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禮德的語言學觀點(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將語域闡釋為“語言的功能變體”)

1. 韓禮德的語言學觀點

1. 韓禮德的語言學觀點

一、寫作最基本的功能是交際功能

功能是功能語言學的核心范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家韓禮德認為,語言是社會交往的工具,語言學習都是社會過程,在語言的社會交際中,其基本單位是語篇。在他看來,構成語篇的語言主要表達三層意義:一是概念意義,二是篇章意義,三是交際意義;它們分別對應著某個元功能:概念功能、成篇功能和人際功能。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為交際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和語篇教學法提供了理論基礎,進而對世界范圍內的母語教學產生了深刻影響。

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情達意和交流溝通的活動,它具有情感功能、意義功能,但寫作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當屬交際功能。交際功能表現為作品(語篇)有主題,作品為達到表達目的會進行結構的調整,形成不同的文體結構。雖然寫作是個體行為,讀者通常并不在場,但高明的作者不會受限于“獨酌無相親”,而是“舉杯邀明月”,進而營造主客對酌、山花競放的格局。作品一旦完成,它便獲得了社會意義,可以說交際性是語篇最根本的屬性。

2. 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將語域闡釋為“語言的功能變體”

2. 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將語域闡釋為“語言的功能變體”

語域是語言使用的場合或領域的總稱。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將語域定義為,語言變體可以按照使用的情況劃分為語域。語言使用的領域種類很多,例如:新聞廣播、演說語言、廣告語言、課堂用語、辦公用語、家常談話、與幼童談話、與外國人談話、口頭自述等。在不同的領域使用的語言會有不同的語體。

3. 韓禮德的語言學理論

1)語言學流派主要有:

歷史比較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言學、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一、歷史比較語言學:

(1)時間:1786——1916

(2)特點:獨立性、歷時的原子主義語言觀;

(3)貢獻:使語言研究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4)主要人物:瓊斯、拉斯克、格里姆、葆樸、維爾納、施萊赫爾、勃魯格曼、萊斯金、保羅、梅耶

二、結構主義語言學:

(1)代表人物:索緒爾(開創(chuàng)者)

(2)主要內容:區(qū)分語言和言語,認為語言是一個由符號組合而成的系統(tǒng)(依靠組合關系和聚合關系運轉),語言符號有能指和所指,區(qū)分語言的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

(3)主要學派: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美國描寫主義語言學派

三、轉換生成語言學:

(1)代表人物:喬姆斯基

(2)大致內容:采用現代數理邏輯的形式化方法,根據有限規(guī)則演繹無限的句子。

四、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1)代表人物:韓禮德

(2)主要內容:重視語言在社會學上的特征,研究如何根據特定交際目的選擇特定的語句,集中力量發(fā)現描寫語言在社會中的規(guī)律;從認知的角度解釋語言現象;注重個別語言以及個別變體的描寫,發(fā)現語句在社會中的規(guī)律。

4. 韓禮德對語言學的貢獻

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

關于語言學的討論,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臘時期。

從公元前4、5世紀到18世紀末長達兩千多年為傳統(tǒng)語法階段,也稱為“語文學”。先哲們早已對語言產生濃厚興趣,進行深刻思考,他們的觀察與探索深深地影響著當今的研究者。

到了十九世紀,歐洲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科學文化大發(fā)展,思想空前活躍。人們發(fā)現了大量現象以證明語言間的親屬關系,認為許多語言是從同一始源語演變而來的,并畫出了語言“譜系”。在整個19世紀,歷史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占據統(tǒng)治地位,得到空前發(fā)展。

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語言學也發(fā)生了方向性的變化。

在二十世紀初,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醞釀了一整套新的語言理論,創(chuàng)建了結構主義學說。他的學生根據很多同學的筆記整理成《普通語言學教程》,代表了他的語言學觀點。索緒爾被認為是當時最偉大的語言學家,其學說標志著現代語言學的開端,影響了二十世紀各個語言學流派。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現了三派結構主義語言學:布拉格學派、哥本哈根學派。

布拉格學派(Prague School)是繼索緒爾之后最有影響的學派,成立于1926年10月6日,在歐洲和美國產生了巨大影響,代表人物有Vilem Mathesius、Nikolai Trubetzkoy等。布拉格學派的突出貢獻是創(chuàng)建了音位學(phonology),他們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語言成分的區(qū)分功能,又被稱為結構——功能語法學派。該學派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國際性,與國外學者有密切的學術聯系;二是其成員們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活動;三是出版了自己的刊物《布拉格語言學會論叢》和《語言學與語文》。20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捷克斯洛伐克學者自稱為新布拉格學派。

哥本哈根學派(Copenhagen School)誕生于語言學傳統(tǒng)悠久的丹麥,代表人物是Louis Hjemslev。他進一步確立了丹麥語言學研究在世界語言學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語符學理論及其演繹描寫方法。這不僅繼承和發(fā)展了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理論,而且對蘭姆的“層級語法”及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產生了深遠影響。上世紀90年代被稱為“后哥本哈根語言學派”,觀點發(fā)生了改變。

5. 語言學家韓禮德

  交際法是一種教學方法。  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方面。1971年,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這一概念。  他認為交際能力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1)語法能力:語言符號本身的知識,即遣詞造句的能力;   (2)社會語言能力: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適當理解、表達話語的能力;   (3)語篇能力:把語法形式和意義融合在一起,用口頭或書面連貫地表達不同種類語篇的能力;   (4)策略能力:加強交際效果或彌補由于缺乏交際能力等因素引起的交際中斷所使用的策略,即交際過程中的應變能力。  此后,這些能力逐漸成為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和側重之處。在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韓禮德的功能理論和威爾金斯的意念學說基礎上,交際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Teaching)逐漸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交際教學法將語言看作交際的手段,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了解基本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明了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交際教學法的基本假設是:學習語言的目標就是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這也正是其不同于傳統(tǒng)英語教學方法之處。交際教學法始終將學生看作語言實踐的主體,注重教學材料源自的循環(huán)體制等等,這就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與教研中進一步加以改進和探索。

6. 韓禮德的語言學觀點有哪些

簡而言之:音系學,構詞學,句法學,語義學

。這四項是語言學最基礎的內在語言知識,后來又發(fā)展出了以語篇為單位的話語分析

隨著學的深入,語言學家們對語言學又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會學到不同的語言學的流派,最主要的流派有:

索緒爾的形式主義

布龍菲爾德的行為主義語言學

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

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本人最喜歡的)

其實,不管是哪個流派,都各有所長,都是以不同的學科基礎上來解釋“語言從哪兒來又要到哪兒去”

這么一個根本問題。比如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是以社會學為基礎的,喬大叔的理論和布龍的理論是以哲學、形式主義為理論根基的。但是兩種又有差別,喬大叔覺得布龍主義是經驗主義,自己的是理性主義。

語言學學科的發(fā)展又朝以下領域發(fā)展:(當然,這已經不是《語概》所涉及的了。)

語言從哪兒來:心理語言學

語言的差異:比較語言學

語言的發(fā)展:歷史語言學,共時語言學

語言的應用: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

語際語言學發(fā)展:翻譯學,翻譯理論。

然后還有什么,行為主義語言學,符號學,人類主義語言學,balabala.

其實學了語言學之后,最大的收獲就是,通過語言學認識到,西方文化以及科學發(fā)展的思維模式與研究方法:邏輯思維與線性思維

拿語言學來講:

由小到大的橫向思維:

音系-詞法-(語義)-句法-語篇,甚至可以繼續(xù)拓展到 文體研究

和話語批評

語言學流派的縱向思維:

以社會學為根基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以邏輯學為根基的結構主義語言學--以人類學為根基的功能主義--以行為主義為根基的布龍菲爾德主義。

其實,語言從哪兒來,一直發(fā)展到語言的應用,語際之間的翻譯。都呈現出線性思維的特點。

除此之外,在對語言學的研究方法上,也顯現出西方學科探索的思維特點:實驗,實證,研究,歸納,演練

等等,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的方法論。

相信樓主漢語言文學,除去語言學概論之外,還會學習古現代漢語和古現代文學。 樓主也應該學會思考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

。 在你上古代漢語課的時候,你用西方學科的邏輯線性思維模式與方法論去學習,往往是行不通的;反過來對語言學知識的學習也用不上老祖宗傳下來那一套形、氣、神

理論。

當然,我認為兩種思維模式的學習不應該成為我們的負擔,而是應該成為我們的財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無論是東方的形象思維還是西方的邏輯思維都是探索我們這個世界的寶貴經驗。兩者也并不是沖突的。這兩項我們都應該學習并掌握。

然后,你就成了所謂的

西。

(鼓掌~~~~~~~~~~~~~~~~~~~~~)

7. 韓禮德對語言的定義

及物性( transitivity )理論是韓禮德教授( Halliday ,1925—2018)提出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他認為要把系統(tǒng)放在首位,還系統(tǒng)地對語義等做了分類。

韓禮德認為可以通過語言結構來分析語言功能,他從語言使用的角度提出了元語言功能理論,也既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其中,及物性理論是可以用來表達概念功能的一套語義系統(tǒng),可以用來闡釋語篇的語義關系和含義,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過程可以反映出人類認知的六個過程,分別是物質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存在過程和心理過程。

8. 韓禮德的語域

語域(Register)是語言使用的場合或領域的總稱。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M. A. K. Halliday)將語域定義為,語言變體可以按照使用的情況劃分為語域。語言使用的領域種類很多,例如:新聞廣播、演說語言、廣告語言、課堂用語、辦公用語、家常談話、與幼童談話、與外國人談話、口頭自述等。在不同的領域使用的語言會有不同的語體。

語域的三個社會變量: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具有某種具體用途的語言變體,與社會或區(qū)域(因說話者的不同而異)相對。使語言行為適應于某一特定活動類型、正式程度等的一種傾向。語域是由多種情境特征------特別是指語篇語場、語篇方式和語篇基調------相聯系的語言特征構成的。語域是語篇針對特定的交際場合,為達到某一交際目的而產生的一種功能變體,是多種參數------語篇語場、方式和基調------的綜合體現,不只是一種單純的語篇方式變體。

9. 韓禮德語境理論

1.概念功能

語言是用來組織、理解和表達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和我們自己的意識。這一功能被稱為概念功能,而概念功能最主要的語法系統(tǒng)是及物性。及物性有六種過程“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其中前三者過程是及物性的主要過程。及物性指語言中識別的不同類別過程以及表達他們的結構。

2.人際功能

語言被用來使我們與其他人參與交往行為、發(fā)揮作用、表達和理解情感態(tài)度和判斷力,這一功能被稱為人際功能。語氣和情態(tài)是人際功能的主要語法系統(tǒng)。語氣指的是談話雙方的角色、場合等;而情態(tài)指的句子肯定程度的大小,是否絕對和確定,有多大程度。為了進一步解釋說明,我們把這一功能涵蓋的內容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語氣和剩余部分,情態(tài)和意態(tài),以及言語功能。

3.語篇功能

語篇功能是語言中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文章的組成、篇章的連貫才能得以實現,于是才能把一堆隨機排列的句子組成實際信息,并且同時也賦予其意義。語篇功能可以完成語篇的銜接,還可以突出強調語篇的某些成分,使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些成分上。語篇功能包含三部分:主位-述位結構、信息結構和銜接結構。

主位是信息的起點,是小句的開始。述位是指主位以外的剩余部分。在一個句子中,與主題相融合的主體是“未標記主體”。比如:我的姐姐(未標記)已經買了一輛新自行車(述位)。除主題之外的主體稱為標記主體。標記主體最常見的形式是副詞組,比如:今天、突然或者幾次詞組,如:在晚上、在角落、沒有太多希望等作為句子中起輔助作用。比如:在山坡上(主位),很多人正在造房子(述位)。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