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島瑯琊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樣最好能特別說明一下銷售職位工作待遇
青島瑯琊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1958年建廠。其發展歷史主要有四個階段,設立之初為膠南市商業局酒廠,后歷經勤勞的瑯琊臺造酒人多年的艱苦奮斗,規模逐步擴大,于1985年成為青島第一釀酒廠,1994年創立青島瑯琊臺酒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組建青島瑯琊臺酒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到2002年,發展成為大型企業集團——青島瑯琊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集團現有職工2000余人,其中工程專業技術人員680多人,占地45萬平方米,具備年產飲料酒20000噸、精制衣康酸20000噸、葡萄糖酸鈉50000噸、D-核糖2000噸、高檔葡萄酒5000噸、高檔蘋果酒5000噸、蘋果醋5000噸、優質礦泉水15000噸的生產能力,是全國500家最佳效益工業企業之一,山東省重點釀酒廠家,青島市白酒生產龍頭企業。 集團公司生產歷史悠久,技術力量雄厚,下設青島科海生物有限公司、青島第一釀酒廠、青島瑯琊臺酒銷售有限公司、青島加斯克尼酒業有限公司等11家子公司,是主要以生產白酒、果飲、生化等產品的現代化企業集團。公司始終堅持“以質量求生存,以科技求發展”的經營方針,已經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集團先后榮獲中國白酒工業百強企業、國家級守合同重信用企業、中國食品工業質量效益先進企業、全國食品工業優秀龍頭食品企業、國家AAAA標準化行為良好企業和山東省AAA級信譽企業、山東省環保先進企業、青島市百強企業等榮譽稱號。 青島瑯琊臺集團是依托酒類產業發展起來的企業。酒類產業主導產品“瑯琊臺”牌白酒,深掘傳統“老五甑”工藝,精耕細做,具備了“窖香濃郁、綿甜甘冽、落口爽凈、回味悠長”等典型的濃香型白酒特點,屢次行評,均受到釀酒專家好評。產品先后榮獲青島名牌和山東名牌稱號,被評為山東省白酒工業十大品牌產品、山東省白酒行業推薦中國名牌產品,并被授予山東省食品行業最佳質量獎,山東省免檢產品。“瑯琊臺”商標被雙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為謀求企業長遠健康發展,公司近年來逐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利用多年來在生物發酵領域的技術優勢和人才積累,積極向生物化工產業進軍,形成了以衣康酸、葡糖糖酸鈉為主的生物化工產業。“科海”牌衣康酸是青島市高新技術產品,國家級新產品,“科海”商標被認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發酵法生產衣康酸技術的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銷售市場遍布歐、美、亞等地區,與多家世界500強化工企業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伴隨著公司年產二萬噸衣康酸項目達產運行,青島瑯琊臺集團已經成為世界衣康酸生產第一企業以及世界上最大的衣康酸系列產品研發基地。 集團秉承科技興業的發展方略,科研開發力量雄厚。集團下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下設白酒研究所、果酒研究所、科海生物研究所,為旗下企業服務。技術中心人員素質高,具有較高的理論與實踐能力。研發出含衣康酸酐、衣康酸二甲酯、緩釋阻垢劑、葡萄糖酸鈉、營養型果酸飲料等一系列新產品,在市場上表現不俗。 值得關注的是蘋果酒、蘋果醋,近年來在集團各系列產品中異軍突起,自上市以來銷量一路攀升,生產、銷售出現了喜人局面。市場逐步連點成線、結線成網,專賣品種、直供品種、通賣品種的科學組合,有針對性的市場攻堅,都產生了巨大的效益。果飲新品在市場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消費浪潮。 在今后的發展中,公司確定了“以白酒產業為主體,以生化產業、果飲產業為兩翼”的戰略發展思路。在穩固拓展酒類市場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生化產業,確保衣康酸世界第一的領軍地位,加快葡萄糖酸鈉項目的發展,儲備黃原膠、赤蘚糖醇、生物制藥、間苯三酚等高新項目,延長公司生化產品的產業鏈,增強集團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團結拼搏、務實創新的瑯琊臺人正以前所未有的豪情壯志和無比寬廣的創業胸懷,面向未來、廣交朋友,圖振興偉業,謀發展大計!
2,青島瑯琊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瑯琊臺酒的歷史由來
瑯琊臺,位于黃河岸邊,青島境內。系秦始皇所筑,是我國千古名勝。這里三面環海,氣象壯觀,風景秀麗,景色宜人,登臺可見海市蜃樓,被譽為“人間仙境”。瑯琊臺下有泉,泉水釀酒,酒香撲鼻。這里古屬齊國封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此設瑯琊郡。糧豐果茂的農業基礎,勤勞智慧的瑯琊人民孕育創造了燦爛的齊魯文化,經濟的繁榮,農業的發達為瑯琊地區酒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基礎,使古瑯琊釀酒業繁榮昌盛,瑯琊臺酒源遠流長。據考證,瑯琊臺酒源起戰國,歷經百世,集千年釀酒技藝之大成于一身,是古瑯琊臺酒文化的結晶和古瑯琊地區經濟繁榮的歷史見證。瑯琊臺酒的釀造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年以前,其發展過程大體上是發軔于春秋戰國,繁榮于秦漢,鼎盛于唐宋。其中,秦漢時期是瑯琊臺酒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對瑯琊臺酒的發展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奠定了瑯琊臺酒的基礎。據傳,春秋戰國時期,瑯琊臺酒的釀造始于越王勾踐。史書記載,越王勾踐經過臥薪嘗膽,發奮圖強,終于打敗吳國。為稱霸中原,于公元前472年遷都瑯琊,并把吳越之地的釀酒方法傳到瑯琊。瑯琊人民按照越王勾踐傳授的釀酒方法,取瑯琊山泉之水精工釀制成酒,獻于勾踐。勾踐飲后連聲稱贊勝過吳越之酒,并為酒取名“瑯琊紅”。此后,越王勾踐在瑯琊山上筑高臺,登臺東觀滄海,南望故鄉。每逢慶典節日,越王都要大宴臣民于瑯琊臺上,暢飲“瑯琊紅”酒,君民豪飲千杯不醉。在越王的影響下,古瑯琊民間也形成了每遇喜慶節日暢飲“瑯琊紅”酒的習慣,豪飲之風在古瑯琊成為一種時尚,極大地帶動了古瑯琊釀酒業的發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瑯琊設立瑯琊郡。戰爭的平息,國家的統一,為瑯琊經濟的繁榮和酒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鞏固其統治,顯示大秦的威儀,尋求長生不老藥,開始了全國范圍的巡游。秦始皇五巡天下,三到瑯琊。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龐大的車隊,自咸陽、臨碣石、至芝罘、到瑯琊,這是秦始皇初登瑯琊。瑯琊的碧水藍天,山嵐海濤令秦始皇陶醉,“大樂之,留三月”,樂而忘歸。秦始皇下令,從內地遷來三萬戶百姓,削平越王勾踐所筑的舊臺,另筑起一座雄偉的新臺,并“立石刻,頌秦德”,還遣徐福率數千童男女下東洋,尋長生不老藥。公元前218年、210年,秦始皇又先后兩次登臨瑯琊臺。秦始皇三次巡游瑯琊,對繁榮瑯琊地區的經濟和酒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大批的移民為瑯琊地區農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在古代,人口稀少,生產力極度貧乏是造成地區經濟不發達的主要原因。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遷3萬戶百姓到瑯琊,免除他們的徭役12年,使瑯琊地區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勞動力富足,大片因戰爭荒蕪的土地重新被開墾利用起來,農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國庫盈滿,家家余糧,農業的發達為大規模釀酒提供了堅定的物質基礎。秦始皇三次東游瑯琊,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秦的國都咸陽,在當時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文人墨客多會于此,咸陽的冶煉技術也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青銅器被廣泛應用,鐵器也逐漸被運用到生產中來。隨著秦始皇東巡,這些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到瑯琊,極大地提高了瑯琊地區的生產力水平。秦始皇在瑯琊的求仙活動,為瑯琊臺酒的豐富和發展創造了契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期望得道成仙,長生不老,實現其永遠統治中國的目的,為尋求長生藥,曾三次登臨瑯琊臺。瑯琊之所以成為秦始皇最重要的求仙地,固然是瑯琊美景對他的吸引,更重要的是方土徐福所謂長生藥的謊言。徐福,字君房,秦方土,瑯琊(今山東膠南瑯琊臺西北)人。其祖上是越王勾踐的釀酒匠,到徐福,釀酒技藝在徐家歷經八代,約二百五十年。徐福本人在繼承先人獨特釀酒技藝的同時,又廣涉天文、地理、醫學、巫術及航海學,成為秦代著名博學的雜家大師。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為求長生藥初到瑯琊,徐福為實現自己遠航海外的宏愿,晉見始皇帝,投其所好,上書稱海外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有仙藥,以藥入酒,食之可長生不老,并獻上自己用祖傳技藝釀制的美酒,詐稱是按神人所授之法釀制,飲之可益壽延年。始皇聞之大喜,急令左右取酒品嘗,果然是酒香濃郁、清冽甘甜、沁人心脾的仙酒。始皇帝大加贊賞,將此酒定為宮廷專用酒,并為酒取名“瑯琊臺御酒”。此后每逢觀滄海、祈長生、宴群臣非瑯琊臺御酒不飲,并對徐福所說海外有仙山一事深信不疑。為滿足自己的享樂需要和對長生的追求,始皇一方面令徐福培訓釀酒工匠,建設釀酒作坊,擴大生產規模,釀造更多的瑯琊臺御酒供君臣飲用;一方面加緊樓船的建造工作,積極為出海尋仙作準備。遠航的準備充足后,徐福請得數千童男女,乘樓船入海,一去不返。據日本文獻記載,徐福出海遠航到達了日本,實現了自己的宏愿,成為中日友好交流的先軀。古代皇帝的求仙夢如同海中仙山一樣,是飄渺不可實現的,但勞動人民創造的燦爛文化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歷經百世而不衰。從徐福開始,瑯琊臺御酒的秘方得以在民間流傳至今,自秦漢以后,民間釀酒師們利用瑯琊山泉和優質的糧食,通過對釀酒技藝的不斷改進,使瑯琊臺酒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歷史名酒。從考古的成果當中,我們也不難看到秦漢時期瑯琊釀酒業的繁榮。建國后,當地考古專家先后在瑯琊臺及其附近挖掘出土了三百多件古文物,其中有三十多件酒具,包括爵、尊等,這些酒具的出土,充分說明了秦漢時期瑯琊地區酒文化的繁榮。近幾年,考古專家又在瑯琊臺發現了秦代陶制輸水管道,管道從山頂直達山下,經考證,很可能是取山泉水用于釀酒的輸水管道。由此可以推想,秦漢時期瑯琊地區的釀酒業已非常發達,民間釀酒作坊比比皆是,官辦酒家也具備了較大的規模。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勝時期,無論是經濟、農業,還是科學,酒文化都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在這樣一個舉國昌盛的大氣候下,瑯琊地區的釀酒業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時期。中國的文學自古離不開酒,酒和文學相結合,孕育了中華民族獨特的酒文化,唐宋許多文化名人如李白、白居易、李商隱、蘇軾和清代書畫家高鳳翰、文學家《續金瓶梅》一書的作者丁耀亢等,先后慕名登臨瑯琊臺,憑悼古人,品嘗瑯琊臺酒,并且都留有詩文翰墨,促進了瑯琊地區酒文化的發展。北宋時期,瑯琊地區的商業也具備了相當規模。古瑯琊臺港“日出千桿旗,日落萬盞燈”,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軍港和漁港,海運的發達,使商業興旺,進一步繁榮了瑯琊地區的經濟。正是在這種國泰民安、農業發達、商賈興旺,經濟繁榮的環境中,瑯琊臺酒完成了由米酒、水酒向蒸餾酒的轉變,發生了質的變化,帶來了瑯琊臺酒的一次革命,北宋時期的瑯琊臺酒已具有了現代瑯琊臺酒的風格和口味。解放后,黨和政府著力發展地方傳統工業,挖掘古瑯琊釀酒技藝,將原有的小作坊合并組建了膠南酒廠,即現在的青島瑯琊臺集團。建廠以來,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經過廣大干部職工的艱苦努力,公司得到逐步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廠容廠貌、生產設備、品種產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公司乘著改革的東風,踏著開放的浪潮,深化內部改革,推動技術進步,強化企業管理,加快擴產步伐,使企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