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黎塞留號航母
一、依阿華級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共完成建造4艘,是世界上艦體最長、主機功率最大、航速最高(達到33節)、最晚退役(1992年退役封存)的戰列艦,4艘同型艦仍保存。由于依阿華級的繼承艦——蒙大拿級的取消建造,使得這一級戰列艦成為美國海軍的最后一級戰列艦。
“依阿華”號戰列艦9門主炮右舷順次射擊,據稱可導致這艘排水量45000噸的龐然大物側移10米。主炮采用了輕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由于應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冶金技術,成功地將身管結構從MK2型的7層減少到2層,身管重量也降低了22噸,減至108噸。MK7型主炮內身管長度20.2米,有96條膛線,每25倍口徑距離旋轉一圈。副炮采用10座MK12型38倍口徑127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平兩用炮,炮塔布置在艦體中部兩舷。
二、“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就噸位來說,是人類歷史上建造過的最大的戰列艦。火炮上而言,“大和”號在戰列艦發展史上也是空前絕后的,她裝備的九門460毫米口徑主炮——是迄今為止戰列艦所裝備過的最大口徑的艦炮。
除此之外,“大和”號還裝備了從155毫米到127毫米的幾十門副炮與防空炮,此外25毫米到13毫米的機關槍多達數百門,密密麻麻地布置在艦體各處。因此,單純論艦炮火力而言,“大和”號是人類歷史上建造過的最強大的超級戰艦。
就裝甲防護而言,“大和”號也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其要害處裝甲厚達410毫米,炮塔的厚度更是達到了650毫米,能夠在20公里左右抵御當時世界上幾乎所有主流艦炮的火力。
三、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納粹德國建成的最大的主力艦,超越了英國皇家海軍旗艦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成為當時世界上噸位最大的戰艦。希特勒稱它為“德國海軍的驕傲”,就連敵人丘吉爾也不得不贊嘆“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只”。
它以普魯士鐵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國最先進的工業和科技智慧結晶,其武備之強令同時代戰艦望塵莫及,只用6分鐘就消滅了被稱為英國海上國力象征的胡德號戰列艦,震驚了整個世界。
四、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在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基礎上改進而成,可擔任艦隊(特混編隊)級旗艦,雖然由于排水量受條約限制及試用了一些未經全面測試的革新性新技術,而并不是十分成功,但仍被公認是攻防平衡的優秀的條約型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戰爭中多用做為航空母艦編隊護航和對岸火力支援使用,被編入航空母艦編隊,利用其強大的防空火力網為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提供空中保護與支援兩棲作戰。相繼參加了進攻吉爾伯特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的戰役,萊特灣海戰,攻占硫磺島和沖繩島的戰役以及對日本本土的炮擊作戰。
五、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
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至40年代美國建造的第一種快速戰列艦。該級艦標準排水量35000噸,滿載排水量44800噸,主炮為3座三聯裝45倍口徑406毫米主炮,艦橋前部2座,后部1座。主炮可發射重型穿甲彈。副炮為10座雙聯裝38倍口徑127毫米高平兩用炮。高炮最初采用28毫米和12.7毫米機槍,但在建成后隨即換成盟軍制式的20毫米及40毫米機關炮。
作為美國快速戰列艦的開端,應用了大量的先進技術與美國海軍的實踐結晶,是末代戰列艦中最有技術含量的戰列艦之一,從后世的眼光來看,這一級戰列艦是絕對有實力被稱為一流的末代戰列艦。
該級戰列艦2艘艦,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海上作戰,并取得不俗戰績,展示了強大的火力打擊性能,是美國海軍的優秀戰列艦之一。
六、黎塞留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法國建造的該國海軍史上最大、最后一級戰列艦。該級艦標準排水量38500噸,滿載排水量47548噸,前甲板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后甲板布置9門152毫米高平兩用火炮,艦體兩舷有12門100毫米高射炮,擁有密集的攻擊火力。該級艦由6臺增壓鍋爐蒸汽機驅動,總功率為15.7萬匹馬力,戰艦航速達到32節。
黎塞留級戰列艦作為法國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其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意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于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意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有較強的對空防護能力。
黎塞留號戰列艦的航跡遍布世界三大洋,是法國海軍參戰范圍最廣、航程最遠的戰列艦,也是法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代表了法國戰列艦建造的最高水平。
七、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是20世紀30年代末期英國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建造的最后一級戰列艦。該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為適應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軍備會議而設計的,是典型的條約型戰列艦。
總體而言,“喬治五世”但體現了臨戰時期的務實原則:爭取時間、力求實用。盡管飽受主炮研發進度拖沓的折磨,但該級戰列艦仍然是第一批服役的條約型戰列艦。縱觀將近5年的服役歷程,“喬治五世”級幾乎參加了皇家海軍1940年末以來的歷次重大行動,盡管使用中曾多有故障,也付出了戰沉的代價,但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八、維內托級戰列艦
維內托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意大利建造的一型戰列艦。該級艦又稱為利托里奧級戰列艦,該級艦滿載排水量45000噸,采用適航性較好的長艏樓、球鼻艏、巡洋艦艉構型,裝備三座三聯裝381毫米口徑主炮(前二后一)、四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和十二座90毫米單管高炮。裝甲為帶延伸結構的的盒型裝甲艙和普列賽防魚雷系統,裝甲防御和水下防御體系完全獨立,在設計上前衛且符合意大利海軍特點和需求,是充分體現意大利海軍在地中海作戰意圖的主力艦。
九、納爾遜級戰列艦
納爾遜級戰列艦是20世紀20年代英國建造的一型戰列艦,該級戰列艦不再采用以往英國戰列艦常用的艏樓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并根據日德蘭海戰的經驗教訓著重提升裝甲防護水平。納爾遜級艦安裝3座三聯裝16英寸主炮和12門6英寸副炮,裝備兩臺總功率45000馬力的蒸汽輪機,但因艦體過重而航速只有23節。
納爾遜級戰列艦一反過去英國戰列艦不太重視防護性能的弱點,第一次將艦船防護放在了設計要求的首位,甚至為了防護(火力已經由條約限定)不惜極大地犧牲航速。納爾遜級是條約型戰列艦的開山之作,也是現代化戰列艦的先驅,代表了戰列艦新時代的開始,盡管性能不佳,但是納爾遜級代表了更為先進的設計思想,它在世界戰列艦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容低估的。
十、長門級戰列艦
長門級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建造的一級戰列艦。該級艦滿載排水量39000噸,裝備8門410毫米主炮(另有注為16英寸、即406毫米)、18門140毫米副炮和8門127毫米高射炮,軍艦航速高達26.5節,是當時戰列艦中火力猛、航速快、作戰效能高的戰列艦。
2. 黎塞留級戰列艦
1、俾斯麥號戰列艦
2、依阿華級戰列艦
3、大和號戰列艦。
4、北卡羅來納級戰艦
5、黎塞留級戰列艦
6、維內托級戰列艦
7、厭戰號戰列艦
8、南達科他級列艦
9、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10、胡德號戰列巡洋艦
3. 黎塞留艦娘
1、藍底戰列推薦。藍底戰艦推薦日向、山城、扶桑、伊勢、 俄克拉荷馬 、 內華達 、田納西、加利福尼亞。藍底有一艘戰列巡洋艦,她的名字叫 聲望 她雖然是戰巡,但是在改造之后(金皮戰巡)的實力不亞于任何戰艦(包括歐證),隨著胡德開放改造聲望的地位有所下滑(胡德群體buff比聲望單體buff好),但是論單挑她依然是最強戰巡。
2、能改造的戰列艦。能改造的戰列艦都是可以培養的(起碼能用到中期)俾斯麥、安德烈亞多利亞、威爾士親王、羅德尼、納爾遜、內華達、俄克拉荷馬等。
3、金皮稀有船。維內托、前衛(背鍋俠)黎塞留、前衛、提爾比茨、華盛頓、
4、紫色的戰艦。科羅拉多、馬里蘭,西弗吉尼亞這幾個,屬性也還不錯將來可能會開放改造!
5、基本就是醬紫啦,因為我平時木有什么空暇時間,不得不用個扶助:蜂窩游戲(免ROOT、云掛機),支持一鍵炸魚 偷油彈鋼鋁 自動遠征 出擊 戰役 演習及花式撈胖次等等、、可憐的上班狗、
4. 黎塞留公爵
大仲馬三劍客,不是三賤客,是指阿多斯、波爾多斯和阿拉密斯。
《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俠隱記》,是法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大仲馬的代表作之一。該書曾五次被翻拍成電影作品。
《三個火槍手》的主要文學成就,在于它塑造了一系列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達達尼昂的機智勇敢、重朋友之情,阿托斯的處事老練、嫉惡如仇,波托斯的粗魯莽撞、愛慕虛榮,阿拉米斯的舉止文雅、靈活善變,米萊狄的年輕美貌、心狠手辣,紅衣主教的深不可測、陰險奸詐,博納希厄太太的純真善良以及她丈夫的愚昧可笑的性格都活生生地躍然于紙上,表現得恰到好處,淋漓盡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向人們展示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宏偉畫卷。
5. 黎塞留主教
米萊狄是女的
米萊狄,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小說名著《三個火槍手》(又譯《三劍客》)里的主要人物,小說中的絕對女主角和女反角,獨攬國家大權的紅衣主教黎塞留的爪牙。容貌沉魚落雁,但心狠手辣,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她是阿多斯的前妻,葬送了阿多斯的愛情和家世。
6. 黎塞留號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于漢斯·布洛姆造船廠建造,以德國前首相俾斯麥名字命名的俾斯麥級戰列艦首艦。該艦于1936年7月開工,1939年2月下水,1940年8月建成服役,是當時德國噸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戰列艦。俾斯麥號戰列艦,艦長241.55米,艦寬36米,最大吃水9.99米,標準排水量41,637噸,滿載排水量50,300噸,最高航速30.12節,最大續航力8,500海里。艦上裝備8門380毫米主炮,12門105毫米副炮和36門機關炮,是二戰時期著名的戰列艦之一。
黎塞留級戰列艦,是法國海軍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亦為法國海軍史上最強大、也是最后一級戰列艦。在本級艦命運多舛的建造和服役生涯中,見證了法國的被入侵和解放。本級艦誕生自1934年6月25日法國海軍最高會議關于法國海軍新形勢下的造艦計劃,以抗衡新時期法國海軍最大的威脅——意大利海軍維內托級戰列艦,新艦以PN-196為設計代號,以敦刻爾克級戰列艦為設計基礎,1935年10月22日開始建造,1939年1月17日命名為黎塞留號,1940年5月德國入侵法國,法國投降,1940年6月黎賽留號在維希法國海軍服役。
7. 黎塞留 知乎
大和級絕對NO.1愛荷華級其次,獅級第三,維內托級和黎塞留級其實真不好比,主炮數量維內托比黎塞留級多一門,而且維內托級裝甲防御和艦體構造有效性要比黎塞留級好,但是航速要比黎塞留級差,不過這些數據在實戰中意義不大,介于兩者火力、航速、防御半斤八兩,雙方都有機會擊沉對方。而元首的俾斯麥級戰列艦只能排末尾。