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臺酒廠三大前身都有哪些他們三個燒坊有什么淵源嗎
茅臺酒廠三大前身分別為成義燒坊(又名華茅,又名成裕燒坊),榮和燒坊(又名王茅,又名榮太和燒坊),恒興燒坊(又名賴茅,又名衡昌燒坊)。他們是不同的家族老板投資的。本質是競爭對手,如果說淵源只有一個,就是他們的釀酒師都是醬酒酒祖鄭佑的后代,鄭家人在茅臺鎮釀酒的祖傳絕活是實打實的獨家技藝。三大燒坊的酒師都姓鄭,希望都你有用。百度上面有這方面的信息。
2,茅臺的前身是哪三家
王茅、華茅、賴茅。1949年前,茅臺酒生產凋敝,僅有三家酒坊,即:華姓出資開辦的“成義酒坊”、稱之“華茅”;王姓出資建立的“榮和酒房”,稱之“王茅”;賴姓出資辦的“恒興酒坊”,稱“賴茅”。1951年,政府通過贖買、沒收、接管的方式將成義(華茅)、榮和(王茅)、恒興(賴茅)三家私營釀酒作坊合并,實施三茅合一政策——國營茅臺酒廠成立。生產工藝:茅臺酒的釀制技術被稱作“千古一絕”。茅臺酒有不同于其它酒的整個生產工藝,生產周期7個月。蒸出的酒入庫貯存4年以上,再與貯存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陳釀酒混合勾兌,最后經過化驗、品嘗,再裝瓶出廠銷售。茅臺酒以本地優質糯高梁為原料,用小麥制成高溫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用曲多,發酵期長,多次發酵,多次取酒等獨特工藝,這是茅臺酒風格獨特、品質優異的重要原因。釀制茅臺酒要經過兩次下料、九次蒸煮、八次攤晾加曲(發酵七次)、七次取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再陳貯三年以上,勾兌調配,然后再貯存一年,使酒質更加和諧醇香,綿軟柔和,方準裝瓶出廠,全部生產過程近五年之久。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茅臺酒
3,茅臺酒前身
醬香茅臺酒作為我國的白酒代表,在酒行業中是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但是大家知道的只是現在的茅臺酒,而對于它還有個前身相信大家肯定不是很了解,開始的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由成義燒坊、榮和燒坊、恒興酒廠這三家私人酒坊組成的品牌,而這個具體的酒名被稱為什么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一、華茅 華茅的前身是“成義燒坊”,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貴州大鹽商華聯輝因其母愛喝茅臺鎮出產的酒,于是在貴州茅臺鎮成立。之后由他兒子華之鴻將“成義燒坊”出產的酒以“華茅”為標識,為了提高酒質宣傳,通過自家經營的文通書局,將華茅酒賣到了各地區,如成都、重慶、昆明等地。之后在1915年,“成義燒坊”與“榮和燒坊”的酒一起以“茅臺造酒公司”名義參加了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并且榮獲了金獎,從此名揚天下。但是在1951年“成義燒房”被收購后,華茅酒被貴州茅臺酒取代。近年,茅臺集團啟用“華茅”品牌,用心經營,品質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二、王茅 王茅的前身是“榮和燒坊”,在光緒五年(1879年),貴州仁懷縣大地主王榮、孫全太和“天和”鹽號老板合股開設“榮太和”燒坊,生產白酒。后因股東孫全太退出,更名為“榮和燒坊”。在1936年“榮和燒坊”股東只剩王榮的后人王澤生,所以后面燒坊生產的酒都被稱為“王茅酒”。 三、賴茅 賴茅的前身是“恒興酒廠”,在1929年,由貴陽商人周秉衡在茅臺鎮開辦“衡昌燒坊”。后因生產停滯,到1938年同商人賴永初合伙擴大規模生產,后來成為賴氏私有,于1941年更名為“恒興燒房”,其酒俗稱“賴茅”,生產的“賴茅”酒通過他的商號賣到了全國。1947年,“恒興酒廠”以質取勝,生意紅火,成為茅臺鎮較大的酒廠。但是在1953年,“恒興酒廠”被收購了,賴茅商標屬茅臺集團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