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哈鎮
駕車路線:全程約159.8公里 起點:拉哈鎮 1.齊齊哈爾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東方向出發,沿永新街行駛200米,直行進入永新路 2) 沿永新路行駛790米,右轉進入愛民街 3) 沿愛民街行駛4.9公里,右轉上匝道 2.沿匝道行駛1.2公里,直行進入嫩泰高速公路 3.沿嫩泰高速公路行駛36.1公里,過訥謨爾河橋,在訥河/五大連池出口,稍向右轉上匝道 4.沿匝道行駛1.9公里,右轉進入中心大街 5.沿中心大街行駛2.0公里,右轉進入通江路 6.沿通江路行駛1.7公里,直行進入訥五公路 7.沿訥五公路行駛94.8公里,右轉進入景區支線 8.沿景區支線行駛8.0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景區支線 9.黑河市內駕車方案 1) 沿景區支線行駛50米,右轉 2) 行駛4.4公里,過右側的永豐七隊約260米后,直行進入迎賓路 3) 沿迎賓路行駛3.3公里,右轉進入德都大街 4) 沿德都大街行駛40米,到達終點 終點:五大連池市
2. 訥河市拉哈鎮
建議路線
123 公里,2 小時 26 分鐘
111國道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
1. 向西方向
76 米
2. 向右轉
220 米
3. 向右轉
91 米
4. 向左轉,前往中華西路
500 米
5. 向左轉,前往中華西路
57 米
6. 向右轉,進入中華西路
2.7 公里
7. 向左轉,進入卜奎北大街
3.6 公里
8. 向右轉,進入碾北公路
7.0 公里
9. 稍微向左轉,進入碾北公路/111國道
繼續沿111國道前行
部分收費路段
72.1 公里
10. 向左轉,前往111國道
300 米
11. 向右轉,進入111國道
34.3 公里
12. 向左轉,進入愛民街
900 米
13. 向左轉,進入永新路
1.0 公里
14. 在1路口向左轉
110 米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訥河市拉哈鎮
全程共125.8公里,1小時43分鐘
1從起點出發,在建華區城區行駛4.4公里,右轉進入G015/碾北公路
詳細路段
2沿G015/碾北公路一直向前行駛28.8公里,稍向左轉進入G111
詳細路段
3沿G111行駛86.4公里(經中和收費站,拉哈收費站),左轉
4一直向前行駛5.5公里,左轉進入永新路
詳細路段
5沿永新路行駛0.8公里,到達終點
3. 拉哈鎮屬于哪個市
訥河市位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西北部,松嫩平原北端,大小興安嶺南緣,嫩江中游東岸,因訥漠爾河橫貫境內而得名。幅員面積6,674平方公里,轄20個鄉鎮,173個村,14個農林牧場,有漢、滿、回等25個民族。域內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域遼闊,素有“黑土明珠”、“北國糧倉”之美譽。被國家命名為全國百名產糧大縣、全國衛生城、“中國馬鈴薯之鄉”和“中國甜菜之鄉”,2002年以較強經濟實力和殷實的發展后勁躋身于黑龍江省“經濟十強縣”之列。 訥河市轄12個鎮、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訥河鎮、拉哈鎮、二克淺鎮、學田鎮、龍河鎮、訥南鎮、六合鎮、長發鎮、通南鎮、同義鎮、九井鎮、老萊鎮、孔國鄉、和盛鄉、同心鄉、興旺鄂溫克族鄉。
4. 拉哈鎮政府電話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于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營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營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河道變遷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后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游河道變遷的范圍,大致北到海河,南達江淮。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余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2019年9月,是黃河治理史上一個值得被記住的日子。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自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一張黃河治理的新藍圖鋪展開來:
上游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中游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做好保護工作,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提高生物多樣性。
干流概況
黃河干流流向
黃河源
青海省瑪多縣黃河源區
青海省瑪多縣多石峽以上地區為河源區,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屬湖盆寬谷帶,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又稱積石山),北有布爾汗布達山脈,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發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于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涌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于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與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
正式派員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繪出黃河源地區最早的地圖。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后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并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 ),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軍區邀請有關單位組成考察組,進行實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為河源的建議(稱多縣文章載:南源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當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遠流長,二水色與瑪曲同,三水量較大。 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
1985年黃委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并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東經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河源標志。
2008年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考察后認為,由于卡日曲比約古宗列曲長36.54公里,流量比約古宗列曲多兩倍,按照國際上河流正源確定的三個標準,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的標準,同時考慮流域面積、河流發育期、歷史習慣,考察隊建議在科考成果通過評審后,經過法定程序審核批準,將黃河源頭定位于卡日曲。
2008年秋測量結果表明,黃河源以扎陵湖入水口為結算點,幾大源流長度分別為:
瑪曲(約古宗列曲)-瑪曲曲果:217093.6米;
瑪曲(約古宗列曲)-約古宗列曲(青鳥龍洼):222865.3米;
卡日曲曲果:234601.7米;
卡日曲-尕日阿強喀曲-棒喀曲:240486.1米;
卡日曲-尕日阿強喀曲-拉浪情曲(拉哈涌曲):250547.1米;
卡日曲-尕日阿強喀曲-拉浪情曲-那扎隴查河:256523.0米。
5. 拉哈鎮中心學校
有一百個村屯,
齊齊哈爾轄七個區、一個市、八個縣.
訥河市、轄拉哈鎮、二克淺鎮、學田鎮、龍河鎮、訥南鎮、六合鎮、長發鎮、通南鎮、同義鎮、九井鎮、老萊鎮11個鎮和孔國鄉、和盛鄉、同心鄉、興旺鄂溫克族鄉4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及2個街道辦事處,共171個行政村,14個農林牧場
克山縣、轄15個鄉鎮、133個行政村和9個農林牧漁場。
克東縣、轄4鎮3鄉98個行政村,10個農林牧場。
甘南縣轄5個鎮、5個鄉:甘南鎮、音河鎮、平陽鎮、東陽鎮、巨寶鎮、長山鄉、中興鄉、興隆鄉、寶山鄉、查哈陽鄉。縣境內有:北京市雙河農場(屬北京管轄)、查哈陽農場(屬黑龍江農墾管轄)。95個行政村、611個自然屯.
富裕縣、轄區5個鎮,5個鄉,90個行政村,其中2個少數民族鄉,22個少數民族聚居村。
龍江縣、轄5個鎮、9個鄉:龍江鎮、景星鎮、龍興鎮、山泉鎮、七棵樹鎮、白山鄉、黑崗鄉、廣厚鄉、華民鄉、哈拉海鄉、杏山鄉、頭站鄉、魯河鄉、濟沁河鄉。
泰來縣、轄8鎮2鄉、 83個行政村、532個自然屯。
依安縣轄5個鎮、10個鄉:依安鎮、依龍鎮、雙陽鎮、三興鎮、中心鎮、富饒鄉、解放鄉、陽春鄉、新發鄉、太東鄉、上游鄉、紅星鄉、先鋒鄉、新屯鄉、新興鄉
拜泉縣轄7鎮9鄉,10個農林牧場,186個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