于是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杰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于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后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采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
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3、谷物釀酒始于農耕時代還是先于農耕時代?
探討谷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谷物釀酒起源于何時?我國最古老的谷物酒是屬于哪類?對于后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
谷物釀酒始于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后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于耒耜"。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糧食后,才開始釀酒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谷物釀酒先于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但一直沒有證據。時隔半個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制啤酒,人們先是發現采集而來的谷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后開始有意識地種植谷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谷物,即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對人類種植谷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辟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谷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
綜上所述,關于谷物釀酒的起源有二種主要觀點,即:先于農耕時代、后于農耕時代。新的觀點的提出,對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對酒的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極有意義的。
7,酒 怎么釀制
酒在很多地方都有人釀的,我外婆每年都自己做酒. 一般都是先蒸好大量的糯米(一般一個大水缸需要用糯米10斤左右)蒸糯米的時候要不停的往上澆水,然后放到大缸里,放入酒藥,等它發酵,發酵好的就是米酒釀了.然后把酒濾出來,放到一個酒甕密封起來,剩下的就是一般人說的醪糟了.要喝的時候最好用鋸末包住酒甕悶燒加熱---冷酒不好喝,而且容易醉. 酒藥有很多種,有的偏甜,有的偏度數高,度數高的做好酒后再蒸餾就變成谷燒了,就是度數很高很烈的米酒,比一般三十幾度的燒酒還烈. 米酒釀喝的時候一般都要兌水或兌已經調好的米酒,否則很容易上頭.后勁也很大.兌出來的酒就是你看電視里那種濁酒了.做好的酒也可以密封在玻璃瓶里放陽臺角上曬,一般一年后,這酒就會變成紅色,喝的時候一定要兌水,我高中時偷喝老師的酒,喝了半瓶就不醒人事...... 做酒的季節我不太記得了,好象一般都是端午前后吧,小時侯我外婆做酒的時候我就可以吃豬油糯米飯了 呵呵
酒因種類不同釀造方法各異很難一二句說清,要說只能從原理共性上說:1將含淀粉的原料浸泡吸水,蒸熟糊化,
2冷卻到發酵所需的溫度,
3加入酒曲(內含根霉菌等產生的糖化酶和酵母菌)
4入池(或缸)發酵:糖化酶將淀粉糖化(水解)成糖,酵母菌將糖轉化成乙醇,
5蒸餾酒(白酒)蒸餾出酒,發酵酒(糯米酒,葡萄等果酒)壓榨過濾取酒液,
6貯存老熟(使酒風味變佳)
7勾兌,檢驗8包裝出廠
1、酒是天然產物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所蘊藏著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么問題?正好可用來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基礎。 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又云杜康。有飯不盡,委馀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這里,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谷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谷物酒,并非發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后,貯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谷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蘗,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蘗和天然酒,并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于是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杰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于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后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采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 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3、谷物釀酒始于農耕時代還是先于農耕時代? 探討谷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谷物釀酒起源于何時?我國最古老的谷物酒是屬于哪類?對于后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 谷物釀酒始于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后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于耒耜"。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糧食后,才開始釀酒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谷物釀酒先于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但一直沒有證據。時隔半個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制啤酒,人們先是發現采集而來的谷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后開始有意識地種植谷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谷物,即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對人類種植谷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辟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谷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 綜上所述,關于谷物釀酒的起源有二種主要觀點,即:先于農耕時代、后于農耕時代。新的觀點的提出,對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對酒的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極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